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公海发起远征:美国海上基地发展概况解析

  海上基地已悄悄地从海权的一个象征转变成了支援海军陆战队战略的手段。美国海军陆战队从利用海洋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它没有主要依靠将陆地作为实施机动的空间。虽然车辆可以在陆地上快速实施机动,但只有海洋才能够为快速运送大量装备和人员提供支持。依靠更强的机动能力,部队可攻击敌军的薄弱点,例如,它们的侧翼。企图防守整个区域的敌人不可避免会在实施机动的部队面前非常脆弱。例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人不仅仅要面临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地面部队,还要面对从科威特任何地方实施抢滩登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伊拉克人感到压力巨大,在滩头布置了几个师,使其在沙特边界的部队受到了致命的削弱。

  对海军陆战队而言,两栖攻击的发展已经变成了对以海洋为基础的机动的研究。在冷战时期,美国海军的海上战略强调海基部队在快速推进的苏军的侧翼实施登陆的能力,以迫使后者停止进攻并转入防御,由此对西欧的防御产生重大的作用。为了对苏军形成可靠的威胁,美国海军陆战队必须穿过各种各样的滩头,否则敌军有可能猜中其发动攻击的地点。气垫登陆艇(LCAC)的设计目标就是提供这种延伸能力。攻击部队的灵活性使敌方部队几乎不可能选择滩头构筑防御工事(海岸线很短的科威特是个例外),因此,海军陆战队的战术就是,在敌军机动防御力量抵达战区之前,快速抢占滩头阵地。

  快速抢占滩头是必须的,因为没有方法使军队从海上越过海滩直接抵达目标地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军舰装载着作战部队,而首先参战的便是实施巩固滩头初期作战的部队。任何事情都被置于这一迫切的搭载能力之后,其内在的理解是,作战部队需要在滩头上散开(有时也被称为“钢铁之山”),从而为部队向内陆推进建立一个基地。存在后勤瓶颈的滩头成了敌军有利可图的目标。而且,一旦滩头上的基地建立了起来,它也会限制海军陆战队向内陆挺进的灵活性。如果建立滩头基地的行动完全处于敌方的监视之下,那么机动作战原本具备的出其不意优势便无从发挥。

  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问题是,是否后勤之山可以被置于海上,由此当海军陆战队在岸上和内陆地区的时候,它也可以实施机动。这个概念就是海上基地概念。海上基地不仅会使海军陆战队拥有更强的机动性,而且也消除了巩固滩头的必要性,在海军陆战队完成任务之后,它们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撤离,并快速进行重新部署。在危机广布的世界中,美军的人员非常有限,因此这样的战略灵活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要使这个战略发挥作用,必须完成以下几个工作。首先,必须重新安排船只,从而使部队在需要的时候能立刻获得这些船只的支援。由于船只的空间相对不足,需要实施作战装载。船只的舱室很深,货物一般从军舰上的起重机吊装(集装箱船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的船只更像一个巨大的储藏容器,而非简单的仓库,这种船可以装载任何东西。多年来,海军一直按照这种方式建造主要后勤船只。与早先的船只相比,它们要大得多,可以携带更多的货物,只是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进入通道(类似于超市里的过道)。由于船只的数量和大小固定,任何布置于近海的资源都会比原来少,但可以获得的资源比原来多得多。

  为了满足军队部署的需求,美国维持了一支由装载着装备的大量商船组成的海上预置部队(MPF)。一个由4艘船组成的海上预置中队可以携带1个陆战远征旅的重型装备。最初,海上预置部队被视为运送应对苏联进攻的部队的方式,特别是海湾地区。在萨达姆·侯赛因入侵科威特之后,它在运送部队时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但是,海上预置部队不能够被视为海上基地,不仅因为它的设计目标是在附近有一个机场的友好港口处卸货。然而当海上预置部队的船在这个10年的初期被替换的时候,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略家认为,下一代船只应该能够组成海上基地。

