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频道】阮祥毅┃《琵琶行》:原创生活实录与艺术创作提升的典范


阮祥毅,广东顺德华侨中学特级教师


我们阅读到的名家传世之作,都是经过了作家精雕细刻反复打磨之后的成果。虽然我们很难见到作家修订前的初稿,但从一些作家创作的传说当中,我们还是可以感知到由初稿到修订的过程的艰难苦辛。如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个“死不休”,就显示出在修改定稿前反复琢磨的苦想精思过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其中的“绿”字经过十几次的选择修改才最后敲定的,一个字的推敲尚且如此殚精竭力,那全篇全书的成功推出过程,则更当是呕心沥血,十分不易。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其用力之久,用心之深。正因为如此,我们读到的传世经典之作,那都是件件珍奇,个个宝珠。由此,我们也就可以领悟,为什么文学创作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这其中由生活素材到经典作品,经过了精心提炼加工的提升过程。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作家创作过程中留下的素材,研究其原始创作与成熟作品之间的关系,探析其加工提升的过程和方法,这对指导帮助我们提升一般写作与文学创作水平,无疑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而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正好有这方面的原创素材。虽然我们无法确知作家是如何具体利用和改造原始生活创作素材而精心锤炼出不朽作品,但其保留的原创素材与不朽精品之间,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许多的内在联系。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音乐描写的经典之作。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深情地写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元人马致远的《青衫泪》和清人蒋士诠的《四弦秋》,就是根据《琵琶行》演绎新创的剧本。可见《琵琶行》影响深远。白居易创作《琵琶行》之前,曾写过两首与《琵琶行》内容相同或相关的诗歌,一首是《夜闻歌者》,一首是《夜筝》。两首诗所写,都与音乐相关。一为女子歌唱,一为女子弹奏。这与《琵琶行》里写一位歌女月夜江边弹奏琵琶,正好是内容上的整合加工。我们不妨将《琵琶行》作为对原创生活素材加工提升的艺术创作来看待。研究其间的对应关系,从中总结出从生活素材到艺术创造提升的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使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由短小素材到长篇创作的内容上的扩容与加工

白居易被贬江州,从京城到浔阳途中,有天晚上船泊鄂州,遇到了一个孤身女子,写了一首《夜闻歌者》。诗中写道,诗人夜泊鹦鹉洲,这一晚秋江澄澈,月色清明。水月相印、夜色沉静。这时邻船有人唱歌,声调非常哀愁。这个唱歌的女子长得很漂亮,肤色白如新雪,身量苗条娉婷,年纪在十七八岁左右。她显得很伤心,一曲唱罢便哭泣起来。哭泣开始还是有声,继而变得哽咽无声。盈盈秋波之中珠泪不绝。白居易见状,就隔船关切地问,小姑娘,你是谁家的啊?怎么独自一人在这里如此的悲伤地含泪哭唱?这个妙龄女子矜持自重,再加上又不知道白居易的身份,就没有搭理他,自个儿靠在帆檣边不停地用衣袖擦拭眼泪,始终低眉不语,没有回答诗人的关切。

夜闻歌者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这首诗本身就已是创作。其内容与《琵琶行》有许多相似处,但相比后来的《琵琶行》,内容上则要简单得多,篇幅也短小得多。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被贬江州,去江州的路上所见,应属于生活实录性质的原始诗作。所以,它对后来的《琵琶行》的创作,自当有素材的积累运用的作用。我们不妨将这首短诗与《琵琶行》做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在内容上的相似与关联性。

1、 时间,都是秋夜,都是有月亮的夜晚。

2、 地点,都是在江边,都在船上,都有飘零意况。

3、 人物,都是歌女。歌女都是孤身一人。

4、 故事,都是诗人夜听音乐,歌女悲愁,引起诗人关注关切。

5、内容表达也有许多相似处。如:(1)《夜闻歌者》“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琵琶行》“本长安倡女”“曲罢悯然”“梦啼红妆泪阑干”。(2)《夜闻歌者》“寻声见其人”——《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 (3)《夜闻歌者》“低眉终不说”——《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4)《夜闻歌者》“泣声通复咽”——《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5)《夜闻歌者》“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琵琶行》“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这里的“夜泪”与“夜深……泪阑干”讲的不就是相似的情景么?“夜泪似真珠”既写出了泪水的晶莹,也写出了泪水所蕴藏的真情与珍贵。这真情珍贵的对象,或为少年欢乐事,或为家人团圆情。那是珍贵难忘的美丽时光和珍贵感情。《琵琶行》中“泪阑干”就是因为梦见少年欢乐事,对比当下的不幸境遇而不禁悲泪横流。“双双堕明月”,这里的“明月”既是实指女子耳朵上的饰品明月珰,也是虚指明月下的晶莹双泪滴落的情景,一语两意,一箭双雕。而虚指的明月映照美人落泪的情景,则引发人们对歌唱女子遭遇某种人生不幸的深切同情。这种情景在《琵琶行》中就化为了“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的悲情生活图景。

