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景山区古城西街的城墙和金顶山遗迹
                                  
                               图文/帝青王春
       赵其昌先生在《蓟城探索》文中说:“1974年白云观西遗址发掘时,北侧的沙层中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细沙中间常常夹带一些夹砂红陶碎片,陶碎片又常常具有棱角磨光的现象。就夹砂红陶碎片讲,不论它是否时人的实用器物,或死人墓葬中的明器碎片,在北京地区,都应是战国时代遗物,这已为许多遗址、墓葬所证实。在古代遗址发掘中,陶片的出现,是常用的事,但是,陶片棱角磨光的现象殊属少见。棱角磨光,其原因是什么呢?显然是水的作用,即陶片长期被水冲刷的结果。从陶片与流沙混合夹杂的现象分析,它不应是本地所有,而应是从其他地方由水沙携带、搬运而来。沙中屡见陶片,水沙上游,就很可能是古代人口或墓葬集中的处所。墓葬又常常深埋于地下,而陶器的原在处所,是人口密集地点的可能性就更大些。如果这一推测不误,自然使人联想到前期蓟城。也就是说,前期蓟城,很可能处于水沙上游。也可以说,洪水冲毁蓟城,使水沙携带着陶器,破碎成片,沙砾使陶片棱角磨光,流向下游来了。棱角磨光陶片的出现,不仅支持了水毁蓟城的设想,对于探索前期蓟城城位,也是重要线索之一”

        石景山区的关续文先生根据赵其昌先生《蓟城的探索》(载1986年出版的《北京史研究》),于1995年走访了石景山区古城村的老者后在1996年第2期的《北京文博》发表《东周蓟城遗址踏勘记》一文,文中说:

    “1965年八宝山出土了西晋华芳墓志,有“假葬于燕国蓟城西廿里”之语。有的学者推论,蓟城在今天的广安门、白云观一带。赵其昌先生就该地域出土文物,经潜心研究提出若干相抵牾的问题后指出:白云观遗址的发掘,常常发现水沙夹杂的战国陶片,据其棱角磨光,推测是上游水沙冲刷携带来的。上游在哪里?应是八宝山以西略北,永定河东岸一带。上指地区有个地名古城。名为古城,必有所本。他号召有志于北京古代史同志们,不妨迈开双腿,有针对性的到田野中去调查,到开挖沟土的现场去实地看看,作点记录,采集些实物,再以实物为基础,开展研究工作。蓟城问题的最后解决,也当为期不远。

     我拜读此文后颇受启迪与鼓舞。便从燕昭王据蓟的诸多论著入手,开始了调查研究东周蓟城遗址之行。

     去年(1995年)的9月5日,我走访了撰著《古城村史》的梁云龙先生。向他求教”名为古城“有无遗迹的问题。当谈到”土龙岗“时,梁引导我到古城村前街西头大影壁处说:“土龙岗在影壁的西侧,向西南延伸至永定河,残存150米,向北残存250米。为弄清土质结构,领我拜访了曾为古城生产队负责生产的闫明老人。他说:“土龙岗又叫长坡,为鸡粪土,呈黑灰色。岗高2-3米,上宽2米,底部宽4--5米。生长着荆棵、枣树,农业学大寨中给平掉了。当时推土机还推出一个城门基座(又像庙门)和一个古村落遗址。出土了砖头、瓦片、阶石、盆、罐、灶、井等,以及井旁的一个古钱罐,内装古钱币百枚。在土龙岗西侧发现鱼骨盆残片最多。梁先生至此插话:“田顺庄北我家的祖茔也出土过这种残片......"曾为青年队长的李玉兴说:“土龙岗(南端)内侧有一短墙,似街道(内护墙)。土龙岗的土质以锹横铲不入,竖铲若找到茬口,可掉10多厘米的一块,看来人筑的因素很大”。嗣后,我又拜访了知情乡亲邢士珍、李士杰、冯立新等15人。他们分别介绍了西福庄、山下村、田顺庄、南辛安等出土古村落遗址状况,及其出土的红陶器皿与残片。我两度到田顺庄考察,拣到百余块灰陶与红陶残片,最小的如指甲,大的三角形弦长150毫米、厚5毫米。此外,还有灶土、小铁钻等实物。就其标志着战国时代使用的带有羼合物红陶器皿(含残片)在土龙岗西(岗东今古城村落未见)大面积与多村落出土,证实了土龙岗与战国古村落至少同步出现。似可判断为前蓟城的东部城垣。其北墙大体在今京山铁路基线上(或略南);西接石景山(蓟丘)北麓之龙头山;......(1985年春月,我走访了金王府的郑德山老先生,他幼年对土龙岗所见为石砌土填之城。关续文补充,载于2003年《石景山文物》)”。

