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德军在东线的胜算有多大?(九)重谈美援对于苏联的重要作用
userphoto

2023.11.03 广西

关注

前言:很久没有重新执笔了,但是即使如此,过了这么久,也该有给大家更深的思考了。

在之前写过美援问题的文章后,过于仓促的写法和高开低走的水平确实得到了不少非议。我也痛定思痛,虽然没法做到完全的了解,但希望从宏观角度上重谈美援的作用,本篇也会写一些故事,方便大家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大体会谈到以下几个问题,也在这里向大家先提出来:美援给予苏联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苏联没了美援会面临什么问题?产量和援量,区别何在?

当然,大家也知道,“美援”只是“盟国援助”的笼统说法,早期来的最多的就是英国的东西,大家都懂,不必区别强调。插图是网上搜的,主要是怕全是文字大家不适应。

有用没用,不在结局

能够耐心阅读这篇文章的,想必不必让我从最基础的介绍起来。有关美援的问题,虽然早有的定论是“有着重大作用”,但在讨论中仍然经常朝着“没有也行”和“再造之恩”两个方向倾斜。

T-34/76

认为“没有也行”的,理由很简单。

美国援助的东西,苏联能造吗?

能!而且不少总产量是援助总量的几倍!

苏联战争损失的装备,是否靠自己的产量就能顶住了?

能!而且剩下的还能再武装它两回!

这么一看,自然是没有也行,反正不耽误苏联最终反攻,早晚的问题而已。

认为“再造之恩”的,理由比较高大上。

美国援助的,或者进口的一些高精尖产品,是否是苏联急需,或者无法迅速自造的?

存在一些这种情况!(不详细举例,但的确有少部分机械或者物资,苏联的确自造缓慢,或者难以自造且急需的)

在战场上活跃的苏军,是否其中不少装备着美援物资?开着的车,吃着的肉,是不是不少是“第二战场”?

确实如此!

那么这么一看,再造之恩自然也有合理之处。

实际上我们想一想,这确实是挺矛盾的。不少苏军的确有装备着外国援助的装备,尤其是坦克。可是我们又知道苏联自己的产量其实真的是几倍。那么问题在哪呢?

我在和朋友讨论的时候曾经思考过,讲了个故事举例:

你是一名苏联坦克旅的旅长。你的旅刚刚和德军血战过,大部分坦克几乎都非毁即坏了。你的部队还得继续投入激烈的一线,可是万幸还有点时间接收点装备。

你去找上级要坦克补充,上级跟你说:

现成的坦克不少补充给其他部队了,你来的太晚。要坦克是有的,不过都在工厂里,或者太远了,调过来需要时间。你要是等等,下个月不仅能拿着最新的,质量最好的给你去用,还能给你20%的备份存量,损失了就能调来。现在你跟我伸手要,我也不是不能调,只不过只能给你要求的一半,而且连漆都没刷干净,或者有的只能拿炮管瞄准。

可是,既然你这个旅打的也差不多了,倒是有一批坦克,本来预计要过过场再整编成新部队的,只不过是美国和英国人的,不敢说有多优秀,但是至少不拉胯。你要是需要我能给你全调来,肯定够你用,下个月再给你换回来。

于是你思考再三决定拿走了援助的坦克,虽然战士们觉得这玩意质量没有原来用的那么好,但是总的来说总比拿把枪拼命好。到了下个月,工厂因为生产积极性提高,比预计产量还要高,不仅按照20%的备份给你补全了,还另外武装了一个旅,真心不错。

可是你要是问战士们,他们肯定不会说:“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第二战场’,自己人岂不是产的非常多了,根本就是自己够用啊?”,他们只能说:“感谢'第二战场’的坦克,不然我们只能拿着把枪上战场去打德军的坦克了。”

苏德战争

这个故事当然并不能断言是苏军哪支部队的实际情况,但是它可以代表当时苏军对美援的需要情况。苏联人自己的坦克产量真心很高,就算把美援去掉,把他们的坦克总量分给各部队也是够用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即时性。

我们再举个例子:

你是负责调配装备的人,前线急需发起对德军的反击。上级为此已经新建了几个独立坦克旅。人员是齐的,训练也做好了,调动命令都下来了。但是新接收的坦克有点问题:自己人的坦克产出来了,但是考虑到运力问题,全数送到需要调配很多资源,比较花时间,可是战斗不等人。美援的坦克也来了,人家就在附近停放着。你有油有人,只要愿意,今天就能让战士们开坦克上前线,尽快参与反击。你会怎么办?

