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德军在东线的胜算有多大?(六)东线决胜的条件
userphoto

2023.11.03 广西

关注

导言:缩短战线解放兵力是否理想;窗口期与非窗口期的不同策略;决胜和全线决战

苏德战争

解放兵力,缩短战线:省事真的省力了吗?

 相信在对于二战苏德战场多数作战的推断中,不乏一类言论:

“如果能将XXX区域的部队抽出增援XXX,那么一定会XXX!”

考虑到大部分此类言论都出现在1943年及以前,这些大部分都是一个目的:如果这样做,抽出一些兵力,一定会让某个战场获得更大的胜利,乃至决胜。

我大致举一个例子:1942年的勒热夫会战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有批判朱可夫的声音,也不乏有人认为,如果放弃勒热夫突出部,让莫德尔的25万大军移师南线,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局犹未可知。

甄别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勒热夫突出部的作用。1941年德国的全面进攻后留下了三个重要桥头堡:季赫温、勒热夫-维亚济马和罗斯托夫(并非重镇,只是桥头堡),分别可以形成对列宁格勒的全包围态势、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态势和对高加索地区、克里木一带的压迫态势。其中,季赫温在苏军的冬季反攻中基本被放弃,罗斯托夫则是因苏军南方面军生力军的反攻而功败垂成,只有勒热夫-维亚济马突出部不仅坚持到了冬季反攻之后,还不断抵挡着苏军的连续进攻。如果小胡子想要决战,他至少需要控制三个桥头堡中的两个以上,并在其中一条战线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即使剩下的那个未攻占的桥头堡,也必须预留有足够的部队以威胁和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勒热夫突出部的存在就是能够压制苏军一支主力兵团的一张王牌。

一旦放弃了勒热夫突出部,苏军有可能继续扑击维亚济马乃至斯摩棱斯克,也有可能增援南线。就像一些人所忽略的,你抽兵我也抽兵,补充的战线固然长度不变,可论预备队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拉平战线,只能脱离莫德尔的25万人的第9集团军,可苏军解放的部队恐怕就不止这个数字了,仅仅就火星行动中苏军损失的坦克部队规模(1847?1647?)来看,一旦移师南线,德军恐怕才是那个很难挺住的......

苏德战争

但是,单纯的举出勒热夫的例子并不是十分理智的,我们不妨从理论角度讨论这个问题。

在1943年中期之前,德军往往握有进攻的主动权,但是溃败也往往损失很大。1941年的冬季反攻和1943年初的大溃败都是典例。德军形成的突出部很少轻言放弃,然而放弃的时候却也往往难以妥善组织。德军如果想要好好地拉平战线,一般都需要在苏军的进攻被击退的间歇完成,为了少损失部队,在进攻时的撤退规模越大越不能实施,而在有能力实施时,往往又已经损失了一定的部队。这样能造成的损失确实减少了,但也注定了撤出的部队难以再有能力增援。完好无损地将部队撤出突出部往往是会被拒绝的,而有所损失撤出的部队往往又是不可能被立即再次投入的。调兵的速度的有限也注定了如果想第一时间增援就必须提前撤出部队,如果想要战时增援则很难及时到位。无论是哪一种,在任何一场战役中不仅时机难得,还会引起敌军的注意,是很具有赌博性质的行为。

顺带可以提一提,德军对于突出部的守留的作战观念是有一定变化的。1943年中期之前,德军除非处于极大的劣势或需要维持战线,很少撤出突出部,至少大部分将领对于一些突出部的观点都是不抛弃不放弃,因为这些突出部大多可以成为进攻的桥头堡。但1943年中期以后,随着德军部队缺口的增加和进攻本身的意义丧失,德军的一切反突击几乎都成了机动防御,而得到不断加强的苏军装甲力量已经具有了钳形穿插包抄的能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期只能说是类似预演的存在,但后期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和切尔卡瑟战役都是重要体现),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部往往成为了不得不抛弃的存在,至少将领往往支持撤出,譬如第聂伯河河曲突出部和北集形成的突出部,这也显著表明了库尔斯克会战的确是德军由攻转守的开始。

苏德战争

窗口期与非窗口期的不同策略

 德军在东线决胜的窗口期基本上不晚于1942年中末期(如果在此之前就控制了一些关键区域,这一时间还可以稍微延后),在窗口期前这段时间虽短却事件繁多,非窗口期由于德军战略的变化,感觉上有所不同。

那么,如果是寻求利益最大化,德军在窗口期和非窗口期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我相信这一点历史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但我还是会略微提一些个人的见解。

在德军作战的窗口期中,随着德军战略资源和技术兵器、人力、战线等多个因素的变化,作战方略基本从全面进攻向重点进攻发展,虽然战略天平虽作战需要相应有所倾斜,但基本上各个集团军群都可以发起较大的作战行动。此时的策略大体上还是为进攻服务的,这也造成了在1941年的冬季反攻中,德军因缺乏防御准备而损失惨重。

那么,在窗口期中,什么策略是最为合适的呢?不仅为进攻服务,还要学会适时停步。当然,这在德军上下都是很难以实现的,然而却是最理想的。1941年中后期的德军战略预备队消耗很大,想在纵深部署足量的部队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德军就必须学会适时停步,这对于1941年极其狂妄的德军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典型例子就是莫斯科会战,当时德军统帅部上下都想一举攻克莫斯科。

