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艳霄:《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这种穿越千年的情愫从未改变,而经岁月沉淀下来,愈发刻骨铭心。世间所有的情感中让人最痛的定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追忆之时便是最痛心一刻,虽有昔日欢喜的场景再现却怎敌斯人已去的苦楚与伤悲!!!

(云南曲靖经开区一中  丁涛)

此情可待成追忆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一生所爱》,那缓慢而婉曲的曲调,那“恍如隔世的爱”“难道这是上天的安排”等伤感的词句,让人心里生出一种特别的况味……)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在上课之前,我有一段话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段话挺文艺的,所以我希望能有一个特别文艺的孩子来演绎一下,把它读成你想要的样子。来,咱们班的文艺青年在哪里?

一生举手。

师:好!就是你了。

生读:(语调较平淡,语速较快)

师:嗯,孩子,我觉得可能是我们刚上课,你还没找到感觉。我希望你能再读一遍,在读之前,老师对你有一个期待,希望你读的时候能拖腔拖调,带出浓浓的文艺范,可以吗?

生读:(深情地)

师:我觉得她的声音非常甜美,而且这次她读出了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表面云淡风轻,底下潜流暗涌”,我想,在你心里一定有一个湖,水光潋滟,风景正好。

师: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故事与结局》。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就浮现出了一句台词——我猜中了故事的开头,却没猜中结局。这句话听起来总是让人伤感。归有光的一生,也是这样一个“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的故事,而他所做的,也正如刚才我们读的“拼尽全力,记住那些歌哭欢笑,美丽过往”。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归有光,走进他的俗常人生,去感受他记住的那些歌哭欢笑与美丽过往吧。

归有光的散文号称“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更是他散文中的翘楚,这么好的文章,当然要在诵读中去慢慢品味。现在我们来齐声朗读这篇文章,在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诵读要求:

师:孩子们,请大家调整一下情绪,《项脊轩志》归有光,开始——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非常好,字音读得准确,句子读得完整,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这表明大家的文言功底很深厚,预习也非常充分。下面我们将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唯有深入,才能直击人心。首先请大家从总体上把握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请看大屏幕: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通过项脊轩回忆了他的祖母和妻子。

师:祖母和妻子,

生齐补充:还有母亲。

师:是的,还有母亲。我们来看一下,三个女人,祖母是一代人,母亲是第二代,妻子是第三代人,所以,作者是借项脊轩记述了三代人的故事。清代梅曾亮曾经评价说:“借一阁以记三世遗迹”,你的概括竟与古人如此契合!非常棒!

师:那么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作者对这三世变迁表达感慨的一句话呢?

生齐答:有!

师:那就请大家齐声告诉我吧,是哪一句?

生齐答: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大家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非常准确!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这篇文章:本文记述了一间陋室——项脊轩(生齐答),三个女人——祖母、母亲和妻子(生齐答),两种情感——喜与悲(生齐答)。整篇文章的叙述好像平平淡淡,但是细读起来却是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感受归有光的喜和悲。

师:在本文中,归有光的喜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就要细读文本,在文中找出能让归有光心生欢喜的缘由。当然,这些缘由都深藏在看似平常的、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中;其次,请大家注意,找出来以后,我们还要按照大屏幕上的要求,用美丽的、柔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大家可以先读老师改造的句子,然后互相交流讨论,让自己的表述更加完美。

(学生讨论中……)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美丽的文字?

生:我写的是祖母。我喜欢祖母跟我开玩笑时的平易近人,喜欢她离开时轻轻地为我掩上门的细心,喜欢她喃喃自语时流露出的对我的期望……

师:你的语言非常典雅,用到了排比,用到了叠词,这样的语言多美!能说说你是从哪里读出这些欢喜的吗?

生:因为我闭门读书,祖母就来看我,还说我“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耶”,她说我像女孩子,这明显是开玩笑,很亲切;文中还说“比去,以手阖门”,我觉得祖母一定是怕别人打扰了我读书的安静,才会这样轻轻关门;还有她“自语”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她是自己说,不是说给我听的,我认为这是祖母特别真实的愿望。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男孩子,细腻而深情。其他同学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喜欢祖母持象笏匆匆归来的脚步声

师:这样一个细节都被你感受到了,女孩子的心思果然更细腻!为什么这个地方让你这么喜欢?

生:我特别喜欢那个“顷之”,这是很快的意思。祖母年纪那么大了,从项脊轩离开,又很快回来,要把那个象笏拿给自己,那种着急,就是期望。

师:你的解释非常棒!我们还要想到一个细节,明代啊,女人是要裹小脚的,我们几乎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年迈的白发苍苍的老祖母,拧着小脚很快地离开,又很快地拿着象笏回来,只是为了告诉孙儿自己的期望,盼着他读书有成,盼着他重振家族,盼着他光耀门楣……这样一味可爱的、可亲的、可敬的祖母,想起来怎么不令人心生欢喜呢?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呢?

