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理的乐趣:建构“区域”

 地理的乐趣:建构“区域”

撰文/单之蔷


各种“江南”版图叠合后的“江南”区域              
对某一区域位置和范围的界定,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描述。以“江南”这一区域为例,江南在哪里?不同学者给出了不一样的江南地图,似乎哪一个都不能真正代表江南,最后我们用叠加的方法,将这些地图重叠起来,找到一块共有区域,这块重合交错的区域揭示出来的,便是最全面、最具说服力、最没有争议的“江南”。对区域的描述,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定论,每个学者都建构了一个江南,我们的叠加,也是一种建构。


一、地理学家的区域界线大地上不存在,只能画在地图上

      关于什么是地理,有许多种说法,我比较喜欢的一种说法与地图有关。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何谓地理学家?就是用地图工作的人,或者说离不开地图的人。何谓地理问题?就是最好在地图上来讨论的问题。

   但是过去对这个问题我理解得还是很肤浅,以为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地图是地理学家必备的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地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现在我对地图与地理学家的关系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图是地理学家的工具这种认识。现在我认识到这种程度:地图其实是地理学的灵魂,是生命,离开了地图,就不会有地理学,地理学家离开了地图,就无法工作。

    我仅举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区域,来说明这个问题。像省、市、县这样的区域,还有国界,是政治家划定的,尽管地理学家会参与划定和提出建议,但这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也不是我今天要讨论的。我今天要说的是这样一些区域:这些区域的界线,在大地上找不到,不像国界、省界等,这些区域的界线,这些区域的整体,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

    这些区域有一些是比较严肃的,比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植被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等,也有一些比较世俗和有趣,如伦敦美女出现高频率区,或中国喜食麻辣的区域等。这样的区域是地理学家自己在地球表面划出来的,说是在地球表面划出来的,其实是在地图上画出来的。像国界、省界、市界、县界这些都能在地球表面画出真实的界线来,用界碑等实物标识出来;但是地理学家画出来的区域分界线却在地表上找不到,画不出,只能在地图上画出来,甚至在大比例尺的地图上都无法画出来。比如在1:5万、1:10万、1:25万的地图上都无法画出来,只能在1:100万、1:400万、1:1000万等小比例尺的地图上画出来。即地理学家画的区域界线无法说这界线通过了某一个市,某一个县,更无法说其通过了某个村庄……例如:你能说把中国分成了南方与北方的秦岭—淮河通过了某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地点吗?有的人不理解这点,还在淮河某处建了中国南北分界线通过此地的标志,这是无道理的炒作。

    秦岭—淮河作为把中国分为南、北方的界线,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地方,以秦岭分南北中国是成功的,因为秦岭宽阔,不必精确化;以淮河分南方北方就很失败,因淮河太细窄,用其作南北分界线,难道淮河的北岸是北方,南岸是南方吗?居然有的地方还以此作为是否冬季供暖或发放取暖补贴的依据,就更是粗暴地割裂了自然和人文的连续性。

    因为地理学家画出的区域界线都是无法精确的模糊地带,因此只能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才能画出来,因为小比例尺的地图,是图上的东西都被缩得很小很小的地图,比如比例尺为1:100万的地图,就是图上的东西被缩小到实际的100万分之一,这样,地理学家画的区域界线是被缩小了100万倍的线条,实际上则是宽阔的带状区域。由此一来,地理学家画的区域界线就避免了通过哪里的尴尬。

以公路建设为目的,中国版图可以画出这样的圈
在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图上,我国版图被人为划分成7大区域若干小区域,专家学者做这张区划图,目的是使公路的建设和使用能够适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气候、地质构造、地貌等因素是首要考虑的指标。划分公路自然区划,一方面是地域分异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是人们以通行的可行性、安全性为目的的一种主观判断。这样不同专题的区划有很多:农业区划将全国画出10个圈、土壤区划画出3个圈、水文区划画出11个圈,且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同一专题的区划也有不同的画法。地球表面可以画出各种各样的圈来,至于画什么样的圈,还要看我们画这个圈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同,标准肯定也不一样。


