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中医理论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一)
阴阳八卦图.jpeg

完稿于2019年12月7日。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中医启蒙恩师倪海厦

中医理论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English attached)

目录:
1.中医的起源与阴阳八卦图
2.五行对应的时间与方位
3.五藏对应的五味及如何用五味来补泻五藏
4.五藏的积块与五藏的衰竭如何治疗
5.五藏如何运行及五藏与九窍的关系
6.五行的生克与转化
7.五藏如何急救
8.气与味的描述与药材的关系
9.如何从脉搏判断虚实
10.五脏六腑在手腕的位置
11-1.最重要的治疗原则
11-2.五藏与六腑不同的治疗方法
11-3.三焦如何治疗
11-4.奇桓之腑如何治疗
11-5.用药的差异
12.从脉搏判断藏与腑的疾病及舌苔判断寒热
13.风寒燥暑湿入侵的治疗
14-1. 桂枝汤用法之一
14-2. 桂枝汤用法之二

  1. 乌梅丸的用法
  2. 具体的临床疾病如何治疗
  3. 如何听天命
  4. 什么是健康的标准
  5. 普通人出生到衰老的描述
  6. 古医书是治病的天书
  7. 天道与人道
  8. 如何成为真人

1.中医的医学理论是怎么来的?什么是阴? 什么是阳?自从宇宙里很久以前有了太阳系就有了阴阳,阴阳是宇宙中任一空间里的对立如能量和物质,太阳是亮的发光的属于阳,月亮本身不发光是黑暗的属于阴,因为地球不断的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上太阳照到的一半球面是明亮的属于阳,太阳没有照到的一半球面是黑暗的属于阴,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正好是365天,所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地球本身又是自转的,球体的旋转产生风,面向太阳的一面离太阳近所以温度高,照不到太阳的一面又离太阳远所以温度低,这样出现了寒热的不同,风吹来吹去,吹到的地方干燥了,水分还未吹干的就是湿,所以黄帝内经说“天有风寒燥暑湿”。地球不但围绕太阳转而且同时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24小时,白天是阳,黑夜是阴,因为运动属阳,静止属阴,所以人在白天干活晚上睡觉,人在地球上活动就好比人围绕地球在转动,人体内有经络,经络纵横交贯全身,将人体头面四肢躯干脏腑都连接起来,气血沿着经络不停的循环流注就像人体的自转,气血沿着经络流注在体内完成一个循环正好是24小时,这就像地球24小时的自转,人体与地球的运行节律是一致的,所以中医认为人体内12条经络流注时间对应地球上一天的12个时辰 (1个时辰等于2小时),6条是阳经,6条是阴经,6条阴经紧紧的跟随着6条阳经。了解 12条经络气血流注对应的时间可以快速的判断病情,如果有人在晚上特定的1点到3点失眠就代表肝已经有问题了,因为晚上1点到3点是气血流注肝经的时间,经络路径的位置如果出现异样也能判断疾病。地球圆周长大约4万公里,如果人以每小时4.5公里的速度昼夜不停的绕着地球走一圈正好是365天,这与地球公转的时间是一样的,因为地球与人体有共性,地球上有寒暑,人有实证虚证,地球上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地球上有酸甜辛咸苦五种味道,人体有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藏,人体有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自然界的风寒燥暑湿影响地球同样影响人体,地球上植物的每片叶子都像人一样左右对称的,人体的经络像地球上的河流,肠胃像地球上的大海,人体的九窍流出液体像地下涌出的池潭温泉,正因为地球与人体是对应的,所以运用五行生克与不同的草药可以治病。 地球的运动规律产生了阴阳八卦图,后人又演变为六十四卦来预测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灭规律,其实阴阳合抱的阴阳八卦图根本就是一半面向太阳和一半背向太阳的旋转中的地球,两个鱼眼睛就是代表围绕地球在转动的月亮,如果真的可以用透视眼在太空里远远的观望地球,同时把地球自转的速度加快,把月亮绕地球旋转的速度加快,这时一个三维的阴阳八卦图就出现了,道家修炼功夫高的也会内视自己体内有一个立体的阴阳八卦球在腹部转动,修炼层次越高,球体的转动速度越快,这是因为人体与地球是有共鸣的。(什么是气?地球上有空气天然气,人体内也有气,气是看不见的,气血不停的沿着经络在体内周期性的循环流注。什么是经络?经络就是气血流注的通道)