相信大家此时不会不选择美援坦克,即使自己真的有补给需要的坦克。

两个故事都反映了即时性。我们能看出来,苏联始终不欠缺坦克生产的能力(这当然和我上一篇的仓促结论有所区别)。但是毫无疑问,当时苏联不仅面临着宁缺毋滥的选择,也面临着即时补充,快速反应的需要。这也像我们在战史中常看到的:

苏联确实不缺少坦克,可是为什么即使在同样不算缺的1941和1942年,苏军还是经常要从生产线上拖着生产不算太完整的坦克出来,直接去迎战德军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即时的需要。在1942年北方的作战中,从港口直接开赴前线的援助坦克也不在少数。

没错,“产出来”和“开出去”完全是两回事。苏联坦克工厂在西西伯利亚地区的都不是没有,等待这些地区出产,恐怕还不如尽快把来得快的美援投入进来吧。这些道理大家不见得不懂,但在思考的时候,恐怕也时常会有些忽略。如果真的去掉美援,苏联自己的坦克能不能即时、完美的,哪怕按照历史补充到该有的单位和新编单位,都是无法预见的。

苏德战争

而在最重要的坦克和坦克周边产品的问题上,我们同时也要注意一个美援起到的作用:

苏联坦克之所以产量如此之高,原因在于其中一部分比例的工厂是产能转移的结果。部分工厂之前不是干这个的,但战时转移了产能,因此才给苏联的产量锦上添花。

而在二战中依赖外援,而使得工厂产能转移不小的,就包括了卡车。二战苏联卡车极度依赖美援,自产量远低于援助量。可这是否意味着就真的是没有美援苏联就不能产足够的卡车了呢?

有些人可以直接说:既然有外援,自己还产什么?

那么,坦克也有外援,那苏联为什么不继续维持卡车生产,多用用坦克呢?当然,这个问题很好解释,我主要目的不是以这个反问驳倒什么,而是为了反映一个观点:不是因为外援来了,所以自己不产了。而是因为前线战斗急需的不是这个,能用外援补齐,尽量节省这个产能,即使它很重要,如果很快能用外部产量顶上也行的。

就像我们看到的,虽然苏联外援卡车量很大,苏联人自己也没说不产。虽然一线主力确实不少靠着外援卡车,但自己还是得造,以维持存量和应对需求。

如果美援全都断了,仅就坦克这一项来说,苏联会遇到什么问题?

产量不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多,因为部分工厂转回去生产其他必需品和军工品。

而即使如此,一线能够维持的坦克数量,也不是简简单单地“去掉美援和自己转移的产能后”那么多。

回忆起我们之前讲到的两个故事吧。

因为运来坦克需要时间,上司直接调来了一些半成的坦克。这意味着下个月拿出的完整坦克肯定是要少了,不仅如此,拿给一线部队的损耗也更大。没办法,战争需要。

因为运来坦克需要时间,独立坦克旅如果没有投入战斗,就意味着剩下参战的坦克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损失率更高。如果来晚了,但还是参战了,更加有准备的德军也会让苏军损失更大。

因为运来坦克需要时间,很多一线的坦克旅临时缺编会更严重,战斗中造成的倾斜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因为坦克更宝贵了,苏联红军战士们免不了更多的流血牺牲。这会拉低很多区域的苏军战斗质量,毕竟无论如何,有经验的战士都免不了比以前消耗更大,新兵亦然。运力减少(毕竟自产卡车不一定能达到美国那么充足的供应量),这要么会导致预备队削减,要么会导致一线更缺人,耽误很多事情。

苏德战争

也许,就是因为一个坦克旅需要等几天才能参战,或者缺编参战,一条重要的防线就会被突破,苏军又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这些小问题的发生概率会变大,而问题会积少成多,因为总归不是可能性很小的事件。苏联丢失更多的区域,或者更晚地发起反击都是完全可能的。而客观上,每一次丢失本身也是对产能、产量、部队兵员和装备等等的削弱,这都增大了危机的问题和次生影响,不是简简单单的“没事”那么简单,因为这不是个轻松的问题

这不是一个仅仅用数字数学就能统计的结果,积少成多,也许会导致苏联惨败,也许只是推迟胜利的到来,这几乎是完全无法预见的,我们只能根据实际发生的结果推断,颇有事后诸葛亮的风范。如果在平行宇宙,积少成多导致了苏联逐渐倒向惨败和龟缩,德军打到了预定战线停止,那么我们也许会觉得,美援对苏联真的有“再造之恩”,如果苏联只是晚些就迎来了胜利,那么恐怕,即使说美援“没有也行”,那也是毫无问题的。

早来晚来,不看结果

大家都知道,美援来的很早,但是规模不一定足够大,1943年才全面铺开。这个时候,斯大林格勒战役早已结束,最危险的时刻早已过去。可这真的意味着,我之前谈到的问题就不适用了吗?

为了把视角放开些,我们不妨再讲个故事。

莫斯科战役在即,此时一线的坦克不算多,后方运上来的加上一线的,全都投入到反击刚好够用。可是要是这么干,打完仗可就没得搞了。谁不得留两手?

