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争历史趣谈:俄国真的是无法攻克的吗?
userphoto

2023.11.03 广西

关注

俄国,连同其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的一切庞大的势力,曾经让西方世界不断颤抖。历史上可考的自西向东的侵占,没有一次能够彻底灭掉这个国家。可被称为比较成功的,仅限于13世纪蒙古自东向西的大规模侵略。那么问题来了,俄国是否是真的无法攻克的?(尤其指自西向东)

三条战线的优劣说

针对俄国的大规模作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向:北线——大体上是波罗的海北岸,从波的尼亚和卡累利阿一带发起作战,典例是大北方战争和苏芬战争(继续战争为主);中线——大体上由自波罗的海到近黑海、乌克兰一带的宽大战线上,以任何一点或任何较大一段发起的进攻,典例为拿破仑侵俄战争、一战、苏波战争和二战的苏德战争;南线——大体上在黑海沿线、巴尔干侧背或高加索一带发起作战,典例为持续数百年的俄土战争。

在诸多战例中,取得胜利的,几乎仅有一战和苏波战争,然而,即使如此也没能对俄国产生毁灭性打击——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一战俄国最终战败的概率应当是最大的——我们再分析。

三条战线,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北线对于进攻者来说往往其实是比较有利的。首先,其可用战线并没有那么宽阔,进攻方所需要投入的部队本身就是有限的(基本集中在利沃尼亚和波的尼亚南部的几处接壤地带)。其次,能够在北线发起进攻,意味着进攻方的冬季作战能力基本是固有的,比如瑞典和芬兰部队。第三,北线边境线虽宽,但在多数地域由于交通不便,仅需小部队就能把守极长的战线,能够防止敌军大规模的反突击。(这一典例就是苏奥穆萨尔米战役)

北线对防御者同样具有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却不如进攻者。战线过窄的确可以动员大批部队密集防御,但是因为这一战线所处的位置是西北侧,意味着能够动员的最有效的部队是本地驻防部队,后到的许多部队,最适合的行军缓慢(西伯利亚赶火车,一个师完全调过来一个月才成,即使空中运力都算上,没有半个月也不能完全集结,更何况一般不能全力调用运力,在更早的时代,这种行军更是极度不现实的),不适合的则需要对应季节才能最好地发挥战斗力。(苏芬战争中把不习冬战的哥萨克调上来就是个范例),而出于本土防御的需要,作战时势必要经历一个动员和替换的过程,再加上行军调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如进攻者,经常处于鞭长莫及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每一次俄国在北线和中线经历作战时,早期都遭遇了相当不利的情况。

中线对进攻者,在古代是不利大于有利,在近代则从另一个角度显得不利。古代和近现代作战时,进攻方都需要相当规模的作战部队才能保证战线的完整,当然这前提是真的有“全部战线”,苏波战争时期的作战完全是较小规模的作战(说是较小两方也要各有几十万了),但仍然可以满足。而到了现代,新型武器的普及扩大了各作战单位可以承受的作战宽度,意味着一条战线上投入的部队显著减少了。这在各种方面上也减少了俄国一侧优势的发挥。(在亚阿战争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在现代战争大规模聚集兵力的恶果了)

南线对进攻者实质上是比较不利的。俄土战争期间,由于土耳其在装备和人力上都处于相对劣势,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分析一二,然而之所以防御方能够平稳立足,大多数情况下是基于海军支持和黑海沿岸防御系统的完备,以及高加索一带作战部队的强大作战能力。无论是一战的埃尔祖鲁姆战役,还是历次俄土战争中土军失败的突击都能表现这一特征。而克里木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之所以俄军失败,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多线作战、技术水平不足和本身就极其落后的战术。

俄土战争

历史上的失败典例

在历史上,自古代到近代,俄国的优势实质上已经越来越脆弱了。

1

最早期的大北方战争期间,卡尔十二世的作战集中在北线,其作战最终也是在俄国边境描边的打法,波尔塔瓦战役后南下大大拉长了补给线,而俄军也无需再向单方向调动部队,而可以依靠本有的优势在多点突破,重创过度南下的瑞军的侧背和大后方。

