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上海│倒马桶


上海弄堂里曾有过三百万只马桶,60后前面的不用说了,70后,乃至一部分80后,都是坐在马桶上长大的。每天清晨,随着一声“倒马桶喽”、“马桶拎出来”,便拉开了一天的序幕。那刷马桶的'沙沙'声,则是上海早晨最独特的旋律。




以前在上海郊区,或者是市区的老户头人家,待字闺中的女儿一旦出嫁,嫁妆中必有此物,还美其名曰“子孙捅”,里边放着红枣、花生、桂园、百果、红蛋等物,意即早生贵子。闹新房那天,客人中的小孩还会拿手去新马桶里摸,也就是这一天,涂着簇新红漆的马桶在新婚之夜是最受人欢迎,最出风头的,有一个民谣说得很形象,叫做“红漆马桶三日香,过仔三日臭澎澎”。




石库门房的弄堂里,每天早晨,各家的主妇都出来倒马桶.各式各样的马桶,放在弄堂口等待马桶车来收倒“米田共”,一声声“马桶拎出来”的呼叫声,一阵阵刷马桶的沙沙声,成了上海早晨独有的噪声。


家家刷过马桶后,多将盖子打开放一边,马桶斜搁在石库门的外墙底,让其阴干。此刻一、两只马桶也罢了,整个弄堂一字排开,就像对走出家门去上学或上班的居民行欢送礼,那些因浸透了粪便味的潮湿木桶散发的臭分子,弥漫在早晨的弄堂里,足以叫人窒息。听久了,还能在这怪诞的弄堂交响乐中,将风格迥异的刷马桶者分辨出来。




只有碰到下雨天,这道旧式里弄清晨必有的“风景线”才会暂时消失,各家女主人往往在后门口稍稍刷几下,草草收兵回营,不会让它在外淋雨。但若雨在早晨下过即停,又恰逢太阳当头,那么,这道弄堂风景线绝对会像雨后的彩虹,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升高,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已讨厌使用传统的木制马桶,每天仅刷洗一次,几次光顾后,里面货色已多,虽说放在家中的阴暗角落里,见不得人,但其阵阵臭味仍可让人在局促的空间里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于是不装电动马桶的人家,大多起用搪瓷的高脚痰盂做便桶,凡如厕后即可到弄堂里的化粪池倒掉,再冲洗干净。这样就可避免使用木制马桶时“囤积居奇”的尴尬了。




随着城市改造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老城区的居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在离开老宅前,不少老太太感慨万分,讲得最多的就是马桶,“倒了一辈子马桶了,怨也怨煞哉,现在终於解放了”,这是老太太们发自肺腑的心声,又何尝不是天天与马桶打交道的所有人的心声。截止2012年,上海的棚户区和老旧的里弄里面还有56万只马桶。如果以一户三口人计,那么就是说还有一百多万人还在过着没有卫生设备的日常生活。




不少有些年纪的上海人都知道,五福弄是上海最早的弄堂之一,与步行街就是“隔壁邻居”的关系。很多人会从它身边擦肩而过,走进旁边的“老庙黄金”,却忽视了这条弄堂的存在,因为它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就在这条细小狭窄的弄堂中,同样生活着不少居民,在他们心中,“步行街”三个字可能还比不上一旁“盆汤弄”的分量,因为前者不过是休闲娱乐的场所,而后者则是他们解决“出口问题”的必需之地。在那里,居民们每天依然排着队拎着五颜六色的痰盂去倒粪,顺便交换一下家长里短。




清早,在倒马桶的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一瘸一拐地提着马桶准备回家了。邻居说,这位老阿婆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倒的。阿婆今年86岁,叫徐翠英,是一位独居老人。阿婆2年前在清晨倒马桶的时候她摔断了腰骨,摔伤后的徐阿婆害怕再受伤,现在每天早上5点半,她就会起床,趁着清晨人少、车少,一个人摸着黑,提着马桶,一拐一拐地去倒马桶。


徐阿婆的家,由于常年晒不到太阳,底楼的房间十分潮湿,布满墙壁的是一块块绿色霉菌。卧室很小,里面只容得下一张床和一个老式橱柜。橱柜的侧面是马桶的容身之处。这个马桶用了几十年了,年纪比很多人都大。徐阿婆苦笑道。




面子是城市的风貌,里子是城市的良心,30多年来,上海虽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由于以前的欠账太多,上海仍然还有不少老城区没有改造,上海仍然还有马桶,我们盼望着上海最后一只马桶能早早走出老百姓的生活,把它放到上海历史博物舘去,让城市的里子将城市的良心鲜亮地托显出来。


来自:看懂上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记忆之倒马桶: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海老弄堂的不美好回忆
弄堂里的叫卖声—老上海风情
我的镜头,让美国人认识上海
上海“过街楼”的记忆
#老寿读图#第52集上海人倒马桶的社交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