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晋匠志|以铜为纸,以刀代笔刻出诗书画




6


传统工匠是一种职业,但在当下,其意义又远超出其职业本身。


他们用最原始的自然材料,诸如金属、草木、泥土等,通过一双巧手,不但化平凡为神奇,更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品质、一种文化传承。


山西文化源远流长,各种优秀的工匠层出不穷,“文博山西”特开设“晋匠志”这一专栏,为您展现山西工匠的技艺,展现他们的专注和创新。


平遥刻铜艺人王维民


所谓刻铜,

就是直接用刀,

在非铸造铜器的平面上镌刻的工艺。

以刀为笔,以铜为纸,

经过刻铜艺人的敲敲打打、千錾万刻,

那些铜器上就出现了

一幅幅精妙的诗、书、画。



在平遥县城有一位刻铜艺人,

他叫王维民,

是平遥刻铜的第三代传承人,

也是晋中市非遗代表项目平遥文房刻铜传承人。

他痴心于研究刻铜艺术,

少年时期就开始研习,

在传承刻铜技艺这条路上,

坚持数十年,

手下刻铜,蔚然大观。

  

“二十四孝”铜墨盒(部分)


平遥刻铜,

主要是以文房案头文具为主,

一般有铜墨盒、铜镇尺、镇纸等。

王维民最常刻的就是铜墨盒,

方寸之间,

尽显雅趣。



以前,

他的作品多是临摹而成,

现在则是自己创作的居多,

题材多种多样,

一般有佛道像、历史人物、风景图案、

动植物怡情图案等。


铜墨盒


这些题材中,

王维民最喜欢刻画人物。

在他的作品中,

有林黛玉、贾宝玉、秦可卿、薛宝钗等红楼人物,

也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粟裕等元帅和将军,

还有历史人物故事组合,

如《二十四孝》等。


“十大元帅”铜墨盒(部分)


记者看到他一件作品,

刻的是画家齐白石的头像,

老人的发丝和胡须根根分明,

仙风道骨,神韵尽显。

这件作品制成之后王维民非常喜欢,

珍藏了许久不舍得出手,

“因为我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的头像适合刻铜,

刻出来有一种水墨效果。”


齐白石头像”铜墨盒


在中国画中人物画最难,

要想塑造好一个人物,

“开脸”最重要。

王维民在刻画人物时,

习惯在确定人物的脸形轮廓后,

先刻鼻子,

形成人物脸部的中轴线,

然后再刻眼睛,先左后右。

在刻眼线时不能边看边刻,

必须凭手感一刀而就,

而线条的效果,

决于錾子行走的速度和锤子打击的力度。



王维民的刻铜工艺,

常以白描线条为主,

“线条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功底如何,

尤其是长线条,比较难刻,

刻的时候要一气呵成才能流畅,

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实践”。



那万一刻错了怎么办?

王维民表示,

这就要求刻铜者在镌刻操作时,

必须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

集中精力,

凿刻要手、锤、刀协调一致,

才能刻出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

“一个笔画都不能错,

万一刻错,这个作品就作废了,

因为那是不可更改的。”



