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球干细胞行业年度聚焦: 并购、规范、转化

干细胞行业掀起并购狂潮


2015年全球干细胞行业风起云涌。出于对干细胞技术的厚望,当年发生了几个重要的并购或投资事件,其中两家日本企业分别收购了美国的两大干细胞技术企业Ocata Therapeutics和Cellular Dynamics International;生物技术巨头Celgene入股了澳大利亚干细胞技术企业Mesoblast;Novartis则投资了以色列干细胞技术企业Gamida Cell。

日企Astellas Pharma收购美国干细胞技术企业Ocata


日本企业近三年来在逐步布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行业,既有在本土自行开展的相关研究,也有几个境外收购案例。

2015年11月上旬,日本药企Astellas Pharma宣布,拟计划以3 .7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的著名干细胞技术公司Ocata Therapeutics,每股收购价格为8.5美元。Ocata Therapeutics的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Advanced Cell Technology。2014年3月份公司改名为Ocata,以突出公司在黄斑病变等眼科领域的工作。Astellas对Ocata的收购是看中了前者的胚胎干细胞技术用于治疗眼科疾病的大量研究经验,以及包括Robert Lanza博士在内的世界级干细胞科学家。

2015年3月Ocata Therapeutics完成了胚胎干细胞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Stargardt病(一种黄斑营养不良病)临床I/II期临床试验。总共30多名患者已经安全地获得了治疗。2015年9月Ocata启动了治疗干性黄斑变性的II期临床试验,预计在2016年第二季度公布第一批患者的临时统计数据,并在2016年年底公布第二批统计数据。同时,Ocata已经在韩国开展了针对亚裔视网膜病患者的临床试验,对4名患者的一年随访初步表明了这种技术的安全性。

关于Astellas

关于Ocata

延伸阅读:Boston Global

Ocata官网)

富士胶片集团收购美国细胞技术服务商CDI


下面是日本企业进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另一个例证。2015年3月底,富士胶片控股公司于宣布与美国Cellular Dynamics International公司(简称“CDI“)宣布达成协议,富士以大约3.07亿美元的交易额收购后者,每股收购价格是16.5美元。这是近年来富士扩大再生医学业务的重要步骤之一。


CDI是一家开发和生产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生物技术企业,由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先驱James Thomson在2004年创立。CDI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工业规模上高品质、全功能人类细胞的生产,以诱导多能干细胞系iCell为核心产品。CDI的iCell产品目录包含12种来源于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iCell心肌细胞、iCell肝细胞、iCell神经元等等。富士已经开发出了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重组肽,可作为细胞支架与CDI的产品一起用在再生医学中,同时还希望通过销售诱导多能干细胞以增加企业收益。

诱导多能干细胞能够再现患者病状的特性,从而可以用来测试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中的药物的效果,比目前惯用的动物实验更加准确,因而引起了一些制药业巨头的关注。2015年11月初,CDI宣布与瑞士药企Roche达成合作协议,Roche将独家享有CDI的若干特定iCell产品系,用于自身的早期药物研发。这项交易最高可以达到8300万美元。目前CDI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库里面有300个细胞系,包括健康人的和患者的,包括自闭症患者、心肌病患者、脂肪性肝炎患者等。预期到2016年底这个数目将达到3000个。企业、研究机构和个人可以订购这些诱导多能干细胞。

关于CDI

延伸阅读:

Celgene入股澳大利亚干细胞技术企业Mesoblast


2015年4月初,美国生物技术巨头Celgene与澳大利亚再生医学技术领头羊Mesoblast达成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扩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产品线。根据协议,Celgene将斥资4500万美元溢价收购Mesoblast公司4.72%的股份。作为回报,Celgene获得了Mesoblast公司横跨aGVHD、特定肿瘤学疾病、炎症性肠病、器官移植耐受的一系列干细胞项目的优先购买权,为期六个月。消息发布后Mesoblast公司股价飙升了超过20%。2015年10月中旬,双方进一步同意Celgene对间充质干细胞系的优先购买权延长六个月。


