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把手教高考写作:作文升格示例及详解(实用)
手把手教高考写作

作文升格示例及详解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前人有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寒食后,酒醒却咨嗟。”“等闲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前人又有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又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将横线处补充完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  解】

该作文题分为三段,第一段分别引用李清照、苏轼、纳兰性德、李商隐和卢梭的诗文名言,每一句都有一个“却”字,“却”字前面是愁绪、思乡、怀人、盼聚、渴望自由等,囊括了人的多种哀伤的情感。当他们去通过种种行为却化解这些情感,去努力达到自己理想之境,“却”字之后的这些情感没有消除,而走向了更为深沉的忧伤处。

第二段分别引用辛弃疾、苏轼、张维屏、李白和崔道融的诗句,每一句也都一个“却”字,“却”字前或展现追寻美好的努力、现实的艰难,或展现美好事物的遥不可及、现实的变幻无常;“却”字后展现的是美好的一面,在努力的过程中,美好的事物就已经实现了,或者说美好就伴随着追寻的过程。

第三段比第一二段更直白,引用了辛弃疾和高晓松的句子,没有“却”,出现了一个相当于“却”的“但是”将两个名句联系起来。可以看做是上面两则材料的概括,“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对第一段的浓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可以看做是对第二段的浓缩。这样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就构成一个“分——总”的结构,如何看待人生中“不如意”?那就是把目光投向更远处的“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个“诗和远方”是对世间值得追寻奋斗的美好事物的概括,从个人层面上可以是自由、幸福、心灵的宁静、自我的实现等等;从集体的层面可以是国家的富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富裕等等。

整个来看,这个题目的审题立意的难度不大,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可以从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中选择一段来立意,也可以着眼整体进行立意。同时,用一个半命题的“         却        ”的形式,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却”字前后的内容要构成逻辑联系,在写作内容的安排上,适宜写成议论文,将“却”前后都要写到,同时突出这个“却”字。

但这个题目也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内容的指向性不强,写的内容宽泛,给了一部分考生套作的可乘之机;另外,这个题目有“调和主义”色彩,不能引导学生直面现实问题,从而让他们去深入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过于关注内心的感受,导致“鸵鸟心态”。从写作实际来看,确实有很多学生把文章写成了“心灵鸡汤”!

原题目】虽有苟且却从不止步

升格后】即使苟且却从不止步

原作者:刘一萱     升格者:郑刚
(升格思路:“虽”与“即使”意识相近,但“虽”表示承认前面的事实,后面所陈述的事实与前面不相符;而“即使”表示的是假设前面的事实成立,表示让步语气。因此,根据文意,假设深处“苟且”的环境,也“不止步”,用“即使”更好一些。)

【原文】又是一次模考,试卷,答题卡,成绩条如雪般涌来,冷冷地将我淹没。班主任又在讲台上讲那些千篇一律的拼搏、奋斗,我却一阵心烦,不禁扭头看向窗外。 

【升格后】一次次的模考,试卷、答题卡、成绩条雪花般飘来,一阵阵寒意袭来,将我重重压压住,喘不过气来。班主任又开始在讲台上讲那些讲过无数遍的励志故事,看着老师那有些疲倦的脸庞上依然闪烁着执着和真诚的目光,我心里却颇不宁静。

我扭头看向窗外,碧蓝的天空下,玉兰花开得烂漫,那朵朵纯洁的白色正在风中无声摇曳,和着那若有若无的清雅的香气,好像轻吟着关于春天的歌曲……

升格思路:突出个人心理感受,增加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增强感染力。另外,写到老师时,最好能够写出对老师的认可与肯定。提到了窗外,但窗外有什么却没有适当描写。

【原文】日日在分数间挣扎的我,真的还有诗和远方吗?

【升格后】日日在试卷和资料书间挣扎的我,真的只能这样苟且吗?我的诗和远方在哪里?

升格思路:在文章开头适时点题是很有必要的。连续的两个反问,也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彷徨。)

【原文】想起那年同我一样,紧张备考的父子三人,他们也只是平头百姓,无什么门路,为进京赶考,且不说寒窗十载,光是一路颠簸,想必不好受,可眼前的苟且似乎并未与他们以停滞之意,为了他们的诗和远方,他们不曾停下;又想起那斗酒十千恣欢谑的白衣少年,一朝力士脱靴却赐金放还,他却只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继续于山水之间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再看那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垂垂老人,即使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也未曾放弃千万间广厦庇护天下寒士的梦想,那边是他们的诗和远方。

眼前的苟且,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诗与远方的理由。

【升格后】“眼前的苟且,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诗与远方的理由!”

