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恩捷股份交流会纪要
时间:2021年11月17日
人员:董助 庞总
要点:

  1. 行业供需紧平衡可能持续不止一年,因为生产建设周期长,24月左右。恩捷生产线实际交货已经超过理论产能。明年全年出货可以保障的是45~50亿平,今年出货在30亿平左右。

  2.  10月已经提过价,明年可能还会继续提。但长期,会维持在合理范围,维持产业发展和行业格局。

  3. 储能领域要求循环寿命高、安全性高、成本低,干法大概率更适合。


产能问答:

1,明后年的话这块供需的展望?

明年肯定是一个非常紧张的供应,然后可能在一些时间段里供应断掉的这种可能性,就出现紧缺这种可能。肯定是个紧平衡,可能会持续不止一年。

因为我们这个产品的特殊性就在于我这个产品本身的投产的周期比较长,在迅速的这几个月这种时间段里它是出不来产能的,而且我们本身的一个生产建设周期本身就在24个月,然后完成了这个产品产线建设之后,还要客户对产线进行技术验证等等这些工作。

因为对于电池厂来说,安全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电池厂敢说我这个产品我不需要去验证就直接把它用上去,这个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所以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大家能努力的只是把这个时间尽量的压缩,但它压缩是有极限的。土建这些工作设备安装,然后包括前面设备的建设以及设备的交期,这些东西都只能有限压缩,就是不可能做到我以前10个月才能做出一条生产线,现在突然1个月就能做出来了,这个是做不到的,就违背客观规律的。

所以其实大家能看到从2020年的下半年开始,整个产业链出现了这种爆发的势头以后,一直到现在其实按照季度一直是在整个市场的需求一直是在提升的,一直在向上走。

在整个电池的产业链,大家跟踪这个产业链应该可以是观察到就电池上游的产业链的所有的材料环节全部都断掉过了,全部的供应都出现过问题,从正极负极电解液到其他的很多很细小的一些材料供应商都出现过问题,只有隔膜环节到目前为止,虽然一直是供应紧张,但其实没有断掉它。因为我们储备了足够多的产能,而这些产能现在在市场迎来爆发期的时候,它体现了它的作用

我们也说其实我们的供应本身也是越来越紧的,实际上现在我们的所有的设备都是在进行超负荷生产的,我们很多生产线现在实际交付已经超过了它的理论交付的上限。

我们通过自己不断的工作去把我们的产能挤压,努力去提升我的投产节奏。我们明年投出来的这些产线,其实在2020年的时候就已经下单了,甚至有一个更早我就已经在我的供应商进行预定了,我明年能够出来的新增产能,其实我的场地准备,我的设备安装准备是在两三年以前就在做准备了,所以他才能够在明年形成真正的产能在市场上投放出来。

那么其实我们也能看到我们的很多竞争对手,他是到了今年上半年甚至二季度甚至三季度,他才真正的开始进行这种产能这种投放,所以它的产能肯定会比我们产能要滞后很多才能出得来。

其实我们在解决产能这个问题的工作,我们发现整个的爆发比我们预期的要来的早一些,而且爆发的更猛烈一些的时候,我们在去年的时候就开始解决产能问题了。

之前我们一直给大家指引,就是说我们每年会安排15条线左右的一个新增产能,但是现在我们敢说明年我们可以搞定25条线,就是20条线现在已经解决掉了,还有5条线还在解决过程中,应该花一些时间能够把它解决掉。后年可能我们出来的产能会更多,目标是到30条,甚至更多的这种产线投放上去。

大家可以算一下,2021年的中国电动车的出货量大家认为会在300万,至少是300万辆以上。这个数字如果倒退到一年多两年以前,其实是大家对2025年非常乐观的一个预期,在去年的时候,大家对2025年最乐观的预期应该是500万辆。事实上2022年应该就几乎是必然的把它做完,只要不在产业链或者是其他特定的什么极特殊的情况出现的话,2022年大家觉得500万辆应该是基本上几乎是确定的了,全球就是800~1000万辆的一个体量。就等于我们用1~2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原来准备走5年的路就把它走完了,我们还能够保证现在在这个环节的供应上只是一个紧平衡。

我觉得我们其实看的已经非常准确了,而且我们做的准备也非常充分了。其实在我们整条产业链里,我们都一直认为我们是属于对产业链最坚定,然后我们的投入也最坚定,然后我们就判断也相对来说更准确一些,至少我们的准备是很充分的,到现在为止,只有我们这个环节是没有真正断掉过的。

2,产能到年底可以到多少?