二、地理学家是在地图上工作的人

       既然地理学家划出的区域,只能存在于地图上,而且是小比例尺的地图,也可以这样说:区域及界线是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构建起来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地理学家其实是以他们建构的东西为研究对象,这些东西是地理学家建构出来的,而且是通过地图建构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家是在地图上工作的人。     

    我为什么说区域是建构出来的呢?因为我们从地球表面选取出一块地方来,一定是根据我们事先确定的某些标准,或者说我们认为的这一地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这些标准或特征不是从对地球表面的观察中认识出来的,也不是从大地上发现的。假如我们头脑中没有这个事先约定的标准,我们也不可能在大地上去认识和发现这样的区域,就像假如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玫瑰,我们怎么可能在百花盛开的花园中,把玫瑰分布的地区划出来呢?其实回顾一下我们的气候区划、地貌区划、植被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等,都是先定了标准,然后再去地球表面寻找、比对,最后划定其范围的。

    这不是建构吗?我为什么主张建构区域,而不喜欢发现区域和认识区域这种说法呢?是因为建构更具有主动性,更能推进我们对地球表面的认识。而认识论、发现论是被动的,信奉这种原则,会让我们失去创新的热情和力量。

 

地理学家在地图上画圈,却无法把边界画在深山峡谷里
在中国的西南部,有一块独特的地理单元,这里的山脉和江河南北方向延伸,横断了东西方向的交通,被称为横断山区。“横断”之名早已出现,但横断山区的范围却一直不甚明确,直到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经过大规模的考察后,才给这一区域划定出位置范围,他们的重要依据是:山川狭窄、岭谷高差超过2500米。山河并行造就出具有巨大落差的一条条峡谷,地理学家用它们建构出横断山区的地理概念。即便这样,地理学家所圈画出的范围也只能出现在地图上,我们无法拿着这样一张图,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横断山区找到现实中的边界。


三、地理学的魅力:画圈的乐趣

       区域是建构出来的。地理的魅力正在于此。我们可以不必顾虑前人对中国大地的划分,完全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给中国大地画圈(建构区域),也就是根据我们的需要,在中国大地上画圈。

    比如我们可以以寻找中国的荒野为目的,把中国的荒野区域建构起来,也可以利用食物来给中国画圈。例如吃辣椒的区域,吃甜食的区域,甚至画出吃某种特殊食物的区域,如吃饺子的区域,吃馕的区域,吃馒头的区域,还有喜食麻辣和酸辣的不同区域。

    在横断山区,我曾经努力地寻找能够画圈的地方:我想找出土司文化的分布区、茶马盐交换区、女性文化区、碉楼分布区、藏传佛教分布区,后来我发现这里还是康巴文化分布区,是走婚、一妻多夫文化的分布区。最后我发现这些区域是大致重合在一起的。

    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了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在书中他描写了一处地方,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那里的人善良美丽,那里的环境有雪山、有青翠的河谷、有茂密的森林,那里的人们生活得简单而富足。这个地方他称之为“香格里拉”。后来这个香格里拉成了“理想国”的象征符号,许多人开始寻找“香格里拉”。

    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认为“香格里拉”就在中国的西藏、云南、四川的交会处。但是我们认为香格里拉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区域,因为书中描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情景,不是特例,而是一个区域的特征。这个“香格里拉”作为一个地区的特征,成为了我们去寻找和划定这样的区域的一个标准。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在中国的横断山区和藏东南一带把具有这样特征的地区划出来了,这个区域由我国横断山区、藏东南、四川北部的一部分组成。

    我曾经在中国大地上想找出“海洋文明”的分布区。并不是濒临大海的地区就具有海洋文明。我给海洋文明的定义是敢于利用海洋接触异域的文明,敢于利用海洋与其他文明进行贸易和移民,我认为只有具有这样精神元素的地方才是中国真正的海洋文明区。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一些濒临海洋的地区却不具有上述的那种精神,虽然这些地区也有大量的渔民,他们也驾船出海捕鱼捉虾,但是不接触异域文明,无缘贸易与移民的沿海地区不能算做海洋文明区,这些区域还应划归农耕文明区。这样中国渤海湾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等地不能算做海洋文明区,同理江苏沿海地区也不能算做海洋文明区。中国真正的海洋文明区的主体是今日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所在的区域,即使这几个地区,也有一部分与海洋文明无关。从上海开始向着广州拉一条直线,再向海洋画一道弧线,它们所围成的区域,我称之为中国的新月地带,这个区域才是中国的海洋文明区。

