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后期为什么没人肯干活了(下篇)

上一篇说到,靖难之役让勋贵集团重新掌控了整个朝政,文人集团遭受了严重的打压和羞辱,但这并不足以动摇大明帝国的统治根基。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华帝国君与文人共天下的朝代只有宋朝,汉与豪强共天下,唐与门阀共天下,古代朝廷只要能解决谁来干活的问题,一样可以缔造盛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木堡之变的影响远远不是损失了几十万军队这么简单。

一、土木堡之变,明帝国统治核心全军覆没

公元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率领25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英国公、成国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内阁学士及文武百官护驾从征,这样的安排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乎绝无仅有,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愚蠢的。

历朝历代并不缺马上皇帝,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个个都是在尸山血海中滚出来的,而他们一旦当上皇帝,几乎就很少再有御驾亲征的经历了,即使有,也从来没有把文武百官整套办公体系全部带上的例子。

在这种动员几十万人出征的战斗中,朝廷的官僚体系是非常繁忙的,他们要做好军队的后勤保障,国内的物资调运,民夫的食宿输送等等一系列工作,把他们全部带上前线,即干扰工作效率,又十分的危险,就算是非常热衷于御驾亲征,军事水平高超的明成祖朱棣,每次出发也没干过把一整套官僚体系全带上的事情。

然后土木堡之战明军全军覆没,连皇帝都成了瓦剌的俘虏,更重要的是明帝国的统治核心,文武百官几乎全部殉难,勋贵集团从此彻底退出大明帝国的历史舞台。

勋贵集团和文人集团的传承方式不一样,勋贵集团依靠的是血缘和威望,血缘中断或者在朝中军中有威望的元老死亡,小辈又接不上去都有可能导致衰败。但文人集团依靠的是全国源源不断的读书人,生命力要顽强得多。

土木堡之变文人集团不是没有损失,但作为当时不受待见的群体,他们大多留守在北京,就整个群体来说,只遭受了很小的打击。

二、京师保卫战,忠诚、能干的文人集团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直逼京城,在这场变故中明朝的文人集团表现出的优良素质是无可挑剔的,以于谦为代表,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另立新君、动员军队,最终成功挫败了游牧民族的进攻。在文人集团看来,外部的敌我矛盾远远比内部矛盾要严重的多,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切斗争都是可以先放下的。

土木堡之变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扭转了大明帝国的政治格局,京师保卫战让文人集团彻底站稳了脚跟,随后如果不出意外,明朝很有可能朝着宋朝的模式发展,事实上如果真的朝着宋朝的模式发展,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结局。

虽然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但在那个时候,于谦几乎代替了宰相的作用,据明史记载,于谦在任期间,明代宗对其上奏的事情没有不听从的,这实际上是皇帝与文人集团的妥协,与宋朝几乎如出一辙。皇帝听从文人集团的建议,保障文人集团的利益,文人集团则献上自己的忠诚,努力帮助皇帝解决问题,并塑造皇帝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

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其有效性在宋朝就已经得到了验证,大家翻遍宋史,宋朝历代皇帝几乎都没有对文臣下过重手,也绝少有和大臣顶着干的现象,作为回报,宋朝虽然武德不彰,但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却登峰造极,最终灭亡时文人集团的忠诚也让人动容。

三、夺门之变,互相伤害的开始

明朝与宋朝不同,不得不说,朱元璋设立、朱棣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非常有利于皇帝集权的,不受文官制约的锦衣卫和东厂、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宰相但可以任意换人的内阁,都可以轻易摧毁皇帝与文人集团之前的默契。

夺门之变是开始,忠诚能干、清正廉洁、威望极高、功勋卓著的于谦,皇帝一句话就给杀了,明史记载,天下冤之,如此重臣都可以轻易杀了,何况其他臣子?这是大明帝国君臣离心离德的开始,天下冤之不如说是天下寒心。

随后继位的是明宪宗,年号成化,这是明朝第一次出现皇帝不上朝的记载,但如果仔细查看这位皇帝的生平,就会发现他绝非昏君,平反于谦、成化犁庭、四川都掌蛮平乱、靖州安抚流民等,政令均从太监所出,这说明什么?说明皇帝与文官集团的隔阂难以消除,因此试图用太监代替文人。

但太监集团先天缺陷严重,无法到各地为官,也很难领军打仗,最多只能起到监察巡视作用,因此到最后皇帝仍然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文官集团。所以到了明孝宗、明武宗年间,皇帝与文人集团的关系时而缓和时而紧张。

嘉靖皇帝是一个政治高手,他最先开创了分化文人集团的手段,严嵩可以算得上恶名昭著,那么多人上奏弹劾,皇帝就真的像小说里说的那样一无所知,不管不问?严嵩就算是再劣迹斑斑,他也是皇帝从文人集团中分化出来给自己干活的,听话、能干,脏活能沾手,其他大臣做的到吗?

不过严嵩的下场很不好,最终年纪一大把,落了个让皇帝丢给大臣当替罪羊的下场,满朝文武在除掉政敌欢欣鼓舞之余难道就不心寒吗?

万历皇帝前期年纪太小,无法亲政,张居正控制朝政,虽然生活奢侈,私德上不足称道,但他的改革几乎扭转明朝的颓势,无论如何也称得上伟大,在朝廷中的威望恐怕只有当年的于谦可以媲美,最后的下场呢?坟让人刨了不说,子孙也受到牵连。

皇帝刻薄寡恩,大家也都是聪明人,到了天启、崇祯年间,满朝上下君臣早已离心离德,没人肯干活了,动动嘴肯定比跑断腿容易,跑断腿的没一个有好下场,只会动嘴的反倒没什么事,这个选择题谁都会做,更何况崇祯皇帝还把唯一肯给自己卖命的太监集团给解决掉了。

没有一个朝代在君与何人共天下这个问题上摇摆如此之久,靖难之役在明朝内部种下了分裂的种子,土木堡之变让这个种子有了发芽的机会,随后皇帝与文人集团的反复争斗与反攻倒算最终让双方走到了分裂的边缘,最终,当满朝上下再也找不到肯干活的人时,大明王朝终于在内忧外患下轰然倒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于谦,一个不高尚的理想者
【人文历史】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孩,51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年
土木堡之变究竟是不是文官集团的一场阴谋?2
他是挽救大明朝于崩溃边缘的真男人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代理了8年皇位又被夺回 死后不准入十三陵
疑点重重的土木堡之变:明朝文官集团成为最大受益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