你一边催着工厂下力气生产,一边得合计留好“应急于应急响应中的应急”。幸好外援坦克来了,有些凑巧比一线来的快,赶快投进去。后方来的坦克,预备,组建新部队,日后继续打。

战役结束了,大家都很努力,也很不错,日后还有新部队用,挺好的,日子也会一天天好起来。

没错,胜利需要底气。实际上,有不少人认为,虽然美援1943年才全面铺开,可真正最有用的反而是1941-1942年。有人举例,在这一期间,援助坦克占苏联坦克总量的16%。也许会更多。当然我们很清楚,苏联在那个时候坦克说不上有那么充足的。装甲洪流要到1943年才能铺的开。在这个“不那么充足”的时候,援助确实用处很大。一线刚刚好够用,要是没了援助,大家可就真的没底气了。

有些人会把分期观点作为看待美援作用的依据:早期颇为雪中送炭,后期则是锦上添花。也会认为1941-1942年真的很重要。可是在去掉美援计算的时候,思维却返回了总体。

德军也许会更加猖狂和强大

难道当年苏联要美援,不是发觉了自己在拼命消耗自己的战略储备,而前期损失巨大,为了恢复工业产能前减少损失,需要一线的支援吗?

如果去掉美援,在各方面生产量没法全力开动的1941年到1942年中旬,苏联会面临着多大的压力,丢失多少地区。这就是刚才讲到的问题了。

曾经看到一个结论:“反正去掉美援之后,苏联的坦克产量还是远远超过德国。”这位估计出没有美援导致的产能缺失可能会有20000辆坦克。且不管这个数字大小,这少掉的20000辆坦克,和剩下的几万辆坦克,大部分都在1943年及之后。1941-1942,美援没有严重影响苏联的坦克产量,可是那个时候苏联本来就是揭不开锅的年头,人有,轻武器也造的出来,可要说重武器,实在没达到1943年之后那个莽劲。

这种时候,谁不要援助?

也就是说,在考虑苏联各方面的援助的时候,比对苏联国内产量,要考虑到分期性。能够造成在那个时期广泛认可的对美援的感谢,就是由于在最紧张的时期,美援让他们有了底气。如果没有这份底气,一起离开的不仅仅是数量的减少那么简单。毕竟,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苏联红军面临的只有几乎无穷无尽的负数,和望不到边的绝望感。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想要反映的,苏联人当时凄惨的境况,完全证实了美援在那个时期的必要性。来了,哪怕少也是增加底气。再少那个时候一线也在缺,再少部队知道有人帮也会更有士气。溃退率、缺额率的提高,不会平级地让损失率增大,而是指数倍,甚至更恐怖地放大损失的惨剧。

闪击的力量,一只手的力量

雅尔塔会议

经过前两节,大家已经清楚,看重美援问题重在1941-1942年了。那么试问1943-1945年的美援意义在哪?简而言之,是为了加速苏联已有的反攻。反攻越快,产能恢复也就越快,美援越多,反攻的底气也就越足。毕竟谁不想要现成的?

在思考缺少美援会不会让苏联战败这一点上,我们必须立足于德军这一方面来考虑。

德军的东线战斗力,毫无疑问是在1942年达到全盛。但是,德军和苏军差异最大的时候,却实实在在是1941年。德军最基本的想法,就是靠着1941年,一股劲冲开苏联。别着急。大家也知道1941年的美援起作用是在年底和1942年初,这个时候德军的矛头已经钝了。

但是,1941年闪击造成的恶果是能看到的:低优先级的工厂基本大片沦陷,坦克工厂啥的倒是优先出来了,导致1941年的苏联虽然关键产能维持住了,可不少基础产能雪崩一样出问题。

我们来想象一下英美不支持苏联的结果吧。

当年可以靠着储备过日子,第二年呢?固然可以重建,可是前线要守卫,大家都觉得没人帮忙,士气暴跌,溃逃率和缺额率都有所提高,这必然会导致丢失更多的土地,或者威胁更多的产能,或者像是开着未完工的坦克一样,更多地低效消费产能。

第二年,工业开始缓慢地恢复,可是仍然没有人援助,士气并不十分高涨,德军1942年还有能力在局部区域继续进攻。因为前一年攻占了更多区域,人口流失更加严重,德军也有着更多的余地。苏军,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各种意义上的。我们会看到工业产能恢复的苏联,但处处生产,部分原材料的确有些难搞。有美援的情况下,1942年开始高加索油田都遭到了产量断崖的打击,如果没有美援,紧张的局势继续,开发、生产、生活、战斗等等等等,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而这些数字、这些影响,不是一个加减法能解决的。

