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笔记(2023年大纲)五

28. 会计概论。

28.1.会计基本概念

28.1.1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

一、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

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单位的全部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通过系统、客观、及时地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来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1【财务会计】(注重现在)

①以会计准则为主要依据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

②确认、计量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记录营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归属,以及收益的形成和分配,定期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报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分析报表,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

③财务会计主要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④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记录和反映,提供的信息是对过去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反映。

2【管理会计】(侧重未来)

①管理会计是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的,利用财务会计统计及其他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产生一系列新信息。

②用于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编制计划、作出决策、控制经济活动。

③包括预讽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内容。

28.1.2会计的2项基本职能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一定的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在经济事项发生之前、经济事项进行当中和经济事项发生之后,会计利用预算检查、考核、分析等手段,对单位的会计核算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与控制。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三、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即会计的客体,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对象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企业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一)资金投入

1.资金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2.资金投入包括:

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金(自有)形成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企业债权人投入的资金(借入)形成企业的负债

3.投入企业的资金构成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二)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1.企业将资金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

2.资金循环过程

【供应过程】生产准备过程企业用货币资金购买并储备原材料,并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结算

【生产过程】产品制造过程和资产的耗费过程,企业要发生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车间领用原材料)、劳动力的消耗(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和固定资产等劳动手段的消耗(折引旧、摊销的形式转入生产资金)

【销售过程】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企业销售产品,取得销售收入发生货款结算等业务

3.资金周转:上述循环过程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称为资金周转。

(三)资金的退出

缴纳税金、偿还债务、向投资者分配股利和利润等均属于资金退出。

28.1.3会计核算的7项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 会计核算的内容,也称为经济业务事项。

1经济业务

又称经济交易,是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

【如】购买固定资产,销售商品,上缴税收等。

2经济事项

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如】支付职工工资、报销差旅费、计提折旧等。

根据《会计法》,下列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

【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视同现金和银行存款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

有价证券。是指表示一定财产拥有权或支配权的证券

【如】国库券、股票、企业债券。

【提示】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财物是企业用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且具有实物形态的经济资源。

【一般包括】

流动资产:原材料·然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库存商品等

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等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①债权:企业收取款项的权利。

【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应收及预付款项。

②债务:企业承担的需要偿付的现时义务。【包括】各种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

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涉及企业和其他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自身资金周转,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资本的增减

资本是投资者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投入的本金。会计上所说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提示】资本的增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收益分配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1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如】销售商品的收入。

2支出:企业所实际发生的各项开支和损失,

3费用: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总流出。【如】销售商品的成本。

4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耗费,它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或某种劳务相联系,是对像化了的费用。【如】库存商品的成本。

支出与费用的区分】:在会计上,支出比费用所含范围要广泛。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悬费用)而其他原因发生的支出,如购买设备、偿还借款、支付应付账款、支付股利等都与营业收入无关,都不能构成企业的费用但属于企业的支出。收入、支出、费用、成本都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其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

(6)财物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财务成果主要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在财务上所取得的成果,具体表现为盈利或亏损。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经济业务事项

28.2.会计目标

28.2.1会计目标的内容

1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有关财务状况信息一资产负债表反映

有关经营成果信息一利润表反映

有关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表反映

2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评价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责任

评价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28.3.会计要素

28.3.1企业6大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分类

【会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合理划分会计要素,有利于清晰的反映产权关系和其他经济关系。会计要素是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

二、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一)资产

1资产含义及特点:

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3个特点:

1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先必须已经发生,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是预期的资产。【如】计划购买的机器设备等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2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如】企业融资租入的设备应作为企业的资产。但经营租入的设备不作为企业的资产

3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如】待处理的无价值的报废产品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1资产具体项目: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以分流动资产和雏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1以内)预计在1个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1年内变现的资产。①货币资金②交易性金融资产;③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④存货

【非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

(二)负债

1负债含义及特点:

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它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负债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视时义务【如】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在未来可能形成负债的采购合同,在当前不能作为负债。

2)负债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

3)负债必须是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2负债具体项目:负债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1以内)

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

【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含义:

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在企业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即】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2所有者权益来源包括:

①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③留存收益:历年实现的净利润留存于企业的部分。【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3所有者权益的具体项目包括:

①实收资本(股本②资本公积:包括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过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③盈余公积④未分配利润

三、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收入

1收入含义:

