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的治学之道

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教育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朱光潜读书治学从不贪懒取巧,而是奉行“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的治学理念,一生兢兢业业,勤于治学。他具有悟透人生的大智慧,他的著作及译作成果丰厚,在《朱光潜全集》中,如《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美的人生》《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谈修养》《谈立志》《谈谦虚》《谈读书》等,为我们呈现了他在人生修养、为人处世、读书治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仔细体味其在读书治学方面所蕴含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大有裨益。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主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他在《美的人生》中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认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成就”。

朱光潜认为,“名位是中国学者的大患”,“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逃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要想在读书治学方面有所成就,必须要端正心意,因着理想和情趣去做,不应为物欲所蔽,要以超越的心态去做事,要有“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价值意识。有的青年学子以功利自欺,入学校只图混资格做敲门砖,对学问没有浓厚兴趣,终将难有真正建树。为干禄而求学,或得禄而忘学,皆是本末倒置。

朱光潜在少年时代曾提出“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朱光潜一生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对美学研究拥有浓厚的兴趣,并沿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从青年时代起,朱光潜就好学不倦,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他仍然抖擞精神,“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奋笔疾书,直至最后一息。著名学者钱念孙曾这样说:“朱光潜的学术人生,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既轰轰烈烈,又静穆隽永,既清澈似水,又凝重如山,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朱光潜主张做学问要有超强的意志、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他在《谈修养》一书中谈到,“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但世间往往有很多人的惰性大于意志力,喜欢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到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遇到不该做的,而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只一味因循苟且,偷安取巧,缺少奋斗的精神,他们在道德、学问、事功各方面终将难以有所成就。

在香港大学求学时,朱光潜曾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其中的“恒”和“勇”,很好地诠释了他无论做人做事,都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朱光潜对这四个字终生恪守不渝。他认定了抵抗力最大的路径,就坚持勇往直前,孜孜以求,笃志不废,终成美学界泰斗。

朱光潜在欧洲留学期间,兴趣广泛,学习了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但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也是他最感兴趣的学科,并决定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的奋斗事业。当时朱光潜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时的哲学导师——康德哲学专家侃普·史密斯教授并不主张朱光潜研究美学,并告诫他,“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既不能实证,又不能用严格的逻辑推理”。朱光潜经过认真思考后,并没有接受导师的建议,而是决定不畏惧困难,选择了“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全身心投入到美学研究中,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

朱光潜进入耄耋之年后,依然坚持选择“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翻译了难译的巨著黑格尔的《美学》和维柯的《新科学》。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感叹说,“他译完了黑格尔的美学,又翻译维柯的著作。这些著作内容深奥,号称难治,能承担这种翻译工作的,在世没有第二人”。而朱光潜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外语水平,以顽强坚毅的意志力,克服病痛,争分夺秒,锲而不舍,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博学终须能守约,先打游击后攻城”


朱光潜治学既主张广博,又强调精深。他在《谈读书》中强调,“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宇宙本为有机体,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因此做学问若没有广博为基础,便难以真正做到专,其见解观点也难免偏蔽。读书治学“有如金字塔,要铺下一个很宽广笨重的基础,才可以逐渐砌成一个尖顶出来。如果入手就想造一个尖顶,结果只有倒塌”。

朱光潜一生在美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的美学成就源于他的博学。朱光潜在《我是怎样学起美学来的》一文中曾提到,他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14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解剖过鲨鱼,制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验过心理反应”,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什么都学,喜欢文学、心理学、哲学,也学习过历史,为了解希腊文学和艺术,在爱丁堡大学时曾选修了欧洲古代史,了解过西方的城市建筑、绘画和雕刻,这些都为朱光潜向往并最终研究美学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朱光潜还强调“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就成了‘消耗战’”,要注意学会集中精力打歼灭战。朱光潜从前喜欢的文学、心理学、哲学、历史等各学科所积累的知识,后来全汇集到了美学这一门学科上。美学最终成为朱光潜所喜欢的几种学问的焦点。于是,朱光潜把从前分散的精力,最终集中到了美学一处,将美学作为终生致力的事业。

朱光潜通过自身的经历认识到,一个人如果对于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历史等学科没有广泛的兴趣,他对美学就不会有兴趣,而且也就缺少研究美学的基础。同样,其他治任何学科的学问,莫不如此。



“边阅读、边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朱光潜主张治学要注重写作,虽然写作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事情,但要克服惰性,勇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边阅读、边写作有助于将知识系统化,正所谓学问是“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只有经过组织和创造,才能使知识成为有机体,将“死”知识变“活”。据《朱光潜自传》中描述,朱光潜在英法留学的8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大英博物馆和学校的图书馆里,“一边阅读,一边写作”。虽说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穷,需要靠稿费吃饭,但同时,朱光潜也发现“边阅读、边写作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比较容易消化,容易深入些”。

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写才会读得更认真。为了写,就要把所学的问题多费些心思来把原书吃透,要把所读的知识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整理自己的思想和斟酌表达的方式,增强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使原书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就如同吃饭,将食物加以消化之后才能变为生命的动力,否则食而不化,只会有害无益。朱光潜在学生时代就写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等著作,还译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最初来源——克罗齐的《美学原理》。他在1925年至 1933年欧洲留学期间,共写作、翻译了11部著作,成为当时无数留学生的治学楷模。

朱光潜还指出,光写不读也不行,学习得太少,写得太多太杂也无益。为了弄清某个问题,就得多读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核心,领会其要义,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考能力。仅读了两本书就要写,自己还未吃透就要搞创造,难免粗制滥造,养成武断和不老实的习惯。如果这样下去,不但对治学无益,还会对文风和学风起败坏作用。

 · end · 

文章刊载于《学习时报》2020年10月7日第5版

本期编辑:翟月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朋友,闲愁最苦!不如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咬文嚼字》导学案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理论为什么是错误的?
《像草木虫鱼一样生活》——生命本该如此
知无央丨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凡是艺术家都须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