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24年、泰戈尔首次访华:徐志摩、林徽因作陪,鲁迅中途拂袖离去|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924年4月,东南大学礼堂内,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

“东方文明悠久而让人心驰神往,是长远之道,西方文明注重物质,终究会消亡在历史中。”

“我亲爱的中国朋友,你们不要去乱学西方,以免中华文化被物质所迫,濒于危险之境。”


泰戈尔

泰戈尔侃侃而谈,好不惬意。

不料,听众却对他的言论非常不满。

“这位老先生在说什么!”

“让他回他自己的国家去!”

大量的听众握起拳头,义愤填膺。甚至有人抡起板凳,向泰戈尔砸去。

场面一时人声嘈杂,混乱非常,演讲几乎进行不下去。

泰戈尔究竟说了什么引起众怒,此事又是如何平息的呢?


泰戈尔访华

01、泰戈尔访华

4月的春风,吹绿了杨柳岸。

1924年4月12日上午11点20分,上海汇山码头挤满了人,你推我搡,人们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泰戈尔要来了。”

“泰戈尔是谁?”

“泰戈尔得诺贝尔奖的人啦,晓得不。”

人群的最前头,是以徐志摩、林徽因、瞿菊农、郑振铎等人为首的上海文化名人,他们是专程来欢迎泰戈尔一行访华的。

欢迎队伍足足有600余人,也包括上海文学研究会、上海青年会、江苏省教育会,以及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各大报纸记者。



一声悠长的鸣笛声响起,“热田丸”号船舶缓缓停下,在水中激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船身靠岸,放下长长的阶梯,访华文化代表团缓缓走下来。

梵文学者沈谟汉、画家南达拉·波斯、加尔各答史学馆教授卡利达斯·纳格、社会工作者格林斯等人一一下船。

走在他们最前面的,就是著名诗人、诺贝尔奖得主——泰戈尔。

泰戈尔身着传统印度长袍,头缠黑色头巾,脚踩黑色布鞋,拾级而下。长长的络腮胡垂下,亲切又慈祥。

他虽衣着简朴,可那独特的气质,引人注目,在人群中一眼就能注意的他。



一下轮船,泰戈尔看着中国的土地和风景,兴致高昂,他激动地说道:“朋友们!我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密的兄弟!”

泰戈尔对古老的东方文明非常沉醉,这场中国之旅,他期盼已久。

为欢迎泰戈尔,尽好地主之谊,徐志摩等人精心安排了丰富的行程。

他们带他游览了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北京等地,吃了中国特色美食,领略了中国的茶社文化。

为了庆祝泰戈尔的到来,中国学者还专门排演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为他庆生。

当然,必不可少的,是邀请泰戈尔作演讲,在中国,泰戈尔的作品广为流传。



南京是中国文化的繁盛之地,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对泰戈尔的诗歌极度推崇,知道泰戈尔访华的消息后,再三邀请泰戈尔到东南大学参观演讲。

东南大学负有盛名,是当时南方唯一一所堪与北大比肩的学校,泰戈尔最终答应了。

然而,正是这一场演讲,让泰戈尔的访华之旅,蒙上了灰尘。

4月20日凌晨2点,在游览了杭州之后,泰戈尔一行从杭州乘船北上,抵达南京。

稍事休整后,64岁的泰戈尔出现在了东南大学的体育馆内。



此时,东南大学的体育场已经挤满了人。乌泱泱的,仿佛在开什么盛大的集会。

这里汇聚了7000多名从各处赶来的听众,人数众多,差点压垮了体育馆二楼的楼板。

面对着一双双闪亮的求知若渴的眼睛,泰戈尔心中大动。

宽敞的体育馆内,泰戈尔浑厚的声音响起,徐志摩作翻译。

泰戈尔用磁性的声音,赞扬了中国人的团结与自强不息,表达了人类的光明是由牺牲奋斗所得的核心思想。

听到这些言论,青年学生频频点头。



泰戈尔热爱中国,在来中国之前,做足了功课。

他认为,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一味谈论诗歌毫无帮助。他希望,宣扬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帮助中国人民重拾文化自信。

