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果你发现生活毫无意义,还会坚持活下去吗?

作者简介:植馨(哲学之路特约作者),鲁迅文化基金会工作者,致力于研究中外文学、哲学,文学方面对民国时期的文人以及西南联大独有情钟,哲学方面比较愿意研究尼采、康德、黑格尔还有老子。近期正在寻求世界内在的平衡,希望能潜心逃离城市。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


推荐关注


哲学之路视频号已开通,欢迎关注。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所过的生活毫无意义,你还会坚持活下去吗?


现代社会的人类,失去了宗教信仰,开始在人生中寻找其他赖以生存的信仰,即生存的意义。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根本找寻不到意义。

找不到心灵归处的慰籍。

找不到诗和远方的意义,一些人把目光放在了唾手可及的地方。

美食,金钱,女人······

他们妄想以此来排遣寂寞、无助与空虚。

不得不说,有些人确实成功地做到了。


当我询问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道路时,他们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为什么不呢?”

既然他们找不出不这样做的理由,那他们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成功能让他们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能暂时填补心中的空虚。

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发泄不安与空虚。

确实是个好办法。

若有人说那些人喜欢他们所在追求的东西,依赖于那些东西,对他们有欲望。

这何以见得?

就如上文所说的那样,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求意义。若他们能寻求到意义,又怎会沉迷于这些利来利往呢?


我又继续询问,我说“你有考虑过把这些你所获得的东西扔进汪洋大海吗?”
“为什么呢?”

只差了一个字,却是截然不同的答案。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一个人处于混乱状态,心中无信仰,即无了标准,全凭主观喜好。很简单,出于某种原因,争取比放弃对他来说更有吸引力,于是他就选择了前者。

那他知道如此的利来利往本无意义吗?

这里想先澄清一个事实,即“虚无主义”,少数人对此表示怀疑。不同于其他的价值观,“存在主义”是以我为中心,“创造价值”也是以我为中心影响其他人乃至这个世界。

那虚无主义者是站在哪个视角看问题呢?有些人说“我的存在即是全部意义。”有些人说“我的存在本无意义。”虚无主义者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影响这个世界的平衡一丝一毫,因为这乃是平衡,那自己在这庞大的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无关紧要的,自己的生命是会消逝的,万物都会枯萎,一切都有尽头。

以此看来,虚无主义者其实是从上帝的视角来分析自己的存在。那其实这就出现了一个逻辑矛盾,你怎么知道上帝是怎么想的呢?有些虚无主义者们相信上帝如此,那又返回来了,其实虚无主义者们最终还是相信自己的内心。

那我们话说回来,既然那些人在寻找生存的意义,既然还未找寻到,但依旧滞留在这个世界,这是为什么?我觉得,有两个原因。其一,欲望;其二,执念。其实两者也可以混为一谈,即欲望。

这里并不仅仅只是利益的欲望,生存的欲望,还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强烈的胜负欲,但同时这里欲望也并没有那么强烈,毕竟“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引进了刘擎老师的话。

其实到这里,我已经把这个问题解答了,人活着必然是有欲望的驱使,有欲望是难免的,此人之天性也,无欲望客观来讲是做不到的,因为如果你想做到无欲无求,那你就有成为无欲无求的人的欲望。


一个人问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吧。”

自己又回答说“为什么呢?”

附录:价值多元的困境
摘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平时说起“多元化”,一般是正面赞赏:多元价值给了我们更大的选择空间,让个人获得了更多自由。举个例子,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你不信教,可能会很危险;但现在你能够自由选择相信或是不信。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又是一种“困境”呢?这是因为价值多元化之于个人精神和公共社会生活还有消极的一面。

先说个人。个人层面上,价值多元化增加了人的困惑和迷茫。人总要寻求意义。韦伯有一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在价值多元化的处境中,我们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以相信A,也可以相信B,但没人能说,A或者B就是最好的。因此,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有人仍然信奉宗教,有人一心追逐名利,有人相信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有人执着于奋斗进取和成功,有人相信及时行乐、沉湎于各种感官享受......每个人的选择都可能有自己的主观理由,却没有一个公认的共同理由。

