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变通的智慧•情商(姬昌篇)|谈谈西伯侯姬昌的高情商

变通的智慧·情商

变通里找情商(二)谈谈西伯侯姬昌的高情商

昨天在我那篇变通里找情商中,聊到商纣王帝辛与他的叔叔,也是他的臣子的比干。这叔侄二人同朝共存,一个为君,一个为臣,他们都为人中龙凤,都有着超出常人的聪明才智。也绝非低情商之人,否则纣王身边无法凝聚一干人马为他孝忠,比干也无法做几朝的重臣。结果二人先后死于商朝灭亡之际,一个轻如鸿毛、一个重于泰山。虽然有着这多不同,但二人也有共同之处,便是都没能寿终正寝。纣王的残暴放过了姬昌,却没放过自己的亲叔叔。

而姬昌用绝顶的智慧变通出高情商,不但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还赢得了天下 。可见西伯侯姬昌智慧、情商之高。就是在我国人类历史上,也堪称是数一数二之人。他的高智慧、高情商从治国安邦、个人思想主张,都在集大成的体现并影响着后人。还有他那超过常人的隐忍度。

姬昌本是商朝的一个诸侯国西周的国君,他在自己的封地上广施人政、把自己的诸侯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不但经济发达、人丁兴旺,社会次序也很好,用现代人描绘社会安定的词语来形容,真可谓是“政通人和”。由此身为君王的姬昌很受周国百姓的爱戴,口碑好了,人缘也好,因为民风好、经济发达周边邦国的百姓经常就会有人喜欢来到周国“旅游、观光”,也不乏来求占卜、看风水之人。那时姬昌的占卜术,早就已经赫赫有名。也许正是这赫赫有名的占卜术,日后竟帮他度过了那场人生大劫。

西周邦国的百姓,凡到过周国这块土地的人,都觉得周国就是他们神往的乐土和国家。因为周国的人大多彬彬有礼,并且也都很讲究次序,而且人们身上那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随处可见的。相反,这一期间其他邦国社会发展却一片萧条,少有礼法规矩、百姓也不懂礼貌,相互间还经常发生斗殴。

这样的社会,百姓的生活也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甚至达到民不聊生的境地。邦国与邦国之间也经常是纷争不断。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姬昌生活的年代,邦国虞国、芮ruì国就因一些事,发生矛盾闹起纠纷,而且还争斗的不可开交,最后这两国君主就想请以贤德盛名的姬昌来裁定谁对谁错。等这两国国君来到西周,看到周国人和睦相处,讲究礼法秩序的好民风,惭愧的说:“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意思:“我们现在所争的,正是周国人,认为可耻的事。去西伯侯那里理论,就是自取其辱啊。”

于是便互相谦让着回去了。这之后其他诸侯间起了争端,也会效法着找姬昌评判。恭敬的视姬昌为道德楷模。西伯侯的治国有道和与他国相处的方式,使周国在各个诸侯国的位置显得非常特殊,因此姬昌便被各路诸侯拥戴为王,史称“周文王”,再加西周国力日渐强大,个人认为,以上种种应该才是姬昌被纣王幽禁的最主要原因。

而《史记》上记载纣王随意找缘由,便杀了三公之二的鄂候和九候。具体是纣王继位后册封了三个大臣作为三公,这三公分别是姬昌,鄂候和九候。

九候有个女儿嫁给了纣王,可该女子为人正派,不肯随和纣王心意,于是纣王就找理由把她杀了。杀了此女仍不解气,又把她的父亲九候给剁成了肉酱。按《史记》的原话为“帝怒,杀之,而醴lǐ九候。”·

鄂候为九候争辩,被纣王做成了肉干。知道这些后,“西伯昌闻之,窃叹。”就因为这声叹,被崇chóng侯虎告密,姬昌被囚禁。

《史记》给出的这个说法也许是对的,要不怎会有伴君如伴虎这话,但任何人还是可以看出,这完全是,不是理由的理由。

变则通·通则久

西伯侯姬昌被纣王幽禁后,

他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与“位置”,不再关心政治,也不再理会自己国家的事,还努力不让任何是非牵扯上自己,每天就是那么如痴如醉的,醉心于卜卦,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占卜成了他幽禁生活的唯一乐趣和主题。不过也正是他那久负盛名的占卜技术,在这危及性命的关键时刻,变成了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很多人乐意围绕着《封神演义》来评说那段历史,但演绎终归是演绎,那只是文学作品,是来源于生活又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绝非史实。

