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磋磨工艺 - 春秋

从西周晚期砣具开始运用到阴线的加工上之后,经历了原始宽平笨拙的砣具,向逐渐制式化,统一化的砣具发展,并熟练运用到春秋玉器上,形成繁缛,密集的春秋纹饰,这个过程时间并不短。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玉器纹饰从锉磨--砣磨结合--以砣为主,以磨为辅,逐渐的变化过来到了春秋中期,这种工艺基本上已经完全运用纯熟,甚至是形成了整个高古玉范畴里的阴线的顶峰工艺状态。当鉴定一件春秋玉器的时候,因为其纹饰繁密,往往给人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感觉。那么从阴线着手,作为一个切入点,是一个相对高效且稳定率比较高的鉴定方式。

针对这种切入方式,不作展开叙述,稍微提炼几个观察点:

一、线条宽深基本一致,无论是否是同类型线条。

二、砣痕腹部相续,很少出现明显的首尾相续的状态,这个点以沟底表现为主。

三、砣痕宽平,且沟底碾磨细腻,不具备锋利状态。

这几点是春秋玉器独有的特点,在鉴定春秋玉器时,阴线能把握住这几点,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

当线条通过观察没有大的破绽的时候,剩下的问题就是锉磨了。从锉磨的工艺特点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工艺是传承下来的,甚至说是逐渐优化的。一件玉器,除了线条,剩下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锉磨工艺。

观察角度有几个方面,一是玉器的侧面或者背面。二是玉器的平面。三是减地处的皮壳。四是镂空处的皮壳。五是线条边缘修磨的皮壳

第一个方面,春秋玉器的切割与打磨状态,相对商周来说有一些先进的变换,变化在于整片或者整块玉料切割下来后,不加工的玉面呈现了不太明显的凸脊状态,而商周和文化期的切割打磨,往往要粗糙很多。这种痕迹在文化期、商、西周的片状切割上是常见的痕迹,痕迹粗糙,即便经过细打磨,类似这种粗糙的痕迹依然可见。而春秋则出现了,能把玉片打磨的更一致,更平整,更均匀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是春秋玉器带纹饰的平面上。在这个时期的玉器表面,往往呈现一种既不是商周粗细打磨伴随的状态,也不是传世文化期那种重度磨损的细腻状态,而是一种略微粗糙、但又均衡的打磨状态,呈现大量晶粒状痕迹伴随少量团状凸脊的皮壳状态。肉眼看上去,既不是汉代的玻璃光状态,也不同于商代的粗糙打磨痕迹,和西周的精工打磨状态高度一致,整体肉眼感觉,柔润。

第三个方面是春秋玉器大量用到了减地的做法,突出龙纹。相对于后世的战国和汉代,春秋的减地用到的工具还是比较粗糙,减地之间的平面处,或者减地处的起墙位置,往往会留有粗糙的搓磨痕迹。这个粗糙的锉磨方式又很好的体现了肉眼视觉效果龙纹、云纹的形态组合的一致性。

除了微观上看到这个痕迹,这种加工方式还留下一个特征,就是这种起墙减地处不会留下类似勺子挖豆腐脑的那种平滑凹窝。每一个凹窝远看一致,微观下都不相同。

粗糙的搓磨工具在经过细致加工后依然很好的保存在了部分凹槽里。

第四个方面。春秋玉器镂空做法的很少,不过在一些璜的凸脊出,龙虎造型的玉器的边缘及镂空处就是这个方面的重点观察对象。

比如这些位置,这里因为工作效率的要求,通畅会用硬质的搓磨工具进行加工,在精细的镂空件里,能看到先打孔再用软性工具慢慢切割的镂空工艺。这两种加工方式,都是非常简单的往复锉磨工艺,在这种位置,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只要起墙处,痕迹就会比平面略粗糙。二是镂空处不能看到规律性的正圆形残留

如果在这种镂空位置上,看到每个尖角处都是半个圆的痕迹,而且圆还是大小一致的,基本上就是非常大的疑点了。

第六个观察点就是我们常说的线条了。线条不仅仅是阴线那么简单。一件春秋的玉器,从阴线里找到它独有的特征,只是第一步。一件玉器有纯阴线,有复合锉磨阴线,有刻画的阴线,这些线条每一种加工的方式都会带来不同的痕迹无论是纯砣,还是复合锉磨,还是刻画,在使线条复合古人需要的情况下,线条沟底,沟边,沟沿处都会出现不一样的特征。

