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来还原一下史学天才林嘉文为什么自杀
18岁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史学天才林嘉文自杀了。在他之前,华东师大的青年学者江绪林刚刚自杀。

  都是才华横溢的人,都是未来不可限量的人,都是好人,都是对这个世界有担当的人,但他们,却没有做到对自己存在的担当,没有像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所说的那样具有“存在的勇气”,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

  这真是给人一种无力感,甚至荒诞感——为什么死的都是好人和对社会有用的人?到底出什么问题了?

  不好意思,我又想到了林森浩,复旦大学投毒案被指控毒杀室友、去年已被执行死刑的那位。曾经还有一句流行语跟这个事件有关:“感谢室友当年不杀之恩。”

  虽然杀了人,林森浩的善良仍难以否认。他和很多人渣有根本性的区别:他是心理问题严重,渗透到了人格结构,无法自我控制,才导致了杀人的行为,而这一行为在道德上和法律上进行评价,当然是极为错误的而且应该受到严惩;但很多人渣,是利益问题、素质问题、心理的变态,转化成了很烂的人格,导致了杀人行为。

  换句话说,林森浩杀人,是因为心理,而很多人渣,则是因为人品。在法律上,从危害后果(剥夺他人生命)上,它们性质也许一样,但在心理上,性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里的启示是:解决了林森浩的心理问题,他绝对不可能去杀人;但即使你解决了人渣们的心理问题,他们也很可能去杀人。

  林嘉文、江绪林呢?道理一样:如果他们能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者有人能真正帮他们一把,他们就绝不可能自杀。

  2

  但要注意,“心理问题”是一个空的概念,而空的概念恰恰是最无能的。

  我们面对某种不了解、理解的现象,都有一种焦虑,想要知道“为什么”,都想要一个解释。

  于是,用“心理问题”一招呼,好像就是解释了,我们就知道“啊,原来是这样”了。

  林嘉文、江绪林的自杀,都被认为是因为“心理问题”中的“抑郁症”。从现象和数据上来说,确实有很多患抑郁症的人自杀了,古今中外,现实生活中,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这强化了“抑郁→自杀”的认知链条。于是,我相信99%的人都会条件反射地认为,林、江的自杀,是抑郁症“患病”的结果。

  我观察了一下,从传出林、江的自杀开始,到媒体报道,到各路人等的说法,都暗示和认为是因为“抑郁症”。

  有了这个解释,我们就只剩下对他们自杀的感叹、对生命美好的提倡、对“心理问题”的表示重视了。

  然后呢?然后肯定是,哪一天 ,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个好人又自杀了。于是,又来这么一轮的解释、感叹、提倡……

  说实话我哭笑不得,不知道这么干有什么意思。我只能说,这是一种智力上的偷懒。它不仅完全没有理解林嘉文、江绪林等为什么自杀,而且也营造了一种浅薄的社会认知。这种浅薄的社会认知根本发现不了,也阻止不了林、江等人的行为。

  我保证:林嘉文、江绪林的自杀,不是因为“抑郁症”,不是这样的解释!

  先看一下基本的语法吧。无论是用空的“心理问题”的说法,还是用“抑郁症”这样的说法,对于一个人的自杀,都最多只是描述(而且是不靠谱的描述),不是解释。我们实际上是以描述代替解释,这在思维上是一种出老千的行为。

  其次,我们还需要理清一下基本的逻辑。林、江确实有抑郁倾向(精神病专家和心理专家们最喜欢把它叫做“症状”,而精神病专家们最喜欢用药物来抑制这种“症状”)。但导致自杀的,并不是抑郁。正如他们也有自我强迫倾向,但并不是这种自我强迫导致他们走极端。

  真相是:无论是抑郁,还是自我强迫,只是他们内心里某种心理机制运作的结果——这种停不下来的心理机制导致了抑郁,导致了自我强迫,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自杀。

  一个人身上有A,有B,有C,很多时候,A和C并列,使人误以为C就是A的原因,但没有想到ABC都是X所产生的。

  其实也是X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林森浩的杀人。

  不仅是他们,无数有心理问题的人,犯过很多错误的人,人生出问题的人,都栽在了这种心理机制上。

  3

  这种心理机制叫做“心理保护”。我在新书《告别曾经弱小,你要内心强大》里讲得非常清楚了。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我很痛苦。这种痛苦从林森浩时就开始了。

  在林森浩出事后,有人给我讲,如果林遇到我,应该就不是这样子了。为此,我不知道该去说些什么。

  在那段时间里,我根据一些关键消息,写了一篇对他的心理分析报告,全面梳理了他从小开始,一直到杀人时的心理逻辑。就像警察叔叔破案一样,破译了他在心理上是怎么一路走来的,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复旦投毒案嫌疑人林森浩心理分析报告》。

  后来,我看到了这样的新闻:他在看守所写给家人的信中,向父亲推荐了《心理控制术》。那一刻,我甚至有想哭的感觉。他走到了这样的地步,所能接触到和有感触的“心理学书籍”,居然还只能是这样毫无用处的大路货!

