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辨证常见病症2

目干涩:眼部赤肿不显,只觉眼内干涩不舒者为目干涩。

  目干涩者多为阴液不足,目失濡养。

  1.阴液不足可分为肺阴不足或肝肾亏损,阴血不足。肺阴不足者,治宜滋阴润肺。

  2.肝肾亏损者,治宜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耳鸣:耳鸣是患者在耳部或头部的一种声音感觉,外界并无相应的声源存在。

  1.肝火上扰表现为耳鸣如潮声,或如风雷声,暴怒之后,突发或加重,头痛头晕,目赤面红,口苦咽干,烦燥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拟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2.脾气虚弱表现为耳鸣如蝉鸣或如蚊叫,持续不息,常产生于思虑太甚或疲劳过度之后,伴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苔薄腻,脉细弱,拟健脾升阳,益气通窍。

  3.肾精不足可表现为耳内常闻蝉鸣声,昼轻夜重,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质红,苔薄少,脉细数,拟补肾益精,滋阴潜阳。

  4.肾元亏虚表现为两耳鸣响,声细而微,持续不休,昼轻夜重,头晕健忘,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拟温肾壮阳,祛寒通窍。


  鼻流清涕:鼻流清涕是指鼻流出清稀分泌物,常伴有鼻塞、鼻痒、打喷嚏等症状。

  1.外感风寒表现为鼻塞,涕多清稀,喷嚏频作,局部检查见,鼻内肌膜肿胀淡红,讲话鼻音重,全身可见头痛,恶寒重、发热轻,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拟辛温通窍,疏散风寒。

  2.肺气虚弱表现为鼻窍奇痒,喷嚏频频,多见一侧鼻塞,健脾流大量清涕,半塞不适,嗅觉减退,鼻窍粘膜多呈淡红或苍白,鼻下甲水肿;患者平素恶习怕冷,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治拟温补肺脏,祛风散寒。

  3.脾气虚弱表现为鼻塞、鼻胀较重,时而喷嚏,鼻流清涕,淋漓而下,嗅觉迟钝,双鼻下甲粘膜肿胀较甚,苍白或质暗,或呈息肉样变;患者平素常患头重头昏,神疲气短,怯寒,舌质淡或淡胖,舌边或有齿印、苔白,脉濡弱,治拟健脾益气,补肺敛气。

  4.肾气虚弱表现为鼻痒不适,喷嚏连连,时间较长,清涕难敛,早晚较甚,鼻窍粘膜苍白水肿,鼻底有清涕;平素畏恶风冷,四肢不温,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来细弱,治拟温肾壮阳。


  口淡:人之味觉,辨证归之于脾。口淡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脾失健运则分为两种证候;一是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起于大吐大泻、久病失养,除口淡之外,可兼见神疲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缓按之无力;一是外湿入侵或饮食失节,导致脾运不健,而湿浊内生,表现为中焦湿阻,可见口淡粘腻,胸闷,脘痞不饥,大便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口苦:口苦指感觉饮食有异常苦味,甚或自觉口中苦味。

  1.肝胆郁热者,主要可见头痛头晕,目赤目眩,两胁胀痛,尿黄便干,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热象明显者,治以清解肝胆郁热。

  2.另有一证,口苦常为伴随症状,即痰热扰胆证,临床多表现为惊悸不寐,口苦心烦,苔黄腻,脉弦滑,此宜清降积热,化痰宁神。


  口干:口干是指口中津液不足,自觉口内干燥的症状。

  1.肺燥伤津多由外感燥邪,灼伤肺津或久咳肺阴受损,症可见口干咽干,鼻干,唇燥,干咳无痰,若燥邪胜舌干无苔,脉细者,治宜清燥润肺,养阴益气,方以清燥救肺汤;若肺胃津伤明显,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治宜清润肺胃,甘寒生津。  2.阴虚火旺多因热病后期阴津被灼,肾阴虚,相火亢而开合失司,症可见口干咽燥入夜尤甚,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虚烦失眠,或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治宜滋阴降火。