例如这条线,左侧的砣痕,右侧和底部则表现出了修磨的状态。

这里的沟底呈现了砣具反复碾磨为主,修磨为辅的细腻状态。三条线,沟底一个状态,又各有不同。

从线条的沟底、沟边、沟沿找到体现在这件玉器上的工具的一致性,加工手法的一致性,是为了判断工具和纹饰、造型的贴合,这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要从微观里找到不同,每一处的不同,这才是落到鉴定上。这个不同,不是线条造型的不同,也不是砣和磨的区别,是立足于线条同一个工具同一个手法之上的每个痕迹的不同。这也是线条该有的皮壳状态。当这些方面组合在一起的时候,一件玉器的皮壳算是基本上看全了,也基本在看完砣线之后把该看的锉磨看到了。

对文化期和商、西周的玉器来说,玉料形制是磋磨,表面打磨是磋磨,线条加工也是锉磨。不同的位置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加工,造成了一件玉器上不同的位置都有不同的搓磨痕迹。甚至同一表面上的锉磨细腻程度都有区别,同一表面上的线条内部构造也有区别。这是人手+就地取材的工具和机械化的电动砣+目数一致的金刚砂轮或油石加工,两种完全不同的工艺所造成的本质区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春秋,砣作为线条加工的主要工具,就出现了和文化期--西周晚期期间完全不同的工艺痕迹了。

比如这些位置,平面位置是纯锉磨痕迹,这里和商周做法并无不同,痕迹特点也没有不同。宽线条位置的做法和西周的一面坡做法一脉相承,是用尖锐的工具先加工出阴线,然后再不停的刮削、锉磨形成一面陡峭一面缓平的状态。网格纹则是用薄片工具直向锉磨而成

虽然三个位置工法不一,工具不一,但是这三处体现的特质是一样的,如果在类似这种位置分不清砣还是磨,就会鉴定起来没有方向。

同样是密集的阴线,这种带弧度的绞丝纹,或者密集阴线,则运用了纯砣加工,线条沟边沟底体现了砣的加工特质,在鉴定中,这个位置作为切入角度,看工具是否符合春秋的特征,看砣接的状态是否是春秋常见的腹部相续特点,看单砣痕迹沟底的碾磨状态是否是晶粒或者晶团的痕迹。

当砣的线条看完没问题,剩下的问题就是看锉磨的问题,哪些线条是经过锉磨精修的。对于整体表面来说,古人加工一件玉器,没有今天高效,即便是一个熟练工,因工具的限制也不会达到极端的统一,对比仿品,只看平面处的状态,就能看到表面这种不均匀的晶粒伴随凹点出现的状态,是符合春秋的常见做法的。鉴定来说,如果在一件春秋玉器上看到了类似战国中期以后的精光打磨状态,要么是稀缺的精品,要么就是仿品,判断的标准则在表面晶粒的均匀度和打磨工具的一致性上。

这张图就明显的看出来工具加工的区别了。锉磨时没有断续的,尤其是直线,可以用片状工具直来直去,而曲线则不一样,砣的效率会更高,正确率也会更高,而锉磨在曲线中比较适合大面积工作范围的线条。

类似这种线条,用尖锐的工具先加工出线条雏形,然后用扁平的工具进行直向锉磨,加工用锉磨的工艺去看,即便是同类线条,沟底依然是区别很大,因为锉磨不出来完全一样的两根线。

到了春秋这个时期,锉磨的工艺没发生质的变化,这些地方依然是用商周的锉磨鉴定角度去理解。

跨度近千年年,工艺没有变化,晚商的玉器加工工艺到了春秋依然在沿用,甚至说延续到整个高古阶段,后边说战国和汉的时候在说这个方面。所以,这也就解答了一个问题,古玉有没有标准,古玉的标准是清晰明了可见的,而且从工艺的角度来说,这个逻辑是贯通的。当我们用工艺的角度去解读馆藏的玉器痕迹,通达无碍的时候,这个标准能否看到,全取决于鉴定者的水平。

春秋玉器的阴线,是整个高古玉线条加工的顶峰状态,甚至说,春秋玉器的阴线是高古玉阴线集大成的做法,看懂春秋的玉器阴线,基本上高古玉的阴线也就是入门了,因为知道天花板在哪儿了。但是,只会看阴线不够,还要学会看春秋阴线之外的锉磨,这个锉磨包含一件玉料从石头加工成片最后成型的所有工艺叠加。线条是切入点,而这些锉磨痕迹则能帮我们看到是否是后工、修补、残改等等方面。这是决定一件玉器虽然老,但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春秋玉器的肉眼视觉效果,整体来说九成以柔润为主,整体光泽不贼,不腻,不亮,极少数有玻璃光状态,不作为普遍学习对象,掌握住九成春秋的皮壳基本上也就可以了。