  以海上为基地是海军/海军陆战队在“9.11”事件后的远征战略的进一步革命,该革命强调了对能够应对广泛危机的灵活部队的需要。基本的海军陆战队部队是6个陆战远征旅,美国东西海岸各3个。“9.11”事件后不久,海军在陆战远征队与充足的两栖及支援舰只的基础上发展了远征打击群(ESG)概念。远征打击群概念的一个主要缺点是,陆战远征队并不是一支能够独立维持的部队,海军陆战队以陆战远征旅为核心,而非以陆战远征队为核心。一个陆战远征旅由3个陆战远征队组成,在支援火力和后勤补给方面拥有更强的能力。这就是3个海上预置中队的每个预置中队需满足一个陆战远征旅输送要求的原因。

  同样,海上基地的构想是作为1个陆战远征旅的后方梯队。一个典型的行动始于在黑暗的掩护下,陆战远征队的1个水面单位和一个垂直投送单位负责向岸上输送部队。海上基地可以搭载其余的陆战远征旅,包括它的第3个陆战远征队(可依靠水面舰只或空中手段实施投送)。

  2006年3月,设想中的未来海上基地包括14艘船只,其中12艘为新船,2艘为现有船只(这些船只不能很好地为海上基地提供服务)。其具体组成情况为:2艘通用两栖攻击舰(由陆战远征旅指挥与控制)、1艘多用途两栖攻击舰(航空指挥/控制)、3艘经过改装的大型中速滚装船(LMR)、3艘“刘易斯·克拉克”级T-AKE干货弹药船、3个机动登陆平台(下面提到的漂浮码头)。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海上基地为陆战远征旅提供持续支持所需的船只相当于最初通过预置部队部署部队所需船只的3倍。这是因为,所有海上基地的资源都可以投入使用。

  新设计舰船的计划包括拥有飞行甲板(搭载V-22飞机)和气垫登陆艇装载设施的船只,其目标是为海上预置部队提供资源。该计划于2003年获得通过,但后因为经济承受能力问题又被迫放弃。随后,在2009财年的计划中,包括了建造第一艘海上预置船的内容。它是整个计划中唯一的新设计舰船。所有海上基地的单位现在已接近投产。这些船只将成为海军的当前标准后勤船只,即“刘易斯·查克拉”级T-AKE弹药干货船。这些船只用于快速装卸货物,而这就是它们的体积如此之大的原因。但是,它们并非用于运送坦克等大型装备。通用两栖攻击舰和多用途两栖攻击舰没有被包括在海上基地之内,是3个远征打击群的核心,因此新概念将部队减少至9个远征打击群和海上基地部队。2006年,海军称,新部队结构将同时为3.5个陆战远征旅的强制进入提供支援,而持续能力强的海上基地可为随后的两个陆战远征旅提供支援。海上基地为陆战远征旅携带了20日的补给。

  海上基地不能单独作战。它的创建者认为,它将从2500英里范围内的中继基地那里获得支援。应该有某种方式为海上基地提供进一步的补给。在船只之间转运重型货物效率低下,作为海上基地的一部分,漂浮的码头不是漂浮的集装箱港口。但是,海上基地和中继基地之间进行稳步的货物转运是有可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也可利用航空手段抵达中继基地,然后进行海上到海上基地之间的短距离转移,从此开始进行内陆作战。2004年对作战概念的描述表明,一个高级的陆上基地可以为距离超过2000海里的前方海上基地提供支援,而海上基地离海岸超过100海里。由海上基地支持的远征部队可以在离海岸200海里的区域向目标推进。4级海况下,部队在8小时之内(即,在夜间,以降低脆弱性)必须推进100海里。当前,气垫登陆艇限制了水面舰只进入离岸50海里的区域,因此需要一些新东西。从空中进入的距离被限制在135~150海里,空运维持也受到类似的限制。

  这些船只装载的资源必须为内陆作战提供支持。当前的方法是形成一个“连接者”,依靠快速登陆艇从近海地区到达滩头。登陆艇搭载的车辆完成前往内陆的剩余行程。V-22“鱼鹰”飞机和其他类似的飞机也发挥着连接者的功能,为实施机动的海军陆战队部队提供更迫切的补给支援。连接者的速度更快,海上基地及就可设置于离海岸更远的地方,它的机动能力就更强(不限于躲避敌人的攻击)。连接者最初被称为高速连接者(HSC)。