  口臭:口臭指自觉或他人闻及病人口气臭秽的症状。

  凡口臭大多数因肠胃积热而致。所谓积热,属于实热范畴,包括蓄积之热和食积所化之热。

  1.蓄积之热,每由素食辛辣厚味,化生内热,聚积肠胃,并循经上炎,可见龈肉萎缩,牙痛,并见口渴喜冷饮,或伴有大便秘结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治宜清胃泄热。  2.食积化热者,起因于宿食停滞,浊气上冲于口,见口气酸腐,或带食味,如蒜葱等,可兼有脘腹胀满,食欲减退,舌苔必垢厚,脉实或迟,此宜清热导滞。


  牙痛: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者,称之为牙痛。
  1.风寒牙痛症见牙齿抽掣样疼痛,遇冷痛甚,得热痛减,时恶风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迟缓,治宜疏风散寒止痛。

  2.热邪所致牙痛可分为胃火牙痛与虚火牙痛。胃火牙痛症见牙齿疼痛,胀痛为主,或牙龈发红肿胀,痛引头脑,口气热臭,口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干,苔黄,脉洪数或滑数,治宜清泄胃热止痛。

  3.虚火牙痛症见牙齿隐隐作痛,牙根浮动,腰膝酸软,口干咽燥,颧红潮热,虚烦不寐,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

  4.气虚牙痛症见牙痛隐隐,痛热绵绵,牙龈不甚红肿,面色萎白,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脉虚弱,治宜健脾补气缓痛。
  5.龋齿牙痛症见牙齿蛀孔疼痛,时发时止,进食有刺激性食物均可引起疼痛,舌脉如常,治宜清热止痛。


  

咽喉肿痛:咽喉肿痛是指咽喉部一侧或两侧肿胀作痛,吞咽不利症状,可波及咽喉全部,是咽喉部疾病最常见症状之一。

  咽喉肿痛多因风热邪毒侵犯及脏腑亏损、虚火上炎所致。

  1.病之初起,风热外侵,肺经有热,表现为咽喉肿痛逐渐加剧,发热恶寒,咳嗽有痰,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

  2.若邪热传里,肺胃热盛导致咽喉红肿疼痛剧烈,痛连耳根及颌下,壮热,口渴引饮,口臭,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3.脏腑亏损、虚火上炎则分为肺阴亏虚和肾阴虚损。肺阴亏虚则表现为久病、咽喉微肿微痛,干咳少痰或无痰,手足心热,午后颧红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清肺,生津润燥。  4.肾阴虚损表现为久病,咽干,咽喉微肿痛,头晕耳鸣,心烦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背冷:背冷是病人自觉背部发冷怕冷的一种症状。

  1.阳虚阴盛,背部为诸阳经所过,过脏腑腧穴所在,脏腑阳气虚衰,背部失于温煦,症见背冷喜暖,得热冷感消失,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宜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2.痰饮内伏,久病体弱,或年老气衰,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湿停留,凝聚成饮,痰饮留积,阳气被阻遏不能展布。症见背冷,痰多,头晕目眩,食少腹胀,舌苔白滑,脉沉,治宜温化痰饮。


  乳房胀:乳房胀是指病人自觉乳房作胀,甚至疼痛的症状。常见于妇女行经前和经期。

  1.肝气郁结,乳房作胀或痛,兼胁肋胀痛,精神抑郁,善太息,舌淡,苔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

   2.肝肾阴虚,乳房作胀或痛,兼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补肝肾。


  腰痛:腰痛可由寒湿、湿热、瘀血、肾虚等原因引起,其中肾虚为主要因素。

  1.肾虚腰痛表现为腰酸软,喜按喜揉,腿膝无力,卧则减轻,劳则加重。偏于肾阳虚者,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小便清利,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2.偏于肾阴虚者,面色潮红,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小便色黄,舌红,脉细数。

