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将守墓进行到底 祖孙四代为红军烈士守墓几十年, 并欲坚守下去
在金寨县长岭乡有这样一家人,他们祖孙四代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红军烈士守墓:第一代守墓人郑长林亲手掩埋烈士遗体,第二代守墓人郑学才为守墓耗尽毕生精力,然后是第三代守墓人郑以清和第四代守墓人郑为栋……
冒着危险埋忠骨
3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长岭乡,并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找到了乌凤沟,这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山沟。据长岭乡的居民介绍,乌凤沟的两边曾经都是树,“都是很粗的树,两边山上如果埋伏着人根本看不出来。”
1934年 12月初的一天凌晨,就是在这里,红82师师长周世觉率本部和皖西第3 路游击师共800余人,遭国民党第11路军194旅伏击。战斗中,包括周世觉师长在内的600多人壮烈牺牲。村民们告诉记者,当时为了防止伏击的消息被村民传出去,“国民党军队从前一天晚上就不让大家出门,凌晨的时候,村民听到了第一声枪响,打完仗后村民发现,沟里的水都变成了红色。”
战斗相当惨烈,敌人的手段也极为残忍。在采访中,长岭乡的父老乡亲几乎都听长辈们描述过这样一个事实:“牺牲的战士死得都很壮烈,基本上都没有留下全尸,他们被割掉了耳朵,敌人要靠这个回去领赏,一个耳朵可以换一块银元。”
据介绍,那时候郑学才刚刚14岁,从战斗结束的第3天晚上开始,他的父亲郑长林与几位村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悄悄将烈士们的遗体掩埋在乌凤山上,“当时遗体比较分散,村民们都是就近安葬,因此存放有红军遗骨的墓地也分散在各处。”
自建两座烈士墓
从郑长林亲手安葬烈士的遗体时起,老郑家似乎就被注入了守护红军墓的信念。村民们告诉记者,解放后,郑学才就在墓旁搭起一间简易房,白天采石修墓,晚上守墓。有村民跟他开玩笑说:“你把红军墓看得比自己的祖坟还要重。”郑学才也不生气,“红军墓可不就是祖宗墓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郑学才和家人对红军墓进行了多次修缮,并将分散的红军墓迁到了一起。2002年3月,郑家拿出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万多元钱买来水泥、沙石等建材,在村民们的帮助下,用3个月的时间在红军墓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占地700平方米的红军烈士主墓。
这时候, 82岁的郑学才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在他不能走路的时候,还时常让人把他抬到红军墓边去看看,而每一次他都会流泪。在临死前几天,郑学才反复交代儿子郑以清、孙子郑为栋:“一定要继续守护好红军墓!”郑以清父子没有让老人失望。2004年初,他们将全家辛勤劳作挣来的5万多元,投入到2号红军烈士墓的修建上。当年6月工程竣工,周边的乡亲们自发买来鲜花和鞭炮赶来祭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当地政府也先后投入十几万元对这两座墓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如今,这里被金寨县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守墓信念永不变
为了维持家里的开销,上个月,郑以清的儿子郑为栋去了山西打工。而由于山上交通极为不便,很多村民搬到了山下的镇上居住,但郑以清却仍坚持住在山上。在电话里,他笑着对记者说:“习惯了,再说也离不开这些红军墓。”
然而就在记者3 月27日中午抵达红军墓时,60多岁的郑以清却因病被送往合肥医治。昨天下午,回到合肥的记者终于在医院见到了郑以清,离开了相处一辈子的大山,病房里的他显得有些拘谨,“没事,现在血压下来了。”他笑着对记者说。在病房里,郑以清的大女儿问记者能不能劝劝父亲不要再回山上,而是住在镇上的子女家享享福,“医生说我父亲血压高、心脏也不好,早就不应该干重活了。我们做儿女的真不想让他再回山上。”
对于女儿的话,郑以清一直保持沉默,但一提到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他却来了精神,“早些年的时候,每到清明,很多人自发上山来扫墓。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中午我就留他们吃饭,一摆就是三四桌。”郑以清说:“今年清明,如果身体好的话,我一定要回去,孩子们爬山去扫墓会口渴,我可以烧点水给他们送去。”
郑以清表示,尽管现在由于多种原因不能时刻守护在墓前,但全家人的守墓信念永远不会改变。(卞世鹏、孟洋)
-相关链接
乌凤沟突围战
1934年 12月初,红82师和3路游击师共800余人,由潜山太湖游击归来夜宿长山冲,欲返回熊家河苏区。3日凌晨,红军向前畈进发,行至乌凤沟时,遭到敌11路军194旅387团的伏击,红军将士奋起反击,终因地形不利,被迫退至乌凤沟口土地庙附近。当日中午,又遭地方顽匪黄英“老小八团”的堵截,红军腹背受敌,血战数小时后, 3路游击师师长高开文等200余人突围,红82师师长周世觉等600余名将士壮烈牺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衢州有一老人,义务守墓40年,11次拦截盗墓贼,却不拿一分工资
(金用)(临用)守墓人( 山西文学)(聂鑫森)
这些村民想修一条前往凭吊红军的硬化路,你赞成吗
【三湘文艺】易迎华/守墓人
一家三代守忠魂(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河北发现一千年古墓,守墓人死活不愿专家考古,不说墓主身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