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福州民间舞蹈
岳 平
福州民间舞蹈有悠久的历史。闽侯鸿尾乡石佛头村黄土仑文化遗址发掘出陶鼓明器,说明商周时期,福州地区的闽族先民已使用过鼓类乐器。陶制鼓,在先秦典籍中称为“土鼓”。《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籥,伊耆氏之乐。”这是说,土鼓、土制的鼓槌蒉桴,苇管制作的籥,是负责祭祀的官员伊耆氏使用的乐器。《周礼·春官》记载:“籥章掌土鼓豳籥。”是说由称为“籥章”的乐师,负责演奏土鼓和豳国的籥。《周礼·春官》还记载:“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 ”,“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即每年二月、八月的寒暑易节和岁末时十二月时,都要用有陶鼓等演奏的乐舞,祭祀农神,祈祷丰收。
约成书于三国吴末帝孙皓时(公元264~280)的吴丹阳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安家之民,愁依深山……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也。男女悉无履。今安阳、罗江县民是其子孙也。”罗江县即今福州市罗源县一带,其先民在父母丧葬时,以歌舞祭祀的习俗。
两晋时期,佛教传入福建,福州兴建寺庙与浮屠之风日盛。至今尚存的闽侯尚干镇塔林山的庵塔,是南朝陈太建年间(569~582年)建的仿木楼阁式的七层八角石塔,基座八边浮雕飞天等图案。福清渔溪新店村虎头山麓唐代砖墓出土的画像砖,画有吹箫仕女、舞女和飞天等图像。“飞天”,原是佛教的乾闼婆和紧那罗神,能歌善舞。闽侯庵塔的飞天石雕和福清画像砖飞天图像,是南朝和唐代的佛教文化对福州民间舞蹈影响留下的遗迹。
唐代,福州舞蹈已颇为繁盛。唐张固《幽闲鼓吹》记载,唐代宗年间(762~779年),“元载子伯和,势倾中外。福州观察使寄乐伎十人,使者半岁不得通,窥视门下有琵琶康昆仑出入,乃厚遗求通。伯和一试,尽付昆仑。”’福州观察使一次寄乐伎十人,而这十人经考核,都能归属当时号称“长安第一手”的琵琶演奏家康昆仑统领,是见当时福州歌舞的兴盛和歌舞人才之众多,而且演奏、表演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独孤及《福州都督府儒学治记》记述了福州观察使李椅在福州兴学时,每年都要在祭祀孔子时表演“大成乐舞”,此举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不仅州学有祭孔舞,地方县学也有。清雍正年间修纂的《福建通志》卷十四尚记载有“大成乐舞”的歌词、乐谱、乐器和舞蹈动作。
唐宪宗元和年间,侯官人陈去疾写的《踏歌行》:“鸳鸯楼下万花新,翡翠宫前百戏陈。夭矫翔龙衔火树,飞来瑞凤散芳春。”这是已知最早的福州籍诗人描绘舞龙舞蹈的一首诗。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闽县人林滋在《木人赋》中,描绘木偶表演“即手舞而足蹈”,“必左旋而右抽”的舞蹈动作,而且有“贯彼五行”、“超诸百戏”的艺术效果。