  这几年来,我前前后后在电话、邮件、微博里,救了20多个想自杀的人。其中有的人,面对的几乎就是一片黑暗。他们在我影响百万人的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中找到了光亮,很可惜,它完全在林森浩的视野之外。

  它肯定也在江绪林的视野之外。以江的知识分子气质和思维,肯定从书名上看就会判断是很Low的“心灵鸡汤”。即使看了,知道它是一种心理分析书籍,可能也会像看弗洛伊德一样只是当成一种“知识”。

  鸡汤和知识都是没什么卵用的。

  我的工作、朋友圈,以及知识框架,使我极为清楚江绪林这样的学者会对一本以鸡汤的书名来包装的通俗心理分析书籍有什么样的反应。我甚至没机会、也不合适去解释说这本书如何如何地厉害。我本人的性格也阻止我去这么做。

  至于林嘉文,我的感受更复杂,也更痛苦,有一种想帮但很难帮上的无力感。

  在写信和我交流,甚至以师礼事我的人中,也有类似于林嘉文这样的人。他们聪明、好学、敏感、自卑,同时又很有素养,正在读高中,或者已经读到博士,未来不可限量。他们之所以愿意走出自己的内心,是因为有这样的素质:在心理困惑中,愿意承认自己的弱小。

  承认自己有时候很弱小,很无力,甚至害怕,这是一种对自然情感的体验。虽然很痛苦,但没什么丢人的。体验到这些东西,我们就不会被心理保护所控制,自我其实已经站稳。

  我没有在林嘉文身上看到这些。

  而这一点,正是最致命的原因。

  4

  写这篇文章,我冒着很大的道德上的风险。这个风险,是由林嘉文在遗书中所营造出来的。它还可能被其他人无限解读。

  他强调说:“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

  作为也算资深的媒体人,作为心理分析家,我不想夸大心理分析的作用。我和大家一样,最正确的反应似乎就是表示惋惜,表示痛心。

  然而这并不是尊重林嘉文的唯一正确方式。我想说,还有更正确的方式,就是去理解林嘉文,去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去感受他曾经内心的挣扎。他的“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已经表明,他多么缺乏知音,缺乏一个“知心人”。他要防的,并不是我这样的人,而是那些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恶意揣度和评论。

  我正可以是这样的知心人。

  当然,无论我说什么,对于林嘉文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他宝贵的生命。我这篇文章,只是写给活着的人看的。而搞清楚真相,不仅是对林嘉文的尊重,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责任。面对自己所知道的一些心理真相,如果我不说出来,这是一种缺位。

  至少,我没有看到有人说出了。

  我有这样一个抱负:希望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在对自己的内心的洞察中,在对心理分析方法的掌握中,靠自己不断地排出负面的心理能量,能够打破心理保护,自我不断地成长,活得幸福,实现自己的梦想。

  5

  我不打算在这里对林嘉文提供一份专门的心理分析报告,就像曾经对林森浩所做的那样。这需要很多的篇幅。但我可以在这里提供对他的理解,揭示他自杀的心理逻辑,即“为什么这样?”

  我们再看一下他那段话: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

  不知道,你是否读懂了玄机?读出了他言外之意?读出了他的内心?

  想一下,他这句话,是不是要给我们一个道德压力,去堵住我们的嘴,不让我们乱说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

  再感受一下,有没有在最后一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人们”,林嘉文都有要保持心理优势的意思?

  他是否有和大家进行心理竞争的意思?

  又为什么要这样呢?

  从心理上来就,一心求死的人,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话可说。即使要留个遗书,也是对身后事作个交代,不会对这个世界还这么说话,批判、控诉、鄙视什么的。这里已经揭示:无论是江绪林,还是林嘉文,从他们遗书(遗言)的内容上看,都并不是真正一心求死!

  就是说,他们的死,有“赌气”的因素,有在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中,为了保持心理优势,而“不得不”和“必须”这样做的因素。

  这正是我感到无力的地方,也是我必须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他们差的,只是一个打破他们“不得不”和“必须”的心理保护链条的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平时可以用来解除心理困惑,让人自我成长,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我再问一下,你是否感觉到林嘉文在极力掩饰自己身上的某种东西,比如弱小?比如因为被认为是“天才”,这构成了他的一个想要又怕的重负,害怕哪一天不再那么厉害,“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他自杀,正是为了防止这一点。我知道实话没有多少人爱听,甚至很得罪人,但它仍然是实话。

