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铸造】如何从铸造痕迹,鉴别夏至商早期的青铜器?

在《吉金铸史》展里

有很多精美的青铜器

你可知道

怎样鉴别青铜器吗?

前几期我们介绍了几种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

如何从铸造痕迹来鉴别青铜器

还在等什么

快来get下面这些鉴别要点

去展览里探索青铜器的小秘密吧!

夏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青铜范铸工艺,制作的青铜器也比较规范。至商代早期,虽然青铜器类别与形制都有变化,但范铸工艺及特征却是一致的。

01

整器铸造

此时期的圆形青铜容器,腹部的陶范由等分的三块组成,这种分范方式一直沿用至战国时期。方形青铜器的腹范,则至少需要四块。

此时的范铸工艺尚未使用顶范,三块腹范顺着足部往上把底部包裹,这种“过足包底”的方式直接导致青铜容器的底部形成Y形范线。直至商代中期还可见到这种Y形范线。

02

足部的铸造

湖北盘龙城出土商代早期

青铜鼎(左)、斝(右)的空心足

这一时期鼎、斝等器物的足部,皆是空心足。

为什么不做成实心的呢?除了小型青铜器的足、耳可以是铜质的实芯外,大型青铜器若浇铸粗大的铜质实芯,则有可能在冷却时产生铸造缺陷。

商代早期及之前,泥质足芯是与腹芯整体塑造的。因此在青铜容器铸造完成并清理掉泥芯后,足部与腹部相通,形成了空心足。

铜斝模拟范铸试验中的腹芯与足芯

商代中期开始,为了封闭足部、又要避免因浇铸铜质实芯而造成的铸造缺陷,出现了“盲芯”技术,即将泥质足芯包裹在铜足之内,成为永久性的泥芯。这就需要利用芯撑,将泥质足芯悬空固定在范与范之间。

03

器耳的铸造

也是为了避免铸造缺陷,这时期一些较大器物的器耳做成槽形。

河南郑州出土商代早期青铜方鼎的槽形耳

以鄂州市博物馆的铜鼎铸造试验为例:鼎的腹芯下面(即器物口沿以上的部位)一般会有一个芯头,与芯和外范拼合后会有空腔不同,芯头与外范的拼合没有空隙,因此芯头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固定芯与范的位置。耳模就是设置在芯头上。

铜鼎模拟范铸试验中的芯与模

耳模需设计成外面宽里面窄,即外孔小内孔大的形制,这样的斜度才能把耳模从芯头上顺利拔出。这种方式沿用到西周。因此,商至西周的鼎耳有相当一部分为外面宽里面窄、外孔小内孔大这种造型。

04

器鋬的铸造

爵、斝的鋬,大致有两种整铸方式。一种为鋬的空腔内自带鋬芯,一种为 “活块造型”工艺。

第一种方式,两块外范的鋬腔内,均有形制、大小相同的一个鋬芯,每个鋬芯的厚度为一个铜鋬厚度的一半。合范后,两个鋬芯的中部会有细缝,因此在浇铸后,鋬对应器腹外壁的位置中间有一条芯痕。

自带鋬芯的外范

1

商代早期青铜斝

位于器壁中间的芯痕

2

第二种方式,在两块外范之间夹了一个鋬芯,因此青铜器成型后,鋬对应器腹外壁的位置两侧各形成了一条芯痕。

活块造型技术

所使用的鋬芯

1

商代中期青铜爵

位于器壁两侧的芯痕

2

正因如此,从商晚期开始,爵的两条芯痕之间出现了铭文,因为这个鋬芯充当了铭文范的作用。

05

足、耳的配置

只要器足是与器身一起整体铸造的,范线均是从口沿通过足底并直达器底,说明这是以足部为中线进行分范。

商代晚期铜甗的从口沿至足部的范线

即便是设置顶范后,亦未改变这种模式,变化的仅是底部范线的形状。直至春秋时期器身与器足分开铸造,这种范线的现象才有所改变。

有意思的是,爵、斝、盉的鋬与一足在同一直线上,这种设置似乎也影响了商代早期鼎和鬲的型制,亦为一耳与一足在同一直线上。

商代早期铜鼎耳部与足部的配置,一耳与一足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与腹范的范线相重合

俯视铜鼎和铜鬲,共两耳三足,一耳与一足却处于同一点,形成了四点式的配置模式。这一现象,可能是当时匠人习惯将足、耳、镂孔等置于合范处,但四点配置使三足与双耳在视觉上不平衡,因此从商代中期开始,逐渐转向五点式的配置模式。

鼎足与鼎耳的位置关系(仰视) 

左:商代早期;右:商代中期

(注意足部已为实足)

参考文献与图片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铜铸造】读完此文,你比别人更懂青铜器:商代中期至西周的铸造痕迹(文末有视频)
“中华第一爵”,原来是它
妇好夔龙纹扁足方鼎研究
商代前期:青铜器的“新品种”和“新工艺”
青铜器上的鸡造型
【新书介绍】《中国青铜技术与艺术》(丁酉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