近年来,Celgene已与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签署了类似的合作协议,通过小额投资获得相关资产的优先谈判权,作为壮大公司产品线的重要战略。而Mesoblast自买进Osiris Therapeutics公司的干细胞平台及产品后,也先后与多家药企达成了相关协议。例如除了Celgene之外,Mesoblast也与仿制药巨头Teva及日本JCR制药公司达成干细胞技术合作。JCR获得了Prochymal在日本的销售权,本土名称为TEMCELL,2015年11月该公司收到日本药监部门对其TEMCELL产品的定价,一袋细胞公司收到医疗返款7079美元,而一个疗程则在11万至17万美元之间。

Prochymal是Mesoblast从美国Osiris Therapeutics公司收购的一种较成熟的干细胞产品,用于治疗aGVHD,该产品由来自于健康捐献者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而成,从一个供源的骨髓中分离出干细胞并进行扩大培养,能够获得多达一万个剂量的Prochymal。目前,Prochymal已在加拿大和新西兰上市,在包括美国的另外七个国家可通过一项扩大使用计划获取。

2015年7月份,美国糖尿病协会会刊Diabetes Care上线的一篇临床研究报告表明,Mesoblast为治疗II型糖尿病开发的间充质前体细胞(Mesenchymal Precursor Cells)在61名糖尿病患者身上表明了安全性,同时降低了部分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奇怪的是,这种细胞并没有改变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该临床试验由美国Tulane大学内分泌学系主任主导,研究了三个剂量的通过静脉输注的MPC的安全性。全世界有大量的II型糖尿病患者,市场空间巨大。

延伸阅读: Mesoblast官网资料)

Diabetes Care研究报告)

Novartis注资以色列生物技术企业Gamida Cell



瑞士制药巨头Novartis以色列Gamida Cell生物技术公司的姻缘始于2014年初。2014年3月,业界传出消息诺华在与Gamida Cell洽谈一项有可能高达六亿美元的收购协议。2014年8月,诺华宣布已投资3500万美元购买了Gamida Cell的15%股权,并视后者的产品研发进展而有优先权去再支付1.65亿美元收购Gamida剩余的股权。2015年6月,诺华宣布中止6亿美元收购Gamida Cell的交易,随后又宣布将于2017年年底之前投入1500 万美元到用于支持Gamida Cell在NiCord疗法的后期开发上。

Gamida Cell公司是在脐血造血干细胞扩增及移植领域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生物技术公司。它的干细胞治疗产品取材于被越来越广泛认识的脐带血,用于治疗一系列血液癌症,目前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镰状细胞(贫血)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代谢性疾病。众所周知,脐带血是造血干细胞的一个丰富来源。但是每份脐带血中含有的造血干细胞都很少,是临床应用上的一个主要瓶颈,很多技术都在寻求扩增这类细胞。这一领域有着几十亿美元的市场潜力。同时也会大大提高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来的脐血库的价值。

Gamida Cell开发出了两套扩增技术,其中NAM是添加了烟酰胺的一个扩增技术平台(烟酰胺是维生素B3的一种),而StemEx则是基于铜螯合剂的另一个扩增技术平台。NiCord来源于单份脐带血,是通过NAM技术扩增出来的一种脐血造血干细胞产品,移植时与未经扩增的造血干细胞联合使用。I/II期临床试验表明,这种扩增出来的NiCord产品比未经扩增的脐血能更快得植入成功,例如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提前了两个星期左右,大大缩短了病人的恢复时间。

Gamida Cell 会使用诺华投入的1500 万美元资金来推进将在2016年开始NiCord疗法的III期临床试验。

关于Gamida

延伸阅读:


中国干细胞管理规范吸引全球关注



2015中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花开落地,年底亦开放了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的备案申请。巨大的人口基数让中国市场几乎成为全球各大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干细胞新规引来全球关注。


中国发布首个国家级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2015年8月21日,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与食药监总局联合发布了中国的第一个《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干细胞临床研究的机构资质和条件,规范研究中所用干细胞的质量标准,同时限定多项措施保护受试患者的权益。2012年,中国政府出台措施叫停了未经许可的“干细胞疗法”,并承诺将尽快制定详细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历时三年,这一管理办法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