还有一些人凭近期出土的甲骨文上的一些文字,断言推测,西伯侯姬昌是暴死在商纣的淫威下,证据为甲骨文上那一排排肋骨一样的笔画,他们把它象形成是古人在描述姬昌之死。推断纣王不但幽禁了姬昌,还把他剖胸供奉在了祭坛上。这种推断应该不成立。

若真如此,在当时也该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再者,如此仇恨,就是姬昌的族人咽得下这口气,其他人全部隐忍到闭口不谈,也不大可能。

一个诸侯国国君如此被残害,应该是想盖都盖不住的事。正史、野史对此却都没有任何记载,单凭出土的不知谁人写下的一些甲骨文,就给出纣王剖胸与姬昌的推断,这不在情理之中,难以立脚。我更愿意相信,文王死因是寿终正寝而且长寿,正如正史给出的明确记载那般,而且还相信一样可以能用来警示后人的《保训》就是文王临终遗训。

《保训》上“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jī厥jué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ěr,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呜呼!”等文字,引出的“中”就是文王用来教导武王的“中庸之道”,也供了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多后人研究学习。就是现今社会我们在做一些事的时候,特别是情商高,懂得变通的人,不也是要讲究为人处世的“中庸之道”所指的不偏不倚吗?

历史终归是历史,离我们太久远,生活在距离我们几千年前的老祖宗们,究竟谁是谁非,很多已被历史长河里的重重迷雾遮盖,让我们看不清许多事情的本来面目。但我们完全可以抛开那些,单丛人性光辉的角度来欣赏他们、情商方面的智慧体现,就足够了,

尽管他们都是伟人、都是情商高手。但当伟人与伟人相逢,笑到最后的永远都是那个赢家、胜者。

在历史长河的尽头,岁月的那端,一个智慧老人,中华民族共同主先,正用他手中的那把,用甲骨文雕刻成的“长琴”,拨弹着一首悠远绵长的《牧歌》,微笑着向他的后人们娓娓的道着“上能兴国安邦、下可为人处世的”亦可为生存之道的“变通术”即“变则通、通则久”。

西伯侯姬昌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明君,因为他活得通透,是在大智若愚里,尽情绽放着自己的人生。虽坎坷磨难不断,但凭自己的聪明智慧却也总能化险为夷,并在安邦立国、实现宏图后,寿终正寝。

通机变者为英豪正是因为深通“变通之术”,西伯侯姬昌在被纣王囚禁时。才没做任何无谓的抗争,以卵击石怎是如他这般大智大慧之人之举。他每天只痴痴的,近乎呆傻一般醉心于占卜,囚禁之外的一切,哪怕是他挚爱至亲之人的生死,仿佛都已经变得与他无关。

据此后人杜撰出姬昌吃下妲己用他的儿子伯邑考做成的肉羹。那是《演绎》,是出现在《演绎》文体里的一个桥段。杜撰这桥段,一是在说纣王的残暴昏庸,和狐妖妲己的凶残无人性,也是在彰显姬昌的足智多某及高情商。

抛开这些后人的演绎与杜撰,被纣王幽禁期间的姬昌真是每天都在一味的占卜吗?是,也不是,为什么这么说?身处被纣王长期幽禁的环境里,无自由而言的姬昌除表面上,每天用占卜打发时日外,他还做着他人生另一件最伟大的事——编撰《易经》,在用他的这些占卜术,勾画他那至今仍立于诸经之首无人能撼、也是人类大智慧源泉的圣论《易经》。

被幽禁的日子,姬昌抛开繁杂的国事,静心的写出《易经》,任你随意拿出段语句,就能成为,为后世人指点迷津的至理名言,如:

“变则通、通则久”这后世人都能看懂却需要学着驾驭的高情商修为。

再如:“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只知道当官做士,却不知道适时隐退,只知道生,却不知道人也要死,只知道获取却不知道也会失去,如此这样谁会是品德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呢………

还如: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放到现代这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长久拥有高尚品德,必将没有容身之地。比如那些江洋大盗、小偷小摸之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讨厌。

再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些我们从字面也能读懂的语句。

姬昌不但占卜有术,在相面术上,同样也有一套否则不会仅一面之后,就会断然拜姜子牙为相。
#秋日好时光#

#情商##国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攻破祟城,姬昌托孤(2)
姬昌得到姜子牙的辅佐,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姜子牙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功高盖世,周王为什么要杀光他的后人?
被神化了的商周牧野大战 西周真的是以少胜多吗
说人话 讲二十四史【西周篇】118、伪装
姬昌为何不能死?他为何一定要活着回到西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