朦胧中,一个苍老、浊重的声音传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被围困在陈蔡之间的孔子真的累了,辗转在各国间,仁政的主张没有得到肉食者的采纳,而今却被困在荒凉的野地,四野之下尽是干涸的土地,连一棵粗壮的树都看不到,更别提人家了。饥渴难耐的子路抬头看了看老师,张了张嘴,摇了摇头,又合上嘴,干裂的嘴唇间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自从跟随这个叫孔丘的人四处奔走,他看着岁月让老师的腰一点点弯下去,路途的风沙在额头上上刻下深深印记,脸庞也越来越瘦削坚硬。此刻,那无精打采的胡须在秋风中指向他们将要去的远方,粗麻的衣服上满是尘土,只是老师手中的琴依然传出连绵清越的乐声。“君子亦有穷乎?”子路终于没有忍住,说完这句话用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老师抬起眼,直直地盯着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清亮的眼神让子路的心一下子就宁静多了。

即使环境如何苟且,也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子路也许不知道,他的老师的主张在当时不被接纳,却在后来化成血液,在每个中国人身上流淌。

(升格建议:三个事例分别化用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李白和杜甫的事例,对诗句的化用都很恰当,同时也都指向一个主题,那就是即使环境迫使他们苟且,他们也固执地追寻着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

但问题在于,三个事例同是古代文人,用的也是相同的笔墨,没有主次和详略,同时也不具有很好地概括性。在写作时,注意详略,有时少胜过多,一大于十。不要把作文变成名人的“留言本”,甚至名人的“姓名簿”。

此外,在段落的顺序上,根据后文的安排,把体现观点的句子放在前面,结构要更明朗一些。)

【原文而谁又说,眼前的苟且,不是我们通往诗与远方的路呢?

记起木心,被关在监狱十八年之久,手指被折断三根。他却拿写供词的纸,一字未怨,反写下几十万字的《狱中笔记》,与古今中外的人沟通心灵。这一段苟且,恰恰给了他安静,让他达到更高的文学造诣,虽禁足,心却早已到达远方。又记得,同是狱中,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着土地爱得深沉”的名句,真正找到了自己。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而他们从苟且中涅槃而出,抵达远方,靠的是智慧,是理性,是对诗与远方的坚定追求。

【升格后而谁又能说,眼前的苟且,不是通往诗与远方的路呢?

木心被关在监狱长达十八年之久,长期的劳教摧残着他的身心,连他的手指也被折断了三根!他却偷偷地拿用来写供词的纸,画上黑白琴键,在监狱清冷的夜里,伴着从窗户缝隙中漏出的丝丝月光,弹奏一曲只有自己听得见的旋律。他还用这些稿纸进行文学创作,这些被缝在厚棉袄里,被偷偷带出来的手稿里,里面没有刻意的控诉,有的只是优美的文字和文字背后深邃的思考。哪怕禁锢在斗室,他还是能够寻出美好的事物来作伴;哪怕身体被关住,他那充溢诗意的心也为自己铺设了一条通往远方的路。

是理性,是智慧,是大爱,是对诗与远方的执着追求,让他们从苟且的现实中超脱,抵达心灵的远方。

升格思路:反问很有力量,短句点明主题,非常醒目。很好!准确引用木心的事例可见作者广博的知识面。但没有照应分论点,说理也不够全面,逻辑有些牵强:为什么被关在狱中的人那么多,单单木心写出了《狱中笔记》呢?后文引用艾青的诗句,与前文衔接不够紧密。)

【原文】是智慧,让苏轼在蛮荒之地吟出“兹游奇绝冠平生”的佳句,既逃不出苟且,何不随遇而安?何不用智慧去化解心中的怨气,换来一颗有灵气,能发现美的心。是理性,让木心并未在供词中将敌人骂的狗血淋头而自己因此英年早逝。无罪下狱,谁能不怒?而理性告诉他继续潜下心来,追逐诗与远方。是对诗与远方的坚定追求,让杜甫在满目苟且中依然怀着一颗体慰天下疾苦的心,他的远方便是百姓的安居乐业。

【升格后】是理性和智慧,让木心在监狱中依然用手在纸上悄然弹唱,抵达心灵的诗和远方。试想,让木心用血肉之躯和冰冷的制度机器拼死抵抗,除了毁掉他自己外,还能有什么结果?是大爱和智慧,让孔子深陷困境,依然弦歌不辍,静待时机好转。试想,让孔子带领弟子们和全副武装的士兵抵抗,除了无畏的牺牲外,还怎么继续推行他仁政的主张呢?