2.中医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长夏与东南西北中央这五个方位,比如太阳是从地球的东面慢慢由小变大开始升高,东面与树木一样具有生长升高的特性,所以东方属木,春季是树木开始生长的季节,所以木对应春季,太阳移到南面时是照耀最旺的时候,具有燃烧火热的特性,所以南方属火,夏天最热,所以火对应夏季,太阳转到西面就开始要日落了,具有金属下沉的特性,所以西方属金,秋天树叶也掉落下来,所以金对应秋季,北面是太阳照不到的地方,水位于北面来躲避“火要蒸发掉水”,所以北方属水, 最北面像冬天一样冷,所以水对应冬季,土是人踩在脚下的,因为地球是圆形的球体,这个球面在自己围绕自己转动,同时又围绕太阳转动,这使得人站在地球任何一点都会存在有东南西北,换句话说,人的位置永远居于地表的中央,所以中央属土,土在中间对应一年夏末初秋的中间的日子。

3.古人都是用自然界的象征意义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知道了五藏对应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五味酸苦甘辛咸就可以治病了,比如黄帝内经说“酸主收,辛主散,甘主缓,苦主坚,苦主燥,苦主泄下,咸主软”为什么?因为火烧过的都是又苦又硬又干,所以苦主坚,苦主僵硬,苦主燥,火烧过的由于密度高受地心引力会快速掉下或沉入水底,所以苦又主泄下。海里的动植物都是很软的,如章鱼带鱼海带,海水是咸的,所以咸主软。 辛辣的食物放几天气味就发散掉了,所以辛主散。甜味的食物具有粘性,粘液具有流动慢的特性,所以甘主缓。 金属尝起来是酸的,金属锻打后由于密度高体积会变小,金属有收缩性能,所以酸主收。中医还描述了如何治疗内藏疾病,比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什么是补? 什么是泻? 补的含义是顺着他本身的习性,因势利导引导他健康成长, 让他充满活力发挥最大用途,泻就是拿掉一些不利于他成长的不必要的多余东西,中医说 “实者泻之,实者泻其子,虚者补之,虚者补其母” 什么时候补?什么时候泻?对于内藏来说,活力不足时补,活力过于旺盛时泻,如同一杯白葡萄酒,倒满杯子的2/3处是最合适的,太多或太少或过多都是不恰当的。人的肝形状像树冠,所以肝属木象树木一样需要发散开来才能长为大树,如果小树密密麻麻缠绕拥挤在一起,这样就算每天浇灌营养液也长不大,辛辣主散,所以用辛辣之气来补肝,古人发现酸味具有挥发性,挥发可以减掉一些酸味,正好符合肝木的特性,肝木需要砍掉一些多余的树木或枝干才能长好,所以用酸来泻肝。比如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属火,因为心脏是红的,形状又像一个火把头,心脏不停地搏动犹如火焰在跳动,火烧的越旺火苗越软,咸主软, 所以用咸味补心,火烧的慢火就小了,甘主缓,用甘味泻心。 比如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肺属金,肺在心脏火的旁边,所以需要像密度高的金属一样才不会被火熔化掉,酸主收,收的越紧金属密度越高越硬,所以用酸来补,辛主发散,如果不是往内收而是往外发散,金属密度低了会发脆易断,所以用辛来泻。 比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因为土在中间,脾脏也在五藏的中间,所以脾属土,土的习性是粘的,甜味的食物也是粘的,所以用甘味来补脾,原本疏松的土堆如果弄坚硬一点,土堆就会变小了,苦主坚,所以用苦来泻脾。比如“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中医认为 “肾藏志”,志就是志向欲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象大海里的水一样多,所以肾属水,古人发现海水永远不会因为温度和气压的变化而减少,因为海水是硬的,海水含有最多的钠镁钙等金属离子,苦主坚可以让水变硬,所以用苦味补肾,水变软了后就是软水,软水如雨水湖水露水都容易受热后蒸发气化掉,咸主软,所以用咸味泻肾。假如五藏的功能紊乱无法补泻时,黄帝内经说“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意思是直接用五味进去让五藏清醒过来。

4.五藏有积块如何变成无积块呢?五藏衰败的又如何起死回生呢?中医认为人体五个内藏对应木火土金水而相生相克,如木对应肝,火对应心脏,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肾属水,肝属木,肾就是肝的妈妈。 当某个藏精力充沛到极点时就是实,难经说“母能令子虚”,这时马上去大剂量补母,等于是子藏旺到极点再去补充他的源头,母生子,子藏实到极点再向实推进,物极必反,实证会向虚证发展。 当某个藏虚弱不堪气血少到极点时就是虚,难经说“子能令母实”,这时马上去泻子藏来令母藏充实,因为母生助子如果不加节制会让子偏旺,导致母本身的能量被消耗,这时拿掉多余的子来让母保存实力,大剂量泻子即能实母, 即子能令母实。 何谓虚实?虚就是空或稀疏,里面没有东西,虚到极点就是非但没有东西,而且气血都快枯竭,藏都快萎缩了。实就是气血密实充满或里面有多余的东西了,实到极点就是里面密密麻麻长的太多了,或气血过于充满溢出来有增生物了或畸形生长了。“母能令子虚-大剂量补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大剂量泻子能令母实”这两条原则用来治疗五藏积块与衰竭。(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五藏的能量,血为五藏的肉体, 越来越少就是空,越来越多就是满)