《重纂福建通志》卷二十九《津梁》记载,唐昭宗天复初年(901~994年),福州城南安泰桥一带,已是“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供歌舞表演的场所———“歌楼”已颇为繁多。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李觏在《野意亭》中有“山鸟不知红粉好,才闻歌板便惊飞”之句,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蔡襄《登四彻亭》诗中描绘“艳艳舞衣朝日处,飘飘商橹落潮时”,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曾巩《旬休日过仁王寺》中“随分笙歌与樽酒,且偷闲日试闲行”,《夜出过利涉门》中“红纱笼竹过斜桥,复观翚飞入斗勺。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等诗句,1974年,福州新店脂山宋墓发掘出三件寿山石刻舞俑,这些都反映了北宋年间福州仍有以歌舞行艺为生的乐伎活动。
闽清人陈旸所著《乐书》,成书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共二百卷,后一百零五卷除律吕五声和历代乐章外,还有关于乐舞、百戏等方面的记述,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舞蹈的资料。
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纂的《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岁时”中,记述了自唐先天年间(712~713年)开始,福州的“燃灯”、“观灯”、“驱傩”等习俗,其中“又为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像,纵士民观赏”,“新妆歌舞月明中”,反映了当时福州歌舞盛行,已有舞龙、舞狮、傩戏等舞蹈。“东岳焚香”条,记述了当时福州民众在“岳帝生日”时,“结社荐献,观者如堵”。是已知福州“迎泰山”时表演民间舞蹈习俗的最早记载。
元王恽在《三山元日》写道,“台热天香簇绛纱,三山箫鼓乐年华。竹枝歌后多淫祀”,吕诚《越楼观灯》有“竿夜冰轮烂不收,又看春色满南州。沉香火底鳌山柱,翠幕星前羯鼓楼。小队天魔花作阵,初筵云醴玉为舟”,范椁《元夕》有“记取合沙元夕节,满街箫鼓雨兼风”及《南涧志见》有“繁桃只称倚红扉,腊酒吹香著舞衣。楼底谁家吹玉笛,一双白鹭上云飞”等,这些诗句反映了元代时福州乐伎及节庆的歌舞活动。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黄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之“地理志”记载,福州宋时每年元宵节举行的节庆歌舞活动,“入国朝来,民俗祈年,虽间有设于境者,而官府则不复设于此”。表明福州明代时仍延续节庆时举行歌舞活动的习俗,只是变官府组织为民间自发举办。
明万历(1573~1619年)以后,关于福州民间舞蹈活动的记述渐多也更具体。如王世懋《闽部疏》记述,当时福州,“迎春日多陈百戏,盛亭台之饰。坐婴儿高槊上,儿皆惯习,饮啖自若,了无怖惧。千夫万骑,绕堂皇而出,唱呼跳舞,劳以历书。恶少辈多舞狻猊,求索尤甚,即藩臬长无奈之何。士女传观,填街塞巷。”徐硔《闽中元夕曲》中“珠玑高喷火龙红,满架银花一线通。忽到半空闻霹雳,灞陵桥断紫烟中”,“朱门处处月光流,金鼓喧天夜不休。堂下汝成狮子吼,一双争戏彩丝球”,“谁家白皙少年郎,蜀锦吴绫别样妆。半醉半醒骑马过,最堪魂断是龙阳”,谢肇淛《福州五夜元宵》中“更说闽山香火盛,鱼龙百戏列斋筵”,“翠翘浮月盘龙动,玉勒嘶风宝马骄”,“舞凤蟠龙百戏阵,空寒如水涌冰轮”等,对福州的“台阁”、“铁机坪”、“舞龙”、“舞狮”、“马上”等民间舞蹈都作了描绘。