上述管理办法明确表示,医疗机构不得向受试患者收取干细胞临床研究相关费用,不得发布或变相发布干细胞临床研究广告。从事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必须是三级甲等医院,具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和开展相关研究的条件,具备处置干细胞研究可能遇到风险的能力。中国许多专门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科学家对于这一新闻感到振奋,因为阻碍中国干细胞疗法研究向临床转化的政策壁垒终于被打破。据统计,2014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关于干细胞方面的论文数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然而在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上中国的管理严重滞后,自2005年前后,中国就开展了一些比较严谨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领衔这些研究项目的科学家们包括的韩英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的孙凌云教授、中科院动物所的周琪研究员、遗传发育所的戴建武研究员、中山大学医学院的项鹏教授、苏州大学的时玉舫教授、复旦大学的朱剑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的谷涌泉教授等等。

就笔者自己的理解,上述《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并非一个定位于批准干细胞药物或者治疗技术的管理办法,而是一个探索安全和有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方法/途径的管理办法。有了安全和有效的研究方法/途径,才会有安全和有效的干细胞药物或者治疗技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领域,所有研究人员都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哪个国家能够在政策上取得科学性和高效性之间的平衡,哪个国家就最有希望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上首先取得话语权。

2015年12月1日,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与食药监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工作的通知》,并且把备案申报截止日期定在9天之后。据笔者所知,全国有不少三甲医院通宵达旦准备了申报材料,力争进入第一批临床研究机构。第一批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最终花落哪一些医院,让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生物谷)

(生物探索)

Nature杂志新闻)

抢滩中国市场的国际干细胞技术企业


Medipost只是正在向中国市场渗透的国际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公司的一个代表,他们绝不是“门口的野蛮人”,他们是正规军!

2015年初,韩国Medipost公司与山东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50:50的比例共同出资,在山东泰安成立“泰安源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干细胞药物的中国市场开发。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为700万美元,Medipost市场开发部部长李章荣担任合资公司的董事长。合资公司享有Medipost研发的 Cartistem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开发权和销售权,同时负责产品的生产及注册。

Cartistem是从间充质干细胞中分离得到的异体干细胞药物,2012年获得韩国FDA新药许可,成为首例治疗膝关节炎的干细胞制剂。目前为止Cartistem已治疗2000多位患者。经过三年的随访,发现经Cartistem治疗的膝关节炎患者在多种关节功能评价指标上超过对照组。

2015年11月,Medipost的专利技术“干细胞的活性及相关的TSP-1、TSP-2、 IL-17BR、HB-EGF及它们的用途”在中国获得授权,该项专利是Medipost在Cartistem方向上在中国获得授权的第三项专利。 这些专利技术计划将用于Cartistem在中国的生产及临床试验。

笔者获悉,合资公司用于制备细胞制品的GMP车间已经设计完成,主要研究及储存设备已陆续到位,制备车间将于2016年中投入使用。合资公司将以中国大型三甲医院里的骨科为对象开发Cartistem的应用市场。迄今为止中国本土开发的干细胞药物悉数夭折,韩国企业能否依照新规范叩开中国市场大门,业界同行拭目以待。

关于景源生物: (景源生物官网)

关于MedipostMedipost官网)


干细胞医学转化几家欢喜几家愁



2015年的年中,国际学术期刊Cell Stem Cell上面刊登了澳大利亚科学家A. Trounson和C. McDonald的综述文章《处于临床试验中的干细胞疗法:进展与挑战》,总结了世界各地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那些数据散布在本文当中。下面着重拎出一些笔者认为重要的事件。

欧洲批准干细胞治疗技术Holoclar



2015年初,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有条件地批准了Holoclar,一个用于中度至重度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患者的干细胞治疗技术。


Holoclar由意大利凯西制药(Chiesi Farmaceutici)研发,也是首个用于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干细胞技术。Holoclar可以作为角膜移植的替代疗法,也可以在大范围眼部损伤的情况下增加角膜移植成功的概率。在临床试验中,Holoclar能够修复眼部角膜损伤,并改善甚至解决疼痛、畏光等症状,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视敏度。