  2004年6月,海军陆战队作战发展司令部指挥官签署了一个推动高速连接者发展的概念。它和替换气垫登陆艇的项目一起被称为船到岸的连接者(SSC)。在经过一些研究后,海军研究局请求获得关于可变形舰艇(T-Craft)的建议,这种船只可以在中继支援基地和海上基地之间2500海里的范围内卸货,随后可作为连接者,将车辆运送到岸上。它被称为可变形船的原因是,能够在公海维持极高的航速,而它需要的一些东西与从基地向滩头运送物资不同。当时,美国陆军和海军对专业化的高速公海船只(例如,双体高速船)印象深刻,但这种船只无法实施抢滩,且只能在浅水区域内生存下来。苛刻公海要求的理论基础是,这种船只太大,专门的两栖舰只内甲板无法搭载它们。但如果机动登陆平台是一种浮装浮卸(FLO-FLO)船只,它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运输更大的登陆艇。在不需要甲板的情况下,这种船只能够投送和回收登陆艇。在那种情况下,连接者设计可能会被极大地简化。

  连接者必须在浅水地区具备很高的航速(初步设想是6~14英尺的船只),且能够在沙洲和泥滩等地顺利地实现登陆。由于这种船只所做的事情与气垫登陆艇已经能够做的事情差异不太大,所以连接者又被描述为替换气垫登陆艇的船只。但是,远程部署要求已经超出了气垫登陆艇的能力。美国海军研究局的设想是将海上基地部署在靠近海岸100~200英里的地方。最初,美国海军研究局对几种替代船只的大小很感兴趣,最小的船只为170英尺长、50英尺宽,能够以超过40节的速度运送200吨以上的货物。它的设想是,船队由2艘船只构成,至多3艘。在卸货时,美国海军研究局希望这种船只能够在5级海况下以20节点速度航行2500海里。但是,这种船只必须在6级海况下工作,且可在8级海况下存活下来。运载货物的船只应具备在4级海况下以40节的速度向海岸靠拢的能力,且在高速/浅水模式下能够以40节的航速不经过重新加注燃料就可以航行500~600海里。为了在4级和5级海况下卸货,它应该能够缩小海浪引起的摆动(气垫登陆艇没有此项功能)。这种船的目标是运送750吨货物(最少需要装载220吨),载货区面积为5500平方英尺(最少不得低于2200英尺)。在第一阶段,美国海军研究局会签署多个初期设计合同;第二阶段,签署2个细节设计合同;第三阶段,建造一个原型。

  正如2009年所说,美国海军研究局的设想是,在海上展开行动的双体船,可实施抢滩的气垫登陆艇,也许是垂直舷板型气垫艇。

  但是,海军在2006年描述舰到岸的连接者时却十分保守,其货运量相当于气垫登陆艇72吨货运量的2倍。

  美国海军研究局将第二阶段的合同授予了阿连科技公司(雷声公司、尼古拉斯兄弟公司、CDI公司)、达信公司(制造气垫登陆艇,整个团队包括:CDI公司、巴拿马市的海军水面战中心、L-3、雅各布斯工程公司、濒海研究团队、米诺公司)、乌诺·曼达尔(古德里奇公司、岛屿工程公司、FIReCo AS公司、通用源自公司、Ultra Poly公司、格里夫气垫船公司、安力嘉公司、麻省理工学院、霍特公司)。美国海军研究局公布了一个典型的场景,船只将于诺克福东部270海里的地方下水。水面效应船在大多数时间内是这种船只的代名词,在转变成两栖模式时,它需航行1000英里的距离。这种船只执行任务总共需要6.75小时,可携带500吨货物。美国海军研究局称,如果能够在6小时内一直维持40节的航速,这种船只能够达到大西洋中部海岸的任何地方。

  阿连公司提供了一种水面效应船,为了实施两栖登陆,这种船只可快速转变为彻底的气垫船。它长280英尺,宽80英尺,满载排水量为2000吨,可携带6辆“艾布拉姆斯”坦克。乌诺·曼达尔公司也提供了一种混合表面效应的气垫船,该船以挪威的“盾牌星座”级快速攻击艇为基础(“盾牌星座”级攻击艇是濒海战斗舰的候选船型,但后来被拒绝)。达信公司提供了一种混合双体气垫船设计,在低海况条件下,它可以像一艘低速航行的双体气垫船那样运行,在高速或高海况条件下则作为水面效应艇运行,在登陆的时候又可以气垫运载工具的模式运行。达信公司公布的气垫登陆艇后继艇与可变形舰艇存在着不同点,这种艇将于2019年进入部署状态。

