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视角,窥破曹雪芹《红楼梦》里的难解谜题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主要向我们解读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变化发展及其一定意义上的“落后”原因,并且作者在其花费笔墨最大的《差序格局》以及《礼治秩序》两章节中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以父系社会为核心,向外波纹式延伸的家族观念。最后为我们展示出了其核心论点“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

对于这一论点定义,笔者不禁想起了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一书,书中对于贾府的刻画、对于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绘,不就正相当于一个传统的极其稳定、变化很慢的熟人社会吗?那如果我们用《乡土中国》中对于乡土社会的研究视角来解读《红楼梦》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呢?

一、四大家族终究走向灭亡的原因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命运共同体,导致他们因为生活的过于安稳而不思进取,渐渐的进入了一种犹如“不知身外事”的境地。

费孝通先生在《文字下乡》以及《再论文字下乡》两文中所谈到的空间、时间尺度上文字在乡村的价值。

正是因为四大家族间过于亲密、联系过于密切所以他们就如文中提到的“文盲”一样,他们由于空间尺度上彼此之间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多余的语言进行交流,或者是因为时间尺度上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定型,其历史轨迹也是一条直线,语言足以传递代际经验,不需要文字,导致文字无法下乡,社会渐渐向原始部落“退化”。

那么在四大家族间也是如此,他们由于联系过于紧密而不需要因为对方做出任何多余的改变,渐渐的也步入了“退化”的阶段,这样一来当面对外界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他们这一命运共同体很容易就会乱了阵脚,而走向衰败。

当然,贾府在面对日渐衰败的局面时也是做过一定努力的,例如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中,探春就创新性地实施了“开源节流”的策略,将大观园中荒置的田地租给嬷嬷们耕种收取地租,为贾府净赚了几百两银子。

但是,我们也很容易看出来,探春的理家虽说为贾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还是在贾府中进行,还是在大观园中进行,还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这正如《乡土中国》一书中所说的:“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探春的壮举还是建立在与嬷嬷、丫鬟们的交情上,还是以她们与嬷嬷间的人情来维持的,这就注定了“开源”举措格局过小,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探春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可惜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但凡是个男儿身我早出去了,可我偏是个女儿家。”因为性别的拘束,导致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被禁锢在四大家族这一小小的乡土社会中。

二、金玉良缘战胜木石前盟的原因

为了稳固外界的冲击保住四大家族最后的地位,最后四大家族权衡利弊,为宝玉做出了“弃黛保钗”的选择。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为了让贾家与薛家能有更直接的联系,因为薛家其实一直是通过王家才能与贾家挂钩,而薛家又是商人出身,在当时地位较低,因此薛家是迫切渴望宝钗能嫁入贾府从而提高薛家地位的,所以才会稀里糊涂有了“金玉良缘”一说,其究竟是不是薛姨妈的阴谋?就有待读者们见仁见智了。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因此便引出了延续血缘的重要任务——生育。林家只剩黛玉一人,就算有千万家产,也失了地位,再者林黛玉的身体实在是硬伤,不仅生育困难,更有可能一命呜呼。

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血缘的延续,只能让宝钗走上花轿。这正与费孝通先生在书中关于血缘继替做出的表述相吻合。“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天真地幻想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乡土社会中“子子孙孙无穷殆也”的局面。

同时,《乡土中国》一书还为我们看待金玉与木石之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二者感情浓烈程度的对比。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曾言:“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贾府众人下至丫鬟婆子上至贾母一定都看得出宝玉对黛玉感情的不一样,宝玉对黛玉是一种强烈的感情,它象征着中国人以“赤子崇拜”为核心的人格取向,是无比激动、热烈的。

而宝玉对宝钗更多的是一种“弟弟对姐姐”式的听话、撒娇。所以不论是湘云与黛玉嬉戏打闹或是大伙儿谈论“母蝗虫”般的刘姥姥时,宝钗都会及时站出来说一句“还像小孩子一样。”这也正符合曹雪芹对她的评价“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的成熟正表明着她对宝玉的感情是一种不求热烈只求相敬如宾的平淡感情。

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也只有这样淡漠的感情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这也是为何人们常说“帝后无情”,自古以来皇帝最宠的都不会是皇后,因为帝后感情过于热烈稍不留心就容易使社会发生不必要的变动。

贾府众人所思所想的也正是如此,只有一份平淡的感情才能维持四大家族这一小社会的稳定。倘若林黛玉上了花轿,照宝玉为了紫鹃假说黛玉回苏州去就入了魔怔的发展趋势,宝黛爱情的热烈定会让四大家族经历许多不必要的变故。

三、打破乡土社会禁锢而生的大观园

当然,在《红楼梦》一书中除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这一典型的封建传统乡土社会结构外还另有一自由、平等的社会——大观园存在。在大观园中,没有家族利益的牵绊,没有长老统治的禁锢,他们间的紧密联系并没有局限于传统乡土社会中关于“熟人”的禁锢,而是纯粹发自内心的交流。

因此,在大观园中宝玉所居地怡红院被设计在水的周围。水是无定型的,再根据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差序格局”,这便意味着主人公宝玉可以和园中许多女子产生联系,她们可以是地位稍低的丫鬟,也可以是地位很高的小姐。

在这里,少男少女们可以不受或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成为常见的现象。在大观园中,以怡红院为中心,众生平等。

所以,结社吟诗这一美好现象才会在园中出现。探春结社时便说道:“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这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呼喊,这种群芳争艳的场面正是对男权的反抗,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封建思想的批判,是值得我们欢欣鼓舞的。

大观园中的自由平等还表现在众人对爱情的追求上,在大观园里,不论是谁都可以和自己的心仪对象进行情感的交流,进而发展出纯洁的爱情,如宝黛、宝晴、红玉与贾芸、龄官与贾蔷。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主子与丫鬟的阶级观念,他们的爱情结合更与传统乡土社会的生育需求、家族利益要求无关,这些爱情的存在与追求是他们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主张个性解放的时代呼声。

可惜,大观园尽管打破了四大家族这一乡土社会的禁锢,却还是不得不依附于四大家族才能生长。它的一切经济都源自贾府,它与贾府也是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因此,随着抄检大观园的进行,贾府的衰颓也渐渐拉开了序幕。

或许,大观园的悲剧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想要跳脱出传统乡土社会的禁锢建立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是不现实的。唯有破除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稳定观”才能根除乡土社会中的糟粕,加速社会的变化,打破层层叠叠的差序格局,社会才能有新的进步。

作者:颦安,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富不过三代,红楼梦中的男人们是如何败家的?
解读《红楼梦》里的三世界
《红楼梦》初试解梦
醉读《红楼梦》连载0031“四大家族”之史家
《红楼梦判词评赏析》真事隐去,假语存焉
红楼梦:夏天一碗茶,冬天两块炭,瞬间拉开贾家和薛家差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