      上文关续文先生的文章所说的这段共400米残存的城墙,这段400米城墙当是蓟城的王宫的东墙的一部分。在上个世纪6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被平毁,位置在今天的古城西街。

      王荣华《<水经注>㶟水变迁和蓟城探索》(载《石景山文史资料》第九辑,2001年。)说:

   “关续文先生根据石景山地区古迹和考察收获及文献记载,撰写了一篇《东周蓟城遗址踏勘记》在《北京文博》(1996年第2期)上发表,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1996年11月,史学界一些专家专门在首钢红楼召开座谈会,对石景山古遗迹进行考察,对出土的遗物进行鉴定,认定出土的陶片为战国时期遗物。常征先生认为“燕国初封地在今天的琉璃河董家林村,后来迁都于蓟,这蓟城应在石景山区,”赵其昌先生讲:“西晋华芳墓志所指的蓟城应属晚期蓟城,因为城墙下压着三座汉墓,研究学问应认这个账,至于出土的战国陶片,夹砂且磨砺了棱角,应视为上游永定河水冲刷过来的,今吾所见到的当地出土的陶片,才原汁原味,也应认这个账“。时任北京市文物考古所所长的齐心认为:“这些陶片多方位的出土,说明战国时期这里有先民活动,这是个突破,为寻找蓟城提供了依据”。后来,关续文先生又在该地区发现了一块可有象形文字的刻石和一块刻有图画的带有铁轴的圆形盘石,殊为罕见珍贵,以及一些石器”。

      门学文《古城村是何时的古城》说:

   “大影壁原在古城村前街西口,是古城村标志之一。石砌,素面,高4米多,长约30米,面东有佛龛,可蹲进三个孩子,有传说,旧时村民为亡故亲属接三,在影壁前焚香烧纸,按说,大影壁在村南或村东,可到了古城村它却到了村西,极为罕见”。

     由上文可知,早在1996年11月之时考古学家赵其昌先生是认可石景山区古城一带为“前期蓟城”所在地的。

     上文所说古城村西头的大影壁位于400米墙体的东侧,又在墙体发现城门(类似庙门),可以判断发现的城门在大影壁之西,因为门外有影壁,也符合古代建筑的风水格局,再根据北京昌平区的南口古城的南门外尚存照壁一座,进一步确定古城村西头的大影壁是城门洞东面的照壁。

     发现的城门类似庙门说明城门是“拱券”形的城门洞。“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在西汉前期形成,在南宋后期用于城门洞。这段400米城墙为“石砌填土之城”、城门洞为拱券式、大影壁为石砌,这表明大约在宋元时期居住在此处的古人将此处城门洞的形式更换为拱券式样,并在城门外立大影壁。

     笔者根据上文所说古城村西头的四百米的城墙遗迹画出位置示意图及遗址想象图(图1、2、3)

 

      笔者认为,因为金元时期的金口河横穿了前期蓟城(图4),金口河在金元时期由于洪水泛滥将”前期蓟城“遗址中的陶片等遗物顺着金口河冲到”后期蓟城“的护城河,所以在1974年,赵其昌先生才在”后期蓟城“看到棱角磨光的陶片。  