5.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构成了万事万物,如一条大河,一片森林,一只木板凳甚至一只铁锅,人的身体也一样,象征着五行的五脏生成了人的躯干,黄帝内经说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成此形” ,阴阳是密不可分的,五脏与五腑之间具有共性互为阴阳,中医认为“阳无形,阴有形”,因为太阳属阳是一颗无形的气体星球,月亮属阴是一颗有形的固体星球,所以实心的为阴,空心的为阳,如肝与胆,心脏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五脏五腑有了三焦的辅助就开始运作,“阳无形,阴有形”,三焦的阳是一股无形的动能,负责来来回回运送体内的水谷与气,三焦的阴就是躯壳里除了五脏五腑以外的有形组织和空腔,如三焦的网膜负责将五脏五腑贯通起来,如三焦的胰腺负责帮助消化,所以中医认为三焦也是一个腑。除了五脏六腑,人体还有奇桓之腑,内经称为 "脑、 髓、骨、 脉、胆 、女子胞 (子宫,卵巢) ”。头面与四肢是躯干的延伸,肾延伸出骨头,脾延伸出肌肉,肝延伸出筋,肺延伸出皮毛,心延伸出血脉, 所以中医说肾主骨,脾主肌肉,肝主筋,肺主皮毛,心主血脉,中医说有诸内者必形于外,内在的五脏反应在外表就是眼耳鼻舌口唇生殖器及肛门,如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心开窍于舌,当你认识这些都是五行的真面目,你就能轻松应对任何疾病,因为体用一源,五行是本体是本来面目,延伸出来的是五行的功能,他们属于同一个东西,就好比埋在地下的金块与高档商铺里的纯金项链是一样的,项链只不过是起到一个装饰打扮的功能,所以治疗原则是一样的, 如肺开窍于鼻,鼻子的病从肺来治,肾主骨,骨病从肾来治。 耳朵的病生殖器的病从肾来治因为 “肾开窍于耳与前后二阴”。如神智方面的病从心脏来治,因为“心藏神”,血液方面的病从肝来治,因为“肝藏血” ,肌肉萎缩从脾来治,因为“脾藏肉”。 如中医说 “肾合三焦膀胱”,膀胱疾病可以从肾脉来诊断,比如子宫卵巢属奇桓之腑,子宫卵巢的病从奇桓之腑 来治 。如中医说 “北风生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意思是北风刮起来了,冬天就要到了,肾会出现疾病了,腰上屁股上的穴位地方会出现疾病了,因为肾主水,位置是北方,对应四季里的冬季,这句话的意思是腰与屁股的疾病可以从肾来治。如中医说“肾藏志”“志不足则厥”,突然倒地昏厥从肾虚来治。