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偶发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不属于收入/收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也可表现负债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为第三方代收的款项杯属于企业收入

(二)费用

2费用含义:

白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送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备注:狭义的费用是指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与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营业费用按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

【营业费用】

制造成本:与生产产品直接有关的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期间费用:与生产产品无直接关系,属于某一时期耗用的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直接计入当期损失。(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提示】

1费用是对耗费的计量,这种耗费饼不一定表现为当期直接发生的支出,有些耗费是通过系统合理地分配而形成的,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2费用与成本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为生产某产品发生的生产费用是构成该产品成本的基础。【区别在于】费用是按照时间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照产品对象归集的。

(三)利润

3利润含义: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

备注:

【包括】改入减费用后的净额(日常活动的业绩)、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28.3.2企业两大会计等式

企业六个会计要素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这种数量关系的恒等式,即为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一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反映资产的归属关系。

在某个特定的时点,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二)会计等式二

收入-费用=利润

反映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提示】

经济业务发生会引起会计要素的变动,但并不会破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由于这一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28.4.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基本原则

一、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4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用来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有两种:

●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1权责发生制也称为应计制

含义:

企业按照收入的双和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应用举例】企业2月份支付上半设备租金12000元,由于此项费用受益期是上半年,所以2月份支付租金是并不是全部计入2月份的费用中,而是在1-6月份每月记录费用2000元。

适用范围:

(1)企业(2)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

2收付实现制也称为现金制

含义:

以收到款项或支付款项作为确认收入、费用的基础。凡本期实际收到款项的收入,不论其是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本期实际以款项支付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的得到补偿,均应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适用范围: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

2配比原则

含义: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并应相互配比,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配比方式分为:

①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因果配比,如主营业务收入与直接成本相配比。

②收入与费用之间的时间配比,如广告费、办公费与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收入相配比。

【要求】

在会计核算中,一个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对于一切预支的款项的成本、费用,要递延到有关的收入取得时才能列支:对于与本期收入有关的一切未来费用,则应在本期内预提,以达到配比的目的。

3历史成本原则

含义: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原则是以货币稳定为前提的。

【优点】

①取得比较容易、比较客观

②有原始凭证作证明,便于查证:

③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

④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目的在于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在本期发生的只与本期收益有关的应当在本期已实现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支出的效益仅惠及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如】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收益性支出作为费用列入利润表中)

资本性支出:指为当期发生的不但与本期收益有关,而且与以后会计期间收益有关的,应当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的收益中得到补偿的支出。凡支出的效益惠及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如】购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支出,该支出通过折旧、摊销等逐期转化为各期的费用。(资本性支出应当作为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中。)

【划分错误的影响】

将收益性支出误计入资本性支出,会少计费用多计资产价值,出现净收益和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如】将应计入“管理费用”的研究费用计入了“无形资产”

将资本性支出误计入收益性支出,会多计费用而少计资产价值。出现当期净收益降低至亏损,以及资产价值偏低的结果。

28.5.会计基本前提

一、会计的4个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又称为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

(1)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2)划分会计主体的作用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可以是营业性组织,也可以不是营利性组织。

【持续经营】

(1)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产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

(2)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企业资产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

【会计分期】

(1)又叫会计期间,就是在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迄日期,一般分年度和中期。

(2)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3)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货币计量】

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并假定货币的币值保持不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货币计量的假设并不表示货币是会计核算中唯一的计量单位,有时在会计核算中也辅以实物数量等计量单位。

28.6.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

2相关性:又称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3.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4.及时性:及时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5.可比性:

①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②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

6实质重于形式:

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资产。

7重要性: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重要事项充分、准确披露;次要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和合并反映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一般情况下,对决策者的利益关联度高的和金额占总业务量比重较大的项目应当作为重要项目在财务报表上进行反映。

8谨慎性:

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扩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对于预计会发生的损失应计算入账,对于可能产生的收益则不预计入账。

谨慎性在会计上的应由存货在物价上张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28.7.会计法规

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会计法》为核心,以会计准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

【会计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是我国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处王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以会计法”为核心。

【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是制定会计核算制度和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前提、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务会计报告等做出了规定。

《政府会计准则》对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等做出了规定。

【会计制度】

《企业会计制度》是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的提供会计信息,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具体会计核算制度。

(1)《政府会计制度》是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由财政部根据《会计法》《预算法》《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的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具体会计核算制度。