明崇祯年间(1628~1645年)何乔元纂的《闽书》“风俗志”卷三十八中,摘录了《三山志》上元时灯毬、彩山、观灯及《闽部疏》迎春日等有关记载后指出,“按宋时风俗云然,于今则至无等矣。”明末清初海外散人著的《榕城纪闻》记载了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福州“以五帝逐疫出海”的民俗活动,参与者“或扮鬼脸,或充皂隶,沿街迎赛,互相夸耀”,“百十成群,鸣锣伐鼓”、“纸糊五帝及部曲,乘以驿骑,旋绕都市四”,这已见后来被称为“舞八将”、“褐骨”等民间舞蹈的端倪。《榕城纪闻》“康熙壬寅元年(1662年)正月初八”条,“龙山巷与打花鼓人住,亦王课户。打花鼓亦千余人”,记载了向靖南王缴纳赋税的千余打花鼓人聚居于福州龙山巷。大量江淮民间歌舞艺人在福州行艺,丰富了福州的民间舞蹈。
清代时,福州在节庆及迎神庙会演出歌舞的习俗更为红火。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涂金傀粉郎君,灯火红光簇似云。北院乌山好身手,大家迎到四更分”,“盛时里巷有文章,彩幄银灯月旦场。赢得诸坊台阁看,打油诗句满街墙”,记述了乾隆年间福州元宵节歌舞演出场面的热烈。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李彦彬的《行春词》描绘了当时福州民间迎春多姿多彩的台阁表演。其中“王母霞衣衬凤尧(结铁缕一,仙女立其上)”,与现存的长乐琴江台阁的“天女散花”节目如出一辙。“绿么度曲倚栏桡(又有用玻璃饰彩舟,两人并坐舟中,弹琵琶度曲,亦琅琅可听)”,与现今尚存的永泰龙门和琅岐的陆地行舟、连江的旱舟甚为相似。道光年间(1821~1850年)王廷俊的《柏姬庙竹枝词》“髻童装束似西施,绰约芳龄三五时。骏马骑来红叱拨,也教人不辨雌雄”,“十五鸦鬟坐纸舟,当年故事白江州。泥人看煞浔阳妓,手抱琵琶不掩羞”,“衣香扇影簇花街,台阁千般巧制佳。穿过官衙邀奖赏,胸前个个挂银牌”,记述了道光年间福州“马上”、“陆地行舟”、“台阁”等民间舞蹈表演的情景,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年),郭柏苍等纂的《乌石山志》,施鸿保著的《闽杂记》中,记述了道光、咸丰年间福州迎神赛会、“出海”(送瘟神)时举行的文艺表演。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9年)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快乐·宗教与世俗节日》中,描绘了当时福州元宵节舞龙灯、送灯祝贺生育以及“迎泰山”、“出海”、“迎城隍”、“迎娘奶”等习俗。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廖毓英《里社送丁词》“宵深莫便卸红妆,箫鼓声喧送喜忙。累得玉人还怯臊,一灯高照合欢床”,描绘了福州民间新婚送灯祈祝生育的习俗。光绪末宣统初(1908~1909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中“摇钱树”“买得数枝花饼无,花枝满手唱于于。许多吉语堂前赞,只博官人一五铢”,描绘了福州沿街乞丐,以“摇钱树”歌舞乞讨的情景。
民国10年(1921年)编纂出版的《闽清县志》、民国12年(1923年)编纂出版的《平潭县志》等,记述了民国初年福州各县节庆、迎神赛会时民间歌舞的表演。民国24年(1935年)至民国25年(1936年)5月间,福州《华报》刊载的《福州风俗竹枝词》,描述了福州当时“舞龙灯”、“拍狮靶”、“高脚”、“台阁”、“陆地行舟”、“马上”、“褟骨”、“八家将”等民间舞蹈的表演情景。
自唐末至民国年间,反映福州舞蹈的诗文连续不断,可见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福州延续。
福州民间舞蹈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风格既有剽悍粗犷的,也有秀丽细腻的;既有清新明快的,也有古朴沉稳的。表演有的以技艺见长,有的以情趣取胜,也有的以奇巧争锋,多姿多彩,十分丰富。这些舞蹈大致可归纳为灯舞、龙舞、狮舞、纪念先贤舞、节庆婚嫁习俗舞、展示类舞、杂耍类舞、少儿游戏舞、迎神舞、禳灾祈福舞等十大类。