我在导论部分提到,现在很多时候“我喜欢”变成了最重要的标准。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有些问题我们自己也给不出确定无疑的回答,最后只能说我喜欢。但建立在“我喜欢”上的选择是脆弱的,个人意愿是一件善变的事。其实,选项不一定就糟糕;糟糕的是,我选了,但永远也不知道选得对不对。这种长期存在于内心的动摇和不确定感,是现代人最显著的精神特征之一,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病症”。

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因为生命意义是一个价值问题。韦伯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科学与意义无关,因为对于我们唯一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生活?科学本身提供不了任何答案”。这造成了一种“价值真空”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好像无论我们如 何选择都可以,要么是人云亦云的,要么是任意武断的,但都没有确定无疑的依据。这种空虚的不确定性,让现代人很容易被焦虑和无意义感所困扰。

这是个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在社会层面,价值多元化也带来了棘手的问题。
公共生活中有许多激烈对立的议题,本质都是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比如,美国政治辩论中有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堕胎的合法化。有人依据宗教信条,认为堕胎就等于谋杀生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怀孕女性有没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而人的身体理当由自己支配,这是个人的基本权利。你看,这两种观点背后都有它的道德依据,像这样的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化解,我们不能确定无疑地说,哪个道德依据一定“更正确”。

在更基础的政治问题上,价值冲突也不会缺席。比如,是安全和秩序更重要,还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重要呢?如果是前者,就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来保障秩序;如果是后者,政府的权力就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在美国政坛,这个话题争吵了几百年,目前看,不仅没有“真理越辩越明”,反而是政治分裂和派系对立变得越来越严重。

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来寻求共识、弥合这些分歧呢?韦伯的看是,分歧的根本原因如此深刻,许多冲突是无法化解的。这就是韦伯说的“诸神之间无穷无尽的斗争”: “对待生活的各种可能的终极态度,是互不相容的,因此它们之间的争斗,也是不会有结论的。”

但在这里我要留一个小伏笔。这个问题是不是真像韦伯说得那么绝对?半个世纪之后,一位同样来自德国的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们之后会具体讲到他的思想。

现在还是回到韦伯,回到诸神之争。诸神之争的本质是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现代社会的主导思想是科学,科学属于“实然”领域,旨在发现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只能做出相应的事实判断。

科学理性在事实领域给我们提供了把握确定性的强大武器。但支撑人类生活意义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包括宗教信仰、人生理想、道德规范以及审美趣味等等,都属于“应然”领域的价值判断,而科学无法解决价值判断问题,它给不出一个确定的回答。结果是价值观念之间冲突不断,在个人层面和公共层面都造成了严肃的问题。

韦伯说:“个人必须决定,在他自己看来,哪一个是上帝,哪一个是魔鬼。”这种选择无法获得理性论证的担保,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现代人虽然拥有很大的自由,拥有选择自己生活理想和政治立场的权利,但这种自由也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我们可能变得茫然失措、不知如何选择,或者采取所谓“决断论”的方式,听凭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断然抉择。这是现代性困境的重要标志。

理解了多元价值冲突的困境,对我们有什么用呢?我想,面对自己和身边时而发生的激烈争论,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平和与从容,而不是急躁和焦虑,不是简单地指责别人不可理喻。对话与沟通总是有益的,但也总有无法沟通的时刻、无法化解的分歧。韦伯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坦然面对这种困境,与此共存,这也是智性成熟的标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德格尔的虚无主义危机是什么?
李猛 | 韦伯:虚无主义战士
人类因理性而伟大,因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清晨起床坐在马桶上的那一刻,我已对这一生感到前所未有的虚无和空洞。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两材料)关于“多元文化”“多元价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