Holoclar是一种活组织产品,其活性物质为经体外扩增的、包含干细胞的自体角膜上皮细胞,由取自患者角膜未受损区域的一小片活组织制备,并在实验室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生长而成,最后移植回去以用于替代受损的角膜细胞。其中,角膜缘干细胞负责角膜上皮的连续再生和维持。通过在眼球重建干细胞储备,这种技术能够启动正常的角膜细胞生长和维持。


意大利对生命科学的支持力度一向比较小,干细胞治疗在意大利也曾因为Stamina基金会的不规范的干细胞治疗而闹地沸沸扬扬,引起了国际干细胞领域的关注。Holoclar的成功主要来自意大利Modenade大学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的Graziella Pellegrini教授,她的团队克服诸多困难,历经近20年时间将Holoclar技术成功推向市场。

延伸阅读: (医谷)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公开资料)

I型糖尿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自从1998年分离得到了人体胚胎干细胞之后,研究人员一直期望利用这种全能干细胞去开发出突破性的糖尿病治疗技术。2014年和2015年是这类技术开发的一个拐点。这两年期间,美国哈佛大学的Douglas Melton团队和加拿大UBC大学的Timothy Kieffer团队分别报告了从全能干细胞培养出胰岛素分泌型细胞的研究工作,并在动物模型上验证了治疗糖尿病的效果。Kieffer教授并因而获得了2015的Till-McCulloch奖。

位于美国加州的干细胞技术公司Viacyte更是在加州再生医学研究所(CIRM)的连续支持下,先行一步,于2014年8月首先获得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并进而于2015年1月获得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目前ViaCyte已经在美国加州和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两个点分别开始试验其VC-01产品治疗糖尿病的I期临床试验。其中在加拿大开展的临床试验将由胰岛移植“Edmonton方案”的创始人James Shapiro教授主导。ViaCyte取得了细胞治疗技术与医疗器械的一个美妙结合:Encaptra是一种用于药物传递的半渗透封装袋,八九个厘米长,三四个厘米宽。其特殊设计让蛋白质和血糖小分子能够进出,而细胞无法通过。在其中接种上胰岛素分泌型细胞并植入身体之后,里面的细胞可以监测身体的血糖变化,并相应得调节胰岛素分泌以控制血糖水平。重要的是,这个小封装袋能够同时防止内部细胞流失和外面免疫细胞的进入,从而实现了避免免疫排斥的效果,让其中的胰岛素分泌细胞能较长期得存活。

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技术极有希望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甚至治愈患有I型和II型糖尿病的患者,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

关于ViaCyte:www.viacyte.com

延伸阅读: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5-3/2015319153640269.htm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4-10/20141010121137871.htm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2239354

笔者在这里歪个楼,最酷的老爸是个什么样子?他们有能力自己组织一票人马、花20年去研究怎么给自家娃治病,用的还是纳税人的钱!上面讲到的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Douglas Melton就是这样的老爸,他的一双儿女都患有糖尿病。在过去20年里,Melton这位发育生物学家一直都在寻找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最终他们发现了将人胚胎干细胞逐步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型细胞的途径,这种人工诱导出来的细胞在葡萄糖刺激下会分泌胰岛素,从而调节血糖(但还不能称之为胰岛β细胞,因为两者不完全一样)。像Melton儿女那样的I型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体内的胰岛β细胞因为各种原因坏掉而得病的。

渐冻人症的干细胞治疗研究稳步前进


渐冻人症的学名叫做“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英文缩写ALS。提起渐冻人症,我们可能首先会想起一个人和一件事:一个人是剑桥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一件事是2014年夏天在全球界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

“渐冻人症”这个称呼形象地描述了患者的肌肉逐渐不能动弹,就像被逐渐被冻住了一样的症状进展过程。它其实是一种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主要影响支配肌肉活动的运动系统,目前无药可治。渐冻人症在美国大约有3万多名患病,在中国估计约有20万名患者。

干细胞由于其直接的再生能力和分泌营养因子促进再生的能力,有潜力在治疗渐冻人症方面形成突破,因而被研究人员们寄予厚望。其中美国Mayo Clinic的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渐冻人症的I期临床试验预期在2016年结束,目前证明是安全的,并且观察到能减缓甚至阻止部分患者的疾病进展。

