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 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时,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甚少,这成了一个千古谜团。

“青海长云暗雪山,万里长征人未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个“七绝圣手”,这个深知边塞苦寒却仍不改热血的伟大诗人,终于还是没有等到实现自己“破楼兰”的理想,就离开这个他深深眷顾的王朝。

王昌龄出身贫寒,少时以农耕维持生计,他这个以农耕为生可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不同,陶渊明那是内心悠然,毕竟有祖产在,怎么也是饿不着的,即使草盛豆苗稀也可以悠然自得。
王昌龄如果不认真农耕,是真的会没有饭吃的,正是因为这个身世背景,他更加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于是发奋读书,渴望有一天,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皇家。
可惜好事多磨,不知道是不是命运的安排,对于科举一途他好像是没有什么缘分,一直应试不第,也可能是出于散心,他开始游学,准备以脚步丈量土地,寄情于山水,于是赴河陇,出玉门。

在这大漠孤烟下,他感叹于个人的渺小,也因为他出身寒微,所以对战士的处境更加能感同身受,看着战士们在苦寒的边塞环境中,吃不饱,穿不暖,还要热血迎敌,于是潸然泪下,诗兴大发,写出了很多著名的边塞诗句。
也就是在此时,他开始扬名,人民开始认识到这个意境开阔又心思细腻的边塞诗人,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伏笔。
王昌龄一直没有放弃科举,直到30岁才进士及第。

按照正常逻辑,这进士及第,之后就是一片星光坦途,但是王昌龄可不是这样子的,他先是出任校书郎,不受君主重视,。
再加上没有背景,他又不屑于阿谀奉承,更是雪上加霜,平日只能窝在秘书处教书,。
后来竟然因为生活细节不够检点被贬岭南,之后更是一路被贬,一直到被贬至龙溪,好在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李白、孟浩然、岑参等著名诗人,李白还遥寄祝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志同道合的朋友尚可稍稍抚慰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内心。

公元755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以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反叛军队背叛唐朝,发动内战,企图夺取统治权,一时朝堂动荡,兵荒马乱,人人自危。
王昌龄一直秉持圣人教诲,忠君孝亲,忧国忧民,忆起家乡上有老下有小,还有那么多乡里乡亲,想起自己弱冠之年便开始离家,甚少在家侍奉双亲,照顾小辈,内心深感愧疚,正巧被贬回老家,于是他不顾59岁高龄想回乡庇护家人及乡民。

万万没想到,路过亳州时,当时正是夜晚,月黑风高,他骑着快马拼命赶路,想尽快回到乡里,没有关注周边环境,竟中了埋伏。
马儿受惊飞快地跑掉了,剩下他一个人被团团包围了,火光让他沧桑的面孔无所遁形,竟是亳州刺史闾丘晓带大队人马拦下了他,他一贯与闾丘晓无冤无仇,为何会被阻拦呢?
闾丘晓哈哈大笑,指着他道,“我们确实无大仇大怨,但是你这个人,什么成就也没有,就凭几句酸臭诗句,就想让世人另眼相看,我这种拼死拼活的又算什么?”
说完他抽出大刀,不由分说下令残忍截杀,王昌龄奋起反抗,无奈寡不敌众,并且对手是大队人马武将,最后还是血溅当场,殒命亳州城郊。
倒下的时候,他仍然死死地望着回家的方向,明明再有几天,他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了……

一代诗人,终是血溅城郊,魂归亳州,而且还是死在自己人手里,想想他应该是不甘的吧,既不是死于边塞奋勇杀敌,也不是死于保家卫民,偏偏因为小人之心丧命,不过也没什么用了,人死便如灯灭,“不破楼兰终不还”终成绝响。

公元757年,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为解宋州之围,令亳州刺史闾丘晓率兵救援,闾丘晓为人傲慢,看不起布衣出身的张镐,故意拖延时间不愿出兵救援,致宋州陷落,张镐遂以贻误军机处死闾丘晓。
准备行刑时,闾丘晓涕泗横流地跪地求饶,希望张镐能看在他还有老母亲需要奉养饶他一命,张镐以一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堵住他的嘴巴。
至此,报了王昌龄被杀之仇,希望王昌龄九泉之下可以安息。

作者:爱吃花菜
参考资料:
《唐才子传》
《旧唐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王昌龄:大唐赫赫有名的边塞诗人,交游甚广,被称“七绝圣手”
边塞诗人王昌龄,殒命于安史之乱的悲剧?
8.命运多舛的七绝圣手——王昌龄
“七绝圣手”王昌龄死于非命,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