50亿平。到明年我们全年的出货现在可以保障的是45~50亿平,今年出货在30亿平左右。

今年年底我们会达到50亿平的一个制膜产能,但是转换成交货本身就要打一定的折扣。但是明年全年现在测算下来,我们认为明年我们具备45~50亿平的交货能力。

但这个不是一个实际的交货指引,因为他到底最后能交出多少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因为咱们其实在配方上其实有很多,不同的价格的不同复杂度肯定是有差异的。即使出现非常极端的情况,都是一些更复杂更占用我产能的一些产品过来,我也可以做出45亿平,如果相对来说产品结构更理想一些,我生产难度更低一些,我50亿平是能够解决的。我们现在目标是把50亿平也要打破掉,就争取再多交回去。

3,产能还在继续的在扩大,资本性开支和融资渠道的情况?

我们融资渠道还是比较畅通的。我们把控负债和资金流的一个压力达到的时候,我们就会启动去做。其实我们一直在债务上的融资,一直都有人在问,我们去年做了两轮融资,融了一次16亿的转债,一次50亿的定增,为什么不拿去把你的贷款还掉。实际上就是这里面有一个这里有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因为我的贷款还掉的话,我再借出来其实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我肯定要在中间做一个平衡。债务融资本身并不是说我需要了我有充足的资本金,我就随时可以把银行的钱拿出来的。

一条生产线,大概就是2.5~3个亿的资本开支。一条线的产能差不多一亿平。

4,设备是一直在只用日本制钢所?

优先采购制钢所。之前制钢所能够满足我每年的一个投放的需求,现在看的话很可能明年它是跟不上的,我们现在也在和其他的供应商进行讨论。

事实上我们现在还是认为制钢所的设备是比其他人设备要更好一些。因为制钢所设备本身的进化我们也帮了他做了很多,我们现在有几十条生产线,差不多60条生产线,从最早的生产线到现在,至少有三代以上的一个换代了。我们也帮助制钢所做了很多在产线上的很多改造,我们认为我们在这个产业里面,我们还是对设备有独到理解的一家,我们比我们的竞争对手在设备理解上还是领先很多的,所以才能让我的良率、生产效率更高一些,成本更低一些,这些都是方方面面的工作积累出来的。

成本上降低的那一点点,它背后是我在技术、工艺、配方、管理、设备就是很多环节的一点点的一个积累出来的。设备上也是这样的,制钢所设备确实好,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从无到有,如果我没有产品出来,伤害更大。和其他的设备厂商进行这种交流,其实很长很久以前就开始做了。

5,咱们对于上游设备这块的一个锁定情况是怎么样的?自研设备进度?

自研设备在做。制钢所我们在推着它进行产能扩充,包括我们进行设备国产化这一块工作,制钢所也会参与进来,我们都和他之前达成过谅解,大家充分交流过,因为我们和制钢所本身每年都是有固定的高层会,双方的董事长一级之间是定期的每年至少两次会晤。

因为疫情关系,就这两年基本上都是搞成线上的,多少也影响了一点。一方面疫情本身也在放松,另一方面我们也促进比如在第三地等等都在想这些办法,但是事实上制钢所也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他会参与到我们国内的就会有开放性的这种合作,会有一些合作方案出来,后面会做。

我们自己在国内做的生产线,还需要一两年时间才真正的能够做出来,因为我们做出来之后会对它做一些改进,其实和我们去订购线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会把它弄出来,然后之后一旦能够确定下来,就是它的一个性能各方面验证,验证出来之后,它会成为国产设备,会成为我们自研的国产设备,会成为我们设备供应的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部分。