腰酸:腰部酸楚不适,绵绵不已,且伴有腰部轻度疼痛的病症,称为腰酸。

  腰酸可因肾虚及劳损引起。

  1.肾虚腰酸以腰酸不适,绵绵不已,遇劳累则症状加重,卧床休息后稍有缓解为特征。严重者尚伴有酸困而痛,腰膝无力,肢酸膝冷,足跟疼痛等,舌质淡,脉沉细,治宜温养补肾。

  2.如兼肾阳虚,有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白,五更泄泻,舌淡胖,脉沉迟。

  3.劳损腰酸以腰酸常固定于腰部某一部位,腰部酸楚症状因劳累而加重,卧床休息后腰酸并不能明显缓解,晨起症状加重,轻度活动之后即感觉减轻,除腰酸症状之外,亦可伴随轻度腰痛。但全身无其他异常表现。劳损腰酸轻者除去病因,适当进行导引、按摩、针灸及太极拳等运动即可获愈,经久不愈且症状较重者,多兼有肾气不足,治同肾虚腰酸。


  胃脘痛: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1.肝气犯胃症见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2.胃阴亏虚症见胃脘隐隐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3.脾胃虚寒症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半身不遂:上下肢偏左或偏右不能运动,称为半身不遂。为中风症状之一。

  1.气虚血瘀证除半身不遂,肢软无力外,并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2.肝阳上亢证表现为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一般在20天左右,甚至一月两次者,称为月经先期,又称为经早、经期超前。

  1.血热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粘稠或有瘀血块,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治拟清热凉血调经。

  2.虚热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或少,色鲜红,质稀,或质粘稠无血块,头晕心慌,腰膝酸软,夜寐甚差,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拟养阴清热调经。

  3.气虚证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头晕神疲,气短懒言,纳食较少,大便或溏,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润,脉虚,治拟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月经后期:1.阴血亏虚证表现为月经后期,经量偏少,色淡红,质稀,无血块,伴有头晕,腰酸,心慌,平时带下甚少,夜寐欠佳,舌质淡红,少苔,脉虚细,拟滋阴养血。

  2.血寒证表现为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或淡,质清稀,小腹冷痛,腰膝酸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萎白,舌淡胖嫩,脉弱无力。拟温经理气。


  经行前后无定期: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或先或后,无一定规律,为经行先后无定期,又称“经乱”。

  1.肝郁证表现为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暗红,有小血块,行而不畅,小腹胀痛,胸闷不舒,两乳房作胀,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舌苔黄白微腻,脉弦,拟疏肝解郁,养血调经。

  2.肾虚证表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或多,色淡红,质偏稀,伴有头昏,腰酸,小便频数,夜寐久佳,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或沉弱无力,拟养血补肾调经。

  3.脾虚证表现为经来时先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红,质清,面色萎黄不华,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拟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月经过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经量明显增多,一般连续2个月以上者,称为“月经过多”。

  1.中气虚弱证表现为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清稀,或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面色萎白,气短懒言,肢软无力,或动则汗出,或小腹空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补气升阳,摄血固冲。

  2.血热证主要表现为经来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有光泽,间有血块,或小腹作胀,血流出自觉有热感。全身可伴见唇干红、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拟清热凉血,止血固冲。

  3.血瘀证表现为经行量多,阵发性出血,色紫黑,有较大血块,小腹疼痛,血块排除后疼痛减轻,出血减少,胸闷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治拟活血化瘀止血。

  4.气虚证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清稀,或血块与淡红水并见,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肢软乏力,小腹空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治拟补气健脾摄血。