我们不赞美苦难,因为苦难将无数的人毁灭。但当人真的深处困境,甚至面对不可逃避的苦难时,请用理性、智慧、大爱和对远方的执着追求来超脱眼前的这一切。真正的理性是,面对腐刑之耻,也能抱着“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而苟活;真正智慧是身处蛮荒之地,依然能笑着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真正的大爱是衣不蔽体、屋不遮雨,依然能真诚地吟诵“安得广厦千万间”!

升格思路:此段是分析这些历史上伟大的心灵度过苟且岁月的原因,作者所分析的这三个原因【实则四个:智慧、理性、大爱和对诗与远方的坚定追求】,体现作者深入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设问和反问的使用,增加了说理的力度。

但不足之处在于,此处的苏轼、杜甫的例子与前文重复。我的改法是前面只用孔子和木心的例子,在这里再引用苏轼和杜甫的例子。另外,这样的思维方式写出的文章有心灵鸡汤的感觉,赞颂苦难,似乎只有经历苦难才能有所超越,并最终抵达远方。)

原文而我,何不用智慧,用理性,用对是和远方的坚定追求,去化解眼前的苟且?班主任又在讲了:“现在好好学习,多吃点苦,以后你的世界就会更广阔。”从前未上心的话,原来是在教我们用诗和远方化解眼前的苟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原野。你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为了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记起歌声,我端正坐姿,整理试卷,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挑战。

升格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原野。你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为了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思绪随着朴树的歌声回到了教室,老师讲完了话,正给我们播放这首歌。窗外正是烂漫的春天,万物都在认真生长,绽放自己的美丽。窗内的我不也处在人生的春天吗?那一张张试卷、答题卡和成绩条不就是对我品质的锻炼吗?

即使眼前苟且,我也不会停止青春奋进的脚步! 

(升格思路:最后的结尾有意识的照应开头和题目,整个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但照应不够好,前文是把视线投向窗外,现在应把视线转向窗内。结尾再简练一些会更好。)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思路较为清晰,以“苟且却不止步”作为切入点,既能联系现实,又能纵览古今,可见其灵动的思维和良好的语文素养。不足之处在三个方面:1、对现实的缺乏正确的是非价值的判断,对自我的内心感受不能准确用语言描述出来;2、三个层次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联系,较为散漫;3、积累了很多素材,没有运用这些素材的技巧。

我在升格时,主要解决的就是以上三个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应该持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如何用语言准确描述内心感受;2、文章的结构如何做到圆融大气;3、如何把积累的素材,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取舍,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以使文章的说理更有感染力。

通过此次升格训练,对写作教学的启示是:要想把考试作文写好,关键是要有思想,学生要对种种社会问题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的独到的见解。功夫在平时,要多看、多思,学以致用。

一篇文章,思维是骨骼,素材是肌肉,文采是皮毛。一切具备,才会是一个灵动的活物。骨不立,则肌肉和皮毛无从依附;作文没有思维,素材多只会显得卖弄和杂乱,文采华丽只会显得堆砌辞藻华而不实。

本文作者由作文材料这个点出发,由自然到人,由古到今,由正到反,论证周密完善。

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是缜密的思维,和圆融的结构,然后才是流畅有力富有文采的语言。

今后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要让学生能够言而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相关链接:

教学札记:一曲爱的悲歌,我如何教《长恨歌》

洞察:2018年高考作文题怎么破,今后备考怎么做

理性明亮地表达: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

高考备考:高考作文十大“高频主题”的立意指导

有用:高考作文的行文策略

实用:打造高考作文语言的几个窍门

作文讲座:高考前最后一节作文专题课——任务驱动型作文专题讲座(请转给高三师生、家长)

高中生如何打造高分作文(绝对有料)

重磅!高考作文增加10分的诀窍(绝对有料,分享给考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考语文半命题作文写作思路示例与范文,考...
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
【语文作文写作思路】
小学作文写作思路#小学作文 #每天学习一点点
出来了!2018国考申论(地市)作文解析与范文示例
写作难?那是因为没有好的写作思路!这些写作思路教给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