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进步使人虚心,落后使人骄傲

这篇文章咱们讨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效应,叫 “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为这是一个1999年才被正式研究发现的效应。

我先给你讲个故事。你听没听说过柠檬汁可以做隐形墨水?这是真的。就是用柠檬汁写在白纸上的字,干了以后就看不见了。然后比如说用电吹风一加热,字迹就能显现出来,这因为柠檬的酸性腐蚀了纸张。

话说1995年,美国有个叫麦克阿瑟·惠勒的中年男子,单枪匹马抢了两家银行。银行的人没难为他,要钱给钱。电影里一般抢银行的都带个头套,但是惠勒没有采取任何伪装措施,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笑了笑,抢完银行就愉快地回家了。

当天晚上警察就抓住了他,并且出示了监控录像带的证据。惠勒感到很震惊。

惠勒说,不对啊,我已经在脸上抹了柠檬汁啊!

也许他听人说过柠檬汁可以隐形这个知识。但他显然误解了“隐形”的意思。

惠勒的愚蠢后来惊动了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叫戴维·邓宁(David Dunning),他就跟自己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搞了一项研究,想看看为什么这种一知半解的人能有这么大的自信心。

他们的发现是,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自信。

这个研究非常非常经典,被很多人在不同的领域做过验证。邓宁和克鲁格研究人的两个能力之间的关系。

  • 一个是你在某个领域的技能水平
  • 一个是你对这个技能的自我评估的能力,也就是你对自己的水平跟别人相比是个什么位置,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比如说,我画画的技能很差,但是因为我知道我画的很差,所以我的第一种技能水平低,但是我的第二种技能还可以。说白了,第二种技能就是你有没有自知之明。这个第二种技能是对认知的认知,借用李笑来爱说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这是一个“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

邓宁和克鲁格招募了一批美国的大学生受试者。

  • 一方面,他们测量这些人在幽默感、逻辑推理和语法这三个项目上的能力
  • 另一方面,他们测量受试者自己心目中,自己在这三个项目上的能力。测试的成绩受试者的自我评估都用在所有参与者中的百分比表示。比如说60%,意思是你的水平超过在场60%的人。

咱们先看逻辑推理能力的测试。所有人被按照真实能力分成了四组。图中用虚线代表真实水平,实线代表不同水平的受试者自己心目中的自己的水平,

比如说真实水平最低的这一组,平均真实水平只有百分之十几,但是他们心目中认为自己在人群中能排到60%以上。这是一个大大的高估。而且请注意,图中第二条实线是在能力测试结束之后,每个人感觉一下自己考得怎么样,结果最差的这一组,即便是刚刚考完逻辑推理,还以为自己考得不错。

第二组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第三组的自我评估最客观,而水平最高的第四组,反而还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语法项目的测试,也是类似的结果,

幽默感测试的结果也类似,但这一次没有出现水平低的组的自我评估反而比水平高的组高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自己幽默不幽默,自己还是比较清楚的,毕竟你讲笑话别人从来没笑过,但即便如此,低水平组的人还是大大高估了自己的幽默感。

所以这个结论就很明显了,那些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我们以前多次讲过,每个人都有点“迷之自信”,过度自信是人之常情。但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说的是,自我评估的偏差程度跟能力密切相关:是越没能力的人,反而越能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那些真正水平高的人,反而还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越进步的人越虚心,越落后的人越骄傲。你越不知道,就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个研究的影响非常深远。现在人们分析,之所以会有这个局面,是因为那些能力低的人,没有办法合理判断自己的水平。

咱们就拿逻辑推理来说。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强,那我听到比我水平高的人讲道理,我至少能听懂,我就能感受到自己不如别人。可是如果我逻辑推理能力差,我就根本分不出来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分不出对错,再加上每个人天生的自我感觉良好,我就必然认为我其实还不错。还有研究表明,特别自恋的人或者特别外向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

“邓宁-克鲁格效应”告诉我们求知这条路是很难的。一知半解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已经很懂了。你必须先经历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学之路。有人把这条路总结成一条曲线,

有人把这张图翻译成了中文,

这个曲线的形状是随着技能的增长,一个人的自信心会快速到达高峰 → 快速跌入低谷 → 缓慢爬坡 → 最终达到真正的高峰。这个形状画得有点夸张。其实你对照一下邓宁和克鲁格的论文,低水平人士的自信心并不是比高水平人士还高,只是比自己的实际水平高了很多而已。在幽默感这样的项目上,人的自信心任何时候都是随着能力的增长而增长的。

但是这条曲线能提醒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你以为自己挺厉害!因为你根本看不懂什么叫厉害什么叫不厉害,因为想要看懂,你首先得比较厉害才行!

这是一个没法跟他讲理的局面。要跟他讲理,你得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但是因为他不懂,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那些事实和数据。而之所以这个效应直到1999年才被心理学家重视,是因为就算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人们其实日子也是照常这么过。可能我根本不懂足球,但是我以为我很懂足球,我总觉得中国队主教练排兵布阵有问题,那又能怎么样呢?毕竟中国队也没请我。

也许很多指点江山的人,很多自以为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通常没关系……除非他们真的打算靠这项技能抢银行。

如果你自信到真敢去抢银行的地步,那可就悲剧了。那就是说只有在生活中碰壁才能让你收到有效反馈!所以元认知能力差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还是一种祝福,但是如果你是严肃地想学点知识,那么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求知的开始。

纳西姆·塔勒布在《黑天鹅》这本书里讲了一个好办法。他说人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已知的东西,同时低估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而容易出事儿的往往是你不知道的东西。为了克服这个思维误区,你应该经常提醒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塔勒布说你需要一个“反图书馆”。有个意大利作家,他家里有三万本书。人们经常问他,你买这么多书读的完吗?塔勒布说问这种问题的都是愚蠢的人。没读过的书比读过的书更有价值,我们家里本来就应该多放没读过的书。塔勒布建议你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储备没读过的书,这些书就构成了你的“反图书馆”。

你的知识越多,你的反图书馆就越大。书架上那一排排想读又没读过的书,时刻提醒你自己的无知。纽约时报有篇文章认为“反图书馆”这个词不好听,说日语里其实有一个词专门概括这个收集一大堆没读过的书的行为,叫“积读(tsundoku)”。

以自己读过多少本书为荣,那是一种很土的行为。“积读”能让你保持智识的谦卑,书架应该是用来摆没读过的书的,为了谦卑多花点钱没关系。

根据同样的精神,塔勒布说能不能有一种“反学者”,专门琢磨自己不知道什么的学者,和“反简历”,专门列举自己没干过什么的简历。

那这样说来,我想现在到年底了,我们能不能搞一种“反年终总结”,专门列举本公司想做、但是还不知道怎么做的项目。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领导在总结中一说过去都是成绩,一说未来都是充满自信,我猜他可能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句罗素的名言,

“这个世界的麻烦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越没有能力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
愚者更自信,智者更疑虑
4900字!说明白什么是「达克效应」:为什么无知的人比博学更加自信
天天心理|“迷之自信”,是自信还是无知?
终身黑白: 投资为什么很难进步——越不懂 越自信
【好文重读】投资为什么很难进步,越不懂 越自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