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积累与阅读(共75分)

一、积累(36分)

(一)文言文积累(每小题2分,共18分)

1.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爱:喜爱

B.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安定

C.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穿着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加倍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这种考查形式,也是为了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并学会把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D项是《鸿门宴》中的句子,推断这个实词的含义,可以用“以音猜义法”。当“倍”解释为“加倍”,放入句中意义不通时,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此处的“倍”是一个通假字,通“背”,意为“违背”。

【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语法分析法等。

2.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本:树木的根

B.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鄙俗

C.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士兵

D.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招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这种考查形式,也是为了让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并学会把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C项是一个多义词,“兵”有兵器、武器,军事,战争,军队,士兵等义项,分析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需联系课文《过秦论》上下文语境才能分析推测,文中这句后面一句为“铸以为金人十二”,能用来铸造的一定是金属,因此此句的“兵”应解释为“兵器”。

3.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           病:疾病

B.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荣举臣秀才   察:选拔

C.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当然有时候通过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语意的推测,也可以找出正确的选项。选项A这句话“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出自《论语》,在必修一的《名著导读》这一节中曾经出现。推测“病”字的含义,可以用语法分析法。“病”字本为名词,但它后面带了宾语,处在了谓语的位置,因此,“病”字应是谓语动词,解释为“疾病”,句意不通,可知,该词在这里应该解释为动词“担忧”。

【点睛】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时,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会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4.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动词,登上

B.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实在、确实

C.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除掉、免去

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辞:托辞、借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当然有时候通过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语意的推测,也可以找出正确的选项。C项“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出自李密的《陈情表》,“洗马”是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根据“寻蒙国恩”可知,作者李密是被任命,被授职,因此“除”不是解除的意思。

5.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 殆有神护者                         殆:懈怠

C.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当:执掌

D.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道:学说、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当然有时候通过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语意的推测,也可以找出正确的选项。把“懈怠”这个意思放入“殆有神护者”这个句子中句意不通。同时,“殆”字放在动词“有”字前面,应为副词,解释为“大概”。

6.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得:心得、收获

B. 秋月春风等闲度                    度:过

C. 是己非人                          非:不

D.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复:恢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当然有时候通过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语意的推测,也可以找出正确的选项。“是己非人”这个句子,学生在高中课本里并没有学到过,是刘开《问说》中的句子。判断这个“非”字,可以观察“是己非人”的结构,“是己”与“非人”是并列结构,同时“己”和“人”是名词,那么“是”“非”在这个句子中应是动词。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学过“觉今是而昨非”一句,句中的“是”就是“正确”意思,后面带了宾语,“是”字做动词,翻译为“认为正确”,那么“非”与之相对,翻译为“认为不对”。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有一种方法为结构观察法,利用文言句子结构特点进行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或相近。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这句,其中的“破”与“下”相对,因此,“下”就不是方位名词下面的意思,而是“攻下”的意思。

7.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        负:背弃

B.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老交情

C.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回头

D. 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伞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当然有时候通过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语意的推测,也可以找出正确的选项。“顾”是一个多义词,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顾”就出现了两个意思,一个是“顾笑武阳”的“顾”,为“回头看”的意思;另一个是“顾计不知所出耳”中的“顾”,副词,“只是、不过”的意思,表轻微的转折。但这两个意思放在选项C中都讲不通。在《汉书·贾谊传》“足反居上,手顾居下”一句中,“顾”与“反”相对,再根据“足”“手”和“上”“下”,可知“顾”在这个句中就是“反”的意思,反而,却,是副词。分析句子,可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中将一般人和“蜀鄙之僧”进行对比,因此C项中的“顾”应该解释为“反而”“却”。

8.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

B. 始适还家门                   适:回家

C.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  国:国都

D.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责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当然有时候通过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语意的推测,也可以找出正确的选项。根据《孔雀东南飞》上下文语境可知,这句话是刘兰芝母亲对上门提亲的媒人说的,说刘兰芝刚刚出嫁没多久就被遣回家了。“始适还家门”中“还”就是“回来”的意思,因此“适”解释为“回家”是错误的。“适”在这里应该是“出嫁”的意思。

9.下列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就:充任

B.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举:攻下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