灯舞 在福州方言中,“灯”与“丁”、“登”谐音,每年元宵节“迎灯”,以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是福州城乡长期沿袭的习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燃灯”、“观灯”,福州在唐玄宗先天年间?穴公元712~713年?雪就开始有了。“既夕,太守以灯炬千百,群伎杂戏迎往一大刹中以览胜。州人士女却立望,排众争观以为乐。”因此,衍生了多种多样的灯舞。
福州闽越族先民有蛇崇拜的,闽侯县荆溪镇永丰村的“蛇灯舞”就是这种古风的遗存。该村有蛇王庙,供奉“青竹蛇王”,在每年元宵或三月初一蛇王诞,该村必游灯笼蛇。
连江城关的“茶篮鼓”,以争摘茶篮灯上的红白花表达人们对生男育女期盼。福州市及郊区的“莲花灯”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敬仰和怀念。连江丹阳镇旺庄村的“生肖花灯”以天干地支的组合变换队形进行表演。连江潘渡上社村的“棋牌灯”和罗源潮格村的“骰牌灯”,分别按象棋或牌九子扎灯,模仿下棋或打牌九进行游灯表演。连江潘渡洪安村的“八卦阵灯”,扮梁山英雄列阵比武表演。连江黄岐的“海神灯”福清新厝大澳村的“海族灯”,反映沿海渔村祈求风调雨顺、渔获丰收的愿望。连江长龙、潘渡等畲乡的“迎龙伞”,是纪念畲族始祖盘瓠的习俗性舞蹈。
龙舞 龙舞是灯舞中的一大类,在福州有悠久的历史。唐元和年间?穴公元806~820年?雪,侯官?穴今福州?雪人陈去疾在《踏歌行》诗中,即有“夭矫翔龙衔火树,飞来瑞凤散芳春”的诗句描绘舞龙表演情景。宋淳熙《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二”的“上元”、“灯毬”中记载,“又为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像,纵士民观赏。”文中的“飞龙”就是舞龙灯表演。
福州龙灯舞多种多样,最大量最普及的是以竹篾扎架蒙以纱布龙被的“布龙”,福州市及所辖各市县区均有此种龙灯队。其表演各有特色、最著名的是仓山区盖山镇高湖乡的龙灯队。此外,福清东汗、莲峰和平潭有在床板上置灯作龙身的“烘龙”或“灯牌龙”;永泰梧桐镇埔埕村有以椽板上置灯为龙身的“椽板龙”;马尾亭江镇东岐村有以圆木段插香烛为龙身的“木龙”,此外,盖山镇高湖村还有小孩以草绳扎成龙模仿大人舞龙嬉戏的“草索龙”。福州城乡,中秋夜时,还有成群结队的孩童舞着插着香柚子的“柚香龙”。
狮舞 狮舞在福州也有悠久的历史。成书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穴1101年?雪。闽清人陈旸所著《乐书》卷一百七十三“狮子舞”条记载,“唐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缀毛为之,各高丈余,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南宋淳熙《三山志》卷四十“土俗类二”、“上元”、“灯毜”中记载,“又为纸偶人,作缘竿、履索、飞龙、戏狮之像,纵士民观赏。”文中的“戏狮”就是狮舞表演。
狮舞在福州分布亦较为广泛,最大量的是人套着狮头狮被扮狮的舞狮表演。仓山盖山镇浦下村、闽侯尚干镇埔里村、青口镇青圃村;长乐吴航、航城、营前、鹤上、湖南等地的狮舞均为此类。表演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表演狮子的搔痒、舔毛、戏水、滚翻、抖毛、生养抚爱小狮等动作。“武狮”,在舞狮时穿插武术表演。