所列内容,相似相关性不是一处两处,而是非常之多。并且两诗都是在被贬江州之后所写。是一段相同人生经历中的同类作品。诗中的人物都是颇有才艺,却又都是飘零孤独悲伤的。所以把《夜闻歌者》视为《琵琶行》的原始创作素材,应当说是合乎情理的。

而在所列相似或相关联的内容中,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始创作里,诗人的关切询问并未得到回应,双方情感没有交集。这符合生活真实。作为年轻的歌女,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不可能贸然应答,更不可能倾心交谈。而《琵琶行》里,女子对诗人不仅有回应,而且两人有充分的交流,不仅演奏时,借助音乐“说尽心中无限事”,而且弹奏停歇后,各自又尽情叙述倾诉了身世与生活遭遇的不幸,两人成为了知音。在现实生活里,初次相见,并且在大庭广众之下,就能如此敞开胸怀真诚交流,成为知音,这几乎不大可能。这应是有过多次交往,相互之间逐渐熟知了才有可能发生的事,《琵琶行》显然是一种理想化的艺术加工。原始创作里,由于没有语言交流和感情交集,对于女子为何悲伤愁苦,诗人无从知晓,这也符合生活的本然。而《琵琶行》里,女子悲伤愁苦的原因,通过女子的一番自叙,对引起其悲愁的生活始末作了充分的交代,这也引发了诗人的深深同情。对于一位初次相见的歌女与宾客听众,能有如此完整详细的叙述倾诉,从常理看也不大可能。这应是在原始创作基础上而生发的虚构想象,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生活情境的艺术创设。原始创作里直接描写女子“泣声通复咽”,而在《琵琶行》里,这种情感的表达则化为了音乐形象,“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女子在音乐演奏中寄托自己身世经历之慨叹与不幸命运的悲愁,这样内容的表达就显得曲折委婉而又高雅别致。这显然高于原始创作。在两首原始创作里,歌者唱歌,弹奏自弹,这很自然。而琵琶女本是“长安倡女”,也即歌女,既然是歌女,自当弹唱一体。但在《琵琶行》里,琵琶女只是弹奏,并没有演唱。其实她作为歌女,是可以边弹边唱的,通过歌唱来自叙身世,这更切合歌女的职业身份特点。《琵琶行》则把人生的坎坷与命运的不幸,先转化成了通过音乐形象来表现,然后又通过自叙身世来揭示,这样既可以集中表现纯粹的音乐弹奏形象,显示女子演奏技巧的高超,暗示女子身世经历的坎坷与人生命运的不幸,又可以通过与音乐形象相切配的自叙,来印证音乐形象,丰富充实诗歌内容。这样安排显然也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谋划而成的。如果写琵琶女边弹边唱,自叙身世就应该在弹奏演唱中完成了,那样不仅难以集中表现女子高超的琵琶演奏技巧,也不会有后文补叙的自叹身世,也就没有了诗人与琵琶女的互动交流与情感的交集,内容就达不到《琵琶行》所构思所呈现的那般的丰富精彩曲折有致和精巧完美。

白居易在被贬江州之后,在江州还有过夜听弹奏的经历。他写过一首《夜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离开江州后,又写过一首《听夜筝有感》:“江州去日听筝夜,白发新生不愿闻。如今格是头成雪,弹到天明亦任君。”他的意思是在江州的日子里,他不愿听夜筝的悲愁之声。因为那个时候,他才刚刚生出白发,不想触及悲伤的心事。如今已是满头白霜,对悲愁的琴声也就不在乎了。由此我们可知《夜筝》当是白居易在江州时听夜筝所作。甚至有可能写在《琵琶行》创作之前。虽然我们无法确知其具体的创作时间,但其内容和写法,与《琵琶行》显然也有许多相似与关联性。