做个不太相似的比喻,临沂战役时的第59军和莫斯科会战时的德军状态相似。两边都是在咬牙坚持最后一分钟,乃至最后一秒钟。可为什么张自忠把板垣师团赶出临沂,德军却在莫斯科城下功败垂成?一者,相对于莫斯科对德军极其不友好的地理条件,张自忠所面对的是比较平和的气候,对部队的非战斗制约小的多。二者,相比于德军在不可打不能打的时候还不放手,张自忠在临沂会战的拼命更集中于知道对手的孱弱。三者,比起莫斯科这种堡垒城市,板垣师团的战线是更难制约59军的。虽然扯得比较远,但能看出,即使处于优势,不懂得适时放手也是吃亏。(客观还是感觉这是一段废话,不过还是发出来好了)

窗口期时,由于德军没有总动员的机会(国内局势不允许),所有的作战行动都必须避免能看到败局的冒险,这和冒进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有的冒进是插入敌方软肋的钢刀,而在当时的德军来说,他们容不起失败。

苏联工业东迁和原野战部队损失惨重的1941年底到1942年中后期,虽然是关键时期,但取得决胜却并不现实。从德军的动员能力不难看出来,虽然燃油匮乏,但进攻大体上还是打得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吞大鱼就显得不现实了。小鱼也是鱼,德军如果想要个不错的炼油基地,拿下迈科普,清剿游击队,建立一段防线,大体上就可以。只要隔断了高加索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的联系,其他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拿下巴库,不是德军能够一口吞下的目标,也不是决战的目标,这我会在下一篇谈一下,这一篇就暂且把这个观点放在这里。

到了1943年初后,窗口期已经过去,德军能做的就不多了。此时的策略就变成了消耗有生资源,但这也能看出来动员的延迟性,新兵缺乏战斗力,征上来的人太不中用,德军最缺乏的就是训练,而最麻烦的就是游击队敲烂了交通线和后勤线。苏军的钢铁洪流最后敲开了德军防线的缺口,不仅体现在人力和国防军的缺口,还体现在了德军的增援已经相当不利的局面上。在非窗口期,德军能做的是什么?此时的策略恐怕就是半个死局了。英美基本登陆意大利,西线的灾难也为时不远。此时德军在东线的反攻还能砍掉一支支苏联机动部队,可打不出歼灭战。这种情况下,不是求和,而是打出求和的样子,也就是尽量形成稳固的防线。德军兵力缺口虽大,但防线问题耽误了很多事情,也如曼施坦因曾经指出的一样,此时的突出部几乎是送命的。稳固的防线,是为了苏军形不成桥头堡,没有桥头堡,苏军会撞在很多钢墙上。

虽然非窗口期德军战败几成必然,但这样做,可以保证东线大溃败不会出现,仅此而已。之所以还要写非窗口期的策略,就是想表明德军的状态其实不至于那么糟,虽然国内已经灾荒四起,战局也向败面倾斜,但毫无疑问的,德军能做的更好,至少有能力如此,从曼施坦因的后期机动防御上看,即使是一位闪击的高手,在此类防御上,也不是吃干亏的。

苏德战争

决胜与全线决战

 这一部分想要表明一个观点:决胜≠全线决战。

感觉有些人会有把这两个词划等号的想法,理由是苏军的人力资源使得在一个区域内决胜就稳定大局是不现实的。想要决胜,必须全线决战,彻底击垮苏军的主力。

德军想要决胜,不在于干掉苏军的每一支部队,而是干掉最关键的部队。苏军的人力看似充足,实际上缺口惊人。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在苏军百万人合围了25万德军之后,伏尔加河西岸,竟然已经片甲不存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后期的时候,在一年内经历了比1941年更恐怖的损失(年初的冬季反攻中的几个集团军遭受重创,火星行动收割大量莫斯科预备队,斯大林格勒战役则几乎耗尽了苏军有限的良好训练资源),苏军仍然是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此时的德军,不需要打垮每一区域的兵力,而是在一个关键点敲碎苏军的集结部队,这是形成迂回缺口的起点。

勒热夫属于防御战,突出部向外进攻缺乏先发优势,最有利的还是在被动区域撕破防御,但又不是转入巷战。像当时伏尔加河沿岸的攻防就能看出来德军仍然具有不错的机动能力。倘若,只是倘若(这种可能性还是有待商榷的),德军通过侧线渡河,彻底迂回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形成一个半包围而围而不歼,推进坦波夫及其后,苏军二线的半生部队会遭受重伤,交通线也会被猛烈打击。

例子很多时候是缺乏说服力的。以德军的三个主战场来说。如果在北线敲碎了苏军的沃尔霍夫方面军,德军就能前进斯普里河,当然当时的德军还是注重攻占列宁格勒就是,考虑到战线,他们也不太敢打一个绕行战。但是,如果敢搏一搏,列宁格勒方面军就会被完全孤立,此时围歼就缺乏意义了。中线则是尽可能的消耗苏军的反扑部队,南线是集中于一点的打击,这三个战场,要点是完成其中一个。完成一个,就是决胜,无需全线决战。因为这就是掰胳膊断腿的大仗。苏军部队再多,战斗力不达标就是屑,不断地让打残的部队得到磨炼,反而是惨败的开始,能抄到半成型的部队,德军也就有机可乘。

苏德战争

本篇文章可能谈的视角太广,看不出什么干货,下一期我想集中谈一下巴库和高加索、迈科普三个区域的不同意义,和对这一区域的一种个人提出的战略构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纳粹德国元帅莫德尔的三次经典防御战
20万德军挡住200万苏军一年,杀伤上百万,第9集团军被如何复仇?
吾之荣誉即忠诚—党卫军帝国师简评
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驻扎在德国国外的德军重兵无力回援柏林城本部?
一代名将,竟是坑自己队友的好手,害死了自己的国家
被遗忘的战役,勒热夫绞肉机,德军伤亡30万杀伤150万苏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