(2)主要内容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适用范围、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运用、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和编制说明等。

29. 会计循环。

会计上将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的方法称为会计循环

29.1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主要解决的问题及一般标准

含义:会计确认是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即将某一会计事项作为会计要素正式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解决的3个问题:①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确认;②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③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会计确认的三个标准:①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其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②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的评估③该项目应有可以计量的属性,如价值、成本等,并能可靠的进行计量

【提示】

(1)在确认攸入时,应当及时、并坚持权责发生制,

(2)在确认费用时,应按照收入和对应发生的费用配比的要求操作

(3)确认收入和费用时需要在“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前提下,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来合理确认,即收入的确认要建立在取得收入权利的交易或事项发生时,费用的确认应是在承担费用的交易或事项出现时

(4)资产的确认要建立在取得资产所有权的交易发生之时,负债的确认要建立在确认负债成立的有关业务发生时。

(5)权责发生制构成了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也进一步构成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基础。

29.2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和会计计量属性

含义: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在会计报表中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要素的实际状况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

会计计量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一项经济业务所带来的某一会计要素变化的数量为多少,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定量化特点

会计计量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构成。

会计计量单位主要是以货币为主导的计量单位,同时为了管理的需要辅之以各种实物量度。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1历史成本:又称为原始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2重置成本:企业重新取得与其所拥有的某项资产相同或与其功能相当的资产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适用的前提是资产处于使用状态,且能够继续使用,对所有者具有使用价值。

3可变现净值: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4现值: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29.3会计记录

29.3.1.会计记录的含义

是通过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等载体,运用复式记账等手段,对确认和计量的结果进行记录,为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积累数据的过程。

29.3.2.会计记录的方法

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一、设置账户

会计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各项目增减变动情况和结果的载体。

(一)账户分类

1.账户按照反映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为:

(1)资产类(2)负债类(3)所有者权益类(4)收入类(5)成本类(6)费用类(7)损益类

2.账户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为:

(1)总分类账户:如“应收账款”账户

(2)明细分类账户:如“应收账款一甲公司”账户

(二)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分为两个基本部分:

左方(记账符号为借)右方(记账符号为贷)

一方登记增加---称为增加发生额

一方登记减少---称为减少发生额

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

期初余额、期未余额、增加发生额、减少发生额

四个金额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下: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二)账户结构

发生额的登记方向

1.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借增贷减,余额在借方。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2.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借减贷增,余额在贷方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借增贷减是资产;权益和它正相反;资产费用总相同;收入费用总相反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二、复式记账

(一)复式记账法

1复式记账法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通过账户记录可以全面、清晰的反映有关经济业务内容的来龙去脉,通过账户的平衡关系,可以检查有关业务记录是否正确。

2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方法。

(二)借贷记账法

1以借、贷”为记账符号

2借贷记账法的结构:账户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成本、费用)的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收入)的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

3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4试算平衡公式

发生额试算平衡: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余额试算平衡: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

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一)会计凭证

是指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

(二)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者完成情况,并作为记账的原始依据的凭证。

记账凭证:是依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的,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的会计凭证。

(三)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控制经济活动,保证会计资料真实正确,明确经济责任,为记账提供可靠依据,保证会计记录真实可靠。

四、登记账簿

1账簿是由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用来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是保存会计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登记账簿必须以凭证为依据

2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环节,是联结会计凭证和财务会计报告的中间环节。

3按照账簿的用途,账簿可分为序时账薄、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三类。

4为了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会计人员要定期对账。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工作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29.3.3.账务处理程序

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为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归类、汇总、报告的步骤和方法。

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一、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一最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

优缺点:简单明了,总分类账较详细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但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较大。

适用范围:规模较小、经济业务量较少的单位。

二、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优缺点: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杀系但不利于会计核算日常分工,编制汇总记账凭证工作量较大。

适用范围:适用于规模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优缺点:便于了解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但不利于会计核算日常分工,编制汇总记账凭证工作量较大

适用范围:适用于规模大,经济业务较多的单位。

四、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优缺点:减少登记总账的工作量但若单位经济业务多,会使日记账栏目多,不便于登记。

适用范围:生产经营规模大、经济业务量多,但使用会计科目较少的单位。

五、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特点: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结合