以色列的Brainstorm细胞治疗公司、美国马里兰州的NeuralStem公司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另外两个主要推动力量。Brainstorm拥有一项名为NurOwn的专利技术,能够诱导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然后将这类细胞移植到神经损伤部位去发挥治疗作用。2015年10月,Brainstorm在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完成了对所有入组患者的细胞移植,预期将于2016年底获得试验数据。该试验在麻省总医院、麻省大学纪念医院和梅奥诊所完成。早期试验已经表明了NurOwn移植的安全性。NeuralStem以治疗渐冻人症为目标的生物制品名为NSI-566,是一种从人脊髓获取的神经干细胞制品。截止2015年底,NeuralStem已经完成了一项I期临床试验和一项15人规模的II期临床试验,并计划在2016年开始一个更大规模的II期临床试验,以医疗技术注册为目的。NeuralStem还拥有一项专门用于将细胞移植进脊髓的医疗器械专利。

美国Athersys治疗中风的干细胞疗法宣告失败



前面讲了不少干细胞技术在再生医学应用上的巨大潜力,是时候在这里让读者冷静一下了--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也是一条荆棘之路。

中风的干细胞疗法是许多研究人员和大量患者所关注的一个领域。也有几个研究机构和干细胞技术企业在从事相关的研究。令人遗憾的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参与企业---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Athersys公司,于2015年4月中旬艰难宣布,其开发的用于缺血性中风后恢复的干细胞疗法失败,在II期临床试验中与安慰剂组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差别。在这项临床试验中,Athersys一共招募了140名中风患者。试验采用全球中风恢复评估体系作为首要预期终点(primary endpoint),即患者接受治疗90天后的恢复效果。


上述结果对Athersys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在此之前公司开发的一个治疗炎症性肠炎的药物已经宣告失败,导致MultiStem是其唯一达到人体试验阶段的产品。可以说MultiStem给公司提供了不多的翻盘机会。该II期临床试验的失败让投资者对Athersys信心大减,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下跌超过 40%。另一方面,Athersys的研发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缺血性中风后 24 至 48 小时内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 36 小时后给药MultiStem 并不比安慰剂更好,但是更早给药应该会有比较好的疗效。




笔者结语


干细胞技术潜力无穷,它的应用前途一定是美好的。但是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之路绝不会平坦。几个因素会把一项新技术扼杀在前进道路上:一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二是资金问题,三是来自其它领域的对手。

(1)技术本身的问题当然是其安全性、有效性的问题。在干细胞技术的临床转化上,国内外所有相关研究人员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包括政策制定者、科学家、生物技术工程师和临床医生等等。哪个国家有相关政策先行落地,本国的从业人士就有机会先去下到河里面去,看看是否能顺利渡河,不然连下到河里面的机会都没有。幸运的是,中国在2015年总算是有相关政策发布。

(2)资金原因让干细胞技术开发的领头羊Geron和Osiris不得不放弃了他们各自开发了多年的技术,所幸两家公司的核心技术都找到了下家,并没有被束之高阁。

(3)抗体药物和基因疗法随着科学水平、生物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取得突破。在开发干细胞技术的征途上,研究人员极有可能面对来自这两个对手的竞争,最终哪种技术更实用,要从风险/收益比上得知。当然,也极有可能是干细胞技术与上述两种技术结合而诞生出更加强大的技术。对地中海贫血的治疗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年之前中国的高绍荣教授和裴端卿教授分别做了一些相关工作。2015年,中山大学的黄军就教授更是采用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对人类胚胎的一个与地中海贫血相关的特定基因进行了修改,以避免该基因突变导致地中海贫血症。

《干细胞全球视野》远走迦南撰文,授权《癌图腾》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原文链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脐带血干细胞扩增技术进展迅猛
重磅!干细胞疗法3期临床试验成功,患者死亡率降低近50﹪!
治疗心力衰竭干细胞疗法获得最标准试验
好文!一文读懂脐带血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诺华向干细胞公司投资3500万美元或为收购
聊聊干细胞疗法三期临床数据:慢性心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