                                                图1

                                              图2


                                               图3

                                     图4

       金顶山又名金鼎山,也名琅山或狼山。金顶山之名始于清代,清初礼亲王代善之后康亲王崇安、礼亲王永恩葬此。其墓为竖井悬葬,谓之“金井御葬”,遂改琅山为金井山,后谐称金顶山。另一说,在金顶山主峰之阳旧有九龙观,琉琉瓦顶,丽日当空、金光熠熠,以此得名(图5)。笔者考证,金顶山就是前期蓟城之内西北隅的蓟丘。

                                         图5

    《石景山文史资料》第九辑之门学文《金顶山汉代古建遗迹发现记》:

   “金顶山最高点海拔140.5米。其中海拔100米以上的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主峰南北各有一座小山包,而西北、东、东北有各有一座小山包,对主峰形成了众星拱月状。它原有七座山包(70年代炸毁一个),颇似北斗七星,正应古人崇拜北斗七星的神圣观念,......笔者留心北京史事多年,在2000年10月14日登金顶山时,偶然发现了汉代大型古建筑遗迹。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发现围绕主峰顶80米范围内遍布古建筑遗物,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有铁器、夹砂红陶器皿残片、板瓦、筒瓦、瓦当、滴水、古砖和部分器皿残片。有少量红陶,也有大量的灰陶。上面有布纹、绳纹、网格纹等纹饰。其中的夹砂红陶残片最大的有200平方厘米,且制作精美,壁厚仅1.5厘米,......10月底11月初,我们带着发现的部分实物分别请教了北大教授侯仁之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史学家史树青二位先生。他们看后认为是汉代器物,有的还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器物,又有准确的出土地点,很有价值。”

      唐初诗人陈子昂《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曰:

    “丁酋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由“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一语可知,陈子昂从唐代幽州(也称蓟城)的蓟门出发,游览了战国时代的燕国都城--蓟城,即前期蓟城,所以说陈子昂所说的燕之旧都--蓟城不是指唐代幽州城(今广安门一带),而是指石景山区的前期蓟城。

      这则诗序,清代《日下旧闻考》卷107所引《陈正字集》字句略有不同,文曰:

   “丁酋岁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乃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于斯为盛。因登蓟楼,作诗以志之”。

    “因登蓟丘”(一作“因登蓟楼”),由此可见蓟丘上有楼。陈子昂在幽州期间,还写过与蓟丘相关的其他诗篇,一首为《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头两句是:“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另一首为《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其中有句云:“暮登蓟楼上,永望燕山岑”。这里面皆提“蓟楼”,由题目和诗句可知:蓟楼又称蓟丘楼蓟城西北楼

    蓟丘楼在哪里?

   上文的门学文《金顶山汉代古建遗迹发现记》中说在金顶山主峰周围80米范围内遍布战国到汉代遗物,根据山形地貌和发现地点进行分析,认为古建筑应在山顶上,历代修葺古建时都把上面的残迹清下山来。所以,蓟丘楼在主峰之上(图6、7)。

      蓟丘楼在蓟城中有用来瞭望放哨,加强警戒之用,也是统治者登临观揽之地。而今天的主峰上,有大约20米见方的平顶上,留有民国时期的炮楼地基(图8)。

                                             图6

                                                 图7

                                                 图8

                                                  图9

       由唐代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在唐时,蓟丘、蓟丘楼、轩辕台是幽州十分著名的名胜古迹,是怀古登临游览的胜地(图9)。

        帝青王春注:   以上内容摘录自帝青王春新浪博客文章《两处蓟丘(下)》,并有补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景山村落史话·古城
若羌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名胜古迹简介
秦城的历史渊源之我见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蓟门烟树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句民谚不够准确
有着1700年历史的“北方都江堰”沉睡在北京哪儿?︱北京史话3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