生:我想说说母亲。我喜欢听老妪讲关于母亲的故事,我喜欢那故事中母亲对孩子的慈爱,我喜欢她听到孩子哭了以后脸上的焦急,还有她着急也不忘手指轻轻叩门的声音……

师:你的表述也很精彩!而且我还发现你也抓住了一个细节——母亲用手指轻轻叩门,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细节的呢?

生:母亲用手指敲门,是怕吵醒了那个睡着的孩子。

生(哄笑,一起提醒):孩子没睡着,是哭了!

师:咱们忽略掉他的无心之失,有一点他说得是非常准确的,那就是“慈爱”。请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这个“以指叩门”怎样体现母亲的慈爱呢?

生:老师,我说不好,不知道怎么说。

师:没关系,这样,咱们换一个词。我把“以指叩门”换成“拍门”行吗?

生:不行。拍门不温柔了。

师:可是,孩子哭了,她是一个母亲,很着急,想要进去看看孩子,那么拍门不是很正常吗?

生(七嘴八舌):孩子已经哭了,要是再用力拍门,孩子会更害怕的!

师:对,母亲怕自己的拍门声会吓到孩子,所以就算再着急也是“以指叩门”,这个母亲多么细心,多么温柔。而且呀,“以指叩门”在文学作品中也多用来描写温婉的美女,在蒲松龄的笔下,那些美丽的女鬼或女狐狸夜会书生的时候,也一定是“以指叩门,剥啄有声”。所以用这个“以指叩门”,不仅体现了母亲的温暖慈爱细致,更暗暗写出了母亲的温婉美丽。神奇吧?

生笑。

师:那个温婉慈爱的母亲让归有光心生欢喜,还有其他地方能让他如此心动吗?

生:妻子。我喜欢妻子跟在我身后问我古事时可爱的样子,我喜欢她伏在案上学写字安静的样子,我喜欢想象她回娘家跟妹妹们讲述这间南阁子时娇羞的样子……

师:我发现你用了三个非常美好的词来形容归有光的妻子,是哪三个词呢?

生(齐答):可爱、安静、娇羞!

师:这样的一个妻子,多么美好呀!那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生:首先是“从余问古事”,还有“凭几学书”,还有“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就是说妻子回娘家,很自豪又很娇羞地告诉自己的妹妹,自己家有这样一个阁子。

师:你为什么会选这三个细节呢?

生:觉得很暖吧。我觉得妻子“问古事”,她应该也是有学问的,归有光学问好,这叫夫唱妇随吧。(生笑。)

师:我太佩服你的想象力了!我也觉得妻子很有学问,那么她问的一定是她不知道的吗?

生:不一定。老师你是说她明明懂,还故意问丈夫吗?

师:对呀,就是我喜欢你,可你准备科举考试那么忙,就找个借口跟你说话吧。

生笑。

师:“凭几学书”,我们可以一起想象一下,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美丽的妻子在案前学写字,丈夫应该在哪里?

生:在她身后,俯下身,手把手教她写字。

师:嗯嗯,还要有耳鬓厮磨,相视一笑。美好吗?现在的网络流行词叫什么?

生笑:撒狗粮!

师:那为什么要跟妹妹们提及自己家的南阁子呢?是因为它特别华美特别舒适吗?

生:不是。南阁子挺简陋的。

师:那为什么让妻子这么自豪这么娇羞地念念不忘呢?

生沉默。

师:有一句话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一个人。

生抢答:老师,我知道了。她喜欢南阁子,是因为那里有她最爱的丈夫归有光。

师:聪明!还因为,南阁子里有他们最美的爱情,最甜蜜的生活。所以他们夫妻之前确实是 情深爱重。

师:归有光有这么多让他自己心生欢喜的地方,书房清幽雅致,母亲温婉慈爱,祖母期望殷殷,妻子情深爱重,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可是,在文中叙述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一些奇怪的地方呢?比如,说完书房的清幽雅致,马上就说“诸父异爨”家道中落;说完母亲的慈爱,接着说的就是“余泣,妪亦泣”;写完祖母对自己期望殷切之后呢?

生:令人长号不自禁。

师:妻子呢?

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师:我们会发现,这么多的欢喜,归有光叙述完了之后,总是很悲伤,总是会泪流满面。我们想想,为什么作者常常泪流满面?

