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变之后“倚”占先 ——《长安晚秋》板书设计的思路创新

丨全国语文人的精神家园丨


板书,是语文辅助教学手段的代表,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结晶。板书设计,是教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结构,并使之纲要化、图表化的过程。精美、独特的板书设计,常常为语文课增添亮色,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20164月和12月,笔者先后在全区高中语文学科中心活动和大冈中学对外公开教学活动中执教了《长安晚秋》赏读课。作者为晚唐诗人赵嘏,全诗为:“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次执教的学校层次有别,学生的水平也有差异,因而笔者的教学设计前后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变化最大、感触最深的还是板书设计。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思路调整,最终实现了以“倚”为先的思路创新。


初始设计:梳理内容,强调景物层次


笔者初次执教,授课对象为盐城市第一中学的学生。教材【品读与探讨】第1题为:“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以此为依据,再结合学生课前初读文本的质疑,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梳理作者在本诗前三联中描写的登楼所见之景,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景物之间丰富的层次感,如由云雾、高楼之远写到菊花、莲花之近,由残星数点、雁横边塞之高写到菊、莲之低,由云雾流动、大雁南飞、人吹长笛之动写到菊、莲之静,由拂晓时天空的昏暗写到天空逐渐晴明可以清晰地看到楼下的菊花与莲花,等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作者在尾联中所用的关于西晋张翰与春秋钟仪的两个典故,体悟全诗在层次丰富的景物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形成了以下板书:


 


    再变设计:凝练字词,突出情景关系


第二次执教本诗,是应邀参加大冈中学举办的公开教学活动。笔者同样先让学生初读全诗,提交疑难问题,以便课堂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经过汇总归纳,学生关于诗中的词句、内容、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有:

(一)关于疑难词句

1.“凄凉”(4人)、“动”字有何好处(2人)

2.“篱菊静”“渚莲愁”(12人)

(二)关于内容和情感

1.如何赏析“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9人)“倚”字的好处是什么?(4人)

2.“紫艳”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人)为什么用“篱”形容菊花?(1人)颈联中菊“静”莲“愁”,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惆怅,还富有什么情感?(2人)

3.诗中,雁阵、菊花这些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形影相随,营造出怎样的意境?(3人)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借景抒情的?(22人)

4.尾联中的 “空”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1人)

该班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与第一次授课的班级有所不同。据此,笔者对上次课的板书设计进行了浓缩与调整:


 

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变身后的板书设计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舍去了具体景物的名称,突出了写景所用的富有特色的词语,如“雁横塞”的“横”、“人倚楼”的“倚”、菊之“静”与莲之“愁”,以及学生有疑惑的“空”字,这样使板书呈现的诗歌内容显得更加凝练,同时也在积极地呼应学生的阅读关切。二是在这些重点字词的左右两边分别写上本诗的基调“凄凉”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思归”,突出了本诗景与情的关系。三是简化了第一次课板书设计中呈现出的复杂、琐碎的景物层次,只在最下行以“多层之景巧传情”将“凄凉”与“思归”两者相连接,增强了板书设计的整体感。


  三变设计:聚焦“倚”字,展现独特风格


   上课的前一天晚上,笔者再次梳理学生的问题,深入思考教学重点,又有了新的发现:赵嘏的这首登楼诗,当时就得到杜牧的赞赏。《唐摭言·卷七》:“杜紫薇览赵渭南卷《蚤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所以,颔联无疑是本诗最大的亮点,而其中的“倚楼”也自然成为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点(学生的提问中涉及此联的有13人之多)。课堂应该紧紧地抓住“倚楼”这个全诗的关键点,引领学生透过诗眼“倚”字,层层深入品读,领略全诗境界。

经过比较分析与深入思考,笔者觉得可以从这样四个层面引领学生品赏本诗颔联中“倚”字之妙。第一层,体会用词之妙。给出“临”“靠”“立”三个字,让学生与“倚”字进行比较赏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临”不符合七律对仗的平仄规范(因为上句对应位置处的“横”字是平声,下句不可再用平声字),“靠”没有“倚”表意确切,而“立”没有“倚”姿态优雅,所以“倚”字的妙处首先在于:合规、确切、优美。第二层,品读“倚楼闻笛”。课堂上补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白居易的《江上笛》,让学生对照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再来品读颔联,在联想中进入“玉笛横吹,乡情万种”的悠远意境,逐渐走近本诗的情境,体会“闻笛”意象的精妙之处。这样,“倚”字的妙处又在于:有情调。第三层,揣摩“倚楼之人”。让学生揣摩:“人倚楼”中的“人”是作者还是作者所见之人?作者自己登楼,又写远望中的倚楼之人,有何妙处?引发学生联想卞之琳的现代诗《断章》,让学生建构起“你在楼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纵深画面,从而理解本诗作者遥望远处“倚楼”之人更添无尽乡思愁绪的心境。这样,“倚”字的妙处还在于:有诗意。第四层,领略“倚楼”境界。引导学生将颔联两句联系起来品读,将“倚楼”之人、长笛之声放置于“残星数点雁横塞”的高远背景之下,让学生用心领会画面的阔大和苍凉,进一步体会诗人创作的高妙和苦心。这样,“倚”字的妙处还在于:有境界。

根据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经笔者连夜修改,形成了本课题第三版次的板书设计:


 

这个经过三次变身的板书设计,突显了“人倚楼”之“倚”在全诗中的重要地位,引领学生以此为诗眼,抽丝剥茧式地品赏出其六个精妙之处——合规、确切、优美、有情调,有诗意,有境界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对本诗颔联名句的精读细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最后顺势抓住“人倚楼”中的“人”字,点明诗中的“凄凉景”,无不含蓄蕴藉地表达出诗人的“思归情”,水到渠成地结了课。

用词精当、用语凝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将对“倚”字的品读作为《长安晚秋》教学的重点环节,体现的教学理念是:用诗歌特有的方式教诗歌,在语言的积累与建构中品诗意。这样的教学设计因为思路独特、重点突显而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肯定。本课板书设计一再调整、反复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者对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更新的反复探索的过程。这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让笔者感触良深:一是好的板书设计要能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呈现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消化提供重要的凭借;二是好的板书要能充分展示教学的独特风格,昭示精彩的对话,彰显教学的智慧,充满教育的激情、飞扬灵动的个性。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7年第4期

作者:杨万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2018年第14篇:体式与策略——《长安晚秋》再解读
UC头条赵嘏的一首七律, 仅是颔联就颇具匠心, 全诗更是意境深远
【面试】板书该怎样设计?
《敕勒歌》说课设计
写一篇《岳阳楼记》的教学设计:侧重于利用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伟大情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