D.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何:多么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因为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考场上没有提供相应的文本给学生疏通上下文意,来推测实词的意义。所以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依靠自己对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当然有时候通过对句子本身的语法结构,语意的推测,也可以找出正确的选项。C项“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出自《劝学》,根据“舟楫”“水”,可以推测此处应是写要过河,而不是“断绝”江河,“绝”应为“渡过”之意。

名句默写(1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雨”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________”表达早春时节雨的细柔与草的若有若无;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达作者思亲难归的忧愁;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处境的艰难。

(2)赏读描写山川景物的诗文,不仅可以观赏自然景观雄奇秀丽,与作者分享到达佳境的乐趣,也可以得到一次灵魂壮游的感悟与启迪。我们可以和柳宗元同行,坐在小石潭旁边感受“_________,________”的凄寒;可以和郦道元一起去欣赏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峡山上美景;还可以与王安石一道在未能尽兴游览之余,感悟“尽吾志也,虽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人生哲理。

(3)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请判断下列书屋名称取意于哪些名句。

“十驾斋”取意于“_________,________”。

“人镜庐”取意于“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天街小雨润如酥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 君问归期未有期    (4). 巴山夜雨涨秋池    (5). 布衾多年冷似铁    (6). 娇儿恶卧踏里裂    (7). 凄神寒骨    (8). 悄怆幽邃    (9). 绝巘多生怪柏    (10). 悬泉瀑布    (11). 飞漱其间    (12). 驽马十驾    (13). 功在不舍    (14). 结庐在人境    (15). 而无车马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解答此题,要审诗文的出处,要审语境。限定默写的具体语句的就是所给的情景。抓所给的情景,包括提示的相关内容、情感等。第一段中,要求考生默写与“雨”有关的句子,考生要抓住每句中的情景提示(出处、作者、情景),找出与“雨”有关的句子填入。如第一二句中,它的情景提示包括作者韩愈,出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句子意义“早春时节雨的细柔与草的若有若无”,找准这些就可以填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了。第二段中,要求考生默写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句子。考生可以抓住句中的情语,以情定句,也可以抓住句中的景语,以景定句。如填该段的第一二空,就要抓住作者柳宗元,作品《小石潭记》,抓住情感提示“凄寒”。第三段中,要求考生根据书斋名写出相应的诗句,根据题干中的“磨剑室”的名字的来由,我们可以回忆高中课本诗句中有“十驾斋”“人境庐”这些关键词语的诗句。

【点睛】情景是默写的唯一依据,作者、作品和情景一个都不能忽视,从作者作品联想内容,从所给情景确定具体语句,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考生可以抓住句中的情语,以情定句。如第一段中第三四句,考生就可以根据“作者思亲难归的忧愁”来确定要填入的句子。也可以抓句中的景语,以景定句。如第二段的第三四空,根据“春冬之时,三峡山上的美景”这样的景物提示,可以确定该句填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还可以领会含义,以意定句。另外,名句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错别字,要学会避免名句中错别字,方法有辨清同音字的形意区别辨清形近字的差异,尊重古人,承错沿序。

11.下列关于《第一时间》所述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震云认为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聪明人,不缺蠢人。

B. 费德勒能实现王者归来“全靠有一个更拼的老婆”。

C. “低欲望社会”“超单身社会”已成为日本新标签。

D. 林语堂学习英语的其中一个方法是“泛览”。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知名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等的分析。把握选项的细微错误。如A项,刘震云认为我们民族不缺聪明人,缺蠢人,缺乏认真老实做事的人。而不是最缺聪明人。

二、阅读(39分)

(一)(2分)

12.根据《归去来兮辞》内容,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

A.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后是自恕自慰,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B.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先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接着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再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

C.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分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D. 本文的风格是淡远潇洒。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背诵理解古诗文的能力。《归去来兮辞》是必修五中的课文。解答此题,要熟悉文章,注意对诗文结构、情感、主旨、语言风格等进行分析,把握选项的细微错误。如B项就将文中内容的写作顺序弄反了,诗文的第二部分应是先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再写农村的出游经历。

(二)根据课文《逍遥游》,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B. 此小大之辩也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 旬有五日而后反       小知不及大知