师:我们读书经常说要知人论世,也许我们能从归有光的生平经历中窥见他为什么内心充满悲伤。他家道中落,幼年丧母,青年丧妻,中年丧子,这样的遭遇有多少人能承受?少年高才,却又屡试不第,四十年的科考路走得如此艰辛!母亲的慈爱、妻子的温柔没有享受多久,祖母的期望又成空,这样的伤痛怎么不让他泪流满面?我们会发现,原来作者写那么多让他心生欢喜的缘由,并不单单要告诉我们,他拥有的时候究竟有多欢喜,他更要告诉我们——

生:失去以后他有多悲伤。

师:而作者在表达这种悲伤的方式并不相同。他提到母亲,说的是“余泣,妪亦泣”;提到祖母,说的是“令人长号不自禁”;提到妻子,他却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只说了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正是我在读课文时感到的第二个非常奇怪的地方:他八岁丧母,虽然母亲温婉慈爱,恐怕记忆仍然寥寥;祖母对他寄望深切,可毕竟已是隔代之人。提到这两个人,归有光总会泪流满面。可是提到那个和他相伴五年、情深爱重的妻子时,他却平平淡淡,只说那棵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为什么会是这样?是因为他跟妻子感情淡薄吗?

生:不是。老师,我觉得这样一种方式,表达的感情更深刻,更浓烈。这应该是间接抒情,借助于当年种的那棵枇杷树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只要树在,感情就在;树不停生长,感情也在不断加深,这就是睹物思人吧。

师:你用的这个词真好!睹物思人,物在,情在;物越长,情越深。多么深刻!

生:老师,我不是这么想的。从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来看,前面写于作者19岁,正是年少轻狂、感情激烈的时候,所以自然有什么感情就直接抒发了,还可能有夸张的意思。但是后半部分,已经人到中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抒情应该不像以前了。可能会含蓄一些。

师:你看问题的深刻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你说得太有道理了。而且你的表达与辛弃疾不谋而合——“少年不识愁滋味”才会“为辅新词强说愁”,等到“识尽愁滋味”以后,却又平平淡淡不言愁了。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可是,大家真的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结尾吗?我给这篇文章改了一个结尾,请大家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个?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我还是更喜欢文章的结尾。我觉得这样太直白了,少了点味道。

生:我觉得改的这个结尾好像只表达了痛苦……

师:那你觉得文章的结尾除了表达痛苦,还包含了什么呢?

生:归有光慢慢说“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时候,还可以回忆,很多以前生活的场景都可以跟放电影似的展现出来……

师: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都可以当导演啦!但是你说得特别有道理,在慢慢说这“今已亭亭如盖矣”的时候,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期盼,妻子的娇羞可爱,还有那么多生活的细节都可以一一闪现,可是所有的美好都已经离他而去,这时在这平淡的言语中,才真正包蕴了归有光的痛彻心扉、哽咽难言啊。来,孩子们,让我们在此化身为归有光,再来读一读这一句饱含深情的句子吧!

男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师:果然是男孩子的声音更适合表达这样深沉的情感,非常棒!

女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师:女孩子的声音表现力更加细腻,感情深厚。是啊,如此的深情,就在这一句“今已亭亭如盖矣”,好多场景,好多以前的美好,甚至自己这么多年的委屈、辛酸、不甘,都在这一句中流露出来了。而这,也正是归有光的散文撼动人心的地方,语言如此清淡,如此委婉,感情却如此深厚。咱们能不能学一学归有光的这种表达方式呢?用这样清淡的语言,也来表达一下我们内心的情绪。

师:秋凉渐生,惹人伤怀……

生:秋天的雨后,我独自漫步在落满叶子的小路上,刹那间,我凝望着挂着水珠的树叶,生出一股痴念:我是否能合上你的脚印,呼吸着与你一样的空气?雁去雁来,若此生无缘,愿余生安闲,惟念。

师:我都不忍心赞叹,怕打扰了这份思念。我听到你说了一个细节——我能否合上你的脚印——就是思念的那个人当年也曾在这条小路上走过。多美!

生:我写得比较简短。秋风微晾,人影昏黄。楼台独坐,望远方。

师:你是一个诗人啊!楼台独坐,望远方。在这遥望中,就像归有光的“今已亭亭如盖矣”一样,无数个场景在眼前一一闪过,韵味悠长啊!

师:归有光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可是他记住了自己生命中的歌哭欢笑与美丽过往,而这,也成了他心目中最美的风景,让他在凉薄的人世间还能感受到一丝温暖。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心中有风景,人生不寂寞”。不管这风景是我们自己经历的,还是像今天这样,从经典文章中品悟来的,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的风景。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心中有风景的人。

教者风采

张艳霄,河北省邯郸市第三中学南校区语文教研组长,喜欢给学生柔柔地读文章,也喜欢给他们笑笑地讲故事,一直相信语文如水,在长久的浸润中才能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本期责编:胡艳

执行主编:付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项脊轩志》赏析文萃(一)
只因为曾经拥有​:《项脊轩志》教学笔记
归有光《项脊轩志》赏析
历代经典祭文:归有光《项脊轩志》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的前调、中调和后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