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世间》,真好哭

防雷防烂片,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

从此只看好电影
不定期专访知名导演、演员

作者 | 肖瑶

令无数读者“望而却步”的百万字严肃文学搬到荧幕上,是否就变得生动可读了?

很难说。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在点开《人世间》前几集的时候并未感到特殊的吸引力,四十岁的雷佳音、宋佳强行演十七八岁的青年,甚至还一度让人觉得出戏。

▲《人世间》海报

实不相瞒,是近两年国产年代剧的平均优秀水平,和演员们渐入佳境的演技,让我坚持将这部豆瓣8.1的开年大剧看下去。

▲《人世间》豆瓣评分8.1

剧集改编自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作者梁晓声用足足115万字,从70年代写到本世纪10年代,涵盖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如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国企改革、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等,以大时代下普通人为纲,潺潺叙述时代之风如何拂过每一个平凡个体。

提到八十年代,或许有人会说,那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与自由精神的年代,青年人们勇敢追求理想和爱情,无数思想之花绽开,即便穷困也充实。

▲《人世间》先导预告片

但《人世间》的原著作者却认为那是一段“郁闷”的时代:“倘言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那么吾认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遍之中国人的心情几乎可以由'郁闷’二字来概括。”

时代巨变,但底层个体未必于其敏感,他们操持着自己的小世界、小家庭,而时代的风雪,就像剧中持续飞扬的东北雪花一样,落在他们沧桑的脸上、身上,像一层灰。

▲《人世间》剧照

许多人被《人世间》吸引的原因,直接来源于与其细节体现的真实触动。

有老人想起了童年的大众澡堂和国营商店,有年轻人忽然理解了家中老人无论如何也要保留旧箱子、袋子的旧习,有人被大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牵出了对父辈的回忆,涕泪涟涟给出高分:“这就是我爷爷/奶奶的人生……”

字里戏内,这个寒冬,《人世间》都炽烈得让人无再法忽视。

“穷家富路”

1969年,东北某省会城市“光字片”胡同里,住着工人阶级周家一家五口。

老大周秉义21岁,二姐周蓉19岁,老三周秉昆17岁,正值青春。

不过,在第一集开头,周父周志刚(丁勇岱饰)从照相馆里取出全家福后,却沉重地说:“这很可能是咱们家最后一张合影了。”

▲《人世间》剧照

这不是瞎说。马上,身为老一辈工人劳动阶级周志刚就要远赴西南,去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大三线建设”了。

三线建设是六七十年代以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直到八十年代以前,大三线建设成为中国的“天字一号”工程,重要性远远压过其他项目。

大量普通劳动人民投身到这项恢弘浩大的工程里,从北方和东部沿海内迁到西南和西北的企事业员工也多达数百万。

他们为国家带来前进的动力。不过,对于小家庭而言,带来的是聚少离多。

在周家,不仅是周父,几个儿女也走上了分别代表那个年代青年的不同道路。

长子周秉义(辛柏青饰)去西北做了第一批下乡知青,后来考上北大,走向仕途,将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理想走向现实。

▲周秉义(辛柏青饰)

长女周蓉(宋佳饰),为了爱情追随诗人冯化成远赴贵州乡村。她是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女性知识分子,思想活跃,接受着浪漫主义的熏陶。

▲周蓉(宋佳饰)

老三周秉昆(雷佳音饰)不是读书的料,个性也软弱一些,便留在家与母亲(萨日娜饰)相依为命。

▲周秉昆(雷佳音饰)

当长子周秉义即将乘上前往江辽的火车前,周母将自己攒的一沓钱塞进大儿子的手里,用含着泪光却面带微笑的脸望着儿子,坚定地说:“穷家富路。”

“富路”,是当时不少青年对自己的前途与国家的未来之期许。

当然,“穷家”也是。

▲长子周秉义临行前,周母将自己攒的钱都给了他

梁晓声在原著里写道:“贫穷在许许多多中国人身上造成的痕迹,非'惜物’二字所能概括。它像基因代代遗传,即使某物只不过是针头线脑或小半张彩纸,他们往往也会保存多年。”

