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房山:大峪沟登鳌水尖

《房山县志》驼运山路有:大嵎(峪),自北白带(岱)至大嵎(峪)五里,过大嵎(峪)城墙八里、关上一里、佛岭十五里,西北通后石门沟


20181215日,穿大峪沟,登鳌水尖

感觉路不长,出发晚些,到达大峪沟村口,已是940。那时还在严防猪瘟。 


驱车径往沟北。9:50,车停采摘园口,开始步行。


排洪沟挺宽,远处是翻越东关上大峪岭岭口 

走沟东,不久分岔:一道西去,一道东上。


山并不高,绕行不近。 

回望沟中,距停车已有段距离。


有岔路北下,端部是狭窄小道,排洪沟也是端头。

大峪岭不高,但沟端坎坷,不应是古道主路。 

顺水泥路,上东山脊 

不陡,挺长。 

10:20,东山脊,水泥路面到头,多路路口。 

东侧,水头村北沟。东北高峰便是白云坨

《房山县志》:白云山,城西南七十余里,近黑牛水,北自九口鞍,西至佛岭,南尽尚乐金粟山皆其脉也。为大房山脉转折处,高与茶楼顶等,山腰时有白云。其实,大房山主脊自三流水黑牛峰西转大洼尖白云坨也算大房山东南余脉。


回望西侧,并列两道:下道是来路;上道绕山去大峪岭岭口,这才是大峪沟古道

错把远处尖山当成了鳌水尖。实际鳌水尖尖山后、看似稍平的山头。 

不走西侧半腰古道,北上山脊看看。 

高处回望路口。这条山脊统称大峪沟东山。奇怪的是,南部山高,而北部反而海拔低。当地人将南部最高峰称大齐尖,南侧是上文中山寺,西侧皇姑坨唐代佛像,东侧便是云居寺

大齐尖向北分出两道山梁:东北叫东洼洼儿山,到老虎塔;西北叫西洼洼儿山,就是脚下山梁。相反,白带山是这一带的统称,或许就是古时的白云山(坨),现在没有这个山名。 

东侧沟中,不远是工行培训中心,远处水头村。能见度不好,仍可见老虎塔石经山鳌头寨 

北上,山脊西侧陡崖。岭口西侧在开挖盘山道,传来挖掘机的咚咚声。 

今天计划,自东山,绕岭口,沿西山脊去鳌水尖,将大峪沟北部两侧山脊转一圈。 

山腰平台,有几户老屋。 

大峪沟沟长,远处停车处,高处鳌水尖

《县志》:大嵎(峪),城西南七十里,上自大嵎(峪),下至北白岱鳌水尖,城西南七十余里,在张坊北,大马峪(?)之顶,大嵎(峪)之高峰,白云西南出脉也。现在多写作澳水尖奥水尖 

绕上北侧山头。


遍是干草,少人行走,不过平缓易走。 

东侧也是陡崖,下面曾是采石场。不远是大峪岭北延山梁,通化唐沟 

水头村北沟端,多条土路可上化唐沟岭口


山头不长,北端立座观测塔。 

西侧便是大峪岭口,半腰古道如带。 

远处喀杈山,能见度不高。 

一个陡坎,下面曾是采石场。同下寺沟,这一带几乎没有树木。 

下陡坎,明显采石剥去一层。

云居寺记载:静琬隋大业(605—618)迄唐贞观(627—649),大涅磐经成。其夜,山吼三声,生香树二十余本。六月水涨,为浮大木千统至山下,遂构云居寺。可见,古时有原始森林,现在光秃秃是人为造成。 