白居易的的这首《夜筝》,开篇以明月夜中,乐妓弹琴写起,“紫袖红弦”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分,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琵琶行》所描写的也正是琵琶女月夜弹琴的身份形象。环境也颇为相似。对琵琶女的修饰的美好,在对其自叙的转述中也有生动的描写:如“妆成每被秋娘妒”“血色罗裙”等。血色也即紫红色。衣着打扮有相似之处。

《夜筝》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它写出弹筝者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惰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维妙维肖。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她们在弹奏时,往往将自己的人生感受融入其中,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夜筝》中的筝人虽未能象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暗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而在《琵琶行》中,则把“暗低容”所蕴含的人生命运的悲苦心酸,不仅化为了生动具体的音乐形象,而且还有自叙的故事与音乐表达的形象相互印证。内容描写作了极大的丰富细化与扩展提升,更具真切细腻打动人心的力量。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夜筝》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所呈现的意境么?我们注意到,《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因为绝句篇幅极为精短,语言表达尤为精炼。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象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的确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绝句精短篇幅的限制,虽然言简意赅,韵味悠长,却无法给人以具体的美好音乐的真切感受。《琵琶行》是叙事诗,正好可以发挥其优点长处,将“别有深情一万重”高超弹奏技巧的笼统概写,将“弦凝指咽声停处”的片段呈现,化为了完整的丰富生动的演奏过程和鲜明可感的音乐形象。这正是两诗内容的相似性和关联处。《夜筝》是即兴的生活实录,尚未及精雕细刻。它凝练概写,以少胜多。《琵琶行》则是精雕细刻,以真切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描绘见长。它可以给人带来真切具体的音乐演奏之美的感知与享受。我们完全可以将两诗对应互读,参照理解。

二、由简单素材到繁复创作的手法上的丰富与精巧

无论是《夜闻歌者》还是《夜筝》,尽管歌弹表达的内容与《琵琶行》基本相同,但相比较而言,前两诗都显得内容精短,留下了许多空白。《琵琶行》则对内容作了精细的刻画,有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弥补了前两诗因篇幅限制而留下的许多空白。因而其手法也较之前两首诗,也要丰富复杂精巧得多。

(一)情节构思《夜闻歌者》《夜筝》情节都非常简单,只写歌唱弹奏者歌弹时声情悲切,而歌弹的具体过程与情形并无任何描写,对歌弹者悲切的原因也无任何交代,歌弹者与诗人更无任何语言交流与感情交集。《琵琶行》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对音乐演奏过程及其演奏的音乐形象有生动真切具体鲜明的描写,这一特色已成为音乐形象描写的不朽经典;同时,对演奏者声情悲切的原因也做了生动具体真切感人的追述描写,演奏者与诗人有倾心交流与情感的交集。这就使得原始创作在情节构思上有了生动丰富的扩展延伸与形象描写的极大提升。就具体情节而言,《琵琶行》对原始创作也做了极为精彩的细化描写。如《夜闻歌者》“寻声见其人”,描写就显得简单粗糙。《琵琶行》则细化为:“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描写的情节,就不是直接“寻声见其人”,而是先向别人打听,这打听还不是那种吆喝张扬的大声询问,而是细语轻声,暗中打听,避免惊扰别人。尽管尽量避免惊扰,还是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琵琶女停止了弹奏,想要作回应,但又不好贸然造次,欲言又止,有些迟疑。趁着这光景,诗人便将船儿靠近,礼貌地邀请女子出来相见。女子也不是一邀请就出来了,而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真是精彩至极!与原始创作“寻声见其人”相比,其艺术水平真不知提高了多少,用“不啻天壤之别”来形容也不为过。在这里,我们既看到了两者的在内容上的联系,也看出了两者巨大的差距。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规律,我们在此有了非常生动而具体细致的感知体悟。

(二)描写设计描写有事物形象、有人物形象描写,还有环境景象描写。人物形象描写又有正面直接描写,侧面衬托描写,还有环境烘托描写。这许多不同形式的描写,在《琵琶行》里都有充分的巧妙运用。而在原始创作里,就相对单一。《琵琶行》里最精彩最经典的,就是对于音乐形象的描写。这在原始创作里是没有的。我们来看看其音乐形象描写的精妙华彩——

1、音乐形象描写:《琵琶行》对音乐演奏的描写,有完整的过程呈现。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这段音乐描写,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1)演奏准备情况,(2)整体演奏特色、方法、内容概述。(3)演奏详情。(4)演奏效果。