1973年的春节,猪肉每斤4毛8,周秉昆的月薪不到24元,一年到头努力攒肉票买肉,只有逢年过节时家里才敢吃一回猪肉。

周秉昆被托付去送钱的寡妇郑娟(殷桃饰)家更惨淡。“两串糖葫芦能挣一分钱”,郑娟自己则穿不起换洗的第二条棉裤。

▲郑娟(殷桃饰)

剧情没有用煽情或说明性的对白来呈现这种普通人家的窘困,而是通过轻浅的笔触白描带过。

周父来到更贫穷的贵州山区时,在路边遇见一个女孩抱着一条小狗,女孩恳求周志刚收养小狗,否则它就会被吃掉。

周志刚惊讶不已:“你们这地方的人,连狗都吃?”

女孩平静地说:不是的,实在是太穷了,没东西吃。

▲《人世间》剧照

其实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路。尤其是对周秉昆一家人而言,五六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工作就是一个人的命根,个体的就业面比较窄。

周秉坤失业后,喜欢他的姑娘春燕说了一句“每个人只有一次分配的机会,如果不服从分配,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足以体现。

▲《人世间》剧照

周秉昆想找“姐夫”蔡晓光帮忙进拖拉机厂,蔡晓光也毫不客气打消了他的念头,告诉他,想进厂,只能退一个、补一个。

这些都是与今天的我们不大一样的遥远时代,剧情用简单平实的对白,一刹而过的桥段将历史的细部勾勒出来,一一呈现我们眼前,拉开一幅精致而不花哨的时代变迁画卷。

时代的细节,还无处不体现在影像呈现的东北质感里。

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带绒毛帽的军绿大衣,因寒冷而凝聚在一块儿的人们,以及从直言直语里哈出来的热气儿团,灰瓦巷子和的一米厚的冰面,国营友谊商店和凭票入场的大众浴池……

▲《人世间》剧照

是的,它们遥远,陌生,但对于我们的父辈母辈,它足够真实;对于观看旧时代的今人,它贵在真诚。

不甘的身不由己者

和小说一样,《人世间》的叙事视角,主要是从小儿子周秉昆说开的。

相较于大哥和二姐,周秉昆读书不行,脑子不灵光,看似对爱情没有奢望、对事业没有野望,但他为人古道热肠,对友仗义,对母孝顺。他与工友搭伙买猪肉,用白糖换红糖,生活的智慧也并不低。

▲周秉昆与其他人一同集资为常进步买人工耳蜗

让周秉昆这号人物得以立起来,必不可少的,是他与工友“六君子”之间的友谊刻画。

为了让工友们分到猪肉,周秉昆挺身而出;吕川、唐向阳互相谦让厂里唯一的高考名额;出渣车间出了事故,一行人共同承担;周秉昆受冯化成连累入狱期间,其他人常常偷偷去秉昆家替郑娟分担难处……

▲周秉昆受冯化成连累入狱

这是一种令今人羡慕的、普遍存在于那个年代的人际氛围,脆弱而急遽变动的时代,人们几乎是本能地互相搭建营垒,彼此扶持,守望相助。

就像原著里形容的“拆了墙就是一家人”:“一种近乎休戚与共的无形无状的东西,在这些成长于不同家庭、有着不同职业的父母、性格基因各不相同的青年之间,毫无疑问地产生了。”

▲光字片六小君子聚会

周秉昆身上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轴”和“务实”,这背后的根本底色是“善”。因为善而显得“软弱”,甚至是“窝囊”。