因此,

他在创作时,

一般都是一个人待在房间里,

不让任何人打扰。


秦可卿、林黛玉、薛宝钗图案铜墨盒


平遥文房刻铜制作,

有一套独特的工艺流程,

从选材、裁板、焊制、初步打磨,

到画稿、凿刻等,

工序比较繁琐,

工艺也比较复杂,耗时较长。

王维民告诉记者,

作品的好坏直接由画稿决定,

不过也有些人会直接在铜器上起稿,

这样可以避免在刻制时走样。



一般来说,小一些的作品,

如铜墨盒,

从设计到刻完,

一般需要一个星期,

而大一些的作品就比较费时了。

有一位内蒙古的藏家,

定制了一款《八十七神仙长卷》,

这是一代画圣吴道子的白描人物手卷,

也是王维民接到的尺幅最大的一个作品,

长两米,宽二十公分。

画中有八十七个神仙列队行进,

姿态丰盈而优美。

从备料,做底座,画稿,具体刻制,

他共耗时一年半,

将其完整刻在四块铜板上,

画中人物神态高度还原,

望去天衣飞扬、长袖飘逸,

惟觉满屏风动,



“那段时间很辛苦,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

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待在房间里刻制,

可是在看到成品的那一刻,

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王维民说。


八十七神仙长卷刻铜


刻铜艺术历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

近代刻铜源自錾花,

至明而清,錾刻日渐成熟进入兴盛期,

刀刻如写,

刻铜才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平遥刻铜艺术的古代传人无从考据,

但是嘉庆年间

已经有专门从事刻铜的手艺人存在了。

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

平遥城内就有几家刻铜铺相继成立,

如“永宜昌刻铜铺”“广奉昌刻铜”等。



王维民介绍,

王氏平遥刻铜第一代,

始于师承张樾丞的曾祖父王文魁。



张樾丞是民国初期刻铜的名家,

堪称“刻铜圣手”。

清朝光绪十九年(1889年),

王文魁到天津的平遥“日升昌”分号任职,

因经商需要经常往来于京津两地。

在此期间他被京城精美绝伦的刻铜技艺吸引,

于是向刻铜名店“同古堂”的张樾丞大师求艺。

后来,王文魁回到平遥,

也将所学到刻铜技艺带回了家乡。



  第二代传人,

是王维民的祖父王慎言。

在他的继承和开发下,

刻铜技艺风格具有了平遥地方特色文化。

第三代传人就是王维民。

因为他的父亲在工厂上班且对刻铜不感兴趣

所以没有学。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由于受到祖父影响,

上小学时,

王维民就对刻铜技艺很感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始练习刻铜的基本功

——绘画和书法。

因为刻铜者要在或大或小的铜器上

刻诗、刻书、刻画,

还要营造出雅趣意境,

所以必须要写好字练好画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

特别是还在上小学的孩子,

可王维民却不一样,

平时没事时他就喜欢看看连环画,

或者是临摹书法名帖和名家画作,

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那段时间,

他将《芥子园画谱》全部临摹了一遍,

最喜欢的就是王羲之、文徴明的书法,

这些都为以后他的刻铜手艺,

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大将军”铜墨盒(部分)


就这样,

从小学开始,

王维民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在学习刻铜知识,

即使在他参加工作后,

也从没间断过。



 虽然一直在学习,

但却只是爱好,

王维民并没有把它当独立的手艺专职去做。

直到1996年他离开工作的工厂,

才开始专业从事刻铜艺术,

将这项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

 


二十多年来,

他边钻研、边实践,

参考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刻铜技法,

又将自己书法绘画方面的一些心得融入其中,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刀代笔,得心应手,

如今,他的手艺,

已臻刻铜的最高境界——虽刻犹写。

他的作品,

得到了全国刻铜业行家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并给他起了个尊号——

刻铜高手“维先生



现在,

王维民经常带着他的作品去各省市参加展览,

并获得多个奖项。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他应邀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刻铜海上雅集,

现场刻铜展示,

专家赞誉有加;

2012年4月,

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首届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

四件文房刻铜作品参展;

2012年7月,

参加了平遥县举办的第三届雕塑作品展,

获雕塑艺术人才荣誉;

2013年8月,

在山西省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中,

他设计的“傅山先生”墨盒、镇尺获得银奖。



平遥文房刻铜作品有实用性,

也有艺术欣赏性,

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是文人雅士情有独钟的珍藏品。

近年来收藏热兴起,

王维民的作品也被众多藏家所收藏,

不少收藏家还慕名前来定制作品。


西园雅集图(正)

西园雅集图(背)


喜欢平遥刻铜的人越来越多,

那么想学技艺的人多不多呢?



说起传承,

王维民有些无奈,

因为刻铜技艺比较复杂,费时费力,

学习门槛还很高,

要求从事者有极高的艺术素养,

精通诗、书、画、刻等多方面的知识,

所以愿意学的人比较少,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坐不住,静不下心来”。



目前,

王维民只有两个正式的徒弟。

他希望能有更多喜欢刻铜艺术的年轻人来学习,

将平遥刻铜技艺

发扬光大,

传承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最爱——刻铜
古墨盒、手炉上的铁笔铜墨
清末民国刻铜三大家
对一款铜墨盒的解读
古玩·铜器 10
鉴赏之二百二十四 中国铜器——清 (二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