6.中医理论告诉我们五行互相保持平衡是最佳状态,因为多了或少了都会引起偏差,比如金生水(金生水的意思是唯有金属能够承载水,因其没有吸水性),但如果水太多,金属反而会沉到水底,所以难经说“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实,西方虚” 因为能量是守恒的,五行之间的能量必须是平均的,旗鼓相当的,一方能量不足了,另一方能量就多了,东方多了西方就少了,失衡局面的出现导致了相生相克,五行相生主吉代表预后良好,相克主凶代表不治,比如肺病出现了发怒的症状,说明传到肝脏,金克木代表凶,比如肺病出现了腰痛或小便不利的症状,说明传到肾脏,金生水代表吉表示可以治好的。 那么治病时凶又如何变成吉? 其实五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金克木,遇水,则为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易经预测里的贪生忘克,这里的水起到通关的作用,即水可以引导金的能量到自己身上转变为水(金生水),更多的水再去生木。 所以难经 “泻南方,补北方,泻南补北,欲令金得平木也”,中医认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意思就是当肝木不足时,肺金会去克肝木并且恶性循环,肝木越虚越遭肺金克制, 直至肝木被克绝,这时的治疗方法是补肾水, 有了适当的肾水后肺金会贪生肾水而忘记克肝木,也就是金会消耗掉自己的部分能量去生助水,而不足的木也因为水生木得到补充而变得强大起来,这样金与木就能保持平衡了,肝木受克就消除了。 怎么补水? 心火多了会蒸发掉肾水,这时只要拿掉多余的心火就能保持水火平衡,用甘味来泻心如地黄,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也就是泻南补北。那同理,木克土遇火则通关,土克水遇金则通关,水克火遇木则通关,火克金遇土则通关。 五行灵活运用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有病人听到金属乐器打击的声音会异常害怕,那你可以根据金克木很容易判断他是肺金偏旺克制肝木, “肝藏血”“血不足则恐” 可以用苦味的黄连补肾水,也可以用甘味的当归或生地来泻心。所以说体内任何疾病都是由于五藏不平衡引起的,比如咳嗽,黄帝内经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是五脏六腑都能引起咳嗽,并不只有肺才会。“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意思是肾病咳嗽时牵连着腰背痛,甚至咳出唾液来。 接着黄帝内经又说 “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肾咳而遗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意思是五藏咳的时间长了没治好会转移到六腑,肾转移到膀胱,膀胱咳会把尿咳出来,疾病会聚集到胃里,影响到肺,最后鼻涕多,唾沫多,脸肿,胸闷。 这段话告诉我们根据咳嗽的症状可以判断疾病在哪一个藏,如有人咳嗽有小便出来属于肾,虚证用苦味补肾,实证用咸味来泻。

7.五藏疾病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致命呢?危急关头还可以救吗?中医说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意思是刚开始都是由于情绪变化对内藏有伤害了,比如怒伤肝,别人骂你了或说了什么你很生气会伤肝,这时候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还来得及,中医告诉我们如何着手,比如悲胜怒,你应该观看一部悲壮的电影来控制自己的发怒。如果没有及时调整或及时治疗,疾病就会产生了。疾病与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比如肝越是不好就越容易发怒,越是发怒就越会伤到肝,到最后大灾难来了,这个内藏要完全失去功能马上要死去了,这时候中医如何急救呢?黄帝内经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意思是:肝属木,树木的灾难要来了,大火烧过来了,树木顷刻间要被付之一炬,你们不要再在那里慢条斯理的修剪树枝了,这时候甘主缓,让火的速度慢下来,马上吃甜味来急救肝,如治疗急性的爆发性肝炎。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属火,火烧的慢火就会越来越小,如果暴雨来了,火堆快要熄灭了,这时候马上把火种保存到金属的铁罐里留一丝缝,这样火种不会灭掉又可以保存备用,金属尝起来是酸的,所以马上吃酸味来急救心。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属土,大水或大风马上要过来把泥土冲散了,苦主坚,这时马上把泥土弄硬一点不会被冲散,马上吃苦味来急救脾,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属金,金属马上要被高温熔化了,金属已经开始化软冒烟了,苦主坚,这时把金属弄硬一点,让它不要软下去,马上吃苦味来急救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属水,水最怕干燥了被蒸发掉,这时把水分散到各个地方就安全了,因为总是有的地方湿润,有的地方干燥,辛主发散,马上吃辛味来急救肾。情志变化在治病过程中是至关重要,人生下来婴幼儿有了意识就有了情志变化,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情志,比如婴儿饿了哭了,你没有及时喂奶,长期这样婴儿会生气,比如父母经常在小孩面前吵架或讲对方坏话,小孩不会讲但是他内心会生气,比如父母亲不孝顺爷爷奶奶,经常谩骂老人,小孩看在眼里也会生气,怒伤肝,疾病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家长不断的对小孩说“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是讨饭的”那就是在不停的伤害他的肾脏,如果你反过来说“你现在好好念书,将来会很有出息”,那你就是不断的在滋补他的肾脏,懂得调理病人的情绪,等于病好了一半,如果不停的刺激病人, 会导致疾病往身体里面走加重病情。比如中医说“道生智”,只要事事与儿童讲道理 (如自然界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就会开启儿童的智慧。