上观测塔。


1110。这是自东北白云坨延伸而来支脉主脊,是房山西南平原与山区的重要界线,将东关上一带隔断开来。

曾自化唐沟五星峡白云坨,不想还隔着好几个山头。 

北侧脚下,是通东关上古道。天气不好,喀杈山模糊。 

西侧,大峪岭口还挺深。西岭正在开辟宽路。

但是咚咚凿石声不是对面,从更远处传来。近几年,房山山区大建山道。 

西下,路迹快被柴禾封死了。 

11:30,下到沟底岭口 


这就是大峪岭岭口,千百年的西山古道,海拔460多米。

大嵎(峪),城西南七十余里,在大嵎沟北,通佛爷岭佛爷岭,城西百里,在关上,为达后山(大石河后石堂)之要害


古道平缓,远处朦胧可见大小灰帽大洼尖

古人牵驴背篓,自这里穿行王老铺后石堂石板台。见《房山142 佛岭古道》。 

西上,小道已被代替,陡直的道崖决定只能按新道绕行。 

什么石质?很白,深度风化。


回望岭口,南侧古道走势平缓。


北侧,也能走驴车。 

曾从三合庄开车进沟,小车能走一半路程。京原铁路从地下穿过。


北延山脊,地图标注东尖顶 

继续绕行。 

挖掘机处找到小道。 

登山,还是小道便捷。 

大峪岭古道全景。 

西北,大坡滑下,可见三合庄火车站

能见度不好,看不清《房山152 瓦沟北探喀杈山》路径。 

上第一个山头。 

12:30,下望大峪沟 

山脊伸向东南,两侧陡峭起来。 

横看成峰侧成岭,不想此峰是这般模样。隆起褶皱,两侧岩层塌断。 

北沟挺陡。看不清楚石人站摩崖佛像,知道位置在那里。 

东侧绕上。 

回望来路。 

12:50,山脊平缓,天高草黄。 

远处最高鳌水尖咚咚凿石声从前方传来。 

20分钟后,山势险峻起来。 

东侧绝壁深沟。沟都有名,可惜忘了。 

陡崖呈东南翘起的台阶状,这是岩层褶皱中的背斜深谷反而是被侵蚀掉的隆起岩层上部。这需要多少年?

有条小径沿台阶上行。 

远处鳌水尖的岩层近几乎立起来。 

走在崖边,风大起来,感受心跳。 

山脊突然塌落,小道在下方几十米深处。 

大致两层。下层,路在右侧。再下层,路在左侧。怎么下去? 

天无绝人之路,转弯,崖台右绕。小心,陡滑些。 

窄缝下下层崖台。 

回望,两层斜台,已看不出路迹。 

前行,窄棱左绕右下。


 转到山脊左侧。 

下方红布条,直接下沟的小道?
再下陡台。 

没错,红布条走崖台,转过去,连接刚才看见的小道。


再下,危岩叠摞。


岩缝如窗。 

又一层陡崖。 

不错,爬这种山,有意思。叫窟窿崖吧。 

平缓处回望,怎么下来的?到跟前就知道了。 

前行,小道侧坡缓上,没走山脊。 

西北侧的南离河沟,没有沟中看的那么陡。 

鳌水尖还隔个小山头。 

13:30,回望走过的陡脊山头。 

向上,路陡起来。 

全景。沟口,停车位置。 

路斜走西侧,不能直接登顶。


回望陡坡,可惜了天气。


不对,尖山不是鳌水尖鳌水尖还在前方,有几个驴友正在东下。


返上尖山顶。 

不想下面另有一沟,一路听到咚咚凿石声是脚下挖掘机开路产生。

这条山路来自大峪沟西山,在陡直的峭壁间盘旋而上,想爬上南侧山梁。还是人牛。 

还是鳌水尖高。这时,顶上已十多人,他们从西侧上来,向南侧下去。 

鳌水尖是个三脊山头,这边是东北脊,左侧南脊,都很险。右侧西脊,也挺陡。 

回看尖山 

冲刺鳌水尖 

西脊还有这么多人,这是一支庞大的驴队 

14:10,登上鳌水尖,海拔近760多米。


西下山脊坡陡,但不危险。山头称青树顶 

作为白云坨东南余脉,一直延伸到拒马河一二渡之间。

这队驴友租车自一渡上来。作为行程,走一渡下寺沟路近,但山脊更为险峻。 

有小路看似平缓,绕行下寺唐塔,实际上来也陡,到达位置。见《房山154》。 

唐塔很小,在山脊崖台上。 

放大,小白塔石堂清晰可见。 

东侧脚下,挖掘机在咚咚凿路。大峪沟东山中间高、两头低,呈三角形。 

随大部队南下。 

路很陡。 

就是在巨石间摸爬。 

西侧支谷,直通下寺村,没有路迹。 

过巨石,山脊平缓一段。 

回望鳌水尖,东侧是前称的尖山。巨石中,驴友只是一个个小点。 

脚下是当时开路上端。时隔两年,路通到山顶了吧?


山脊如斑马条纹。主沟对面山谷,就是上文成的难子林沟,有明代石刻


南下,看似平缓些。

实际并不轻松。 

山脊变窄再宽,是绕上来的山道。前面山头将大峪沟与下寺分隔开来,村民称猪毛山

民国《房山县志》:猪毛山,城西南五十余里,即云居寺后之主山。那么,猪毛山应该是大峪沟东山才对。按理,是县志记错了。 

14:50,到达大路。澳水尖下来用时40分钟。 

若路通了,开车就快了。

驴友大车停在村口,而自己小车还在沟北。择沟而下,村民称南各港jing)。

沟中不陡,但多年无人行走,披荆斩棘,很是艰难 

半个小时,下到土路。 

   16:00,村中主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石经山(北京房山)
北京古道系列之二十八:石经古道
JP219 北京房山云居寺建寺1400周年
房山77穿越棺材山
青银沟西上
云居寺·石经山怎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