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膏-可以喝的古董



皇翠阁



茶膏神秘渊源


据考证在公元1729年,曾经有一支神秘的马队冒雪进京,在行程三千多公里之后,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雍正帝。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消失了将近300年。


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以及后来的乾隆皇帝,着迷的皇帝因此召集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发掘了186道制作茶膏的古老工艺,成为大清宫廷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宫廷秘制的茶膏,很快风靡了整个皇室和士大夫阶层。而在遥远的布达拉宫,茶膏也成为活佛们青睐独享的特权饮品。1792年,茶膏还以国礼的身份飘洋过海,至今仍然珍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里描述道,“普洱茶膏能治百病,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详细地记载了普洱茶膏的养生之道……而一百多斤顶级普洱茶,也只能秘制出几斤茶膏。百年来,茶膏作为可以收藏的礼品,被社会名流竞相收藏。2004年,曾被鲁迅先生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茶膏拍卖,以12000元成交。2007年,一块82克的清宫普洱茶膏被人以85万的高价收购!

茶膏的珍贵

 


“拈花一笑,品茗一杯。” 关于茶膏的珍贵,有人概括:茶膏是“生在山里,死在梦里,埋在缸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爽在心里,记在脑里,功在体里”


茶膏的历史


唐代



早在唐朝,茶膏的雏形就开始出现。


唐代是茶叶开始兴盛的时期,同时也是茶膏雏形的发现期,此时虽然出现了茶膏雏形,但并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属于茶叶中“含膏”的性质,用以判定茶的好坏。虽有关茶膏作为贡品的记载,但其没有做为独立的茶品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的贡茶始于唐代,唐代的贡茶分为”民贡“与”官贡“两种;所谓”民贡“是由地方官吏将上等的好茶主动向朝廷进献,属于土贡性质。而”官贡“是朝廷直接设立贡茶院,官营督造,专业制作贡茶。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唐朝在湖州长兴与常州宜兴交界的顾渚山建立顾渚贡茶院。


“茶膏”第一次亮相是沿着“民贡“这条线浮出水面的。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

第一,“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

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茶叶以多少担计算,凸显稀少与珍贵;

第四,茶膏一亮相,就作为贡品出现——具备一种显赫的身份。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当时的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陆羽是历史上第一位发现茶可以出膏的人



陆羽正是茶膏的第一个发现者,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出膏者光,含膏者皱”、“油膏其面”。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他认为在饼茶的加工过程中应“畏流其膏”,意思是如果把“膏”挤压出去,会使制成的茶饼表面像箩筛,形状枯干。


他认为最好的饼茶应是“含膏者皱”,即是将茶叶中的茶汁与茶叶挤压出来,又不遗失,仍然附着茶叶表面,经过空气氧化后,使茶汁形成的膏状物质存留在茶叶之间。这就使饼茶的表面由于 “膏”的生成,形成皱纹状。因此,在唐代,陆羽认为的好茶表面上一定是“含膏者皱”,这是唐代鉴别好茶的一条标准。


陆羽在《茶经》中最推崇的好茶是“胡靴”。其外观如胡人的皮靴,有细腻的皱纹状,就是“含膏者皱”的典型代表。


唐代制茶工艺与茶膏有较大关系!唐代的制茶方法跟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以蒸青饼茶制作工艺的成熟为代表,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茶饼制作工艺高度概括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



图示即为根据陆羽《茶经》的描述还原出来的唐朝制茶工艺


其中“蒸之、捣之、拍之”三个工艺,是与“膏”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使溢出的茶汁出现膏化现象。


宋代是茶膏的发展期。


这一阶段,开始出现茶膏的制作,以及对茶膏制作工艺的描述和记载,并且把茶膏作为独立的茶品纳入茶品名录。宋代第一次对茶膏制作工艺进行记载,茶膏作为独立茶品出现在《茗荈录》中,这个时期的制做茶膏特点为高温制茶,压榨出膏!







明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凤饼,全部改为“散形茶”。我们姑且不对这种变革妄加评论——无论是进步还是倒退。但有一点确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种变革使延续近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包括茶膏在内,从此不见踪迹。茶膏自此进入了第一个隐退期。


                              清代

清代是茶膏发展的兴盛期,普洱茶膏在此时定名,且第一次出现在官方文献里,并成为“皇权”和“国礼”的象征。1911年,清朝皇室解体。随着清朝的灭亡,普洱茶膏也陷入了近百年的隐退期。


                               近代

1911年,清朝皇室解体。随着清朝的灭亡,普洱茶膏也陷入了近百年的隐退期。直到2004年,由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清朝宫廷普洱茶膏拍出了12000元的高价,茶膏才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

清点清光绪年间的普洱茶膏



现代


现代茶膏制作工艺出现了重大突破,分为两种模式:高温制膏和低温制膏。


中国古代茶画欣赏


从制茶到饮茶,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但有精神层面的文化渗透也有物质方面的文化享受。都说诗词是茶文化的推动者,而画作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写照。


在中国,茶文化处于上升趋势的发展,文人雅士以诗词歌赋赞颂茶的不在少数。而作为画家,爱茶也不能落后,很多画家更是将煮茶、品茶等等记录于画中,令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在中国古代茶文化的鼎盛时期。



                    唐·周昉 《调琴啜茗图》

图中有一贵妇在两个婢女的伺候下边弹琴、边品茶,生活可谓闲散恬静。贵妇姿态丰腴,十分符合大唐以胖为美的审美观。但全图给人以一种慵懒寂寞之感,只因在图中所绘的树木皆有调零之感,仿佛秋意已至,再加上贵妇肩上披肩稍微下滑,慵懒之态尽显。



                       元·赵孟頫 《斗茶图》

此幅图描绘的是中国元朝时期的斗茶情形,斗茶起于唐朝、盛于宋朝,是一种民风民俗,不少文人雅士也十分喜爱斗茶。图中共有四位斗茶者,两两分组,各自都毫不示弱。图中不只展现了激烈的斗茶场面以及斗茶者的昂头挺胸神态,更是将当时斗茶所用的茶具、茶壶一一展现。根据研究,茶图之中所有的茶具乃是珐琅彩缸杯,口径大、杯身高,是古人常用斗茶杯的最佳选择。



                   明·文征明 《惠山茶会图卷》

此幅画作乃是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作者的真实写照。正德十三年,文征明同好友一同游览无锡惠山,文征明与好友在惠山之上饮茶赋诗,童子则在一边煮茶。该幅画作除了将当时与好友饮茶的得意闲趣生活刻画得栩栩如生之外,还将同去的蔡羽所作的“惠山茶会序”书与画作引首处。



                     清·钱慧安 《烹茶洗砚图》

画中一男子坐于亭台之上,亭中有茶具、书函等等。亭外两位侍童,一位正在池中洗砚、数条小鱼在砚前嬉戏;另一位小童正拿着蒲扇对着小炉扇风烹茶。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安详舒适的氛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茶膏探秘
普洱茶膏是如何产生的你知道吗?
茶言壶语--品茶,犹如品读一知已,品人,犹如品尝一杯茶
茶道文化简易入门
收藏殿堂 | 曲终绝唱了的清朝皇家名品——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制作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