学会综合的去看一件玉器,找到切入点,看透整个玉器的工艺逻辑,实现工具--纹饰--造型的贴合,一件玉器的鉴定就算完成了。

常有人说,玉器是各人各看法,没有标准,甚至对玉器的鉴定标准讨论的热火朝天。这就是对馆藏玉器工艺不理解的表象,馆藏的玉器就放在那里,这个标准就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材质,沁色如何不一样,工艺加工方式上馆藏能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如何被加工出来的。当我们对一件玉器看不明白的时候,第一个产生的心理就会是自己猜测,臆想各种可能性,所以当一个鉴定者对一件器物的鉴定意见的表达,你是能清晰的看到此人的鉴定水平的。对一个成熟的古玉玩家来说,鉴定难不在技术上,难在心态上,能在看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客观,实事求是的心态,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当我们心理产生了猜测,臆想,可能是这样,或者可能是那样的心理的时候,其实这件东西,是没看明白的表现。

比如这件玉器摆在我们面前,本能的我们就会去看线条作为鉴定切入点。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去看,线条占了这件玉器的多大比例呢?

比如这些突起的地方,在看完线条的时候,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观察的重点了,以这个图为例,春秋的龙纹造型往往比较圆润,饱满,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就需要对龙纹的组成部分进行不断的修磨,形制基本完成,才会添加纯阴线的装饰线,在这些凸起的位置上,鉴定的时候,一定留意,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都会运用工具进行锉磨,也就是类似于古代珠子加工的切方为圆的做法。这个锉磨方式除了运用到珠子的加工上,也会运用到纹饰的加工上。那么鉴定的时候就去找这些位置是否有高效的工具快速的切削痕迹,是否有同粗细程度的工具加工的痕迹,如果我们看到很多这种凸起的龙纹,云纹,谷纹的各个角度细腻度一致,那么就是大的疑点了。

现在做仿品玉器,无非是电动砣和目数一致的油石,二者结合加工仿古玉器,在看馆藏工艺的时候,就要带着手拿工具进行锉磨这个工艺方式去理解,这样就会对理解馆藏工艺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虽然是同一个器物,同一类线条,甚至说是同一个加工方式或加工工艺,但是无论阴线体现的内容,还是无线条处的搓磨痕迹,都表现出来手工加工的特点:肉眼看上去整体和谐统一,但是微距下处处不同。当线条底部,起墙处,平面处等等因为造型发生变化的地方,都出现了微距下不同的加工痕迹,就形成了皮壳的复杂性。这其实就是很多行家看到一件仿品时会说到,皮子薄了。不是皮子薄了,实际是加工方式加工工具单一了,皮壳没有任何变化,这么理解才是对的。如果说,从线条切入是作为鉴定的基础,那么线条没有问题了,这件东西就一定对么?对大多数玉器来说基本上是可以了,但是,皮壳没问题了才能说基本上没问题,因为皮壳的鉴定是为了防高仿用的。很多手艺人这些年一直在研究线条,他们下的功夫不比咱们差,但是皮壳一直是无法突破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手艺人说,这件东西能杀镜子。越是微距越能杀,但是,整体拿起来就差一些东西,或者说差一口气,这差的其实就是锉磨。

鉴定玉器不是儿戏,更不是靠运气赌博,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个无法假装。陈启贤的研究,只是告诉我们了馆藏的“是”什么,那么我们从见到的玉器中找到“不是”才是鉴定。从我个人经验来说,看懂高古玉的线,只是懂了一半而已,看懂皮壳再增加四成把握,剩下的一成就是沁,型,纹饰了。所以,鉴定玉器一路,入门容易,成熟难,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这个敬畏是对古物的敬畏,也是对做仿品的人的敬畏,魔道相长,如果不能一贯保持谨慎,小心的心态,吃药是分分钟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孙子兵法:明处忍,暗处狠!没人会计较你的手段!看完涨知识了
游戏:我在和平精英里坐车吃鸡
领导都有的10种气质:一、沉稳自信,在各种场合都能保持冷静和坚定
为人处世的顶级思维:
识人术:观人的18个细节!助你透过细节,全面看透一个人,很准!
高一数学|函数性质22个秒杀大招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