  月经过少:月经过少属于月经不调,以经量排出明显减少甚至点滴而净为主要表现,或行经时间过短,不足2天,经量也因而减少者。

  1.阴血虚证主要表现为月经后期,经量逐渐减少,甚则点滴即净,色淡红,质清稀无块,头昏眼花,腰俞酸楚。

  2.气滞证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经水涩少,行而不畅,经色紫红或暗黑有块,小腹胀痛,胸闷胁肋作胀,经前乳房作胀,烦躁不安,舌质正常,苔薄白,脉弦或涩,治拟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3.虚寒证表现为经来量少,周期落后,色暗质粘或清稀,或有血块,排出不畅,小腹冷痛,得热则减,形体畏寒,舌质正常苔薄白,脉细沉,治拟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痛经:痛经以随月经周期发生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特征。

  1.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经行腹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疼痛可减,经净后疼痛自消,伴见胸胁、乳房作胀,舌暗或见瘀点,脉弦或弦滑,治以理气化瘀止痛。

  2.湿热下注型表现为经行前后少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暗红,质稠或有块,平时带下色黄,时或低热起伏,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3.气血虚弱型,表现为经行前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补血止痛。
  4.肝肾虚损型,表现为经行前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暗淡,经量少而质薄,或有耳鸣、头晕、眼花;或有腰酸,少腹空坠不温;或潮热,脉细数,治理益肾养肝止痛。


  闭经:确诊闭经以后,应辨别证候的虚实以论治。虚者多见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实者多因气滞血瘀,瘀湿阻滞。但病因多端,机理复杂,故在诊断上须通过有关检查,排除生理性闭经,找出引起闭经的原因;或因他病,或器质性原因引起闭经,则又当先治他病,或在判断病势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肝肾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年逾十八尚未行径,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为闭经,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治拟补肾养肝调经。

  2.气血虚弱型主要表现为月经逐渐后延,量少,经水色淡而质薄,继而停经不行。全身或头昏眼花,或心悸气短,神疲肢软,或食欲不振,毛发不泽易脱落,羸瘦萎黄,舌淡苔少或薄白,脉沉缓或虚数,治拟补气养血调经。
  3.阴虚血燥型主要表现为经血由少而渐至停闭,全身症状伴见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交睫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拟养阴清热调经。


  

 

带下过多:女子阴道内流出的液体超过了正常量,同时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1.脾虚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萎黄,脘腹痞胀,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治拟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2.肾虚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气,或粘腻,绵绵不断,面色萎黄晦暗,腰酸膝软,小腹有冷感,大便时溏,小便清长,或频数失禁,形体畏寒,舌淡苔白,脉细或沉迟,治拟温补肾阳,固任涩带。

  3.肝郁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稍粘,或粘稀不一,无臭气,头昏目眩,胸闷烦躁,两胁作胀,精神抑郁,情志不畅,喜叹息,苔腻脉弦,治拟疏肝解郁,健脾止带。

  4.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质粘腻如脓样,或赤白相间,或夹鲜红血液,有臭气,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拟清热利湿,固任止带。


  带下过少:女子阴道内流出的液体过少,甚至不能润泽阴道,主要见于经后期到经间排卵期者,称“带下过少”。

  1.肝肾亏损证主要表现经后期至经间排卵期,带下过少,甚或全无,阴道干燥,或伴阴痒,头昏腰酸,胸闷烦躁,夜寐甚差,舌质偏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弦或数,治拟滋补肝肾,生津养液。  2.脾胃虚弱证主要表现为经后期至经间期,带下量少,甚或全无,自觉阴道内干燥或兼阴痒,纳差神疲,脘腹作胀,矢气频频,大便或溏,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弱,治拟健脾和胃,益气生津。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子结婚以后,夫妇同居,配偶健康且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2年以上而不受孕者,或已生育、堕胎后未采取避孕措施又连续2年以上不孕者。

