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雕显微工艺痕迹课程 六

这篇我们继续讲解,玉雕工艺显微痕迹里的线切割。我们前几讲,已经详细的论述了,我们在2002年7月份使用和田籽料,麻绳加蘸水解玉砂,天然砂,进行的58小时的线切割实验。并且把实验结果逐一向大家揭露出来。尤其是上一讲,我们详细的给大家介绍了,籽料被线切割切断后,切断面上,我们设置了三个观察点,分别呈现的不同的痕迹特征。同时也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会在同一块玉料上面,再不同观察点上会出现明显不同的痕迹特征。

同学们,大家要理解,我们为什么做这些仿古实验,并且如此复杂和详细的去记录仿古实验的结果,且对一块玉料切断面,竟然进行三个不同观察点的显微工艺拍摄,并且详细的对每一个观察点的工艺显微痕迹图片进行谨慎,详细的解读。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考古出土器物,尤其是距今4000年之前的很多史前文化的玉器上面经常会残留线切割痕迹,有的被简单修磨过,有的根本没有修磨,还遗留着丰富的线切割痕迹,那么我们通过仿古实验得到的各种现象数据和考古出土器物的线切割痕迹进行科学,严谨的对比,严谨。以确定当时什么样的痕迹是线切割痕迹,同时也确定,考古出土器物上面出现的这样的痕迹,我们可以科学的验证回溯,并且合理的推理,当年古人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如何做工可以产生这样的痕迹。这就是科学的研究和谨慎的探索,严谨的验证,合理的推理。这才是玉雕工艺显微痕迹的宗旨。这才是一门科学的精神。所以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和精神,我们后面辨伪存真,去看市场上的器物的工艺显微痕迹,才不会路走偏。这就是为什么,在给大家讲玉雕工艺显微痕迹这门课的时候开宗明义,我一定要花大量时间去跟大家讲解和论述,我们辨伪存真,我们看一件器物的新老,我们必须了解和建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说的更直白一些,你所阐述的理论需要经得住推敲,经得住反复论证。

还有同学记得这个第二观察点的痕迹是什么样子吗?

这个切断面呈现的特点是什么呢?凹凸不平的凸脊,会出现隐隐的细微的弧线痕迹,但大部分都消失掉了。原因,我们上次课已经详细的给大家解释过了。那么我们看看考古出土的器物上面有没有这样的痕迹呢?如果有类似雷同的痕迹,那么我就可以合理的推理,这个出现在考古器物上的痕迹,就是线切割痕迹,且是切割到中间段的时候所产生的痕迹。

陈启贤老师在20几年时间大量拍摄各个时期的大量的考古出土器物的显微工艺痕迹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考古出土器物上面会出现线切割痕迹的可能性。我们今天就举几个实例给大家。

凌家滩玉玦

在我们拍摄凌家滩文化的器物过程中,发现一个考古编号是:87M7:7的玉玦上面就有类似的痕迹。

这件玉玦就是凌家滩的,考古编号是87M7:7的玉玦的整器图。我们注意黑色圈圈里的观察点。看看这个部位的显微工艺痕迹是什么样子的?

凌家滩文化玉玦的观察点拍摄的显微工艺痕迹

1

2

仔细对比这两张图。我们会发现,这两张图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首先,都是凹凸不平的丘陵状的凸脊。同时,关键是,这两张图,都会出现隐隐的线切割所遗留下来的,细微的弧线痕迹。

红箭头标注的就是遗留下来的部分隐隐的细微弧线痕迹

同样的,凌家滩文化的这个玉玦上的观察点,也呈现了隐隐的细微的弧线痕迹。

那么我们可以有理由去判断,这两个痕迹是呈现了相同的微痕迹。所以我们就可以合理且科学的推理,这件考古出土的凌家滩文化,考古编号是:87M7:7的玉玦上的观察点,和我们在2002年7月做的线切割实验,切断面的第二观察点,所呈现的微痕迹是相同的,从而证明,凌家滩的玉玦的这个遗留的痕迹是古人使用线切割切料,再工作中段所遗留的痕迹。

城头山遗址考古出土,考古编号M37:2 玉坠子

那么我们再去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考古出土器物上面会有遗留线切割痕迹呢?我们又在拍摄考古出土玉器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松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的,城头山遗址的一个玉坠子上面也有出现类似线切割的痕迹。

这件器物是,城头山遗址考古出土的,考古编号是M37:2的一个玉坠子,注意观察黑圈圈上的观察点的工艺显微痕迹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把这个观察点放大到120倍的显微工艺痕迹。