准备情况略写,但富有特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尚未演奏就已先带有感情。演奏就自不待说,那绝对是充满感情。充满什么样的感情呢?“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原来她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感触融进了音乐演奏之中。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演奏。如此用情,焉有不感动人之理!在这概述之中,我们就已经能感受到这演奏非同寻常,语言表达充满艺术张力。演奏方法和内容的介绍也极为简单,但暗示性极强。“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并列出四种演奏技巧的组合运用,暗示演奏者的技巧娴熟高超,才艺出色。而内容为两种舞曲的组合。《霓裳》为唐代著名舞曲,据说是杨贵妃为唐明皇献舞而特制的舞曲,为唐玄宗亲自制作。而《六么》也称《绿腰》,同为唐代著名舞曲。此乐舞柔美多姿,变化无穷。曲调来源于民间,流传甚广。白居易有“六么水调家家唱”之句。所奏均为名曲,可见演奏者曲艺水平绝非一般。

演奏详情是描写的重点,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历来深得盛赞,成为了音乐描写的不朽经典。这精彩的音乐描写,应有四重蕴涵:它具有音乐声响性,生活画面感。里面隐含着人物故事。表现出故事的曲折性,人物情感的深厚性。它完全可以制作成音画相配,有人物情感故事演绎的现代音乐视频。“大弦嘈嘈如急雨”,奏出了激越奔放的乐音,配以急雨泼洒的画面,表现着人物的热情奔放,喜悦欢快的生活。“小弦切切如私语”,奏出了轻细柔和的乐音,仿佛是花前月下,林阴幽径,情人相会切切私语的甜美。“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奔放柔和的音乐交织弹奏,显得是那样的清脆圆润,配以珠落玉盘的画面,人物欢快甜美的形象交互呈现。那是人物色艺双全春风得意,少年青春亮丽的美好时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滩。”这是演奏由流畅到滞涩的变化乐音。配以浓荫花下黄鹂鸟婉转歌唱的画面,然后转为暗流入冰流动受阻的画面,呈现人物由一路高歌行途顺畅的生活图景,转为前路坎坷行途艰难的境况。这里表现的是人物命运发生了不利的变化情况。那是“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的人生变故。“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描写的是演奏由声音阻塞到停滞的过程。呈现的是人物的命运由不利到陷入困窘悲苦无奈的境况,那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乐音演奏渐渐由低沉到休止,而后又突然爆发,产生出巨大的震撼力。“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乐音由停滞转入这突然的爆发,我们仿佛看到热水瓶胆突然爆裂,巨大的爆炸声突然冲击人的耳鼓心灵,又仿佛看到埋伏路边的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闪亮,发出了激烈的拼杀呐喊之声。那拼杀呐喊之声,震动山谷,撼人心魄。这是人物对命运不幸,社会不公的抗争的呐喊之声。演奏就在这高潮到来之时戛然而止,具有极大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演奏结束之声,仿佛青春花落梦断香消,痛苦心碎有如裂帛。演奏停止了,可那激越的琵琶声仿佛还在空中回荡,经久不息。“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描写有力的衬托出乐曲演奏的感人魅力。

2、人物形象描写两首原始创作人物描写虽然都有一定的生动性,但相对《琵琶行》,手法都比较单一。如《夜闻歌者》,有歌唱时的悲愁,哭泣的悲切,蓉颜的美丽,年龄上的青春,以及询问她时所表现的矜持谨慎等,形象还是比较生动具体的,但都只是正面直接描写。《琵琶行》对琵琶女的描写,既有正面直接描写,也有侧面衬托,还有命运前后的对比,以及环境烘托,虚实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巧妙组合运用。而就正面描写而言,《琵琶行》中反而着墨很少。这与创作意图密切相关。《夜闻歌者》作为生活实录的诗歌原创,对人物的外在形象有较多的描写,而《琵琶行》重在突出人物的才艺高超,因而不惜笔墨呈现音乐形象,而对人物自身形象描写反而作了淡化处理,这样更有助于突出中心。

仅就侧面衬托这一手法而言,就有以音乐形象的生动鲜明,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出色;用“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来体现琵琶女出色演奏的感人至深;又通过技艺高超的师傅(善才)的佩服,美丽动人的秋娘的嫉妒,表现其才艺的高超与形象的美丽;还通过五陵少年争赠礼物,表现其受欢迎受追捧的青春得意等等。表现手法可谓生动丰富,精彩纷呈。