另有几种别具特色的狮舞。连江筱埕镇大埕村的“狮灯舞”是用竹篾为框架裱糊纸或布条狮毛制成的狮灯,每只狮灯由两人执棒舞弄表演。永泰城峰镇温泉、嵩口镇陈埔的“纸狮”是用筷状的小竹杆操纵表演的。连江潘渡仁山的“拉线狮”是用拉线操纵表演的。
纪念先贤舞 福州民间舞蹈中,有一部分是纪念性的。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祭孔舞”,唐独孤及的《福州都督府儒学治记》中,就记载了当时每年祭拜孔子时举行舞蹈。纪念性舞蹈中较多的,是纪念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如平潭的“藤牌操”,福清的“光饼舞”,连江马鼻的“上撬舞”,福州城乡的“拍饼谣”。福州城乡的“砻砻粟”是纪念抗倭英雄福州洪塘乡人张经的;福清的“鱼缸”则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连江透堡的“三头马”是缅怀南宋淳熙年间的该乡状元郑钅监  的。
节庆婚嫁习俗舞 广义上说,民间舞蹈绝大部分都是节庆习俗舞蹈。这里是指在特定的节日、婚嫁场合福州特有的习俗舞蹈。如中秋摆塔是福州特有的节俗,台江义洲、帮洲、瀛洲、鸭姆洲等处百姓,中秋时多在空旷地上叠瓦片塔,塔内堆放枯枝干叶点燃,人们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瓦塔欢歌乐舞。这种“瓦塔舞”是福州特有的中秋节俗舞蹈。福清的“瓦塔舞”除欢渡中秋外,相传还有纪念戚继光抗倭胜利的意思。“烧火爆”是福州除夕夜特有的节俗篝火联欢舞蹈。相传其起因于明万历年间福州民间一位机智狡黠的穷秀才郑堂的故事。“花轿吉祥”是根据福州以往婚嫁坐花轿的习俗编演的。“四角厅”则是罗源福湖畲族婚礼前为新郎办“佳期酒”时的风俗舞。“车鼓队”是福清新厝镇代表性的节庆习俗舞蹈。
展示类舞 指的是表演幅度较小,主要以造型展示的一类舞蹈。明万历年间?穴1573~1619年?雪,王世懋著的《闽部疏》中,记载当时福州“迎春日,多陈百戏”,描述的就是这类舞蹈。
其中,在福州各县市区流行最广的是“台阁”。清乾隆年间,侯官人郑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词”之十就有“赢得诸坊台阁看,打油诗句满街墙”之句。清嘉庆年间,侯官人李彦彬的“行春词”,更为形形色色的各种台阁作了具体描述。福清、长乐、平潭、连江等县市,有种人站或坐在铁架上表演的“台阁”,称为:“铁机坪”或“铁杆阁”。其中,长乐琴江台阁铁架可以转动,称为“活机”,表演时更是惊险奇妙。福州流传的“陆地行舟”的舟有竹布扎制和木制两种,木制的“陆地行舟”实际上是“台阁”的另一种。清嘉庆年间,侯官人李彦彬描绘当时各种“台阁”表演的“行春词”中,“绿么度曲倚栏桡”句,指的就是“用玻璃饰彩舟,两人并坐舟中,弹琵琶度曲,亦烺烺可听”。《华报》民国24年?穴1935年?雪12月3日所刊“福州风俗竹枝词”中“陆地行舟”介绍,以“木板为底,旁以彩纱,褙为舟形,歌童舞女,作摇桨势,以眉目传神,舁于街上”,指的也是这种台阁式的陆地行舟。这种形式的陆地行舟,至今在永泰、连江、琅岐等县仍有活动。如“肩头坪”主要活动地区在琅岐。有表演者骑在马上展示的“马上”和坐在竹木制转轮椅上展示的《平踏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福州城区尚不时可见,可是到了1949年后已无此类表演。
杂耍类舞 此类舞中福州流行最广的是“高跷”、“钱剑”,以及两者结合的“高跷钱剑”,福州各县市区几乎都有这种表演队。其次是肩挎竹布扎制彩舟表演的“陆地行舟”,在福州各县市区也多有此种表演队。“打花鼓”表演在福州也较为常见,清初海外散人著《榕城纪闻》记载,当时福州龙山巷即住有打花鼓千余人。打花鼓表演的抛锣接锣、抛接钱剑、击鼓等的技巧,令人眩目。福清的“瞎子观灯”和平潭、台江的“公背婆”中,在表演者胸前和背后,分别绑上假人的上半身和双脚,进行一人扮俩人的表演;流传于福清、平潭、长乐一带的“渔翁戏蚌”,身背蚌壳的蚌精表演;流传于福清海口桥头村的“乞丐公乞丐婆”中,公婆虚拟坐着对唱答,都颇为诙谐逗趣。
