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津梁】刘锦华┃《陈情表》文本解读及施教建议

《陈情表》文本解读及施教建议

摘要:《陈情表》一文的文本解读和施教最关键的是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回答李密是如何凭这篇表文说服晋武帝的。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教学派”和“学术派”。“教学派”多数回避了核心问题,因而只能“缘木求鱼”。也有的教师直面文本进行解读,但往往侧重分析文中的情感因素。“学术派” 中的不少学者做到了将《陈情表》作为“表”一类的文体来研究,但偏偏又过分强调其公文性质。难道就没办法在两者之前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没办法找到适当的解读路径吗?本文愿为此作出尝试。

关键词:《陈情表》,文本解读,施教建议

《陈情表》一文的文本解读和施教最关键的是要抓住这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回答李密是如何凭借这篇表文说服晋武帝的。晋武帝最终不仅同意李密“终养”祖母,而且还在物质上给予资助,精神上给予支持,此表之中的奥妙值得深究。

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教学派”和“学术派”。“教学派”分别从课本注释、人物称谓、教学教法、孝道文化等方面进行尝试,但由于回避了核心问题,因而只能“缘木求鱼”。也有的教师直面文本进行解读,但是受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课后第一道练习题引用材料(《古文观止》对《陈情表》评价)的影响,往往侧重分析文中的情感因素,而对其“以理说服”的公文性质没有自觉性的认知。所幸的是,“学术派” 中的不少学者勇于跳出前人的观点,做到了将《陈情表》作为“表”一类的文体来研究,重视它的实用特点,这对理解和回答核心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偏偏又矫枉过正,过分强调其公文性质。难道就没办法在两者之前找到一个平衡点,就没办法找到适当的解读路径吗?本文愿为此作出尝试。

一、 写作背景介绍

在正式进入文本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李密的基本介绍和此文的写作背景,这对于学生了解李密其人及其与祖母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很大帮助,教师可用PPT在上课伊始进行展示(学情较好的班级可直接展示,学情较不好的班级应做适当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材料里提到李密从小没了父亲,身体一直很不好,由祖母亲自带大。长大后对祖母十分孝敬。还提到了李密很有口才,受到了吴人的称赞,还曾经在蜀国任官。这些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

除了李密的基本介绍外,本文的写作背景也应该向学生做一下介绍。人教版教科书中只在正文下面注释中提到:“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这篇表。”其实是很不到位的。当时晋武帝废魏称帝,执政的合法性是颇受质疑的。而且司马氏对于文人十分警惕,对于司马氏来说,文人的影响越大就越危险,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就是太不配合朝廷,被司马氏视为异己,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由于晋王朝是篡夺而来的,因此不好标榜以忠为上,晋武帝于是大力提倡孝道,将之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又对文人采取怀柔政策,以笼络人心。在这种情况下,晋武帝对像李密这样出了名的孝子自然很是重视。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李密毕竟是亡国之臣,说得严重一点,是西晋王朝的俘虏,在晋武帝很给面子的情形下如果固执地不以为意,很有可能会招致和嵇康相似的下场。可李密却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第一次是拒绝太守和刺史的察举,第二次是拒绝晋武帝所赐的洗马和东宫二职,第三次中央和地方都逼得没办法了,李密依然不出,并写了这封《陈情表》。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再一次拒绝当权者是有很大风险的,稍有不慎,不但自己小命不保,自己的祖母也会受到牵连,此时的李密不但需要超乎常人的勇气,表达自己不能复出的决心,也需要用绝佳的文笔委婉地劝服晋武帝。写作背景介绍到这样的程度,才能弥补学生学生欠缺的知识,为进入文本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 陈情艺术分析

在开始进入正文之前,不妨再做一项工作——摸清学情。可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李密的话,你会怎么进行陈情,以说服晋武帝呢?”待学生发言过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李密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提出暂缓征召的请求,而是经过一番曲折的才提出来呢?”通过对比,是为了让引起学生对本文陈情艺术的重视。

很显然,如果李密开门见山地提出暂缓征召的请求的话,势必会遭到晋武帝的回绝。因为之前的请求不但没有得到晋武帝的理解,反而激怒了龙颜,或许上次说得不够委婉,或许遭到拒绝使得晋武帝感到很没面子,这一次李密一定要好好进行反思,确保在巧妙说服晋武帝的前提下,还让他有台阶下。那么,李密具体是如何陈情的呢?