第一集开头,因为无法接受好朋友涂志强的遭遇,周秉昆冲动之下怒丢木材厂铁饭碗。

▲周秉昆冲动辞职

在喜欢自己的姑娘春燕大方示爱面前,周秉昆手足无措,含糊其辞,还不会利落拒绝。

▲面对春燕的主动,周秉昆手足无措

可当他受托去给好友遗孀送钱时,见到郑娟第一眼,他分明本能地感受到一股悸动在胸腔扑腾。

▲周秉昆第一次见到郑娟

原著的描写更露骨:“当他第一眼看到她时,内心里所产生的的首先是一种狂野的简直难以克制的冲动,那就是扑到她家的炕上扑倒她的冲动。如果她顺从,那么他求之不得。如果她不顺从,那么他会打她,直至她不再反抗。”

这就是周秉昆的“轴”和“笨”,不是真正的毫不开化的榆木,而是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习惯性有一股压抑。

▲周秉昆

在家里也一样,他渴望得到父母均衡的爱,但周父周母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偏心,一个偏哥哥,一个偏姐姐。

电视剧里,他穿着姐姐的花棉裤,躺在床上看哥哥留下的《政治经济学》。原著里,他努力想要在哥姐们谈论读书的餐桌上插嘴,最后只是怯生生地憋出一句:“老三谢尔盖是值得同情的!”(《叶尔绍夫兄弟》)

▲长大后的周秉昆依然穿着姐姐周蓉的毛裤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很多地方都延续了原著里紧扣文学作品的特色,许多那个年代被列为“禁书”的文学,尤其是俄罗斯(前苏联)小说,都对当时的青年一代影响甚大,既作为整个故事文学性的点缀,也穿针引线地暗示挑拨出人物命运。

原著里第三章有这样一段情节:周秉义与女友郝冬梅、周蓉与她的暗恋对象薛晓光,一起关在周家聊读书,谈到对《静静的顿河》里的人物葛利高的评价,作者借薛晓光之口,说出了后来贯穿整部故事的隐晦旨要:

“一个身不由己而又不甘于身不由己的人物。”

随着高考恢复与经济开放,读书改变命运的风气浓厚起来,但总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读书最初并不是为了考学,而是真真切切地从书中找到精神与灵魂寄托,比如周秉义与周蓉。

▲周蓉考上北大

他们消解时代烦闷的方式,是读书和恋爱,而这两样,又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更不可控的分野。

悬崖上的花

引起观众热议和愤懑的周蓉一角,值得谈谈。

周蓉是那种喜欢去“悬崖上采花”的文艺少女,一直梦想“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毅然离家远走他乡,却无奈遭受爱人的辜负。

▲为爱远走他乡的周蓉

要是放在今天的都市剧里,这种“恋爱脑”大概率被骂得不轻。

但那个年代的“浪漫主义”,尤其是刚从压抑许久的社会里挣脱出来、从工人阶级的土壤里长出来的浪漫主义,就是这么无知无畏,有着破釜沉舟之心。

实际上,周蓉的爱情观通过她早早留在家中的书就已看得出来了——她喜欢读诗,恰好冯化成是诗人,她喜欢看《安娜·卡列尼娜》,恰恰暗示了自己的命运,年轻貌美,婚姻不幸。

▲少年周蓉

可“悬崖”本身就暗喻着危险,要么是对周围环境的危险一无所知,要么,带着某种自私的冒险性,不顾一切奔赴,最后伤人伤己。

周蓉身上这股“自私”,随着剧情发展与时代推进,愈加显山露水,甚至“穷山恶水”起来。

不过,离婚后的周蓉,变得越来越刻薄、冷漠,令人费解。

她把自己的女儿放在弟弟家,对其没有任何陪伴与照顾,女儿冯玥也成长得尖酸刻薄,令观众讨厌;