  第三个部分是机动后勤(或登陆)平台,船只在近海地区卸货的“海上码头”,连接者可以在此装载货物。由于船只无法轻松地为连接者卸货,所以码头是必须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经验表明,要使用起重机直接为货船旁边摇摆不定的登陆艇装载车辆和其他重型货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美国海军为如此多的两栖舰只设置装载货物的甲板的原因。甲板反过来又限制了气垫登陆艇等登陆艇的大小,两栖舰只不可能变得更大以迎合大得多的登陆艇的要求,例如,未来的连接者。码头是一种不同的预置方式。巨大的问题是能否建造一个可行的漂浮码头,其原因在于码头和卸货的船只都要在水上移动。当前发展得很好的货物装载技术不会有太多帮助,因为它们要转运的货物比近海基地内外输送的货物的重量要小得多。

  从海上基地快速转运货物的最大期望是直接将滚装船上的货物装载到机动登陆平台上,后者可以将这些货物转移给连接者。正如最初的描述,机动登陆平台将是一种800英尺长的重型浮装式运输船,能运载1100名海军陆战队员和气垫登陆艇。作为半潜浮装式运输船只,它能够在公海上远距离运输货物和海军陆战队员,然后注水,使货物能够装载到它的甲板上。已注水的浮装式运输船在海上移动的速度会很低(它与移动的普通船只如何协同又是另一回事了)。浮装式运输船搭载海军陆战队员的能力后来被删除了,设计者将精力集中在了重要的货物转运能力上。机动登陆平台预计在航行时也能够装载货物,并且可以搭载气垫登陆艇。初期机动登陆平台的概念认为,登陆平台应该能搭载6艘气垫登陆艇(少于连接者)。2006年的初期测试使用了“强大的塞尔万”号重货运输船,以代替机动登陆平台和“沃特金斯”号大型中速滚装船。在皮特吉海峡的平静海域,这两艘船相互靠拢,并依靠大型中速滚装船上的舷侧起重机转移货物。在圣迭戈,“强大的塞尔万”号重货运输船已经能够往气垫登陆艇上装运货物。这些在平静海域的成功并没有使人感到巨大的惊讶,真正的机动登陆平台测试应该在恶劣海况下进行。机动登陆平台能够在越凶险的海况下耕作,那么海上基地之路就会走得越远(它能够发挥作用的时间也就更长)。如果一个大浪就使海军陆战队与立足点的联系被切断,那么不会给海军陆战队带来多大的好处。

  2006年10月,诺福克周边海域,代替机动登陆平台的“强大的塞尔万-3”号重货运输船与“红云”号大型中速滚装船肩并肩航行。“红云”号使用它的舷侧起重机将货物装载到浮装式运输船上,而这项工作在港口上要平常得多。“强大的塞尔万-3”号重货运输船是594英尺的半潜浮装式重货运输船,该船拥有很大的甲板。气垫登陆艇进入半潜浮装式重货运输船的浮坞装载货物,然后开赴海岸地区。在2010年2月的一次测试中,“强大的塞尔万-3”号重货运输船被提供了一个自主式活动舷梯。大型中速滚装船“索德曼”号拥有一个新的自主式舷侧平台。更间接地转运货物意味着可以容易地战胜恶劣的海况。在墨西哥湾的3级海况和4级海况下,人员和车辆,包括主战坦克,成功地在数天内实现了转移。2010年年初,美国国家钢铁和造船公司获得了机动登陆平台的合同,该公司已经建造了“刘易斯·查克拉”级弹药干货船。第一艘船将于2011年交付。

  作者: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

  编译:知远/陈春帝

(责任编辑:UM04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海军陆战队抢滩演习 F-35B成为致胜关键
海军陆战队:廉价的成功
美军远征先进基地作战中无人系统的作用
两栖战役的具体实施流程
美陆战一师:长津湖之战如何对抗15万志愿军?
WWII——USMC美国海军陆战队各师战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