从现在看的话,未来至少3~5年,大概率是10年的维度上都是一个需求不断在提升。其实到现在大家都预期新能源车25年肯定是20%一定挡不住的了,甚至是30更高的一个渗透率。实际上这个一定不是终点,他后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是在这块的整个的需求的绝对数量上还是有一个很旺盛的需求,最后这块都会成为一个补充。我们努力希望明年全部都用制钢所设备解决,但是现在可能会有一点点缺口。目前已解决的20条线基本都是制钢所的,然后看看制钢所能不能再多挤出一些。

就像我们的产能也是一样的,就是你挤一挤,只要基数够大,你挤的时候挤出来绝对量其实是很可观的。为什么说明年我们有45~50亿平的这种交货能力,其实现在我们具备的是3亿平每个月的交付能力,很有信心肯定能出来。其实用的是我们今年50亿平的产能,50亿平的产能挤出1%来,5000万平,挤出2%来就是1亿平。

1% 、2%其实不是很大一个数字,就是努力的去挤一挤,它是有机会的,差不多就是你把每个月多半天的有效开机时间。实际上我不可能做到24小时,8700多个小时,其实我的产线也是按8000小时左右进行开机时间估算的,但是我每个月多挤出10多个小时来,实际上就差不多挤出来个差不多2%的有效开机时间,而且开机转化出来的就是一个产能,它转化的就是一个交付,我50亿平的基础上挤出2%来,就是1亿平。如果放在三年以前,在全球都是一个中等体量的隔膜供应商,已经能排进排得上名次了。

盈利能力问答:

6,调价计划?

10月份对一些客户已经有调价,明年可能还会继续上涨。我们公司其实一直对调价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态度,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涨价这件事儿,虽然短期供求关系出现了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可能也没有办法去调整一些价格,但是如果放长远来看,对我公司的战略其实是一个不利的。因为大家也能看到今年整个产业很繁荣,然后大量的就是非本行业的企业就在宣布说他要建这些东西,我们对竞争本身并没有任何惧怕,其实在过去10年里,我们的竞争环境比现在的复杂的多,比艰苦的多,但我们从过去10年的发展到现在是全球第一。其实对竞争我们从来不惧怕,如果这些进入者并不会形成一个优质的供应的话,其实它对产业对客户对我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倒回去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在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是我们这个产品,我们的产品很难做,其实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只是因为这两年关注度很高,感觉好像赚到钱了,所以就很多人都觉得这很好,是个很好的产业,实际上大家能够算出来的,我们这个产业资产非常重,资产周转率极慢,然后需要对产品生产的环境极其苛刻,产品良率是过去很多年逐渐提升才上来。

放在之前的话,最早的时候产品良率曾经低于30%,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个产业,很苦的一个产品一个产业。实际上在过去几年大家能看到这个产业里除了我们以外,我的同行都只是处于一个微微的盈利甚至亏损的状态。

因为我们这个产业大部分产能都在上市公司手里,对他们来说,有的是他的核心主业,有的是他的一部分业务,但是基本上都会有这个数据,大家都能够基本上拆个七七八八,就这块产业没有几个人真的把它做到赚钱。因为这个产品本身的重资产,难以生产的特性就决定了这个产品是会有一个相对高的毛利率,因为它周转很低,整个来说综合下来其实还是一个很苦的产品。

我们的艰难就在于这儿,它不好做,但大家又因为短期的繁荣,又看到它的毛利率高,其实我们的同行的毛利率远低于我们的水平。这个就证明这个产品不好做,其次这个生意这个赚钱其实是不容易的,是非常艰苦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对这个东西也是一个警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的话,其实我们希望的定价更好的是处于一个合理的位置,我也不想去赚取这种过于额外的这种供求关系的钱,我们希望赚的是产业链成长这种钱。到明年出现这种供求关系的问题,价格调整几乎是必然的一个选择,但是我们的原则也是他不要对我的长期战略产生比较大的伤害,努力的降低他对我长期战略的一个伤害,来选择这个价格。

7,明年你觉得有可能产生价格战的情况吗?