D. 而御六气之辩         而征一国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此题重点考查实词中的通假字。推测这里的通假字,一要看考生是否在平时作了相应的积累,二要看考生是否会用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果可以从此法,该字就应该是通假字。该题中的通假字,都来自于《逍遥游》,考生通过调动积累的知识,即可解决问题。B项,“辩”通“辨”,区别;A项,“冥”通“溟”,海;“反”通“返”,返回;C项,“有”通“又”;“反”通“返”,返回;“知”通“智”,智慧;D项,“辩”通“变”,变化;“而”通“耐”,一说同“能”,才能。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几千里也。         小知不及大知。

   奚以知其然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绝云气,负青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不负众望。

C.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头望明月。

   举秀才,不知书。          不胜枚举。

D.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

   无所适从。                适得其反。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对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加以积累,二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词语含义加以推测。“举”是一个多义词,他有“举起、抬起、提出”“推荐”“行事”“攻下、占领”“全”等义项。C项中的第一句是《逍遥游》中的句子,“举”是“全”的意思。“举头望明月”的“举”是“抬头”的意思。“举秀才,不知书”的“举”只能理解为“举荐”。“不胜枚举”的“举”为“举例”的意思。

C项分别为“全”“抬起”“考”“举例”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众人匹之

B.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 虽然,犹有未树也

D.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B项,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表示预料之中的结果。C项,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假设。

1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后乃今将图南    不过数仞而下

B. 彼于致福者        水击三千里

C. 适莽苍者          《齐谐》者,志怪者也

D. 怒而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该题具体考查实词的活用。判断文言实词是否活用,主要根据成分观察法。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时,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会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主要由形容词、名词、代词、数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判断它的活用类型。A项均为名词作动词;B项“致”为使动用法,“水”为名词用作状语;C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D项均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的“致”是“到”的意思,而“到”是主语使宾语“福”到,因此,该字是使动用法。“击”这个动作是大鹏鸟发出的,“水”不是它的主语,应是名词作状语用,翻译为“在水面”。

17.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大鹏展翅,展现了磅礴壮观的境界,接着通过舟与水的关系来比拟风和鹏,说明大鹏九万里高飞的壮举也要依靠风的力量。

B. 写蜩鸠讥笑大鹏的自鸣得意,继而提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再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形象说明。

C. 无论是乘天大鹏、长寿大椿,还是蓬间小雀、短命朝菌,有着大小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期待是一样的,都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D. 庄子认为,有些人智慧能胜任一个官职,行动能与一乡之众相比,道德能符合一个国君的要求,而才能得到全国的信任,但也不过如腾跃几丈的小麻雀。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颠倒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歪曲文意等。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D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对应“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其中“行比一乡”中的“比”是“联合”的意思,而不是选项中说的“比较”的意思。选项D歪曲文意。

1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荣子虽能认清自身和外界的区别,明白光荣和耻辱的界限,但还是“犹有未树”。

B. 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更为难得,比众人要高一筹,那就到达逍遥游了。

C. 真正的逍遥游,必须能够顺着天地自然规律,驾驭阴、阳等各种变化,不受限制。

D. 作者认为把形体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那才是就绝对自由地逍遥游。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其次要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再拿选项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比较,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时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常犯的错误有: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强加因果、颠倒因果、以偏概全、混淆已然未然、歪曲文意等。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选项B对应文本的最后一段,作者先以批判目光短浅的庸人引发宋荣子及更胜一筹的列子,但又指出宋荣子、列子还是有所待(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还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因此B项“达到逍遥游”错,歪曲文意。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答案】(1)况且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奋勉,全社会的人都非议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沮丧。

(2)他在世上,没有拼命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翻译第一个句子,要注意“举”“劝”“非”“沮”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翻译第二个句子,要注意“数数然”“树”等关键词语的含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李贺集》序

杜牧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某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杂为四编,凡千首。数年来,东西南北,良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夕,一觞,一饭,显显焉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恨想其人,咏其言。子厚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谢,且曰:“世谓贺才绝出于前。”让。居数日,某深推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某因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2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某曰:“必有异。”    异:不平常的事