  1.肾主生殖,不孕与肾的关系密切,肾气旺盛,精血充沛,任通冲盛,两精相搏,才能受孕。

  2.肾阳虚证表现为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无血块,或少量血块,或月经稀发,甚则闭经。小腹觉冷,带下清稀,性欲淡漠,入冬易寒,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治拟补肾助阳,暖宫种子。  3.肾阴虚证表现为婚后不孕,月经先期,量少、色红,无血块,或月经尚正常,形体消瘦,心情焦急,口干,五心烦热,或形瘦寐差,头昏晕,心悸失眠,腰腿酸,午后低热,脉细带数,舌质红,苔黄,治拟滋阴清热,养血和冲。


  什么样的人易患血压高:高血压病是以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它大部分概括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病症范畴,并与“中风”有一定联系。

  本病多因长期情志抑郁,精神过度紧张,以及饮酒过度,嗜食肥甘而导致肝肾阴阳失衡,不能保持相对平衡而造成。总之,起病在肝,根源在肾。前者为标,属实,后者为本,属虚。一般病在早期偏于阳亢者居多,中期多属阴虚阳亢,后期多为阴阳两虚或以阳虚为主。

  如病延日久,或病情急剧发展,化火动风,可出现中风。在调理时必须首先辨清标本虚实。

  (A)肝阳上亢

  主要表现: 头晕,头痛,头胀,烦躁易怒,口苦,目赤,有时失眠。舌质红,苔薄黄。

  食疗配方: 平肝潜阳。

  (B)肾阴不足

  表现: 头晕、头痛、耳鸣,眼花,烦躁易怒,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两手抖动,咽干,口燥,心烦失眠,大便干燥。舌质红。

  食疗配方: 滋肾柔肝、潜阳熄风。

  (C)阴阳两虚

  表现: 头晕、眼花、头重脚轻,行步不稳,心慌气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腰腿痛,畏寒,肢冷,夜间多尿,阳萎,滑精。舌质淡,或红,无苔。   

  食疗配方: 滋阴补阳。

 


  阳痿:阳痿,又称阴痿。男性未过八八天癸殆尽之年,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或坚而不持久,致使不能进行性交者,称阳痿。

  1.元阳不足阳痿,阴冷,腰痛,膝软,耳鸣,脱发,牙齿松动,畏寒肢冷,形体瘦弱,短气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白,舌淡胖润或有齿痕,脉沉细尺弱,治疗当以温补肾阳为主。

  2.心脾两虚阳痿,若心脾气虚,则心悸,短气,自汗,面色萎黄,形体瘦弱,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脘胀,便溏,舌淡,脉细;若心脾血虚,则心悸,怔忡,易惊,多梦,失眠,面色萎白,形瘦神疲,舌淡,脉细。但一般临床所见,多为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治疗宜补益心脾。

  3.惊恐伤肾阳痿,怵惕不宁,多疑易惊,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平时阴茎尚能勃起,但每同房时则焦虑不安,反致阳痿不举,舌脉往往正常,治疗应安神定志。  4.湿热下注阳痿,阳痿而兼阴部潮湿或痒痛,小便短赤,舌苔黄或厚,脉弦或数,宜清热胜湿。

 

不育:指男子无精子或精少而不能生育。

  1.肾精亏虚,精少,腰膝酸软,耳鸣脱发,牙齿松动,形体瘦弱,短气乏力,头晕健忘,舌淡,脉细弱,治疗当补益肾精。

  2.肾阳虚弱,阳痿阴冷,精少,腰膝软,畏寒肢冷,形体瘦弱,短气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萎白,舌淡胖润或有齿痕,脉沉细尺弱,治疗当以温补肾阳为主。

  3.气血两虚,心悸短气,自汗盗汗,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失眠多梦,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治宜补益气血。

  4.湿热下注,阴部潮湿或痒痛,口苦粘腻不爽,口干不欲饮,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或厚,脉弦数或滑数,宜清热利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文彦老中医临证经验五
中医望诊小总结
十种望诊 “读”出女性健康信号
中医
不孕症
月经后错的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