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朝尺寸
中国尺的身世
(2013-09-16 08:36:41)
转载▼
标签: 文化
尺,是我们手边最为寻常的量具,可很少人能说出它的来历,今天我以人体工程学民俗研究中的发现,说说您非常熟悉却不知道它身世的尺。
上古时候,中华祖先黄帝为解决没有标准量具的不便,创造了黄钟,根据黄钟的高度定为尺度的标准,以黄钟的容量作为容器的标准,黄钟的重量作为权衡的标准。遗憾的是,没有人见过黄钟,只是一个说法。又一个传说,夏代的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再划分为10 等份,每分定为一尺。“丈夫”一词就出典于此。
真正有精确的记载是汉代,中国文字学开拓者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尺“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量度,皆以人之体为法。”清楚的界定了尺的标准来自于人体自身。西汉末年礼学家戴德《大戴礼记》中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古代人量物用手,从大拇指到中指末端的距离一拃,一拃就是一尺。
尺以下的长度单位为寸,寸的长度有二种说法,一则是《大戴礼记》的“布知指寸”,手指的宽度为寸,另一则是《说文解字》的解释人手即一寸,动脉谓之寸口。
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周尺,中年妇人手长八寸为咫。后人形容距离很近有“尺咫天涯”一词。
寻和常在《说文解字》的解释中“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而常是一丈六尺。寻和常是极为平常的长度,所以衍生出“寻常”一词引申为平常之意。
《说文解字》说“仞,伸臂一寻八尺。”也就是仞和寻是一样的长度,但《小尔雅》上记载“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
随着时光的推演,总不能一直用人的肢体当尺去衡量,时移俗易,各朝代都颁布了尺寸的标准:
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各藏有一支商代象牙尺,尺长约16公分,尺上有分、寸刻度,均为十进位。
周朝一尺也只有今天的尺的一半,约17公分。
战国一尺是22.5公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度量衡,一尺是22.93公分。
西汉沿用秦制不变,西汉末年,王莽颁布度量衡标准,长度略缩小,一尺是22.3公分。
三国曹魏时,一尺是24.17公分。
东晋晚期,一尺是24.45公分。
北朝后魏时,一尺是27.81公分。
隋朝时,一尺大幅度涨到29.51公分。
唐朝一尺达到31.1公分。
宋朝一尺是31.2公分。
元朝又回落到一尺30.72公分。
明朝一尺恢复到唐朝时的一尺31.1公分
清朝一尺增加到31.1公分。
民国政府参照万国公制,一尺为1/3公尺。并沿用到今天。
你是否发现,除了西汉末年和元代,尺的长度一直在拉长?人体工程学的民俗研究发现,古代丝、麻、布、缕的税收征集是以尺计量的。尺的长度变化与当时的征收赋税所决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寻”与“常”
陆宗达讲《说文》:说说古代的“行李”
说文解字 苏式词
说文解字话“廉洁”
看待——雾里看花,说说《现汉》中的那些词
常识演练(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