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
 平山堂 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当时任扬州知府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山堂于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山堂毁于兵火,乃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因为平山堂名播海内,历史上人们便习惯地将这里的名胜古迹,包括西园天下第五泉、谷林堂、乾隆御碑等统称平山堂。


      平山堂确是个幽静所在,也是个驰目骋怀的好地方。门外建了木棚,棚上爬满藤蔓,走入时一片荫凉。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堂为敞口厅,面阔五间。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台前围以栏杆,栏下为一深池,池内修竹千竿,绿荫苒苒,因风摇曳。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似与堂平,“平山堂”之名即寓于此,似乎是把盛唐诗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名句变成了一幅画图,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堂上有一幅徐仁山集句题平山堂联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风景这里独好。宋代苏门六君子之一的秦观有诗赞美:“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小,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而同时的叶梦得则直称“壮丽为淮南第一”。

意思是在宋朝的时候,站在这里能看见江对岸的镇江。


   堂北檐挂着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堂前朱漆红柱上有清代知府伊秉绶所作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联以山喻人,再现当年高朋满座,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则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名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被誉为平山堂楹联之冠。此外如朱公纯题平山堂联云“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正是当年溶溶月色入牖,荧荧烛光映窗,煦煦和风传出琅琅书声,远山近水江融入欢声笑语的所见所闻





    平山堂颇多前人匾联,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的“风流宛在”一匾,书法流畅,“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了一点,虽然都是异体字,用在这里却仿佛因风而流动所致,别寓情趣。

      平山堂北的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系苏东坡颍州徒知扬州时,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取东坡"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堂内悬有槛联和书画等作品,环境十分清幽。




     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公祠、六一祠。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历史上,扬州人民有感于欧阳修的政德,曾建生祠于旧城。乾隆五十八年(1793),两淮盐运使曾燠主持,将欧阳修纪念场所移建至蜀冈平山堂,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火。光绪五年,欧阳修后裔、两淮盐运使欧阳正镛在此建欧阳祠。“六一宗风”匾额为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手书,“贤守清风”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笔亲题.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九次到扬州大明寺、平山堂,为大明寺、平山堂写诗三十八首,对联两副,“福”字三幅,匾额两方。大明寺西苑中现存的御笔九龙碑刻三方,是乾隆在扬州所著诗词的代表作,也是扬州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乾隆皇帝御碑。
大明寺西侧,就是历来为人称颂的西园,建于乾隆元年(1736),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一称平山堂御苑。园内凿池数十丈,瀹瀑突泉,庋宛转折。由山亭入舫屋,池中建覆井亭,上置辘轳,仿效古之美泉亭。亭前建荷花厅。缘石磴而南,石隙中又有井。明僧智沧溟于此掘地得泉,即是此井。泉井侧勒“第五泉”石刻三字,为明御史徐九皋所书。旁为观瀑亭,亭后筑有梅花厅。以奇石为壁,两壁夹涧,壁中有泉淙淙。昔时剖竹相接,钉以竹钉,引五泉水贮以僧厨,有古诗句云“引泉竹溜穿厨入”。西园之右,有芳圃。

      平山堂西园的第五泉,即是张又新煎茶水记》中所列的天下第五泉。对此欧阳修表示过异议。欧阳修被贬官后,由滁州再迁扬州,做了江都太守。因仕途坎坷,怀志不遇,故常常出门寄情山水,饮酒赋诗。一天,他来到大明寺,寺中老僧见来了个州官,一面施礼,一面打发小和尚去泡香茶。老僧虽知来者身份,却态度冷淡,他认为欧阳修不过是一个被贬降职的官员,也许徙负虚名,胸中不一定有大学问。
     不一会儿,小和尚把茶端了上来。欧阳修呷了一口,就向老僧打听泡茶之水来自何处?老僧脸上顿时显出得意的神色,答道:“这水汲自本寺里面的一泉,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五泉’。”欧阳修听了,不以为然地问了一句:“请问师父,说它是‘天下第五泉’,不知有何依据?”
“这是唐人张又新说的。”老僧答道,并找来张又新的《煎茶水记》,捧给欧阳修。
“张又新没有走遍天下,自然没有尝遍各地泉水,只凭想当然就把泉水分七等,这种做法并不足取。”欧阳修不客气地将了老僧一军。
老僧又搬出了茶圣陆羽,说张又新是根据陆羽所说而写的。镇江金山寺中泠泉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苏州虎丘石泉为第三,丹阳观音寺水为第四,扬州大明寺泉水为第五,松江水为第六,淮水为第七。茶圣之论,岂能有错。老僧语气坚定,颇为自信。没想到欧阳修穷追不舍,紧紧追问:“师父,诚然张又新的话出自陆羽,那么,陆羽又是根据谁说的呢?”老僧无言以对。
欧阳修十分认真地对僧人说:“唐代的天下,滔滔长江在南,滚滚黄河在北。河、湖、泉、井不可计数。陆羽、张又新没有走过几州几府,他们所评七泉只限于东南一隅,谁能保证除此之外,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天府四川、苍茫地,再没有好水?陆、张两位并未品遍天下之水,就轻率地下此结论,这又如何可信。”他又说,凡事要调查实察,寻根求源,不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一看法说得入情入理,让老和尚心悦诚服,甚为钦佩。
欧阳修从大明寺告别僧人回到府里,当天就写了《大明寺泉小记》一文。文中赞美了大明寺泉水“为水之美者也”,既未冠之“天下”,也没有说属于何等。文章写好,派人送给大明寺老僧人,请他指正。老僧人阅罢佩服不已,从此和欧阳修结成好友,来往甚密。大明寺的泉水,的确是清澈甘冽的宜茶好水,老僧虽然还是常向人们介绍,但不再说是天下第五泉了。这一传说一直流传至今,但人们仍沿用天下第五泉称赞大明寺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第五泉
扬州古寺匾额罕见“写错”两个字 却成中国史上最著名错别字!
扬州之旅(二十一)大明寺
平山堂匾额的寓意
中国十大名泉,“茶圣”陆羽亲自排名,一座名山占其三!
中国名园之扬州平山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