不现实。在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搞价格战对谁有利。明年不会真正的有效供给出来的,市场上只有原来已经做好准备的一些,其实大部分的新增产能都在我们手里,都是我们准备的,我们一直都坚定的在准备产能,实际上是我们的竞争。

在2020年12月份以前,一直到大概2018年几乎行业是没有新进入者的,大概淘汰了90%的供应商。在之前国内大概有100多家隔膜生产企业,到现在成批量供货的大概也就十几家,而且百分之八九十的市场份额是集中在四五家手里。这个市场未来一定是这样的格局,就是极少数几家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然后剩余的一些很细微的市场,特定的一些市场,就是大家照顾不过来的一些市场,可能会有一些的供应商。也不太可能两三家就占根据了全部的市场,因为很多细小的市场难以完全覆盖的,但是整体来说已经是这样了。最后真正的保留在市场上的供应商其实也会非常有限。

8,毛利提升空间还有多大?

毛利率其实就是我们说单平盈利。其实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售价,我们现在肯定售价不会降。第二个就是成本,从成本角度来说,虽然成本的下降的曲线是在变平缓,但其实它还是稳定的在降,未来我还是有潜力把成本降低,当然剔除价格因素的成本价格。我们的PE没有涨价,因为我们的PE比较特殊,原来那个价格就很昂贵,叫超高分子量高密度聚乙烯,本身就是PE材料里一个很细分的市场。

9,目前干法和湿法大概的一个价格区间是什么样?国内外差别?

价格差异很大,因为这个产品是定制化的,它要根据客户的产品具体要求和它本身所处的技术体系来确定的产品价格。使用不同的原材料配方价格差异很大的。所以这个价格其实针对具体的产品,它是一个复杂的定价系统,大体上现在从一块多钱的到几十块钱一平米的都有,但大部分都分布在几块钱的价格区间内。

客户结构问答

10,前3Q下游客户结构?

宁德占我们发货量40% ,我们占宁德50-60%。其他像国际那几家,国内的中航、国轩、亿纬、蜂巢和比亚迪占比比较大。消费端像ATL这些。中国主流电池厂都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客户结构和他们的市占率结构匹配,除了像SK和比亚迪自己有隔膜。我们10月份在国内市占率60% ,全球30% ,没必要挑选客户。未来有潜力的中小电池厂也会覆盖,像中航这两年势头很猛,大部分隔膜都是我们供应,因为我们提前做了工作。

11,出口占到多少比例?

国际用户30%。不过不是出口,我们其实把国际客户列进来,国际客户有很多工厂其实是在国内的。大家看到我出口销售其实并不是国际客户的销售。我们是分成国际客户和国内客户,国际客户的不论是发到中国还是发到海外,我们是都归类为国际客户这边的,可能不一定体现在出口上。你像LG大量的工厂都在国内,我都直接发到南京就可以了,真正出口不到30%。而且有很多膜,是跟着电池出口的,在我这儿体现不出来的。

干法业务问答

12,干法主要的应用的场景?

我们干法产品本身就是为未来的储能市场做的一个准备。因为储能市场和动力电池的市场是有一些差异的。虽然它使用电池,我们判断未来电池储能本身会是储能市场里很重要的一块,占比不会低,这种情况下它会对电池有巨大的一个需求,我们判断市场会比动力市场甚至更大,甚至是大很多,因为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阔。

但是从现在已知的技术路线选择,我们现在很难确定最后储能市场到底是选择三元,磷酸铁锂还是甚至是新的钠离子,或者是开发出新型的电池,在这个基础上再进步等等。这个东西目前很难判断,我们很难清晰的找到最终会选择的技术路线。

实际上是各种电池在储能上里都在应用,但是它有几个基本特征,它对循环寿命要求更高,它对安全性要求更高。因为储能市场比较常见的那种应用场景匹配,包括大容积的单体投入,还有分布式。分布式比如说像美国这种很适用它独栋房子很多,他这种墙体内进行这种电池储能,但实际上它的体量也是远远超过车的,而且它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一定是超过车的,因为你不可能住在一个就是说随时电池会出问题的一个房子里,他接受不了的。

而且你进行这种大型电站储能的时候,比如说可以风光水进行这种调峰调频,或者是储能进行高峰存储,进行电能存储的这种电站,它一定是一个大型的建设,它不可能进行非常小的建设,这个成本是没有办法做下去的这种应用场景,这是个大概率出现的,而且非常确定的一个应用场景。