B. 亟取火来,及发之      发:拆开

C. 不觉出涕              涕:眼泪

D. 《骚》有感怨刺怼      刺:讽刺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     北山愚者,年且九十

B. 显显焉无有忘弃者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 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           其皆出于此乎

D. 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2.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牧夜半得到好友沈子明来信,请他为李贺诗集撰写序文,杜牧再三推辞后还是答应了好友的要求。

B. 杜牧在序言中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李贺诗歌的风格、情态、色泽、意趣等 方面作了热情的赞扬。

C. 杜牧充分肯定了李贺诗歌成就后,与《离骚》对比,指出了李贺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的不足,严重脱离现实生活, 脱离诗文的常规畦径。

D. 杜牧认为,李贺诗歌有欠缺,是由于离世过早,如果假以时日,应当有所进步。

2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

(2)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

【答案】20. D    21. C    22. C   

23. (1)您对于诗的研究深刻奇妙广博,并且又完全了解他的长短得失。现在让我为李贺的诗作序而我不辞让,一定不能称您的心意,怎么办?

(2)只是李贺的诗歌,恐怕有没有这些呢?李贺探寻以往的历史典故,这就是他深深的感慨古今不曾有“经道”之人的原因。

【解析】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透课文,积累实词。还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常用方法。如形释义法,以音猜义法,温故知新法(迁移法),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语法分析法,分语境析法,结构观察法等。在初中,学生就学过“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这个句子,其中“刺”就是“指责、批评”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入“《骚》有感怨刺怼”这个句中是讲得通的,因为这句话后面说《离骚》说道君臣治乱,时有激发人心的感慨,可见确是“指责、批评”之意,而不是“讽刺”。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具备18个常见虚词的知识系统,还需要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题目的每一个选项中,一个句子是该文本的,一个是高中课本内的,这样的话降低了该题的难度。A项的“年且九十”出自《愚公移山》,“且”是“将要”的意思,把这个意思,代入第一个句子,句意通顺。B项的“盘盘焉,囷囷焉”出自《阿房宫赋》,用法是形容词的词尾,翻译为“……的样子”,代入“显显焉”,意思是“清清楚楚的样子”。C项“其皆出于此乎”出自《师说》,“其”为副词,意为“大概”,表推测。把该意放入“某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句意不通,通过对该句所在段落的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可知,这个“其”为代词,翻译为“这个”。D项的“所”后面都带了动词,为所字结构。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常以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考查,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考生解答此题时,先找准选项对应的区间,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地对比分析。选项C对应文本倒数第二段,原文说“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可见,“严重脱离现实生活,脱离诗文的常规畦径”错。应为虽有不足,却独特超常。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概括地说就是“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翻译第一个句子,考生做到字字落实,难度非常小,只要抓好“深妙奇博”“实叙贺不让”“必”这几个关键词即可。翻译第二句,考生要注意几个虚词“乃”“得”“所以”的意义,和几个实词“前事”“经道者”的含义。第二句的翻译,难度较大。

【点睛】小题2: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常见的推断方法有以下几种,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译文】太和五年十月中旬,半夜的时候,屋外有大声叫喊着送书信的人,杜牧说:“一定有特别的情况,快拿火来!”等到打开信件,果然装有集贤殿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信,上面写道:“我的故友李贺,元和年间,和我友爱甚深,从早到晚在一起生活。李贺将死的时候,曾把生平所写的诗歌交付给我,编为四编,总共二百三十三首。几年来我四处奔波,确实以为已经失去了;今晚酒醒后,不再能够入睡,就阅读整理书箱,忽然找到李贺先前交给我的诗歌。追思往事,凡是与李贺一起交谈一起游玩,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景象、某一白天某一夜晚,每一次饮酒每一次吃饭,清清楚楚地没有丝毫的遗忘舍弃,(想起这些)我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李贺又没有妻子儿女兄弟,能够按时供养体恤慰问。曾经在遗恨中追想他的为人,吟诵品味他的诗文!您和我感情深厚,替我给李贺的集子作序,全部说出他的诗的来龙去脉,也许稍稍宽慰我对李贺哀思的情意。”当天晚上我不能用书信表明我不能写序,第二天到沈公处推辞,并说:“世人说李贺的才华远远超出前人。”谦让的过了几天,我竭力推让说:“您对于诗的研究深刻奇妙广博,并且又完全了解他的长短得失。现在让我为李贺的诗作序而我不辞让,一定不能称您的心意,怎么办?”再次推辞,极力表示自己不敢为李贺的诗作序。沈公说:“您像这样坚持,这就是怠慢我。”我因此不敢再推辞,勉强为李贺诗作序,始终感到很惭愧。