美援给予苏联的,是有盟友相助的底气、是危急时刻得到补充的能力、是转移产能加速生产的助力。而这些不是纸面上能单纯看出,但影响巨大的。

没错,握手,比单打独斗获得的更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在合作上,一加一不等于二,在苏联这里,我相信这导致了大于二的结果,哪怕英美不到一。

至于失去美援,这会导致德军1941-1942年的优势在各种层面上继续发挥下去,而且自己付出的损失会更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晰一些,我尝试稍微量化一下,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背景放在1942年,这样更能体现效果:

1942年的一场德军进攻的战役,本来是德军25万、480门火炮、300辆坦克、300架飞机,对战苏军30万,火炮600门、600辆坦克,400架飞机。

因为工厂产能挤占(以20000辆影响举例,量化一下,再美化一下,只当少了五分之一),现在的苏军,坦克只有480辆。

你的火炮因为需要依赖一些民用车辆,运送的更慢了,火炮支援效率相对下降。同时导致部队溃退时更容易损失,毕竟民用车辆不如军用的耐用。

部队30万,本来其中有20万是去年打过仗的部队,但由于去年溃逃率更高,损失率更大,动员虽然到位了,但是30万人里面,只有15万是去年打过仗的部队。现在你有了半数的新兵。

溃逃率更高了,本来是1%,现在是2-3%,也就是说又要有一两万人可能会抛弃阵地。而士气下降了,进攻效率降低,导致损失更严重,每天手上的人更少,更被动。

你的作战部队,因为坦克更少了,损失率也更高。本来只能损失300辆,因为战时战斗的时候更困窘,要么损失了400辆,要么是为了保存坦克导致步兵损失更大。

本来你的部队飞机有300架,但因为产能挤占、因为工作需要、因为没有援助,300架飞机其中次品率相对高了一点点。本来这其中有一个中队是外援飞机构成的,现在没有了,换上国内的,质量差了些。

现在,你的部队吃了败仗。

如果按照本来的数据,也许只有2万阵亡,10万受伤,3万被俘或溃逃,损失300辆坦克。手上还有15万部队,300辆坦克。

可现在,你的步兵和坦克损失都更大了。3万阵亡,12万受伤,5万被俘或溃逃,损失400辆坦克。现在手上还剩下80辆坦克,10万部队,而且士气极端低迷。火炮因为更早的败局损失更大,本来剩下400门,现在还剩300门。

首先,你向上级申报的补充多了,坦克需求从300辆变成了400辆。可上级的产能更低了,火炮也一样。

你要求补充的人数从10万变成15万。你现有的部队哪怕老兵占四分之三,最终补充出来的部队综合战斗力都会进一步下滑,因为老兵比例更少。

你的飞机因为还是不占便宜,本来能剩下将近一百架,现在编制基本打空。

因为制空权和地面战况全都更加恶劣,你的部队和地方资源储备损失更大,你的后勤部队和后方基地损失更惨。

现在,下一场战役就要开始了,双方调配增援。

因为产能减少,本来上级现在能给你100辆坦克,8万补充部队,这样你能有28万人,400辆坦克继续作战。现在,你只接收到80辆坦克,8万补充部队,你手上只有160辆坦克,18万部队。飞机本来算上原有的,还能有200架,现在砸锅卖铁,你也就剩下不到150架了。火炮本来能调200门,可是后勤车辆更少了,结果到手的才150门。

不仅如此,因为你被炸的更惨,你的各方面补充动作都慢了起来。

对面的德军卷土重来,21万人,200辆坦克,250架飞机,400门火炮。你本来能让德军伤亡更大(这样他们就只能投入20万人,180辆坦克,240架飞机),但因为你的部队原因,他们现在就成了这个规模。而你,本来有28万人,400辆坦克,150架飞机,600门火炮,现在只剩下18万人,160辆坦克,100架飞机,450门火炮,反倒是你成了少数,战斗宽度没变,你的部队配置和底气全都受影响。

部队更饿了,因为后勤线频频挨炸,百姓饿肚子,当兵的也一样,这势必削减战斗力。老兵更少了,因此阵地反而更难守住。德军损耗更小了,于是第二次打你的时候力气也没削减太多。你的士气本来就比真实历史要糟了,现在吃了败仗,溃逃率再一次上升,恶性循环继续恶化。在你后方集结的预备队规模也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而德军方面的损失会略微较小。同时,你丢的越多,你的产能下滑也越有风险,可能会逐渐导致更大的劣势。

你的劣势尽显,而德军优势更大。这第二仗,你该怎么打?

感觉文章如何?

198人参与 已结束

投票

2021.12.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战德军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让德军一个集团军群差点全军覆没
德国党卫军装备T-34坦克之后的苦恼 需要直面敌我双方的优先打击
二战苏军陆军编制(二)
苏联卫国战争及开始时的不利因素
一代战神朱可夫元帅——力挽狂澜
库尔斯克会战:战争史上最大坦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