优缺点:简单但会导致账页过长,不便于记账和查阅。

适用范围:经济业务量少且会计科目也少的单位。

29.4财务会计报告

一、财务会计报告的概念和内容

财务会计报告又称为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会计报告是对账簿记录资料的再加工,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之前,为了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必须进行财产清查。

29.5会计报表的分类

一、反映经济内容

①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

②反映经营成果的报表

③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

二、报送对象

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两类

①企业对外会计报表种类、格式和编制方法由财政部统制定

②对内报表是根据企业内部需要自行规定、自行设计的

三、编报主体

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计报表

(1)个别会计报表:

指只反映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会计报表

(2)合并会计报表:

指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占被投资企业的资本总额50%以上的情况下,将被投资企业和本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将其有关经济指标与本企业的数字合并而编制的会计报表。它反映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共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般只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四、编制的时间范围

年度、季度、月份会计报表

30. 会计报表。

30.1会计报表

30.1.1.会计报表的概念、目标和作用

一、会计报表的概念

会计报表是以日常账簿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的,总括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

【提示】

1)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环节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会计循环过程的终点,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

2)会计报表是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描述。

3)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①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定白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②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③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情况的报表,

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组成所有者权益的各组成部分当期的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⑤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的项目的说明等。

30.1.2.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一、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

1在编制会计报表前应当依法对会计账簿记录,包括总账、明细账、但记账和其他辅助性账簿进行审核,内容要全面

2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当符合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关于会计报表的编制要求、提供对象和提供期限的规定。

3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应真实可靠,全面完整,编报及时便于理解。

二、会计报表编制前的准备工作

1、全面财产清查

企业在编制年度会计报表前,应当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务。

①债权债务是否存在,与债务、债权单位的相应债务、债权金额是否一致

②存货、固定资产的实存数量与账面数量是否一致

③各项投资是否存在,投资收益是否按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

④在建工程的实际发生额与账面记录是否一致

【提示)企业清查、核实财产后,应当将清查、核实的结果及其处理办法向企业的董事会或者相应机构报告,并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2.检查会计事项的处理结果

①包括账核对、账账对等:

②检查相关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制度规定;

③对于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没有规定统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项,检查其是否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确认和计量以及相关账务处理是否合理;

④检查是否存在因会计差错、会计政策变更等原因需要调整前期或者本期相关项目的情况。

30.2资产负债表

30.2.1.资产负债表的概念、作用、格式和内容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作用、格式和内容

(一)概念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顺序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适当排列编制,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时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

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编制,反映企业的静态财务状况。

(二)作用

1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及这些经济资源的分布和构成的信息

2总括反映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和构成情况的信息

3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使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是企业偿债能力的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化情况等信息

(三)格式

账户式(左右排列)、报告式(上下排列)

我国采用账户式。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分为左右两方:

【左方】列示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的分布及其形态,反映企业可以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

【右方】列示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反映企业需要清偿的债务和不需要清偿的权益,即反映全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内容和构成情况。

(四)内容

1资产类顶目按流动性(即变现能力)进行排列,流动性强的在前,流动性差的在后,并按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分项列示。

2负债类项目按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并按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分项列示,流动负债在前。

3所有者权益排列顺序: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30.2.2.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资产负债表中每个项目都有“年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两栏。

年初余额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填列或调整填列。

期末余额直接填列和分析计算填列。

30.3利润表

30.3.1利润表的概念、作用、格式和内容以及编制方法

一、概念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依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以"“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为基础,是一张动态的会计报表。

二、作用

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

(1)了解企业利润的形成情况,分析考核企业经营目标及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分析企业利润增减变动情况及原因。

(2)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盈利能力,评价或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和能力。

三、格式

单步式和多步式,我国采用多步式。

四、内容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资产处置收益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利润总额(亏损以“-”号填列)-所得税费用

不影响营业利润的项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提示】

利润的三种形式考试中侧重考核营业利润,考核方式包括: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影响营业利润的项目有哪些/营业利润的计算

五、编制方法

1一般设有“本月数”和“本年累计数”两栏。

2表中“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

3表中“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

4在编制报表时,应根据有关损益类科目的本期累计发生额计算填列。

30.4现金流量表

30.4.1.现金流量表的概念、作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现金】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可随时支付的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

【现金等价物】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通常指3个月以内到期的债券投资。

【现金流量】

(1)现金流量是一定会计期间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

(2)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①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只涉及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或只涉及非现金项目之间的变动,则不会影响现金流量:【如】从银行提取现金或将现金存入银行;以固定资产清偿债务、用原材料或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业务。