 


四、挪动一下区域的界线,对我们理解世界会产生出惊人的效果

       地球表面——世界不是马赛克镶嵌而成,并不分成一个个片段,而是连续而无中断的,是一个复杂相互联系的整体。但是地理学的使命——是理解地球——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不同,这又要求地理学者必须将地球表面——世界分成一个个片段。把地球表面——世界分成片段的种类和数量可以说是无限的。我们从中抠取出一块来,必然会切断其与周边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我们根据我们的目的划出的这样一个区域,已经不是原来在大地中生机勃勃、复杂多样的原本的那个地方了,我们划定的区域是简单的对世界的某一方面的一个概括而已,切不可迷信我们建构的区域,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是天经地义的客观真理,不容他人置喙或者变化一下。其实区域的划分是无限的,是相对的,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我们把地理学家划出的区域改变一下,或者只是挪动一下区域界线,会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发生重大转变,产生出令人惊奇的结果。

    有一年,青藏铁路通车,怎样理解青藏铁路的意义呢?按照我的直观感受,我觉得从西宁出发,青藏铁路经过了一个独特的区域——柴达木盆地,这个区域直观地看,与青藏高原不一样,可遗憾的是,按照我国主流地理学家划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柴达木盆地就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后来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地理学家任美锷对中国的综合自然区划的划法与主流的划法不一样,他把柴达木盆地划到了西北干旱区。看到了任美锷教授的划法,我十分兴奋,我们画了一张地图,在这张图中,我们把柴达木盆地划到了青藏高原范围之外,这样一来青藏铁路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原来的青藏铁路只是经过了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现在的青藏铁路穿越了中国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

    按照主流和权威的综合自然区划,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交会点在甘肃省的乌鞘岭。其实这个交会点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大到几百公里为半径的一个范围,许多人以为三大自然区交会点是一个客观的点,是科学家经过精心的考察和研究发现的,是很神圣不可动摇的。其实不是。这个点是人为划定的,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这个点可以定在兰州,也可以定在青海湖,也可以定在甘肃南部的陇南市。这要依我们的目的而定。

    有一次,面对青海湖,我在思考怎样理解她的价值和意义。找来一张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图,我看到青海湖被划在青藏高原的范围内。这意味着青海湖景色的主要特点与青藏高原的其他湖泊无太大区别:寒冷干旱,植被稀疏贫乏。难道对青海湖的认识就到此为止了吗?我有些不甘。因为我觉得青海湖有一种独特的美,是青藏高原上其他湖泊无法相比的。我想到了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会点。虽说地理学家们认为这个点在甘肃的乌鞘岭,但这只是一种人为的规定,是一种简略的笼统的说法,我觉得三大自然区的交会点应该是一个模糊的广大的地带。在这个模糊的地带内,每一个地方都有资格称为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交会点。青海湖就在这个模糊的地带内,于是我把这个点移到了青海湖。这一挪,青海湖好像被施了魔法,立刻变得熠熠生辉了。原来青海湖在青藏高原范围内,只具有青藏高原一种景色,现在她是三大自然区的交会点,于是具有了三大自然区的景观特点,既有青藏高原的特点,也有西北干旱区的特点,还有东部季风区的特点。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怎么可能,你换了一个视角,就看出了原来不曾有过的意义。是的,在那些大自然的过渡或汇聚的区域,你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你的预设。

    许多地方都是一些现象的连结点(这些节点也是人建构的),把一个地方置于节点上去认识,就像你在高处布置了一盏追光灯一般,这盏灯让一个平淡无奇的地方一下子像明星一样,鲜明生动起来,使你发现了许多新的意义。这也应算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方法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 方域 | 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
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重庆五大功能区建设
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的那个省界“尖角”,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美军六大区域司令部职责区划地图
中国有多少条“秦岭—淮河”?各省的“南方和北方”如何分界?
地图看江苏常州下辖区划,5区1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