环境烘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层峦叠翠。如对琵琶女命运不幸的烘托,就分别使用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然环境的烘托。(1)社会环境的烘托:“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这里的“门前冷落鞍马稀”既是社会环境的烘托,也与青春美少女时受人追捧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琵琶女容颜老故带来命运改变的不幸与凄凉。(2)家庭环境烘托:“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琵琶女嫁给商人之后,商人只顾赚钱,既不懂欣赏艺术,也不重夫妻情感。商人从江州去浮梁买茶,都在赣北地界,路途并不算遥远,可他一去就是三个月了,还不知啥时能够回来。琵琶女独守空船,孤苦飘零,伤心无奈。(3)自然环境烘托:“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所守的只是空船,无人陪伴,陪伴她的只有绕船的明月与寒凉的江水。这里的自然环境的烘托,将人物处境的孤独凄惨,内心的凄苦悲凉,都很好的烘托了出来。人物形象除了正面描写,还用了这么多的手法,这都是原始创作里根本没有的。手法之丰富多彩,表达之精妙绝伦,令人称叹不已。其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水平,显然远远超过了原始创作。

3、环境景象描写原始创作也有一定的环境景象描写,如《夜闻歌者》“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双双堕明月”,但写得比较笼统。《琵琶行》虽然环境描写不多,却写得极富特色,非常精彩。如开头的环境描写:“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以枫叶荻花的萧瑟,江月的茫茫,将送别客人的伤感情绪很好的衬托了出来,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愁伤感的情感基调。写琵琶女演奏停歇后,“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全场悄无声息,人们依然沉浸在音乐声中,一时还没回过神来,天地一片沉静的环境描写,传神地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简直是令人心醉神迷,妙不可言。“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这里的环境描写,则很好的烘托了琵琶女年大色衰带来的命运变化与人生不幸所产生的悲愁情绪。“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里则以居住环境的恶劣,表现诗人自身遭受的命运的不幸,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伤愁苦。这些环境描写,对情节的连接推进,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对情感的表达,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其艺术水平,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原始创作。

三、由浅显素材到深意创作的主旨上的提炼与升华

对于原始创作而言,《琵琶行》不仅在内容上有了极大的扩展与细化,在表现手法上也显得丰富与精巧,而且,更在主旨上有了深化与升华。《夜闻歌者》《夜筝》主旨较为浅显,主要是反映歌女的悲切之情,表达对其同情之意。由于对其悲切的原因不明了,所表现的悲切,也只是偶见的一时一事的悲切,对其同情也就显得浅表化。而《琵琶行》对歌女的不幸人生悲苦命运有生动具体的叙述描写,这悲切就不是一时一事之悲,而是整个人生的命运之悲,这内容就要深刻得多,同情之情也就显得深切得多。而在命运不幸的描述中,诗歌特别强化了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变化带来的巨大影响,会引发读者细想深思。

首先,诗歌对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的描述,使我们感知到这是一位技艺娴熟精到,才艺非常出众的女子。这样一位女子,年轻时受到热烈的追捧,为何如今却惨遭冷落?按理说,其艺术技巧已经是炉火纯青,其艺术水平应该比年轻时更加高超,表现更加精妙,为何远远不及年轻时受追捧呢?诗歌在原因追述的文字中,对此有明确的揭示:因为“暮去朝来颜色故因而“门前冷落车马稀”,只好“老大嫁作商人妇”。原来人们追捧她,固然有其技艺的出众,艺术水平的高超的因素在其中,但其技艺如今并没有变,人们对她的态度为何大不相同?其实,其所变化的只是容颜。因而当年受追捧,最大的原因是其青春容颜的美丽。这就使我们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一个重色轻才的社会。人物的命运,随着暮去朝来颜色故”,不受重视的不幸降临,也就势所必然了。这是人物命运不幸的最主要的原因。她“嫁作商人妇”后,“商人重利轻别离”,使得她独守空船,孤苦凄凉。这个社会又是重视追逐物质利益,而轻看艺术价值,忽视人间情感的社会,这是琵琶女命运不幸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归结起来,就是这个社会是一个势利的社会,是一个不重视人才,乃至糟蹋有才之人的社会。琵琶女纵有超群的艺术才华,随着青春容颜的老去,也免不了遭人冷落的凄惨境遇。这样,主旨的显现,就由一人之悲扩展到社会层面,主旨的思想意义就得以升华。这是原始创作浅显主旨无法相比的。     