1、陈情艺术之一:情理交融

首先李密采取的是情理交融的陈情艺术。他先在第一段描述了自己悲惨的家境及与祖母相互依存的特殊性,极叙悲情,但在抒情中又蕴含着说理。在家境方面,有三层悲惨,第一层是幼年失亲,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去世,四岁的时候母亲改嫁;第二层是体质赢弱,从小体弱多病,到了九岁了竟然还无法正常行走;第三层是门衰祚薄,既没有叔伯长辈,也没有兄弟姊妹,这里关键有一句“晚有儿息”,表面上似与前面所描述有所矛盾,实际上李密是为了强调自己虽然有儿子,可是年纪尚小,并不能代替自己尽孝照顾祖母,再加上没有其他亲人和仆人可以替自己照顾祖母,因此实际上想表达的意思是只能自己留下来照顾祖母。可晋武帝也许会问,既然家中无人,那这事简单,只要朝廷派几个人来家中照顾就可以了,李密正是想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这一段文字里还极力渲染自己与祖母不可分离的特殊性,分两方面说明,一方面是回忆在自己失去父母、体弱多病的情况下祖母“躬亲抚养”,给予他太多的关爱和照顾,另一方面是写到祖母多年卧病在床,自己像当初祖母照顾自己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病床。这种血浓于水的祖孙之情使得二人互相依存,根本无法离开对方。况且现在祖母可能时日不多了,就更应该好好送祖母走完最后一程。可能晋武帝仍会提出质疑:蜀汉灭亡时祖母已经89岁,如今召见李密时祖母是96岁,89岁的人和96的老人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为什么当时不需要在床边照顾现在就需要了呢?李密隐藏的回答是这样的:当时自己在本地做官,可以尽可能地照顾祖母,而现在一旦在外地做官的话,就没法照顾时日不多的祖母了。

同样的,在说理的时候,也蕴含着抒情。比如说在说明自己和祖母顾客无依的时候,本来只用“茕茕孑立”来形容,李密又加了一句“形影相吊”,虽然两句表达的意思一样,可是在反复强调之下,更加突出了祖孙二人的悲惨,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又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和“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两句其实表达的意思相差无几,但在反复强调之下,更可见母孙二人的不可分离;再如形容祖母晚年场景时,李密本来只需要用“常在床褥”一句概括即可,可李密一连用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四个意思相近的短语,目的在于强调祖母的病情,突出祖母需要自己照顾的迫切性。

总体来说,李密在反复抒发自己悲情的同时,也融入了说理,在说理中也进行情感渲染,文字中掺杂进太多的“预回答”,这是一场预设的和晋武帝惊心动魄的答辩。其实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并非完全是真实的,但因“这是抒情逻辑,是绝对化的。李密料定皇帝是不会坐实了去理解的。”

在这里教师可以先范讲一例,然后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找体现“抒情中的说理”的细节,一组找体现“说理中有抒情”的细节,并轮流发言分享。

2、陈情艺术之二:表尽忠心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之所以能够取得晋武帝的赞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李密在很多细节处都将汉武帝往好里说,而将自己往不好里贬,并在这过程中时时表露自己的忠心。如果是开头的自称为“臣”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称西晋王朝为“圣朝”,称西晋的诏书为“国恩”,称西晋的统治为“沐浴清化”,无一不表现出李密对西晋的态度,不管这种态度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但在晋武帝看来至少是舒心的。值得注意的是全文自称为“臣”有26处,李密正是通过左一句称臣,右一句称臣,来表明自己对晋武帝的忠心。

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李密所说的那样。当时并不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相反的,相对专制。当时许多“正始名士”都被司马氏所杀,如孔融,被戴上不孝的罪名加以杀害,而李密却说“沐浴清朝”,显然一方面是说朝廷好话,另一方面是担心多疑的晋武帝会认为他仍心念旧朝,行文措辞间其谨慎犹然可见。

在另一方面,李密尽可能地贬低自己。他称自己年轻时作伪朝的官,与前面的“圣朝”行成对比,一褒一贬之间,忠心表露无遗。还称自己“不矜名节”,说自己本来就希望希图做官以达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这里李密把自己说得很世俗,同样是为了消除晋武帝的疑虑,让其相信自己暂未赴命确实是为了祖母,而不是为了前朝心有顾忌。李密甚至进一步把自己说成是 “亡国贱俘”,这里则更明显地对自己进行定位,以表明自己并非没有自知之明。除此之外,李密还形容自己“微贱”“至微至陋”,到最后甚至说自己怀着“犬马怖惧之情”,这里并没有任何的谦虚或夸张,对自己的贬低是为了衬托汉武帝的仁慈和宽容,在一语不慎极有可能人头落地的情况下,“怖惧”可能是李密当时内心真实的写照。

总之,李密正是通过对自己的贬低和极颂汉武帝及西晋王朝之能事,处处表忠心,时时自定位,以此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令晋武帝读到时感到满意,也为下一步的提出请求做好必要的铺垫。此处教师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各自寻找“颂晋帝”“贬自己”的细节,也可以分组分别寻找两方面的细节,并进行一一分享、交流,特别是自称26个“臣”字这个细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此引起重视并正确理解。

3、陈情艺术之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值得注意的是,李密在说服晋武帝的过程中,还运用了一个绝妙的方法,那就是用晋武帝自己定下的“以孝治天下”的国策来反驳晋武帝,从而使晋武帝无话可说,当然李密将这种方法运用得很温和,很委婉,并不具有攻击性。