  相信我,如果你没有捕捉到这几点,你可能在玩社会、玩人际博弈上很出色,但对人心并无心理洞察力,你也没有理解林嘉文的能力。

  6

  林嘉文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理逻辑。他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这句话,还有什么心理上的含义。如果他了解了,就可以破除这个心理逻辑,也就不可能自杀。

  有心理问题的人,并不一定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即使知道,也不一定知道心理逻辑。这是普遍的现象,否则心理专家就饿死了。

  林嘉文说,他的那个心理咨询师,“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而他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

  我很遗憾。以我对中国的心理咨询师水平的了解,和很多人找过心理咨询师然后又找我的经验,我知道林嘉文为什么这样说。基于个人性格和不得罪人的原因,我就不评价心理专家们如何如何了吧。但我想纠正的是,林嘉文的心理问题,并不是那么“形而上”。

  心理问题是不存在什么“形而上”“形而下”的,只有心理所关注的内容可能“形而上”。下面我来梳理一下他为何自杀的心理逻辑。再说一下,不是专门的心理分析报告,只是一个心理逻辑的梳理。

  先看一下他的性格。

  林嘉文的性格正是典型的自卑型性格,而且他属于“强自卑型”。很不幸,江绪林、林森浩也是这种“强自卑型”(这个自卑是指性格上,不是心理上,看到这点很重要)。

  但大哲学家康德、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苹果的乔布斯、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是“强自卑型”。

  于是很让人疑惑:这种性格类型的人,自卑,自负,敏感,个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才华横溢,不装13,在某一领域有很高的创造性,为何有的人自杀,有的人却显得那么强大,创造出了奇迹?

  他们共同的特征,是通过自己的才华,去在这个世界上有心理优势,甚至形成对世界心理上的把控感。才华是他们心理上的救命稻草,也是生命意义的来源。没有了这个东西,心理上的生存就会遭受威胁。

  林嘉文的才华,正是他心理上的拐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害怕“天才”这个称号,那是假的。

  但他确实也害怕,因为他害怕哪一天,自己在别人眼中就不再“天才”了。作为一个自尊心、自我独立性很强的人,要按别人的眼光一直“天才”下去,他既不想干,也害怕哪一天干不了,心理上就完了,就成了“伤仲永”之类的笑柄。

  7

  林嘉文、江绪林和康德、乔布斯等人心理上的区别在哪儿呢?

  在下面两点:

  (1)是否承认和担当自己的弱小。

  强自卑型的人极为敏感,容易体验到自卑,无力,弱小,伤害,黑暗,美好,善良,等等,当然也因为敏感,对世界能够直接在智力和心理上感触、把控。所以牛人不少。但是,在体验到自卑,无力,弱小,伤害,黑暗等“负能量”的东西时,他们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一条是承认和担当了,至少没有因为这些“负能量”的东西威胁心理生存,就启动心理形成自我强化。他们继续依赖个人的才华,个人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在心理上对现实、对这个社会很多人的超越,来获取心理优势。

  另一条是没有承认,也不担当起来,当这些“负能量”的东西威胁到心理生存时,他们启动了心理保护。典型的心理保护就是主动去鄙视,蔑视,觉得这个社会如何如何的,总之这个问题那个不好,尽管确实这个社会有这样的问题。

  (2)是否被心理保护套牢。

  心理保护本身并不可怕,它或者有点益处,或者害处不大,而且即使有大的害处也可以被打破。可怕的是,它可能慢慢把人套牢。

  我们很多人都玩过心理保护。如果你还不明白,不妨看看这个例子:

  有两个恋人,小军,小红,有人告诉小红说,小军死了,小红听后,哭喊着说:“这不是真的!你在骗我!小军没有死!”但当然是真的,小军确实死了。小红哭喊着否认,就是在启动心理保护。她不愿意相信,是因为不敢相信。如果她马上就相信了,小军死了这个信息,就会携带着威胁到心理生存的强大力量,直接击中她的心理结构,她很可能崩溃。我们所看到的很多人一听说亲人死了就瘫在地上,就是这样的情况。而她启动心理保护,尽管是在骗自己(心理保护的本质就是在心理上、头脑上骗自己),但把可以威胁到自己心理生存的强大力量在头脑上给挡了,缓冲了一下,不会直接击中心理结构导致崩溃。过了一段时间,这个被头脑挡住的信息的力量弱了,她在心理上也慢慢地“接受”事实了,这个心理保护才撤除,她才能正视小军确实已经死了。