少儿游戏舞 福州民间少儿游戏舞蹈中,流行最广的是“花花面壳”舞,其中又多为头套“大头娃娃”面具的舞蹈,如“亲家舅送灯”、“新人真作佳”、“逗保长公”等。“月光光”是骑竹杆为马的嬉游舞蹈,该舞蹈童谣据《福建通志》记载,唐天祐元年?穴904年?雪即在福州流传,是已知见诸记载的福州最古老的一首童谣。“鸡公叫更”也是在福州流传历史较久的儿童游戏舞蹈。“柚香龙”是中秋夜,福州街头的儿童游戏舞蹈。“老鸢抹鸡仔”、“平脚嫂”、“鲤鱼讨姆”则是辛亥革命后,福州小学教师根据流传的童谣编的儿童游戏舞蹈。
迎神舞 福州历史上有“迎泰山”、“迎城隍”、“迎尚书”、“迎娘奶”等迎神赛会。绝大部分福州民间舞蹈,都在迎神赛会时参加表演。此外,还有些是迎神赛会时专有的舞蹈表演,如“迎褟骨”、“舞八将”等等。“禢骨”是人套在“骨”即木刻头像和穿着服装的竹编身躯框架里操纵的一种表演。按所“禢”的“骨”的不同,又有“迎无常”、“迎保长公保长嫲”、“迎孩儿硋”及迎各种神的神将禢骨。“舞八将”是“迎尚书———出海”中为尚书公开道的八位执刑差役的舞蹈表演。“迎吴颜”是台江区中选、后洲特有的习俗,迎闽越国时吴、颜俩部将,迎神时抬神马夫摇动杠棍、摆动身躯,表演出二将骑马边巡游边喝酒似醉非醉的姿态。“跳跳神”是仓山螺洲镇乾元村迎“大王神”时,先行官“何总政”的表演。“扛猫”是闽侯荆溪官口村迎“三代韶仙元帅”时的表演,表现猎户抬虎猎归的情景。
禳灾祈福舞 指应福州民间家庭之请,为其除魔驱妖或祈福寿祈生育等表演的舞蹈。多由道士进行。如“过关”是保佑儿童平安成长法事舞蹈;“穿花舞”用于超度亡灵的,也有是祈福寿的。“剪花舞”多用于祈生育。“跋天官”系为职业或业余闽剧班社人员在全本戏演出前应请加演的舞蹈表演,用于为约请方祈求升官发财。
福州民间舞蹈与福州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民间信仰、民间习俗是民间舞蹈产生、延续和发展的依托,民间舞蹈又成了民间信仰、民间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定期举办的节庆社火、迎神赛会,在历史上既满足了人们文化娱乐的需求,又促进了民间舞蹈的花样翻新和技艺提高,对福州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节庆社火衍变为节庆踩街、游园,迎神赛会除在部分乡村尚保留外,在福州及多数市县城区已罕见。许多民间舞蹈经加工,得以新的提高。一些迷信内容的舞蹈则不再流行,或经整理、改编,注入了新的内容。
福州民间舞蹈,是千百年来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信仰而产生发展的,又因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等水乳交融而得以长久延续。然而,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间舞蹈亦随之产生衍变,有些舞种成了历史陈迹,反映新生活、新思想、新习俗的民间舞蹈又应运而生。我们应该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使之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福州春节元宵节民俗(拷贝的)
福州介绍
春节习俗[我国传统民俗节日]
〖风俗习俗〗正月初四:民间迎神
福州过年习俗
南安市非物质文化--火鼎公火鼎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