礼堂里再次响起泰戈尔的声音:“和平亲爱为人类之主旨。西方文明,崇尚物质,并不足以为贵,唯亚洲文化,崇尚和平,恭谦友爱,适宜发扬光大,乃天地之幸。”

在今天,这番言论也并无不可,可是,在当时的民国时期,这番言论却引起了众多青年的愤慨。

听到这里鲁迅顿时甩袖便离开了,而底下仍然议论纷纷:“这是在说什么?”“这位老先生是从哪里来的!”“快让他回国去吧!”

听到泰戈尔的这些言论后,上面的言论此起彼伏。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学生义愤填膺,甚至有青年激动得抡起了凳子,就要向泰戈尔砸去。



泰戈尔脸色苍白,面露震惊之色,他实在没想到,这番见解青年学生们不仅不认同,反而极其反感。

他面露尴尬,站在原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所幸有徐志摩在场,替他解释,才让演讲顺利进行了下去。

然而,泰戈尔的这番见解,仍然在中国引起了热议。

泰戈尔的这番话,真的不妥吗,又是哪里引起了众怒呢?



02、泰戈尔为何会引起众怒

其实,泰戈尔的初心是好的。

泰戈尔有着浓郁的中国情结,早年,泰戈尔曾写过《鸦片——运往中国的死亡》一文,怒斥鸦片贸易对中国人的毒害,在当时的时代,冒着被列强迫害的风险为中国发声,极为正义了。

面对贫困的中国,泰戈尔作为一介文人,只能寄希望能用文字的力量,唤起中国人的信仰,唤起中国的民族自信心。

这样的心愿,是很好的。

但是,他忽略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泰戈尔访华期间,正是袁世凯任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期间。


袁世凯

袁世凯颁布了《整饬伦常令》,兴起了尊孔复古的运动,为的就是恢复帝制,圆他的皇帝梦。

为了反抗袁世凯的运动,中国爱国文人以文字为武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办《青年杂志》,倡导新文化,砸倒孔家店。

李大钊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文章,热烈庆祝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呼唤中国人民燃起斗志。

胡适倡导白话文,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通过一代青年的不懈努力,打倒帝制的思想广为流传。

但是,泰戈尔这番言论可谓与中国的进步思想背道而驰。



泰戈尔的言论,大为尊崇中国传统文明,正好与袁世凯的复古思想吻合。

加上他荣获诺贝尔奖,这些光环让他具有极强的话语权。一旦他的话被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袁世凯复辟之路不可逆转,中国危在旦夕。

中国的新青年期盼泰戈尔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没想到他却号召广大青年发扬传统文化,这无异于将中国引向未可知的深渊。

青年们大失所望,愤愤不平。

泰戈尔的话更让中国的进步人士担忧,一旦中国再次走入封建帝制的老路中,中国的未来又在哪里?



03、陈独秀怒斥

随着青年学子们口口相传,泰戈尔的话很快被更多人熟知。生气的文人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杆,维护新青年运动的硕果。

陈独秀听后,直接写了一篇文章专门驳斥泰戈尔戈:“泰戈尔是一个极端排斥西方文化、极端崇拜东方文化的人!泰戈尔,谢谢你罢,中国老少人妖已经多得不得了呵,请不要再扰乱思想界!”

这般批驳,丢掉了婉转的外衣,直指泰戈尔为“人妖!”可见陈独秀之愤怒。

也难怪,新青年运动中,陈独秀等人逆风前行,好不容易才扭转了部分人的思想,泰戈尔这番言论,很容易开历史倒车,让中国继续回归到“尊君抑民,尊男抑女”的封建礼教中去,陈独秀怎能不生气。

除了陈独秀,瞿秋白也公开发文称:“泰戈尔显然和孔孟是一路货色。”

郭沫若则一针见血道:“现在的时代,平和地宣传无异于巨大的毒药。”

