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说 | 应慈军 叶德义:《故都的秋》同题赏析


文末打卡领福利!



应慈军

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长三角基础教育高中语文学科专家,丽水市拔尖人才,丽水市教学名师浙江省优秀教研员。1996年以来,一直担任高考作文阅卷组小组长。目前主要开展高中语文教学阅读模式和高考作文教学的研究。近5年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过《高中文言文全译全解》《用心成就高考作文》等教学用书10余部。


故都的秋,郁达夫的秋

——《故都的秋》景物主观性描写之赏析


这一年四季,哪个季节哪个地方的景色不可喜爱,又哪个季节哪个地方的景色不让人生恨?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情志。


清、静、悲凉,是郁达夫的故都之秋,要是可能的话,他都“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留住这北国之秋。于是《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就成了他情志的物化。


在他看来,故都的秋是平民化的。普通人家的庭院,街道上,也无论是晴天还是阴雨天,只要你有着耐性,便能“饱尝”到那十足的秋味。那早上的碧绿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北国槐树像花又不是花的落蕊;那随处都能听得的秋蝉衰弱的残声,任何人都能见得的息列索落的秋雨,还有那都市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的腔调,无不生长在民间。这秋,有着广泛的生存基础,于是尽情“尝秋”就成为可能。


这些平民化的景物,给尝秋者以清、静、悲凉的感受,但你得参与其间才能享受得到。比如晨观秋景,你得有雅兴有时间,“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方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天,听得到驯鸽的飞声,“朝东细数着”从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才能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独自踏在早晨的北国槐树那铺得满地的落蕊上,也“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留意那街上“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才会“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随作者而行,很容易领略到这些景物给你的清、静。但那悲凉,只有关注到这些景物的生存环境亦或是生命状态,才能深味。那牵牛花就生长在破壁腰中,那花底最好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槐树落蕊归于尘土,秋蝉残声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枣树叶落,枣子红完”意味着冬的来到。你深味这生和死的挣扎,就会有一种崇高的悲凉感。


在郁达夫看来,故都的秋意不仅蕴含在景物的姿态、生命的状态中,还有那素素的、凉凉的色彩。天是青的,土是灰的,闲人的衣着是青布做的,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才是最好的;即或是暖暖的日光也经过了槐树叶的过滤而消解了仅有的热度,那全盛时期的枣子颜色微黄却淡绿,那冷色调的秋景画,不仅置人以清、静的氛围,更笼着一层悲凉。


尝秋的脚步,被郁达夫的“即使(不出门去吧)”“(北国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还有(秋雨哩)”“(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这些虚词诱惑着而欲罢不能。


不自觉地跟着这位有着坎坷经历、独特思想和情怀的文化人,步入他精心构筑的秋的殿堂,体验着这类类种种的秋的姿态、秋的味道、秋的意境,同时联想着、想象着、思考着,实在是一种孤独、纯洁而高贵的享受。





叶德义

浙江省青田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刘基书院院长。丽水市名师,青田县高中语文学科首席带头人,侨乡精英。丽水市资深命题专家,高中语文监控中心组成员。多次担任浙江省高考阅卷小组组长。近年来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市级及以上的课题三项。


一字的描述  十足的秋味

——《故都的秋》数词运用赏析


再读《故都的秋》,忽然发现文中有很多的“一”,一数竟有30多,为何要这样的密集使用“一”呢?


“一”,通常表示人事景物的数量,强调其“少”。作者以为静观清晨秋景,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然后细数着“一丝一丝”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比较好。细想啊,“一椽”尽显了那旧时建筑的文化,年代久远的沧桑感和悲凉的秋意有多吻合;向院子“一坐”,边品味那“一碗”浓茶,边细数那轻轻摇动的“一丝一丝”的日光,原本那暖暖的日光经过树叶而被“一丝一丝”成细碎、阴凉,那是多赏心悦目的文人雅事!一椽,一碗,一丝一丝:清、静、悲凉,正是郁达夫“十余年”之想的故都之秋味。


清晨,脚踏在北国槐树的蕊落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的触觉”。那情境,便是静到了深处;那心境,便是清空到了寡欲,那“一点点”又何止是“一点点”!与其说是一种细微的感触,还不如说是对生命颤动的最细微的心灵感应。极普通的数词配上恰如其分的量词,静寂的氛围和空旷的心绪便生动传染给了读者。


在作者的手里,心里,“一”可以从微小细碎处见出别的大义,见出“十足”的秋味。也能用“一”来放大景物与人事,现实秋味的深远。                                                                           

槐树落蕊,终被清扫而归于尘土。街道的“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那“一条条”的扫纹代替了那铺得满地的美丽落蕊,落寞的感觉就生长在潜意识下。从落蕊到落寞,悲秋的情绪也见长了。那“一株株”的枣树,多而普通,“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地到处成长,枣树的普遍性见得故都之秋的平民化、生活化、普适化。所以呢,“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其愿望随处可以实现,只要清、静和有点悲凉感!


清凉的世界在于一阵凉风带来的雨过天晴。都市闲人耐不住寂寞,风停雨过便上桥头树底“一立”,接着便遇上又“一立”的闲人。那一通熟而又熟的对答“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在闲人那边,也许是对气候季节的客观描述,而在郁达夫则更多的可能在于人生的联想。那北方人把“一阵”念成 “一层”“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好”在于时间上有断裂感的“一阵”,转换成了“一层秋雨一层凉”的层层叠叠,这“一层”的秋之悲凉在深化。


作者用“一”或强调少或言其多,但殊途同归,凸显的是十足的秋味,是自己的酷爱,他都“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坐在一个院子“一椽”破屋前静静地看秋,踏在槐树的落蕊上细细地感觉着“一点点”的落寞,“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一株株”的秋枣展示着秋的广大,“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悲凉日盛,这“十”足的“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意、意味,便在这“一”的刻意而无痕的描述中凸显十足了。




2013.10 语文教学与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教案
【郁氏文化】清静悲凉的秋味,忧郁孤独的心境 —赏读郁达夫《古都的秋》(文/蔡炯)
《故都的秋》 PPT课件
【文学】童志斌 祝彬彬︱《故都的秋》:生命经历之美
故都的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