李密在《陈情表》第三段的开头提到:“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李密在这个地方提出了按照国策自己应该受到朝廷的照顾,但是他很克制,并没有马上提出暂缓征召的请求。回过头来看,李密在开头极叙悲情,引起晋武帝的感同身受,接下来大力渲染应召和尽孝之矛盾后,通过“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将这一矛盾进一步激化,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术来说服晋武帝——“以孝治天下”是晋武帝自己为了避免标榜“以忠为上”而定下的基本国策,稍有违反这一政治原则的人即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嵇康就是因为违反这一政治原则而被处死的,如此说来,皇帝制定的原则绝对不可触碰,对于孝敬祖母这件事情事情,是一定要坚持到底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晋武帝又三番几次地征召自己进京做官,可是一旦接受征召,则势必无法继续赡养祖母,无法尽孝的话又违反了“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为了不让皇帝“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李密当然可以义正言辞地对征召入京这一要求提出拒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让晋武帝无话可说。这个时候晋武帝感到犯难:召你也不是,留你也不是,那你叫我怎么办?显然李密是成竹在胸的,他接下来就为晋武帝提供了一个万全之策,给晋武帝提供一个很好的台阶下,并最终说服了晋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

教师在这里可以直接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结论先亮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论证,这也是学生对论证写作和辩论技艺的一种学习。

4、陈情艺术之四:提供其他办法

在将出仕与尽孝之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情况下,李密终于提出“愿乞终养”的请求。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自己现在还年轻,而祖母已“日薄西山”,等尽完该尽的孝道之后,一定来到晋武帝身边竭心竭力尽忠,如此一来忠孝便得以两全。提供其他办法是一种很好的拒绝策略,栾义敏在他的论文《<陈情表>拒绝策略分析》里提到:“请求或建议另一言语行为,从而避免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直接冲突,以达到礼貌拒绝的目的。”

李密在这里不但运用了巧妙的说服艺术,同时也自己的情感渲染到极致。“乌鸟私情”四个字举重若轻,再次强调了母孙二人不可分割的感情,也一再提醒晋武帝在考虑如何处理这篇奏折的时候能够尽量考虑祖母非他照顾不可的特殊情况。自己说自己心酸悲苦还不算,李密还拉来了蜀人和太守逵、刺史荣,甚至把老天爷也拉来为自己作证,不可谓不用心良苦。

最后李密在展示诚心、忠心和惧心的同时,适时地提出了暂缓征召的请求。首先“矜悯愚诚”写出了李密的这篇表文的诚心,“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表明了尽完孝心之后将不惜性命为国出力,以报道晋武帝的恩情。而“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则表明自己对晋武帝的敬畏。看到李密的忠诚,看到李密的良好态度,看到李密寻找两全之计,想办法给自己找台阶下,晋武帝自然舒心,不但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赏赐给他两个奴婢以照顾其祖母,顺水推舟地树立了自己开明、宽宏大量的人设。

三、 回答核心问题

李密的陈情成功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对祖母一片孝心,感人肺腑,《古文观止》也对本文评价道:“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偏偏是这则评价,被收录到了教材之中,以至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深受影响,在解读这篇文章及施教时,往往只从“动情”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教学方法,而对“说理”的部分却做得很不到位,这反映出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对“表”这种体式理解把握不足。“表”是古代臣子呈给皇帝,就某件事情陈述情理,给予解释,以促皇帝理解的文书。表的特殊性在于其虽然本质上属于公文,但出于说服皇帝,使其理解的需要,往往带有很强的抒情性。《文心雕龙》对“表”有过定义,有助于我们对“表”这一文体基本特征的把握:

表以陈请……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既其身文,且亦国华。章以造阙,风矩应明;表以致策,骨采宜耀:循名课实,以文为本者也。是以章式炳贲,志在典谟,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浅;表体多包,情伪屡迁,必雅义以扇其风,清文以驰其丽。然恳恻者辞为心使,浮侈者情为文屈,必使繁约得正,华实相胜,唇吻不滞,则中律矣。子贡云“心以制之,言以结之”,盖一辞意也。荀卿以为“观人美辞,丽于黼黻文章”,亦可以喻于斯乎!

因此大多数“教学派”只将《陈情表》视为抒情性文章是片面的,而不少“学术派”过分强调其公文性质也是对抒情性的忽视,只有将陈情表视为“抒情性散文”,同时重视它的抒情性和公文性,才能全面而到位地认识《陈情表》的艺术价值,回答“李密是如何凭借这篇表文说服晋武帝”这一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74页。

孙绍振:《坚定而委婉的抗诏――读李密抒情性公文<陈情表>》,《语文建设》,2017年,第1期。

栾义敏:《<陈情表>拒绝策略分析》,《时代文学》,2011年,第4期。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53页。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06页。

作者系杭州市下沙中学刘锦华

编辑部主任:李仁甫

    副主任:周友喜  丁学松

    主   编:侯传涔  程国斌

    编   委:陈玉蓉  邱利群 刘苏梅  吉红艳

                杨丽丽  李少卿  陈海峰   陈  婷

                张春华  邵志娟  胡晓静  张建东  

    本期制作:陈玉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0306教学手记——到文本的对面看看:猜猜晋武帝的小心思
教学研究:细读文本,从题目入手
中华历史典故心解(041)
千古名篇《陈情表》的作者结局如何?
每日一成语:茕茕孑立
我最喜欢的书:《陈情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