到了拿破仑战争时代,突进俄国境内的法军则是死在道路上,他们属于中线作战,但是是一段式突破,奥地利等的进攻属于牵制性的。然而拿破仑更多地败在了俄国的基础设施之中,道路和卫生条件的恶化在大军中蔓延,而俄军广阔的战略腹地则提供了足够的牺牲区域,焦土政策使得就地取材成为不可能,而俄军吃的起牺牲,从斯摩棱斯克到博罗季诺再到莫斯科,俄军前线现役部队死伤惨重,而后动员部队由于法军本身有限的推进速度迅速地被组织起来。也就是说,拿破仑死于因基础设施不利的缓慢推进,由于战略腹地过长而无力一击毙命,又给予了俄军足够的喘息之机。

然而,从这两场战争中我们不难发现,俄军依靠三点优势幸存:一者,基础设施差,进攻方推进费力,而骑兵在此处驰骋颇为便利,游击打击的能力很强,类似苏芬战争中的苏军,进攻方往往会吃到惊人损失。二者,俄军战略腹地广阔,在早期作战中速战速决颇为困难,意味着俄军有能力利用这一条件,无论是焦土政策还是全民游击都能展开。三者,俄军人力充足,在战略腹地换来的宝贵时间中,俄军有能力重新动员。

拿破仑时代

当然,这三点也有不利之处。基础设施差,战略腹地广,同时也就意味着部队动员来源极其分散,而集结困难,在早期战争中,这非常不利于大部队的集结和作战,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完成动员。而基础设施差也就意味着装备生产和补充都颇为困难,不经过整军经武的扩充很难以维持大量的损耗,极可能出现人多枪少的情况。

在早期,想要从西方击败俄国,则必须首先具有足够损耗的部队——如果连预备队都调不起,而前线也只有寥寥万余人,这仗便没得打。其次,作战不能追求速战速决,也不能在错误的季节高速推进,必须有良好的基础加持——足够的卫生部队和工兵舟桥部队、足够的后勤运力,尤其要适应当地的地形。除此之外,部队也不能乱搭,否则在面对不利的气候条件时很可能有意料之外的损伤。

大体的战略便是:步步为营、损耗得当,在交战中逐一消磨俄军的作战部队,不过分推进,不过分分散,不只顾追击。尤其需要足够的精锐轻骑兵部队来应对无处不在的游击作战——哥萨克的痛苦在古代是颇为常见的。

2

到了近现代,一战和苏波战争都以西方的胜利告终。

一战时期,俄军在早期由于不利的协调水平和低下的工业能力,部队补给实际上相当不足,人多枪少,而人力动员缓慢,一线部队却在早期遭受重创(加利西亚战役虽然战胜,但是在北线,百万俄军几乎损失殆尽),后期的作战中由于素质差距过大,俄军长期处于高消耗的一边,士气不足,政治上内部混乱,武器不足,而影响因素过多,内忧外患几乎是一齐发力。在这种情况下,德军在1918年北线逼近彼得格勒,南线则进发到罗斯托夫,攻破了大部分区域。当时俄国民众内部的不团结也导致了恶果,政治上的混乱和动荡导致苏俄政府紧急求和——英法协约国打击的是苏俄,德军打击的也是苏俄,两者在这一方面上竟然还是比较一致的。而沙俄临时政府和苏俄的内战更是恶化了局面。除此之外,西伯利亚由于也有干涉的部队,甚至不存在大规模抽出的能力,意味着只能依靠西线进行独立支撑,预备队来源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如果不是因为西线作战仍然存留,德军完全有能力一战彻底击败苏俄,乃至于破灭整个俄国——西线大主力的存在如一个无底洞一样吞噬了德军的作战部队,如果没有西线,德军当时存在的普遍优势甚至可以以更快的速度突破整个俄国的主要区域,把俄国打成欧洲的二流乃至三流国家。

