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考古诗阅读题讲析(18)|解答送别诗阅读题(第513期)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古时交通不便,亲人朋友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唐代以写送别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一、知识梳理

1.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2006年湖北卷)。

2.杨柳、长亭、南浦、美酒等是表达离情别绪的主要意象。“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有折柳留客、折柳相送的风习,杨柳依依之态又和人们依恋之情和谐交融在一起,《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最早以杨柳表达惜别之情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是以柳色烘托离愁的名句。长亭是路旁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所,是陆上送别之地。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如白居易《南浦别》中“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古人离别时往往设酒饯别,因此酒又成了送别诗中常见意象,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外,春草、流水也是送子别诗中常见意象。诗人常以连绵不断、远接天涯的春草和流水来比喻无穷无尽离愁,如李煜《清平乐》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五种:(1)表达对亲友的依恋不舍,如杜牧《赠别(其二)》中“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眼中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主人公黯然销魂的离别而伤心,移情于物,表现了不忍分离的笃挚情感;(2)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关怀、安慰和祝愿,如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慰藉朋友的朴质话语中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之感;(3)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2006年湖北卷)中“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在天涯一望中寄寓了孤寂空虚之感和无限思念之情。(4)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5)表达别后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如薛涛《送友人》中的“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4.送别诗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些送别诗只在结尾直抒胸臆,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2001年全国卷)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衣比散丝(雨丝)”,将离别之泪与雨丝融在一起,诗人的离别愁绪喷涌而出。绝大多数送别诗是借助景物描写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乘船远去的帆影已消失在碧空尽头,可李白还凝望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流向水天交接之处,这久久凝望中寄寓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挚意。虚实结合是送别诗常见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临别时的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别后酒醒后情景。全词运用虚实结合的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愁别绪。

二、题型分析

1.(2018年高考北京卷)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2012年高考江西卷)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 

3.(2010年高考江苏卷)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4.(2013年高考湖北卷)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送别诗阅读题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类。选择题可以从句子意思、表现手法、结构手法和思想情感等角度设计选项内容,第1题主要从句子意思和思想情感两个角度设计四个选项。简答题主要有关键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三个考查角度。第2题是分析诗中意象题,第3题是分析表现手法题,第4题是分析思想情感题。

分析表现手法题和分析思想情感题是考查送别诗的两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手法是考查送别诗的命题核心点,诗中意象和描绘景物的妙字是命题热点。 

三、解题指导

5.(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答送别诗阅读题按照下面三步法:

首先,通读全诗,弄清句意要根据诗题弄清送行者与被送者,标题显示送行者是作者苏轼,被送者是其弟苏辙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其次,要从分析意象、抓情感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离愁别绪、依依不舍、孤独寂寞、怅然若失、诚挚关怀”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首联以“云海”意象点明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弟弟,以“风雪”点明弟弟不辞辛劳不畏严寒出使,以“凤麟”代指弟弟子由之美德,点明此次出使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位使臣的才德,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挂念弟弟,以“清禁月”“武林春”写出弟弟在异国他乡思念京都、思念兄长的情景。尾联殷殷盼归,用李揆指子由,以此告诫子由,决不可追求盛名,安全而归。

最后,分析作者为突出离愁所运用的手法,答题时要用到“直接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首联直抒胸臆,首联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所以第5题的第(2)小题答案拟为: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尾联化用李揆的典故,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B项“也不敢自居第一”说法错误,苏轼出于对弟弟安全的考虑,让弟弟子由不要自称第一,而不是“不敢自居第一”。以“凤麟”代指弟弟子由的美德,点明此次出使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位使臣的才德,并不是D项所说的“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所以第5题的第(1)小题答案是B、D项。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诗中“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同”字既点明离而不远、别而不分(1分),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宽慰了朋友(2分),又传达出别后的牵挂思念之情(1分)。

(2)“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反说”(2分),即表面上说自己没有离别之苦,但实际上恰恰从反面道出了别后异地相思之情(2分),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辨证抒情手法,比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1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
高考鉴赏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怀古诗
诗歌鉴赏精选练习 高考题附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