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生路上丨采访札记#亦梦亦画总关情:敦煌考察随行笔记

下乡小分队:造型学院壁画系二年级
下乡地点:西安→天水→嘉峪关→敦煌

带队老师:白晓刚 李洋


经历了近5分钟的直线下降和颠簸之后,飞机在漫天黄沙的空地上降落,这里就是敦煌莫高机场。


跟随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牛玉生老师的车,前往我“梦中的莫高窟”。一望无垠的沙漠连接着碧玺的蓝天,鸣沙山的沙砾在阳光下有些刺眼。牛老师操着西北人特有的爽朗口音说着敦煌的风土人情,眼前随之出现了井上靖的小说《敦煌》里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与藏经阁的奇遇……自然、历史、宗教、文化、艺术,我怀着“敦煌梦”,想象着与她初见的情境。


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4月末的敦煌已经开始有些热了。与室外渐渐攀高的温度相比,恒温恒湿的窟里却是阴凉的,能让躁动的心瞬间冷静。我跟随壁画系二年级小分队一同进入莫高窟,这已是他们在窟里的第三天了。每天近六个小时的时间,观摩七到八个洞窟,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述窟内壁画、雕塑、藻井的历史以及壁画里佛经的故事,带队的白晓刚、李洋老师穿插讲讲每个朝代壁画的绘画风格、壁画中运用的技法。同学们就这样安静地随着讲解员的手电筒去观察,用心记录下每个窟内壁画的特点,条件允许时还会临摹一些有意思、有特点的图案、线条。短时间内没有办法记下所有内容,他们就会扫描印在窟外的二维码——新技术的应用让他们能更详尽、全面地了解石窟艺术。


有人说,没去过敦煌的人,不知道什么是美术史。刚从基础部进入壁画系的二年级同学,大多数都是初次来到敦煌。这一次的考察是他们第一次触摸历经千年历史的经典,第一次了解自己专业的辉煌。“看到那些壁画,真的很震撼,每一笔都勾得那么自信,让你对古人油然而生敬畏。你看着这些画儿,它也在看着你,像是对话,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了壁画之中……”班长梁子川和我聊着他对莫高窟的印象。


惟妙惟肖、神态各异的佛陀、菩萨、飞天造型,各朝代不同风格的《维摩诘变》、《法华变》、《涅槃变》像,置身美轮美奂的佛教造像中,壁画系的同学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与北魏、隋唐人的对话,汲取着历代无名大师的艺术营养。


续写敦煌情缘


4月27日,即将离开敦煌时,小分队20余人来到大泉河对岸、莫高窟对面的高坡上,拜谒安葬在这里的“敦煌守护神”、中央美院的老前辈常书鸿先生。


“我决心离开巴黎,而等待着我离开巴黎的是蕴藏着千数百年前敦煌民族艺术的宝库”。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留法回国的常书鸿受聘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并因战事随校从北京一路南迁至重庆。为了保护那历经千年几经摧残的艺术宝库,在时任美院院长徐悲鸿以及清华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他带着一些师生前往敦煌,创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那些学生中就有董希文先生。


常书鸿于1978年6月在莫高窟第103窟临摹《化城喻品》


九层阁斜对面就是常书鸿先生的故居,一方土炕,一盏油灯,两张简陋的书桌,几把残破的板凳,一架掏进墙壁的土书架,简单的炊具,就是全部家当。眼前的这些,不禁让人想起常先生的女儿常沙娜《黄沙与蓝天》记录的第一顿晚饭“一碗大粒盐、一碗醋、一碗水煮切面”。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常书鸿带着一大批致力于保护敦煌文化的学者开始了莫高窟严谨的调查与研究,从洞窟勘察编号到修复,从壁画临摹到复制,这批献身敦煌的学者就这样开创了“敦煌学”。



常书鸿画笔下的莫高窟


从那时起如今,“敦煌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他们纷纷前往莫高窟临摹、考察,中央美院有无数大师都临摹过敦煌壁画,也从中汲取了丰厚的艺术营养。后来,一批批美院毕业学子也怀揣着各自“敦煌梦”落户莫高窟,延续着前辈的事业。“2005年就是在白老师带队下来到敦煌,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儿,安静,适合画画,当然更重要的是想学习如何保护这些文化瑰宝。”壁画系毕业生岳阳正在进行第285窟壁画的临摹工作,他在这儿已经呆了六年,他的师弟师妹罗玉明、王思蒙也和他一样每天进行着石窟壁画的临摹,为留下原作的神采而努力着。同样毕业于美院油画系的陈海涛、陈琦夫妇,他们将莫高窟北魏第254窟《舍身饲虎图》的故事制作成动画影片,短短16分钟,凝结了他们近5年的心血。敦煌壁画“动”了起来,也让更多人触摸壁画的精神内涵与匠师的艺术构思。


常书鸿先生种下的参天杨已郁郁葱葱,九层楼的风铃依然随风传来叮叮当当的旋律,风雨七十余载,一代代敦煌石窟艺术守护者的容颜在改,他们手中的画笔和坚定的守护精神没变。冯骥才在《人类的敦煌》中写到,“佛国的存在,本来是要给世人的一时的抚慰;然而常书鸿们的存在,却使浩瀚的佛国得以永远的安宁”。


行走于艺术的“丝绸之路”


敦煌是壁画系二年级小分队此次考察路线的最后一站。从西安到麦积山,从嘉峪关到敦煌,在这条传统壁画艺术考察的固定路线上一路走来,同学们在考察随笔中记录着自己的感受,有的用线描勾画西安碑林的石像、有的描绘石窟佛像,也有的记录下一路的绿植,一路的食物……“白老师出发前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去看、去发掘、去研究”,学生王蕤兴奋地说,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兴趣点——墓葬文化。一路上,白晓刚、李洋老师他们并不限定学生选择临摹对象,唯一的要求就是选择“最有感觉,最喜爱,最‘来电’的”,一定要给予对象强烈的情感。


这种考察线路是第一次在壁画系二年级实行,以往都是三年级进入工作室后才进行。白晓刚解释,这样调整是希望在学生进入工作室、选择专业方向之前完成一次系统的专业考察,“帮助他们更主动地从专业角度了解传统壁画、雕塑,甚至建筑艺术,对专业有一个全面的感受和体会”。

壁画系毕业生王思蒙正在进行着石窟壁画的临摹

壁画系白晓刚老师给学生讲画

壁画系李洋老师给学生讲画

学生速写


“我想象古人先辈的生活与态度,他们挥笔间都是何种感受,何种思考,关于古时、如今、未来的猜测与比较……让我们勇敢去探索,往前走吧”正如唐墨熹在随行笔记中写的,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走过,壁画系的同学也像先辈一样,探索着他们的“艺术”新大陆。


作者:吴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敦煌壁画艺术精品展(二)老照片
《国家宝藏》上新~敦煌!敦煌!
【读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及保护
《常书鸿自传:愿为敦煌燃此生》:一遇敦煌误此生,如果不遇敦煌,常书鸿或许早已是世界著名画家
常书鸿与莫高窟(西北游8)
万庚育、李贞伯:他们,擎出一盏敦煌壁画艺术的心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