苏波战争相关的一部电影,忘了叫什么了

苏波战争,就是一战有能力战胜的证明。苏俄和波兰,实际上是狮子搏兔的作战,波兰能够在早期疯狂突破,就利用了苏军士气不足,高素质作战部队有限的劣势。后期在华沙城下奇迹扭转之后,相当于将苏军最能调出的优秀主力消耗殆尽,意味着再一次回到解放前,陷入到部队素质不足,数量有限的问题。这最终导致波兰有限战争的胜利。

3

二战期间,苏军的问题就更加凸显了。维持大部队高素质需要的成本很高,但是苏联的资本还是有限的,虽然是不可忽视的强国,但是就培养高素质部队来看还是差的远。缺乏战争经验、军官层的断层恶化了苏军的不利局面,在面对德军时损失惨重。尽管苏联加班加点地生产,但是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中期间,苏军还是处于严重装备不足的窘境。1941年冬季的反攻几乎是掏出了武器配备的家底实现的。如果不是西方的各方面的支援,苏军想要取得胜利将更加困难——工业尚未恢复元气,自身损耗过大,枪可能会够用,但是重武器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缺乏西方增援的一把力,苏军达到工业的高速恢复将需要更长的时间。

最后的前线,好看极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德军想要在消耗战中灭掉苏联是不可能的。

即使苏军需要更长的时间完成工业总动员,德军本身的劣势也足以毁掉自身了。德军和古代和近现代一样,仍然由于苏联基础设施的劣势和驱动闪电战本身的石油不足吃尽了亏。死死逼近高加索的作战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毕竟这种进攻对于德军实际上是缺乏利好的。

二战后,针对苏联或俄罗斯的大规模作战已经不复存在。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战术本身虽然还没有过时,但是作战中的很多条件已经改变。苏联和俄罗斯最能依靠的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幅度改善,进攻方本身也可以具有的优秀工业水平和工兵质量已经有能力弥补这一缺陷。俄国庞大的战略腹地由于更出色的精准打击能力、长距离打击能力和更高速的点对点突击变得越发无力,而人力优势则是俄军最后维持的一处——通过人力仍然可以将进攻方卷进人民战争的狂潮。然而随着西方不断制造的民族矛盾来看,这也是西方最后一处想要突破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的俄国已经比以前更加的不利了。如果不是由于在武备差距上和以前相比具有相当的不同(之前俄军要么在装备上有所落后,要么就是武备配置上不够全面),俄军的劣势就将暴露无遗。个人猜测,这也是为什么此时的俄罗斯尽力维持远超国家能力的武备的原因。

结语

国防局势的变化,让俄国的劣势越发明显,就我们和俄国的位置来看,并没有将其作为自西向东作战的假想敌的必要。同时,我本人也的确反对战争,对于突破和侵略俄国也几乎毫无想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其的确存在劣势。而且相较于以前更加的不可怕了。

如果放在古代,突破俄国将依靠步步为营的作战。在近代,则需要利用矛盾进一步突破,以本有存在的素质优势击破敌军。而在二战期间其实是比较尴尬的,独立单位的作战宽度正在扩大,但是却还没有达到完全现代化的地步,使得战争的局面相当的诡谲和变化莫测。

然而,在现代,在排除核战争的情况下,俄军战略腹地和基础设施的优势已经被抹除无几——诚然,广阔的战略腹地为导弹部队和核武器提供了良好的掩护,但是如果不爆发核战争,部队战略导弹的位置在战争中仍将是可探的。西方可以依靠更少的部队突破更多的区域,以近乎平等的装备差距抹除大部分不利的条件。总的来说,此时的西方敢于和俄国抗衡,也是这一原因。

可以说,核威慑的确维持了和平,如果这一因素不存在,基本上就意味着东西战争的爆发很可能在朝夕之间。某种程度上,我庆幸于核武器的存在。

车臣战争

本文的观点实属一孔之见,如不支持切望轻喷。

本文算是对自己观点的一个概括,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再详细的写几篇,只看您想不想看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须记住:永远不要攻打莫斯科
坚守还是撤退?面对苏军的绝地反击,德军到底该做何选择?
苏军二战机动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惨烈的“东方战线”【14】
一战俄国不堪一击?“布鲁西洛夫之战”歼灭德奥联军150万人!
你真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由以及经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