泰戈尔满怀善意而来,然而他的言论,终究不适合正需要“激进的改革”和“流血的革命”的中国,最终引起众怒,实在令人唏嘘。



04、泰戈尔致歉

对于自己言论在中国学界引起的激烈反应,泰戈尔深受触动,他虚心接受中国人的意见,默默做了反思。

泰戈尔与忘年之交徐志摩做了深刻交谈,了解了中国的国情后,他也意识到自己言辞不当之处以及可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可怕后果,深表惶恐。

在交谈中,他诚恳地为自己的轻率言辞致歉。

其实,泰戈尔并不是反对科学,反对进步,冯友兰在1921年问泰戈尔有什么办法可以拯救中国时,泰戈尔回答“快学科学”是非常有见地的。

在演讲中,泰戈尔提到:西方人过度重视物质文明,忽略精神文明,这是西方人的一大缺陷。欧洲文明虽然看似繁盛,但根植于物质基础的文明必不长久,“破产”是迟早的事。在今天我们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这番言论是非常有远见的。

只是,这番见地,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同年4月23日,泰戈尔抵京。

在北京,也有很多学者非常喜爱泰戈尔的文字,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一众文化名流设宴欢迎他。

4月的北京,褪去了皑皑白雪,酝酿着新生。

泰戈尔一行与梁启超等人碰面后,泰戈尔握着梁启超等人的手,激动道:“我亲爱的朋友们,我满含热泪,见到你们仿佛见到了酝酿生命的种子。”

当众人谈起东南大学的演讲,他满是愧疚:“我的朋友,我的言论极为不当,我非常惭愧。”



众人纷纷宽慰,泰戈尔表示,希望能在公开场合解释道歉。为了表示诚意,他选择了清华大学演讲这个盛大的场合。

清华大学的礼堂庄严隆重,座无虚席,学生们和各处赶来的进步青年翘首以待。

泰戈尔仍旧热情洋溢,和蔼可亲。

他用天真而浪漫的语言展开演讲,像一幅优美的画卷:“我的青年朋友,你们的面庞如此年轻可爱,闪耀着聪明与智慧的光芒。我们之间虽隔着时间的距离,但请不要将我推远。你们如初生的旭日,而我却站在夕阳的脚边。”

在演讲中,他激情赞扬中国人勤劳勇敢的品格,呼吁青年人进步向上。

演讲中途,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提到了自己先前的“不当言论。”



他面露愧色,眼里闪着光,白色的长须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像犯了错的小学生。

他饱含歉意却坚定地讲出:“我是倦了,我年纪也大了。”

这次,他的演讲没有引起众怒,反而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

泰戈尔的歉意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面对做错的事情,勇敢承认,

知错就改,真诚致歉,并不是懦弱,反而会收获敬意和掌声。



总结

泰戈尔是世界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国色彩和斗争精神,他用清丽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个美妙的瞬间,释放着让人怦然心动的爱意。

他深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在今天,仍有不少人喜爱泰戈尔的诗歌,喜爱他那像潺潺小溪般的清秀的语言。

可是,就是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仍不免有言辞不当之处,考虑不全之时。但,泰戈尔的崇高之处就在于,他敢于自我革新,敢于承认错误。

正是这种坦诚的、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让他收获了中国人的敬意。

时至今日,泰戈尔的诗歌依旧回响在我们耳边,让人如梦似幻,而透过遥远的诗歌传来的,还有他创新的思想和值得我们敬佩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泰戈尔访华:新文化运动中现代化争论的折射》;石棋;《今古文创》2021年7期

2.《简析1924年泰戈尔访华前后中国学者的批评》;巢巍《史学集刊》2016年2期

3.《蔡元培促成泰戈尔访华前前后后》;单滨新;《名人传记》2013年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志摩在泰戈尔离开中国时的送别讲话,不知是否有文友看过 不得不说
泰戈尔左右为难中国行
泰戈尔在北大、清华的演讲,至今依然震撼中国人
共情:人格是不可错误的实在
《品读》 徐志摩和泰戈尔
品读 | 徐志摩和泰戈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