  这种心理保护是有益的,是真正能保护到心理的。但你也看到,它本质上是在心理上、头脑上骗自己。

  大多数心理保护坦白说并不是有益的,因为它是以杀伤心理为代价。心理保护其实是“小保怡情,大保伤心,强保灰飞烟灭”。

  “强保”,一个人已经被心理保护套牢。

  康德、乔布斯等人也玩心理保护,但没有被套牢。

  对于林嘉文、江绪林来说,鄙视、蔑视社会的那些不好的东西也不可怕,而且很正当。可怕的是,无论如何鄙视、蔑视,这个社会很多不好的东西都存在,而且似乎越来越给他们无力感和受挫。他们不能承认自己的无力感和弱小,于是,鄙视、蔑视不够用了,他们又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心理保护,就是“悲情化”,让自己显得很悲壮,是浊世中的清醒者、孤独者、崇高者。这就掉进了文人的那种经典套路。

  一旦如此,心理保护这根链条,就形成了自我强化,就对一个人套牢了。一个人就活在了自我营造的心理情境里,很难出来。它在不断地自我强化,其恶性循环的链条,也即心理逻辑是这样的:

  “我有才华,我愿意对世界进行担当→但这个世界黑暗的那一面太强大,导致我受挫,有无力感,我感觉到弱小→我不能承认无力和弱小→启动心理保护,鄙视、蔑视→这个世界黑暗的那一面继续打击我→我的鄙视、蔑视没有太大用,我继续受挫,更加感觉到无力、弱小→继续启动心理保护,在保持鄙视、蔑视时,我感觉到了一种悲情、悲壮→继续主动去鄙视、蔑视,继续感觉到悲情、悲壮……”最后,对这个世界,要保持心理优势,只能是自杀。

  这就相当于心理上的一架机器,越转越快,只要没有谁按按钮停下来,那肯定会出事。

  我考察了一下,林嘉文和江绪林都是被这个心理逻辑给控制的。古今中外无数自杀的文人,也是如此。

  江绪林和林嘉文有一点区别是:江绪林完全就是这个套路。他曾想通过宗教等找到心理上的救赎之路,打破这个心理逻辑,但最终不能;而林嘉文除了这个套路,还对自己有可能在心理上被这个世界吞没,做了预先提防。

  所以,在最后一刻,在遗书中,他都要显示自己在世界,在“人们”面前的心理优势,对很多东西包括媒体的警惕,最后一刻都要保持一种自我的悲情,都不能让人知道,自己自杀的背后,有无力感。

  大家千万别相信,他的自杀是他所说的“理性的”。这个“理性”只是在内心挣扎下,头脑无数次思考的产物,但头脑可能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而只是听心理的。

  听懂自己的心理在说什么,而不要一味相信头脑的话,太重要了。

  很多天才的自杀,完全是自己无法和世界和解,被自己的心理保护控制住而走不出的结果。要是能走出,那该多好啊!

  8

  有时候我想想,在这个世界,在这个社会,我们什么都不是,所以,承认自己弱小,无力,害怕,自卑,并没有那么难。

  它们都是很自然的感受,是自然情感,虽然让人难受,但不是在害我们,而是在滋养我们。

  相反,强迫自己认为自己多么牛逼,强大,显得自负,自我感觉良好,尽管似乎挺爽的,但这是心理保护所强迫产生的情感,它不是在滋养我们的自我,而是会害到我们的心理结构。它会妨碍自我成长且不说,一个人是不能长期这样撑下去的。

  我见过了太多这样的人啦。

  每一个人,都被嵌入了他所在的环境,无论这个环境是在家里、公司、学校,还是抽象的社会、世界。而心理上有没有真的超越于环境,不被它的很多有害信息杀伤,是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关乎个人是什么,能成为什么,也关乎社会是什么,能演化成什么。

  我已经说得太多了。最后说一下《告别曾经弱小,你要内心强大》这本书的一点信息,以便让真正有需要,或有价值识别眼光的人知道。我的原则是:只要能在一个人那儿产生价值,那就好。而是否会产生价值,跟个人的眼光、素质、心态等有关。

  这本书的前身是《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曾经畅销两岸三地。它解决了很多人的心理问题,也改变了很多年轻人的人生轨迹,或者说命运。美国、新西兰等一些图书馆也收藏有它。有消息灵通人士透露说,吴彦祖等男神也是它的粉丝。现在,它增加了全新的4万字,把心理原理系统化了。

  这是一本我站在苏格拉底、弗洛伊德、弗洛姆等大师们肩膀上写出的书。

  我相信它会继续在很多善良,愿意跟自我在一起的人那儿产生价值,也许是很大的价值。

  友情提醒,不要被书名的“心灵鸡汤”给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嘉文和江绪林之死,让人想起了王国维
江绪林和林嘉文之死映照怎样的世道人心| 沸腾
高三就被寄予厚望的天才,临近高考却突然死去,遗书写满了啥?
害死林嘉文的,可能并不是抑郁症,而是心理医生!
史学天才少年林嘉文自杀,最后的话:请不要拿我借题发挥
无法理解林嘉文遗书的父母,你会将孩子带向何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