这个应用场景它对电池的要求有几个特性,首先就是循环寿命,所以他一定希望寿命长,因为一次投入它需要常年的使用,在日历寿命和循环寿命上它一定要长。大家好像可能不太关注,其实三C类的手机电池的循环寿命是远高于动力电池的。因为你车循环一次,假如说是500公里,你1000次50万公里,你开一辆车50万公里基本上就对肯定够了,90%的家用车50万公里足够了,商用车可能要求高一点,但是手机你是每天一充,你其实用三年它就是1000次,实际上是手机的三C的寿命会更长,而储能很可能它是出现的是一两天就一个循环,然后又要求你在那里一次建设,可能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一个,所以他对寿命要求更高。而单次建设的单体投入大就带来它基本上是商业机构来建设,不太可能是个人消费者,这种情况下对成本要求是更高的。

这三个特点其实我们是可以识别出来的,我们就要为这个识别出来特征去准备它适合的产品,我一直持这种观点,技术本身为市场和商业服务。不能说我的技术好,所以你市场要向我屈服,因为我这个技术好,所以你就必须要用这个产品,就不是这个道理,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识别出来这个以后,我们就针对性的去寻找这种产品,所以才做的干法产品的准备。因为我们现在走的这条干法路线是可以把隔膜的成本做的更低,它的基建成本更低,我们把它做下来以后,它其实更适用于未来的储能市场。

13,对于储能这个市场来说,干法可能更适合?

不是。在解决掉循环寿命和安全性以后,更低成本的产品更适用。

所有工业品对成本是永久的,但是新能源车是愿意牺牲一些成本去换取性能。实际上三C类电池它的价格是最贵的,因为每一个个体消费者都愿意付出一点附加值来换取他这个更好的一点点体验。本质上来说其实是在成本和性能之间做的一个折中。

我们现在判断干法是一个非常大的确定性非常高的一个选择,几乎因为它的应用场景就决定了。在工业品领域,专业的工业企业的采购经理们更是一个理性的经纪人,对价格看重。

其他问答

14,现在良率是多少?

看产品不同,现在已经很高了,最差的也有百分之八十几。

15,节能政策的影响?

我们能耗不低,但是和真正的高能耗比又不算高,能源消耗是我成本中很大的一个比例,但和电解铝比肯定不算。而且我们这个产业其实在全国各地都是属于优先保障的。其实我们这个产业上大家能看到,电池上游其实有很多化工厂,化工厂本身是在这轮里应该是首先要被干掉的,但实际上只要是在电池产业链上的,基本上都保了。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一刀切有误,杀了之后,再把它挑出来。个别化工厂我们也了解到一些情况,它可能被停了,但是就停几天,然后马上就恢复了,甚至电池厂都有被误杀的,说你能耗高误杀了,但是马上去政府一说明,我知道这个是鼓励类,所以整条产业链上其实真的受影响,应该局部是有一些,但是我们是一点影响都没有。

16,4680对隔膜用量和涂覆影响?

对隔膜用量无影响。对涂覆的影响,理论上可能减少,但事实上电池是复杂产品。涂覆解决的是体积、粘结性、抗高温性能、强度,有几百种配方,很多时候还会组合,满足客户要求。

任何一个在材料上的很轻微的调整,对于电池来说都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材料不会随意改的。不会上个月我嫌这个东西贵,下个月我就不用它了。它是一个非常系统非常复杂的工程,很难去改变所有的材料,甚至包括改变其中某个材料的配方结构。比如在过去很长时一段时间里大概有一两年甚至不止,高镍电池无钴电池等等,都走得非常慢。甚至包括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之间这种技术路线的摇摆。综合下来它还是有个商业选择,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所以不存在就突然间一夜之间就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动力电池价格被逼下降30﹪ 整个供应链深受影响
锂电池产业链高盈利产品——隔膜产业全梳理及标的推荐
动力电池隔膜,价值较高的投资方向
沧州明珠6000万平米湿法隔膜将投产
善行干货!聊聊如何梳理产业链
上半年国内氢气产量同比增加25%,其中新能源制氢比例同比提高3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