②只有发生的经济业务涉及现金各项目和非现金各项目之间的变动时,才会影响现金流量。【如】用现金购买材料、用现金对外投资、收回长期债券投资。

(3)影响现金流量的因素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日常经营业务。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收到返还的税费经营性租赁、支付工资、支付广告费用、交纳各项税款、支付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用支出、支付的保险费等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包括取得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购买和处置无形资产等。

筹资活动是指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包括发行股票或接受投入资本、分派现金股利、取得和偿还银行借款、发行和偿还公司债券等。

二、现金流量表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信息。

1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2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其可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

3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30.4.2.现金流量表的格式和内容以及编制方法

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属于年度报表,由报表正表和补充资料两部分组成。

(一)正表采用报告式

分为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级资法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最后汇总反映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流量表的主要项目分为以下五大类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销售本期收现+前期销售本期收现-销售退回。

②收到的税费返还

③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④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⑤支付的各项税费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取得役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投资支付的现金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

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

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配股利

利润成偿付利息支似的现金

4.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可能导致现金流出,也可能导致现金流入。

5,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

(二)补充资料

1.将净利海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提示】

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间接法需要加以调整的项目可以分为四类:

①没有实际支付现金的费用②没有实际收到现金的收益③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④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我国企业按直接法编制现金流正表,按间接法编制补充资料

直接法是指通过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主要类别反映来自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一种列报方法,以利润表的本期营业收入为起点。

间接法是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点,通过调整计算并列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的一种方法。

30.5会计报表附注

30.5.1.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和内容

一、会计报表附注的概念及作用

会计报表附注建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增进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突出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反映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组成部分的非数量信息以及其他比报表本身更为详细的信息。

二、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

1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2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

3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

4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

5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或有事项、承诺事项

6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提议或宣布发放的股利总额和每股股利总额

7在与财务报表一起公布的其他信息未作披露,企业还应在附注中披露企业的基本情况

31. 会计报表分析。

31.1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和内容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

财务报表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的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并通过财务指标的高低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可以:

1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2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3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方向和线索;

4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检查预算完成情况:

5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1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

分析企业权益的结构、评价企业归还债务的能力,估量企业对债务资金的利用程度。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稳健保证,

2评价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

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情况和周转使用情况估量企业对资产的利用效率,是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

3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分析企业利润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不同年度盈利水平的变动情况。

4评价企业的发展能力

分析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潜力。

31.2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

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基本)●趋势分析法

一、比率分析法

指将会计报表及有关资料中两项彼此相关联的项目加以比较,通过计算关联项目的比率,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法应用较为广泛。这是因为,只采用绝对值对比不能深入揭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在矛盾。

1比率分析法下常用的三种比率:相关比率/结构比率/效率比率

相关比率:是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比较所得的相关数值的比率。

【例】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即流动比率

结构比率:某项目数值占各项目总和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

【例】存货与流动资产比率;流动资产与全部资产的比率

效率比率:用以计算某项经济活动所费与所得的比例,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

【例】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成本利润率

二、比较分析法

通过某项财务指标与性质相同的指标评价标准进行对比,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应用比较分析法对同一性质指标进行数上比较时,要注意所用指标的可比性,必须在指标内容、期间、计算口径、计价基础等方面一致。

三、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是利用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资料,将两期或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趋势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不同时期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时,可以计算动态比率指标,由于选择的基期不同,可以有定基动态比率和环比动态比率两种方法。

31.3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31.3.1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能否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是反映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分析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一、短期偿债能力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提示】过高的流动比率,说明企业有较多的资金滞留在流动资产上,如出现存货超储积压、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拥有过分充裕的现金等,资金周转可能减慢,从而影响其盈利能力。

(2)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2:1左右。

2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又称为酸性实验比率

(1)计算速动比率要排除存货的原因是:存货是流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一种,其变现不仅要经过销货和收账两道手续,而且存货中还会发生一些损失。

(2)反映企业短期内可变现资产偿还短期内到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

(3)一般认为,速动比率应维持茌1:1左右较为理想。对其进行分析时,要注重应收账款变现能力的分析。

【提示】如果速动比率小于1,企业将会依赖出售存货或举借新债来偿还到期债务,这就可能造成急需售出存货带来的削价损失或举借新债形成的利息支出。

3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该比率反映企业的却刻偿债能力

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

二、长期偿债能力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也称为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