8.中医是如何描述地球上的气与味的?鼻子吸入的看不到的属气,舌头能辨别的眼睛能看到的属味,气与味是两回事,“阳无形,阴有形”,所以气属阳,味属阴。黄帝内经说“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意思是:气属于阳,不同味道的食物属于阴。味道是走到肉体里去的,肉体是归能量来管的,气是走到身体的能量里的,有了能量身体开始从婴儿到壮年的种种变化。能量是靠不同食物的气来维生的,肉体是靠不同食物的味道来维生的,从婴儿到壮年的种种变化又产生了新的能量,新的气又长出了新的肉体(因为肉体归能量管)。如果吃进去的食物不对,坏的味道会伤害肉体,坏的气会伤害能量;被伤害的能量在体内又转化为坏的气,坏的气再去伤害肉体。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人吃进坏的气与味会伤害身体,形成恶性循环,比如肾病的虚证应该用苦味来补,但你却用了咸味来泻,越泻就越虚,病情会加重,比如你吃了腐烂的食物会伤害身体,人体是靠地球上干净的空气与不同味道的天然食物来吸收天地精华滋养身体,如果不是纯天然的气与味,身体无法识别又无法吸收营养,又无法在体内正常代谢,积聚在体内是致病的根源,比如被污染的空气与水,吃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人工精制的白砂糖与精盐,化肥农药的滥用等。黄帝内经说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意思是:气是看不见的很干净透明的,所以称为清阳,味是看得见的浑浊的,所以称为浊阴, 气是从身体上面的孔出去的,因为阳往上升,比如吃辛辣的食物后头面胸部的皮肤毛孔会出汗,甚至会流鼻涕眼泪,因为阴往下沉,不同味道的食物消化后是从下面的孔大小便出去的,气是走到皮肤肌肉的,味是走到五藏的,气是走到四肢的,味是走六腑的,意思是气走外面的皮肤肌肉四肢,味走里面的五脏六腑。黄帝内经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厚是指闻起来浓烈刺鼻芳香或尝起来味道浓郁,薄是指气轻微刺鼻香的或味道比较淡薄的,现在来逐字分析:“味厚者为阴”意思是味厚的药是走到五脏六腑的肉体里去的,这里的阴是指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如地黄当归, “薄为阴之阳”味薄的是阴之阳,什么是阴之阳, 这里的阴是指身体里面,这里的阳是指身体里面的六腑,意思是味薄的药是走到六腑的肉体里去的,“气厚者为阳”气厚的药是走到外面的四肢皮肤肌肉的能量里去的,这里的阳是指外面的皮肤肌肉四肢,“薄为阳之阴”气薄的是阳之阴,什么是阳之阴? 这里的阳代表六腑,这里的阴代表里面,意思是气薄的药是走到六腑的能量里面去的,因为气属阳,阳又代表外面的皮肤肌肉四肢和六腑的力量,所以气薄的也可以走外面,气厚的也可以走六腑(简单来说,气厚走外走六腑,气薄走外走六腑,味厚走五藏走六腑,味薄单走六腑)“味厚则泄”味厚的药是重重的泄下六腑的如生地大黄,“薄则通”味薄的是轻轻的通腑的,如夏枯草清热。“气薄则发泄”气薄是发散泄下的,意思是气薄的药可以走外发散还可以走六腑发散并泄下,如薄荷菊花, “厚则发热” 气厚的药是发热的,如桂枝麻黄。 黄帝内经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意思是用大火煎煮气就减弱了,用小火煎煮气就大起来了,因为大火会吞灭气,小火不会吞灭气反而是气吞灭了小火,大火把气散掉了,小火会产生气,意思是药材食物必须用小火煎煮才能让气更加浓烈加强疗效,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气与味的功能,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辨别药材的质量,药材质量不是取决于外观的形状与大小, 而是气与味,气与味越浓越烈的药材当然药效越好,咬开来闻一闻尝一尝就能鉴别药材优劣。“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意思是辛辣与甜味一起煎煮药性是发散走外走到四肢皮肤肌肉,酸味与苦味一起煎煮药性是走到身体里面从大小便出来的。不同的气与味混合会转变为不同的结果,比如虚证的肝病要吃辛辣的补肝,但如果同时吃了甜味的,药性会走外不走肝脏。 神农本草经还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意思就是根据病情轻重来用药,轻微的不舒服用上品,病情稍微严重的用中品,病情极其严重的用下品,药物的剂量还能根据人体重量与病情轻重来调整,比如胖的剂量多一些,病情严重剂量重一些。 中医告诉我们中品的药身体好转到九成就要停药了,下品的药身体好转到七成就要停药了,因为病邪已经被驱逐的差不多了,需要靠饮食起居来慢慢调养了,如果继续吃药会太过了伤害身体,所以黄帝内经说“酸伤筋,苦伤气,甘伤肉,辛伤皮毛,咸伤血”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生命终极之门》〔李卫东〕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生命终极之门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6)
中医藏象系统中不包括六腑与奇恒之腑|李卫东
徐振邦主讲的博医养生健康论坛
一起认识阴阳五行——初识五脏六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