李贺,唐王朝众多子孙中的一个,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非常称道他的诗歌。云烟连绵,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姿态;河水遥远,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才情;春意盎然,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温和;秋日爽朗,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风格;风中的桅杆上阵的战马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勇气;瓦制的棺木刻有小篆的铜鼎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古朴;艳花美女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色彩;荒凉的国家废弃的偏殿,枯木丘坟不足以表现他诗歌怨恨悲凉的情感;巨鲸鳌跃、牛头鬼卒、人身蛇首不足以表现他诗歌的虚无缥缈、荒诞奇异。大概是《离骚》的继承者吧,说理上也许比不上屈原,在言词上或许能超过它。《离骚》对君臣治乱有讽谕作用,有指责怨恨,说到君臣治乱之迹,时时有激发人心的感慨。只是李贺的诗歌,恐怕有没有这些呢?李贺探寻以往的历史典故,这就是他深深的感慨古今不曾有“经道”之人的原因,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抒发表达的情感不依据于已有的笔墨史实,往往从前事中生发开去,因此也不能深知了。李贺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假使李贺不早死,诗歌上稍稍加一点说理,就可以称《离骚》为奴仆了。李贺死后十五年,京兆杜牧为他的诗作序。

表达与运用(共75分)

24.仿照下列划线语句,以“春满人间,大爱盛行”开头,写一段话,盛赞当今助人为乐、行善积德之行为。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春满人间,大爱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卓嘎坚贞,央宗不悔。隐王珏于密林,非无荣誉;绊海华于爱情,岂乏良姻?所赖女子不凡,男子柔肠。艰当益强,宁移不屈之志?难且益坚,不失守望之心。(2017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王珏,卓嘎和央宗,谢海华)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以仿写题的题型呈现。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提出的要求,如题干中要求以“春满人间,大爱盛行”开头,内容要“盛赞当今助人为乐、行善积德之行为”。除了把握题干的要求,考生还要在仿写时,满足例句隐含的要求,如句式要与例句一致,例句所用修辞手法,例句的情感基调等。考生分析例句,可发现,例句的句子都是两两并列的,句中出现了四个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人物。考生先选四个胸怀大爱的人物,熟知他们的事例,再仿照例句句式来写即可。

【点睛】仿写句子的基本原则是形似质新形神兼备。所谓“形似”重在“模仿”,涉及到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运用、语句的连贯、语境的协调、想像的丰富合理等诸多因素;所谓“质新”意在“创新”“质新”为考生营造了想像的空间,体现了创新的原则;所谓“形神兼备”即综合仿写要体现文字表达与语意语境的和谐统一。做综合仿写题,要按“句式、内容、修辞”协调一致且具有推陈出新的原则,使之前后连贯,保持语境的协调,语脉的流畅。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

25.根据《陈情表》的内容填空,要求句式整齐,语义准确。

辞不奉诏拒国君,胆大;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恩图报孝祖母,情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它是以对联考查的形式呈现的。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相关,字数相等且用字不同,相同位置词性相同、结构一致,仄起平收。此题的题干,要求考生根据《陈情表》的内容来对出下联,且上联是先叙李密的行为,再评价他的胆大。在《陈情表》中,李密敢于辞诏,必须陈情的原因就是有九十岁的祖母需要奉养,考生可选这方面的内容来写下联。结构上,上联前面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句,后面是一个主谓句。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大”,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遵循“仄起平收”的平仄要求。

写作(60分)

26.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评价《滕王阁序》具有四美,即诗意之美,形式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