那么我们来对比,2002年7月我们做的线切割的仿古实验里面的第三观察点。

1

2

3

大家来对比这两个同样放大到120倍的显微工艺痕迹,我们都会看到很多细微的弧线痕迹。

说明这两个观察点的痕迹,都是线切割到最后,工作停止处,所产生的痕迹。

考古出土的这件器物的切割痕底部,为什么没有像仿古实验的120倍图里面的细微弧线那么明显呢?这就牵扯到,城头山的这件器物是经过几千年的埋藏环境的风化琳氯作用,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水蚀现象”,把很多细微的弧线线切割痕迹风化溶蚀掉了。所以大家看起来没有那么明显,但依然可以看到隐隐的细微弧线痕迹。

这也是辨伪存真的一个关键点:风化琳氯作用所产生的水蚀现象。以区别同样的工具,同样的手法,同样的天然砂,所呈现的一个是现代做的,一个是经过埋藏环境后的时间岁月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后的痕迹。所以说,如果我们穿越到松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早期的城头山文化遗址,我们拿起来那个时代的玉工做出来的这个玉坠子,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去观察这件城头山文化的玉坠子的线切割遗留痕迹,也应该呈现的是2002年7月我们做线切割仿古实验时候的第三观察点所遗留的痕迹(很多很明显的细微的弧线痕迹),只不过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和埋藏环境的温度,湿度,压力等等的次生变化,产生了水蚀现象。

那么我们在看看,其他文化时期,有没有线切割痕迹呢?

我们在拍摄红山文化的考古出土玉器的时候,发现了在敖汉旗有一件青玉箍形器的玉芯上面也有类似的痕迹。

大家都知道,红山文化的玉箍形器,掏孔的时候是用线切割,把这个玉芯子取料取出来的,经常玉箍形器上面会遗留下来线切割的明显弧线痕迹。那么同样的,线切割的痕迹也会遗留在玉芯上面。

这就是放大到120倍的显微工艺痕迹图片。

同样的,出现了凹凸不平的晶团凸脊,凸脊上的线切割微痕迹因为风化淋滤作用被溶蚀掉了。

唯一的区别就是看不到了隐隐的细微的线切割遗留的弧线痕迹。

很有意思的是,这个玉芯上面充满了线切割的痕迹。所以我们再看看其他观察点呢?不同位置呢?

是不是就出现了,麻绳带动蘸水天然砂线切割形成的凹凸不平的晶团凸脊,且在这些晶团凸脊上面,满布宽窄,深浅,长短都不一样的类平行的细微的凹槽和细微的条脊(也就是弧线痕迹)

当然,考古出土器物上面,尤其是距今4000年之前的考古出土玉器上面经常会出现线切割痕迹的残留。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证据已经足够我们去确认几件事情:再考古出土器物上面出现了痕迹是: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的丘陵状的晶团凸脊,且在晶团凸脊上面会发现隐隐的细微弧线痕迹,且长短,宽窄,深浅都不一样的类平行的细凹槽和细微的条脊,这种痕迹是古人使用麻绳加蘸水解玉砂往复切割玉器所遗留的痕迹。

另外,我们了解了线切割痕迹,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如何去看显微工艺痕迹的图,如果去解读,如果去分析。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反复去看这些显微工艺痕迹的图片,记住它的特点:例如:凹凸不平的晶团凸脊,例如隐隐的细微弧线,例如长短,宽窄,深浅不一致的细凹槽和长条脊。这些显微工艺痕迹微痕图片上的特征,特点,特性。然后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看一下显微工艺痕迹的放大图,闭眼一分钟,去让脑海里充满这张图片,并且自己去在脑海里标注出来这些特点现象。然后再拿起手持放大镜,去观察的时候当你看到市场上有史前玉器上面有线切割痕迹,你就有的放矢的去拿手持放大镜去寻找你之前反复解读,研习过的显微工艺痕迹的图片上的特点现象。然后逐一对照。反复经过训练后。你的眼力就会逐步进步。

且我反复强调的就是,这是一条严谨的,科学的,谨慎的辨伪存真的道路,不会走偏坡。因为你们所有的理论基础都是经得住反复推敲,且对照物都是考古出土器物和仿古实验的反复论证过的。一个简单的线切割,我们就讲了如此多的内容,从仿古实验开始,一步步细致讲解,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了解,我们最后的结论或者论述,是用什么来支撑的,是怎么得出来的,就好像数学题一样,最后的求解是需要你一步步,扎实的建立在科学,谨慎,严谨的论证上面的,而不是谁说的,或者这器物能不能市场上认可,能不能买卖换钱为依据的。所以希望大家也能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去求真,求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石器时代及商代玉雕工艺
良渚玉器的工艺特征
良渚文化-丁沙地遗址
沈华:从玉文化的角度解读三星堆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玉器特点
红山文化玉器特征的研究——王建泉
从早期的治玉工艺痕迹鉴别玉石仿制工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