(1)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

(2)一般来说,企业的资产总额成大于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应小于1。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50%以下),说明企业有较好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经营能力。在企业资产净利润率高于负债资本成本率的条件下,企业负债经营会因代价较小使所有者的收益增加。

2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又称为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率

(1)表明财务结构是否稳健及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

(2)一般来说,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大于借入资本为好,指标越低,表明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越高,承担的风险越小

3已获息倍数,=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支出

(1)反映企业用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用来衡量盈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证程度。

(2)利息费用包括财务费用中的利息和计入個定资产成求的资本化利息。息税前利润是企业支付利息和缴纳所得税之前的利润。

(3)已获利息倍数越高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越强,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

31.3.2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等指标所反映出来的企业资金利用的效率,是衡量企业整体经营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效率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

【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周转期】360天/周转率

反映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的比率,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多,周转天数少表明应收账款周转快,企业信用销售严格。

31.3.3盈利能力分析

32. 政府会计。

32.1.政府会计的概念

一、政府会计的概念

是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会计主体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

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政府会计主体财政资金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和监督,以确认、计量、记录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和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的情况,报告政府公共财务资源管理的业绩及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专门会计

二、政府会计的主体

各级政府以及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或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

三、政府会计的构成

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1预算会计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有关的信息,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财务会计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实行权责发生制。

四、政府会计的目标

提供有助于广大使用者对资源分配作出决策以及评价会计主体财务状况、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反映会计主体对受托资源管理责任,提供有助于预测持续经营所需资源、持续经营所产生资源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32.2政府会计要素

一、政府财务会计要素

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

(一)资产

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

1流动资产:预计在1年内(含1年)耗用或者可以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2非流动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资源资产等

(二)负债

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资源流出政府会计主体的现时义务

【提示】现时义务是指政府会计主体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1流动负债: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包括】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

2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应付政府债券和政府依法担保形成的债务。

(三)净资产

政府会计主体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净额。净资产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净资产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表现

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时,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时,其表现形式为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四)收入

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增加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充入

政府会计主体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净资产增加,进而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并且最终导致政府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增加或服务潜力增强。

收入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与收入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入政府会计主体;

2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入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

3流入金额能被可靠地计量。

(五)费用

报告期内导致政府会计主体净资产减少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的流出

政府会计主体费用的增加将导致净资产减少,进而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并且最终导致政府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减少或服务潜力减弱。

费用的确认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很可能流出政府会计主体:

2含有服务潜力或者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会导致政府会计主体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3流出金额能被可靠地计量。

二、政府预算会计要素

攻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

1预算收入: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取得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现金流入。

2预算支出:政府会计主体在预算年度内依法发生并纳入预算管理的纨金资金流出。

备注:

预算收入一般在实际收到时予以确认,以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

预算支出一般在实际支付时予以确认,以实际支付的金额计量。

3预算结余:政府会计主体预算年度内预算收入知除预算支出后的资金余额以及历年滚存的资金余额。预算结余包括结余资金和结转资金。

备注

1结余资金是指年度预算执行终了,预算收入实际完成数扣除预算支出和结转资金后剩余的资金。

2结转资金是指预算安排项目的支出年终尚未执行完毕或者因故未执行,且下年需要按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

【提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应当列入政府决算报表。

32.3.政府会计报告

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攸府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

一、政府决算报告

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年度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文件。

(一)内容

1政府决算报表

2其他应当在政府决算报告中反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二)目标

向政府决算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综合反映政府会计主体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有助于政府决算报告使用者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为编制后续年度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三)使用者

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府会计主体自身、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二、政府财务报告

反映政府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行情况等信息的文件。

(一)内容

1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由政府财政部编制的,反映各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的报告

2政府部门财务报告:

1)财务报表:是对政府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信息的结构性表述

会计报表:包括1资产负债表/2.收入费用表/3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4.净资产差异表

报表附注

2)财务分析

(二)目标

向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含运行成本)等有关信息,反映政府会计主体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政府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三)使用者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债权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府会计主体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专题简析
企业会计准则
2015版企业会计准则全文(2)
2018一级建造师《工程经济》3
中级会计实务:第一章 总论(2)
好文共享之《吃透财务报表》|会计相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