▲周蓉将女儿冯玥留在弟弟周秉昆家里

她一有事就去找暗恋自己多年的蔡晓光,北大毕业、上班多年、支教数载的人生经历,似乎并没有帮周蓉建立更多人脉,更未能帮助她从精神上脱离故土。

总之,这号人物的开头是凛冽的,有锐角的,到最后却被自私、虚荣和冷漠这些逐渐浮现出来的品性,扭曲得面目全非。

对于父母,她也保持着青年时的不甚关心,直到周父周母去世那一天,她才会焦急地责怪小弟没有把爸妈照顾好。

▲周父周母去世

同样做“甩手儿女”的,还有大哥周秉义。

考上北大后,周秉义一路升到副市长,住在岳母家的小洋楼里,过着越来越好的生活。

▲周秉义和冬梅

但他的父母和弟弟还挤在光子片的老屋里,日子越过越差。

因为要做“清官”,得避嫌,周秉义不能为家人伸出援手,还失手酿成了肖国庆父亲的惨剧,看得观众又恨又丧。

几乎可以说,作者与编剧都在有意设置这样一种形象:在周家,越有出息的,越叛逆、越“白眼”。

周秉义

一心扎进爱情里的周蓉,一心扎进仕途里的周秉义,都被视为是自私、冷漠的。他们的世界,一个在自由,一个在国家,却没有一个着眼关心真正的“家”。

而默默埋头苦干的小弟周秉昆,和他执意要娶过门的媳妇郑娟,才是周家背后真正的顶梁柱,是默默为父母、为这个家付出的受苦受难者。

然而,老好人周秉昆几乎没有主角光环,甚至成了年代剧里少见的“冤种”主角。

钢铁如何变得明亮

改编严肃文学,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严肃文学重在写“人”,但影视极大依赖情节的扎实和完整。因此,在小说基础上,剧集的确有意增加了“意外性”与“戏剧性”。

终于与郑娟的儿子周楠培养起感情后,周秉昆决定一心一意照顾母子俩。此时,周楠生父骆士宾却忽然横刀夺子,将考上清华的周楠从周秉昆夫妇身边抢走。

▲周楠得知自己的生父是骆士宾

一面是周秉昆与骆士宾矛盾重燃,一面是周楠在美国留学期间却惨遭枪击死亡,震怒之下,周秉昆失手打死了骆士宾,锒铛入狱……

▲周秉昆因失手打死骆士宾,被判入狱

好几次,读者和观众都要怀疑周秉昆这个角色撑不下去了,要“黑化”了。

但他没有,因为在他所构建的世界维度里,道义、情义,做一个好人,就像哥哥的仕途和姐姐的爱情一样,是需要终生去履践的任务。

忍耐背后,是周秉昆毕生坚守的根本信念:善。

▲《人世间》剧照

就像作者梁晓声说的:“如果说人类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类物种,那么这一物种的进化方向只有一个,便是向善。善即是美,善即是优。人与人的竞争,所竞善也。优胜劣汰,也必是善者优胜。”

周秉昆代表着那个年代、那些人——或者说乃至今日,中国人数最多、最普遍的那部分人,认真而踏实地过着自己普通平凡的日子,这就是时代的血脉与延续。

▲《人世间》片段

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代价和阵痛,今天的人们或许变得孤独、原子化,但当我们主动去了解、理解那些溶在普通人生活里的历史,即便未曾亲历,至少可以去感受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会感受到那些众生百态,与今天的我们存在着如何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人世间》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曾在采访中提到的“文化的波澜”:“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如此,我们又在呼唤什么?看完《人世间》,观众会有自己的理解。”

▲《人世间》剧照

今天的世界并不完美,我们看不见的隐秘角落仍然藏纳黑暗与苦难。回望过去,不仅为了感念,更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软红十丈,烟火人间,是谓人世间。

作者 | 肖瑶

编辑 | 徐观

排版 | 八斤

点击关注我们

不值得影评

电影是一场梦,我们是鉴梦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世间》原著大结局难以让人接受,希望电视剧能改一下
《人世间》15位主角结局出来了,与原著放在一起看,7位差别巨大
《人世间》原著:周楠拥抱周蓉时说的话,揭开了他从没被周家认可
人世间原著里18位人物的最后结局
《人世间》大结局:周楠之死罪魁祸首竟是周家,冯玥愤而嫁给一个有妇之夫
《人世间》原著:周楠之死,彻底揭开周家15年的伪装,人性太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