再者,诗人写琵琶女,其实他这是借他人之酒,浇己胸中之块垒。琵琶女的不幸,也正是诗人所遭遇的人生不幸。虽然两人的社会身份地位和人生遭遇的具体情境各不相同,其性质则是一样的,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有才之人。他们都有着出众的才华,却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遭受极大的不幸。这不幸,集中体现在“沦落”二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在这里有了生动具体真切的呈现。诗人由歌女的人生不幸,联想到自身的命运悲惨,又由自己的不幸悲惨,推己及人,对歌女的不幸深表同情。并表现出这悲剧遭遇并非个别情况,而是带有着普遍性。这样,作品的社会意义,思想价值,就非同一般。这是原始创作远远不能及的。

所以,对于原始创作而言,《琵琶行》的思想主旨,有了极大的深化与升华。这深化与升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由原始创作的一时一事的客观记录描写,到艺术加工创作加进了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展现,这是第一层的深化;而更重要的是,加进了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对生命、对命运的深刻感触。这种感触,是出自自己的内心,发自灵魂深处,因而其思想主旨就远远超出原始创作的纯客观的单一的生活实际描写。而这超越的内涵,就是由琵琶女到诗人自身,由单纯的同情到感同身受,同病相怜,进而揭示生活感触的普遍价值,这是第二层深化。也可以说是主题升华。在原始创作里,诗人只是简单的同情,并未触及自身的心灵。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根本原因。

《红楼梦》里有一段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精彩故事。为了检验香菱学诗的效果,林黛玉让香菱写一首咏月的诗。香菱前后写了三稿。第一稿写得比较幼稚,第二稿虽然有很大进步,但还是就月写月,纯客观描写,没有加进自己的生命感触,第三稿则借写月而咏怀,寄托了自己出生以来生命坎坷与命运不幸的深刻感触,因而情感主旨得到极大的深化与升华,得到了黛玉及众人的称赞喝彩。我们将香菱诗作的第二稿与第三稿对比一下,这对我们理解白居易由原始创作升华为不朽的艺术精品的过程,会有启发意义。

香菱《咏月》诗第二稿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馀容犹可隔帘看。

香菱《咏月》诗第三稿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香菱诗作第二稿虽用了铺陈手法,但说来说去,无非是月色很美的意思,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可谓一语破的。这一稿的最大不足,就是都没有把自己放到诗中去,缺乏自身的切身感触,只是为写诗而写诗,读起来难免使人感到淡而寡味。第三稿则不然,它句句写月,又句句写离别,最后更在嫦娥的“自问”中融入了作者的孤单无依的感情——这是她自三岁离开了父母到现在十多年间一直蕴积在心头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诗中也就有了作者的自我形象,于是望月而生“魄自寒”之念,再看月下之最——“砧敲”“鸡唱”“闻笛” “倚栏 ”,几乎无一不引起她的故乡之思和自伤身世的凄凉之意,的确是耐人寻味。全诗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诗意浅显,而是意蕴深厚了。众姐妹说这首诗“新巧有意趣”,决非溢美之词。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琵琶行》,全诗先写听音乐得到的印象。这音乐形象里面,蕴含了弹奏者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感触,而诗人听到这深含人生心酸悲苦的演奏,则有特别的感同身受,这音乐形象里也可以说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命运的感触。接着琵琶女有一段身世遭遇自叙。这人生的遭遇又何尝不是诗人的人生遭际呢?所以诗人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喞喞。”于是诗人深情的咏唱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女的再一次演奏,引发了众人“满座重闻皆掩泣”,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人的情感完全沉浸其中了。所以,全诗写的是听琵琶演奏,实则处处是在写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触。

原始创作的两首诗虽然用了一定的艺术技巧,但内容基本属于生活真实的观察感受,而艺术加工后的诗作则有了极大的价值提升。不仅诗歌内容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延伸,写法上得到了丰富细化,更重要的是思想主旨有了极大的深化与升华。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素材的组合提炼加工,更加完善完美理想化。前者是含苞待放的蓓蕾,后者是惊艳绽开的玫瑰。

一篇好的作品,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写作需要积累生活素材,更需要精心构思,尤其要在主旨表现上,立意要努力超越原始创作,提升到更加深广的层面上来,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不断充实内容,巧用丰富的写法,经过精雕细刻,达到不断完善以至于完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琵琶行(并序)》基础检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二单元第6课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为何深夜与歌女独处?
寻声见其人 有妇颜如雪,白居易此诗似短篇琵琶行,您喜欢哪一首
三位书画大家的《琵琶行》,各有千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