请就你感受最深的其中两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向同学推荐这篇文章。

【答案】《滕王阁序》之美

作为一篇骈文的典范之作,《滕王阁序》处处具有骈文音韵美、对称美之外,极富辞采美、含蓄美、人物美、情感美、哲理美的美学特征。

在《滕王阁序》中,作者选用了大量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使文章色泽斑斓,表现出强烈的辞采美。洪都“人杰地灵”,洪都府是“雄州”,洪都人是“俊采”,洪都景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飞阁流丹”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颜色对比鲜明,极尽修饰渲染,辞采华美,令人赏心悦目。

《滕王阁序》同时具有骈文含蓄委婉、精练典雅的蕴藉美。《滕王阁序》全文147句,计605字,但其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堪称用典之典范。且读来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美。典故来源途径多,上起《左传》,下讫《宋书》,涉及史书十余种,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文学评论、文坛掌故等。用典几乎涵盖了骈文用典的种种方式。有正用,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表达自己虽与终军的年龄相若,却没有请缨报国的门路;有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达自己不会像阮籍一样沉沦,力求振作自强的精神;有明用,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有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现自己要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决心。此外,王勃还善于融化和锤炼前人文章中的语言,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根据六朝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语言锻炼而成。可谓是恰到好处,既符合当时宴饮的情状,又符合作者自身的境况,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典故的运用还使文章读来空阔、旷远、壮美,极大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审美空间。

王勃6岁能文,9岁就作《指瑕》十卷,10岁通六经,14岁就应举及第,“未及冠,授朝散郎”,可谓“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然而这位少年天才,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据《新唐书》载“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1]因此,即使王勃在滕王阁重建的盛宴之中,却咏出了“兴尽悲来”的深沉之叹。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表达了作者已远离京城,内心的失意流落之情。“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抒发了作者不得志的感伤之情。接着作者一连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这四个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了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但作者虽然身陷困境,却不甘沉沦,作者用“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可以说作者的内心交织着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在抒发作者复杂真挚的情感之余,文章还透露出深邃的哲理,闪耀着一种哲理之美。其一,美好事物的易逝,进而慨叹宇宙无穷而人生须臾短促。作者在滕王阁,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满座,美酒诗赋的赏心乐事,似乎忘记了自己的不平与悲凉。可当他想到“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时,自然想到了美好事物的易逝,进而想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易逝,慨叹宇宙无穷而人生须臾短促。人生于世犹如白驹过隙,尤其是在仕途受阻、壮志不展之时,这种人生况世的感叹更为深刻。作者想到了品德高洁,却空有一身报国热情的孟尝君;想到了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恸哭不已的阮籍;想到了自己这一辈子也许再无出仕之机,而只能“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无限的失望、痛苦和失落。其二,在逆境中仍坚守。值得称道的是,面对多舛的命运,王勃并没有走向绝望与堕落。而是由悲转乐,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的精神“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一篇《滕王阁序》令人咀嚼不尽,品味无穷,真乃一曲悲壮的千古美学绝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作文题型与2017年全国高考卷作文题目类似,延续了任务驱动式的作文命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真写作。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材料中的任务指令,然后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即同学。写作目的非常明确,要起到推介的作用。写作要完成的任务也非常具体,对《滕王阁序》四美(诗意之美,形式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中的两美进行赏析。这要求考生不单要熟知课文,还要对课文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确定写作对象时,考生可以选取联系更紧密的两美来写,这样可以更深入地挖掘出课文的内涵,拓展自己作文的深度。如选“形式之美”和“音乐之美”来写,音乐美是音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滕王阁序》在形式上的美是体现在多方面:视听交错,动静相生;对偶工整,结构和谐;虚实互动,情景交融。其中“对偶工整”“平仄相对”是使文章富有音乐美的最直接的原因。考生找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写起来就更有逻辑性,结构更严密,内容也更深入。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所学课文进行赏析,推介,别出心裁。这也提示考生,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既要仔细解读题目中的材料,驱动任务。平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本文由 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阅读理解主要题型
【攻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2018年高考古诗文阅读备考之知识迁移
中考文言文答题思路与技巧点拨
用 “命题双向细目表”指导测试与教学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指导与训练
中考文言文阅读技法例析 来源:考试·中考版 2012年11期 作者:王代福   【考点透视】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版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并为之失分。纵观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