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吟诵中品味古诗的声韵意境

本文字数:1844字

阅读时间:6分钟

在吟诵中品味古诗的声韵意境

——以五年级下册古诗教学为例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简单的文字勾勒出深邃的意境。如何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优秀文化?吟诵是中国传统读书法,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读法承载着意义,是言外之意的主要载体,影响着对诗文的理解和传承,尤其古人的心态、古诗的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只有在吟诵中,方能领会古诗押韵有讲究,才能感悟平长仄短皆有情,亦能理解故意出律有蕴含。

一、押韵有讲究

押尾韵是汉诗最基本的特征。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段话:“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用韵如用兵”,诗人最重视押韵,一定会慎重选韵,韵的声音基本上决定了一首诗的情感格调。根据“入声短促急收场,韵脚拖长声高远”的吟诵规则,韵字拖长、响亮,韵的意义被强化和放大,是诗人情感和诗文含义的直接反映。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内容都涉及古代的儿童生活,都表现童真童趣,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仅从用韵就可知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押的是“ɑ”韵,古代称之为“麻”韵,发音时嘴巴张得很大,给人一种打开、伸展的感觉。所以,吟诵时拖长“a”往往有单纯明朗或呼喊、感叹的情绪,《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表达的就是开朗之意。田家男耕女织,孙辈也在练习劳动,老人们可以安享晚年了,多么祥和幸福的场景,当然是开心开朗。而四年级学习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押的是“微”韵,比较细弱的闭口韵,拖长读,表达的是珍爱与闲适之情。同样,本课《村晚》押的是“支”韵,也是闭口韵,发音时需要咬住牙齿,声音又细又长,有细薄、绵长之感,吟诵时拖长,可以感受到一份悠然和惬意。拖长吟诵韵脚“陂”“漪”,表现池塘的波光旖旎,“吹”字拖长,感到笛曲的悠扬自在。不必细讲含义,以声传情,牧童的逍遥悠闲在吟诵声中展露无遗。而《稚子弄冰》押的是“庚”韵,在古代是比较雄壮的一个韵。一二句“冰”“钲”字拖长,表现稚子的欣喜得意、自得其乐的心理活动。而第四句忽然“碎地声”,转折和对比强烈,“声”字拖长,表现儿童的懊恼情态。全诗形、色、声、意俱美,吟诵声引人入胜,能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的可爱、诗人的喜爱。

韵让古诗有了“言外之意”,韵的声音意义和诗的字面意义相结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吟诵古诗读好韵脚,就抓住了诗人的诗思诗心,掌握了诗歌的情意情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

二、平仄皆含情

古诗文是吟诵着创作出来的,声音的起伏跌宕、长短错落、高低有致是有含义的。吟诵的时候,按照“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低长仄高短”的规则,平声的字音拖得很长,有延展之感;仄声读高,表示强调。节奏点上的字读长、读高,字音本身的意义就被加强、突出,从而让诗词的意义完整、深刻地表达出来。

如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编排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寓离情于写景,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五个平声字“人”“西”“辞”“黄”“楼”,吟诵时每隔一两个字就拖长一下,可感受到孟浩然与李白告辞时的依依惜别。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又是两个平声,长音吟咏,三月扬州繁花似锦、烟雾迷蒙的美景在脑海浮现,沉浸其中,渐入佳境。三四句写友人的小舟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影”“见”“际”读高,强调孟浩然的小舟已经不见踪影“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还在远远目送“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孤帆”一直到“碧空”,到“长江”尽头,“空”“江”都拖长音读,体现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义重。

再如,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编排的《游子吟》的吟诵。“临行密密缝”,“密”为入声字,读得短促,更能表现母亲的不舍与心情的沉重;相对仗的是“意恐迟迟归”,“迟迟归”三字是短平、中平、长平,三个平声在一起,可见母亲的担忧如长长的路,无尽头,好漫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晖”又是三个平声在一起,声音拖长想象太阳的光辉光芒万丈。“三春晖”成为伟大母爱的代名词,相对应的“寸草”比喻儿女,两个仄音强调儿女回报的微弱。在强烈的对比中,在深情地吟诵中,声情一体温润人心,学生自会激荡起内心的感动,激发感恩之心。

“诗言志”“歌咏言”,吟诵声中,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变成意象生动的画面,促进文意理解。吟诵声中,调由心生流露真情,让深藏在中国人体内的传统文化基因被激活,传承雅言传承文明。

三、出律有深意

徐健顺教授认为:诗词格律主要是为了吟诵得好听而设计的,但作诗以表情达意为最高准则。如果突破格律更能准确表达诗意,而且吟诵更好听,就可以打破格律。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之一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却连用两个平声字“人”“辞”。作为一首仄起式古诗,大诗人完全可以写成“故友西辞黄鹤楼”,为什么却用平声的“故人”呢?老师引导学生对比吟诵、反复涵泳,学生恍然大悟,这是诗人故意出律!用拖长音的平声“人”开启诗句,更显深情。首句中“人”“辞”“楼”三个长音,才足以表现诗人间的情谊绵长。这正是诗仙的高明之处,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作者:韩立菊,山东青岛城阳区国城小学)

来源 | 《语文教学通讯》C刊

编辑 | 鹃子

校对 | 小香

责编 | 古月

副主编 | 温鹃 常璐

主编 | 李爱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之美:平平仄仄中蕴藏的情感密码
浅谈诗词创作的意境、独创、情感与诗味
怎样写古诗词(初级学习版)
漫谈古体诗
古诗声韵之美 徐健顺
刘晓琳:徐健顺《普通话吟诵基础教程》学习笔记第三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