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科盲的困惑:真昂和托脚的消失。
    我透露一点秘密,我高中选的是文科,高一的时候学过一学期力学,那个傻x讲课我就没听明白过,那个时候我物理常年考40分,所以我对于这力学这个东西几乎是一窍不通,那一堆的箭头我是看不明白。

但是就好像一天学也没上过的文盲也知道,如果一个人要跳楼,那么楼下最好接着一个棉垫子或者充气垫子。而不能放一个水泥坨子,除非你盼着这个人早点死。

人在实际生活中也能积累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物理常识,比如三角其实比四边形更坚固。纵使对建筑不感兴趣的人似乎也知道三角梁这种最简单的现代房屋架构。所以我对宋代建筑那种真昂、叉手和托脚有天然的理解,这东西不就是三角梁吗,只不过不是钢的,是木头的。因为不用钉子,用榫卯鲁班锁,所以结构复杂一点。

但是,稍微懂点古建断代的人都知道,越到后期,这三样构建用的就越少。最先消失的是托脚,然后是差手和真昂。明清建筑一般既没有叉手、托脚也没有真昂。如果看明清建筑的架构剖面,你是看不出来三角形的,全都是矩形。

所以我始终不理解这个变化,为什么越到后期,建筑架构反而抛弃了三角形而选择了矩形呢?以至于构造三角形的构建都给清除掉了。

可以说去掉了这些构建,构架的结构更加简洁和简单,但从我这种理科盲的角度看,构架的稳固程度反而会下降。

有些人因此说明清建筑退步了,不如唐宋建筑科学,可见明清社会的发展整体上是倒退的。

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没经过大脑的说法。道理很简单,房子这东西要是真盖不好,是会房到屋塌出人命的,一点儿也马虎不得。这东西不是思想意识,怎么说都有理,只要你嘴大就行。另外,托脚和真昂,从结构上看,也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科技含量还不如拱券的技术含量高。而明清两代在砖石建筑上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拱券技术甚至是小型穹顶技术,这么简单的木构榫卯技术怎么会不掌握呢?

所以明清两代采用这种构架肯定是有道理的。要知道,中国古代建筑是一门实践经验大于理论的技术。古代的工匠一般都跟我一样是物理盲,不懂什么叫力学,当时工将采用的技术几乎全是大浪淘沙淘出来的比较成熟安全的技术。如果后世工匠普普遍的淘汰叉手,托脚和真昂,则说明这些东西确实有被淘汰的理由。一个人傻,两个人傻,不能一群人都傻

但是这中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这里面真的有什么玄妙的力学知识,那我真的就无能为力了,谁让我力学常年考40分呢。

后来经过我多方查询,终于发现,我其实把这个问题想复杂了。真正的原因很简单:到了明清两朝,柱子更高了,木梁更粗了。

应该说宋人和明人的建筑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宋人是材料指向性思维,明人是技术指向性。简单点说,宋人是看钱做饭,明人则是看饭挣钱。宋人是如果我只有这么多的木料那我就必须想些手段最大限度的使用这些木料。而明人的想法则是,我的技术需要这样的木料,那我就必须找到这样的木料。

明清不用叉手和托脚的道理惊人的简单。在梁头挖个凹槽,也就是椀子,圆柱状木檩往里面一放,就完了。也就是说宋人是靠托脚,一根斜倚的木头来阻止木檩左右摇晃,明清不用那么复杂,挖个凹槽就解决了。

这倒不是说宋人比明清两朝的人要笨许多,而是明清两朝的人使用的木梁要比宋人使用的木梁更粗,以至于在梁头挖个凹槽,这木梁也断不了。而宋人一般用的木料都细,真挖那么大的槽出来,木梁就容易断,整栋建筑的安全性就无从保证了。

另外,宋人不会拼柱法,而且喜欢把檐柱和金柱弄的一边高,加上木梁的高度不如明清两代,所以要在不过分增加进深的条件下增加高度,就必须用昂这种大杠杆来解决问题。但明清两代显然不存在这种问题。明清两代一般是用加高柱子的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高高的柱子和大尺寸的木梁足以解决高度的难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明清两代的斗拱尺寸缩水。因为梁柱的高度已经够了,留那么大的斗拱干什么?

另外因为木梁变粗,相反承托木梁的墩子是越来越矮。这就导致很多时候,两根木梁之间几乎是挨着的。这样一来,梁架中间的矩形与其说是结构,不如说是一个巨大三角中间的缝隙。而且有些时候这些缝隙还会被驼峰、斗拱一类的东西填补。

但是细心的读者(如果你真能看得懂我再说什么)会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清两朝实际上要比辽宋金时代更加依赖木材的尺寸。说白了,就是辽宋金时代是用一堆小尺寸木材拼起来达到大尺寸木材的效果。明清两代放弃了这种麻烦的做法,直接用大材办大事,简化了技术和结构,但必须有那么大型的木材来做大尺寸的梁柱。

柱子还勉强能用拼柱法拼出来。那么木梁怎么拼?实际上拼接木梁的技术中国人始终没研究出来,以至于后来都研究出来了石柱法,也没研究出来这木梁怎么拼接或者有什么好的替代品。所以到了清末,中国古建筑木梁几乎全部依靠原生木材。

很显然,明清这套建筑方法诚然比辽宋金时代要简单的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做模型几乎只做清代官式,简单啊!)但是,对材料的依赖性太大,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连年的砍伐,大型木材越来越难找。

可以说明清两朝虽然在技术上要比辽宋金元时代更加进步(技术简化就是技术进步,比如今天的钢筋混凝土技术其实要比之前的木构榫卯更加简洁)但是由于材料的限制,实际上也是不可持续发展。如果单纯把材料限定在土木上,甚至说宋代的技术其实要比明清的技术更有可持续性。

但是如果不限定材料,可以说,明清时代工匠的思维其实更接近近现代思维。因为到了近代,尤其是在冶金技术大发展和新材料层出不用的时代。明清工匠这种简化建筑结构的思维反倒是更有发展,更有市场。如果超越了木材的限制,明清工匠这种思维的简单实用性就要完胜宋元时代那种被材料桎梏,酷似智力游戏一样的建筑思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建伊始-大木作中的柱、枋、梁
从光孝寺说起,潮州名匠萧楚明谈大木柞制作技艺
多向弯曲的实木技术
“偷梁换柱”是偷哪根梁?换哪根柱?记住这些术语秒变古建专家!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
宋代晚期建筑之代表:平顺九天圣母庙圣母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