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 给予纺织服饰类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保护建议(一)

近些年,我国随着艺术品收藏热度的不断增温,多为日常所用的纺织、服饰类艺术品渐渐受到各界收藏爱好者的重视。除了出土和传世纺织品文物外,工艺精湛、艺术价值高的现代纺织服饰艺术品如刺绣类、手工织造类、传统布艺类、印染类艺术品等也是很好的收藏品。但由于该类艺术品的材料本体对环境敏感,其不同于骨、角、牙、玉、瓷、青铜等器物,极易受所处微环境的侵蚀而发生变化,导致劣化、糟朽。笔者亲历许多民间藏品没有得到良好的保存而产生了多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其艺术价值,有的甚至已到了“病入膏肓”,一触即毁的状态,在觉得甚是惋惜的同时,亦了解到收藏爱好者对于纺织、服饰类艺术品保护专业认知的匮乏。借此小文从预防性保护的角度,初步解析其劣变机理与保护措施。

清代官帽[1]

元代出土纺织品文物受污染局部

元代出土纺织品文物受污染局部

艺术品的预防性保护概念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艺术品的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概念最早是在1930年罗马的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但当时主要是指对博物馆环境温湿度的控制。60年代,切萨莱·布朗迪在他的《文物修复理论》中首次断言,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是对艺术品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1972年,《修复章程》制订,该章程从修复结果的评估角度, 强调了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是为了避免对艺术品实施更大规模的干预。国际文物保护研究与培训中心(ICCROM)在11个国家的26个博物馆推广预防性保护的理念。1987年,《艺术品和文物保护修复章程》重申了预防性保护即是对所要保护的艺术品及其周边环境条件的共同行动,把理论细化到7个方面的指标。在过去的50年,预防性保护成为热点。时至今日,预防性保护仍然是全世界文物保护界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它是涉及历史、考古、规划、生态、环境、地理、地质、物理、化学、生物、农林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学科。

CesareBrandi (1906-1988)

布兰迪

《文物修复理论》布兰迪著

 田时纲、詹长法译著 

简单来说预防性保护就是尽量少地对艺术品本体进行干预,主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的环境以期达到长期保护的目的。艺术品的劣化是一个渐进、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减缓。预防性保护是一种经由制定艺术品保护政策及实行保护措施以减缓文化资产损害的方法,保护措施可包括良好的环境控制,通过预防、减少、减轻各种因素对其保存带来的影响。它需要整体分析和持续不断的评估, 涉及到艺术品的储藏、拿取、展示、维护等。

预防性保护是一种间接干预,即使是间接干预也仍然要求遵循最少干预的原则。艺术品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它的展示和使用,它不是放置在库房静止不动的,因此对其保护研究和主动性保护处理就很有必要。目前西方国家对艺术品处理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实际上是对艺术品本身、保存状态和保护材料研究提出了更高科学性的要求,也就是对艺术品的分析检测、环境因素、病变机理和保护材料性能的检测要用更加精确可靠的定量的数据来说明。

质变机理及保存环境控制[2]

丝、毛、麻、棉纺织品,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在植物纤维中有茎纤维的大麻,种子纤维的棉花;在动物纤维中有蛋白纤维的羊毛和蚕丝。中国古代纺织品主要为丝织品,其原料蚕丝是蚕的分泌物。丝织品的老化,表现在强度的迅速下降,颜色加速变黄。高温高湿还引起丝织品的生物劣化,发生虫蛀和霉变,故控制保存环境和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是防护和抑制纺织品发生质变的重要手段。

●温度和湿度:

霉渍污染

碳化、变形

糟朽、破裂

虫蛀、绣线脱散

纤维老化,断裂

纤维老化、断裂

温度升高会增加发生霉菌和虫害的可能性,并可导致纺织品纤维老化;温度降低至露点,则会产生结露现象。纺织品易于吸水,在温度低于零度时会引起纤维内部结冰,破坏内部结构。

相对湿度的升高,会促使霉菌、虫害及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同时还能使纺织品纤维吸水,引起体积膨胀变形、纤维强度降低、色彩减退。但空气中相对湿度过低,也会引起织物内部水分蒸发过多,改变自身正常的含水量,导致纤维中分子结构破坏,机械能力下降,致使其出现脆裂、起皱、变形、褪色、翘曲和开裂等现象。

害虫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2℃—32℃,适宜湿度为相对湿度70%-90%,霉菌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5℃—37℃,最适滋生繁殖的相对湿度范围为80%—90%。一般来说,环境温度在15℃—20℃之间,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时,比较适宜纺织品的存放。温度日较差不高于2℃—5℃,相对湿度日波动值不大于5%。温度太高,可加厚墙壁、加装隔热层、密封窗户及遮蔽光照。一般舒适性空调工作时会降低室内湿度,一般不要单独使用;温度太低时,可在室内采用取暖设施;湿度太大时,可以加强自然通风,采用去湿机去湿,或放置硅胶来降低室内湿度。湿度太低时,应使用加湿气或采取在室内陆面洒水、悬挂湿水布匹、放置浸水的锯末或纸张等措施调节。另外,室内应放置温湿度计,或购置能长时间记录温湿度变化的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给出环境变化曲线,以指导收藏者采取必要措施。

●有害气体和粉尘:

恶劣的环境因素

恶劣的环境因素

粉尘污染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最常见的有害气体为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硫酸二甲酯等。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会导致织、染、绣类艺术品染料褪色或变色,加速纤维老化。

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细小固体粒子。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大于10μm的粒子靠重力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称为降尘;小于10μm的粒子能长期在大气中漂浮,称为飘尘。它主要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三类,而混合性粉尘最多见。粉尘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因此粉尘浓度较高的地方,环境的相对湿度也会较高,而潮湿是纺织品保存的大忌。粉尘中还有一定的酸碱度,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织物上,容易腐蚀藏品,以及诱发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纺织、服饰类艺术品应尽量密封避光放置在空气清洁处,用吸尘器定期清洁房屋。对于室内的空气小环境,可安装空气过滤设备作为污染物的第一道屏障,环境技术上应用的织物袋滤室和活性炭过滤器已在一些博物馆成功地使用。袋滤室的除尘效率高,对直径为1微米以上的灰尘,净化率达10%,同时可有效除去1微米以下的飘尘;活性碳过滤器由于活性炭具有非常大的化学比表面,因此其吸附能力很强,可非常显著地吸附空气污染物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煤烟气和臭氧等大多数有害成份,通过对其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发现,在30天的时间内,通过活性炭过滤器进入室内的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平均为5微克/立方米,而与外界自由对流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平均为40 微克/立方米,前者仅为后者的12.5%,表明活性炭过滤器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吸附率达85%以上。

覆盖上脱酸棉纸后存放

纺织、服饰类艺术品长期存储时,应盖上或裹上一层脱浆白棉布或无酸棉纸,既遮灰又透气。一般来说不建议采用塑料袋或塑料薄膜封存纺织品,该材料不透气,容易在内部积聚水汽,从而导致受潮霉变。

对于藏品还应注重定期检查,未经过文物保护专业技能培训的收藏爱好者可采用简单性的手工除尘方法,主要使用超细纤维布、软毛刷、吹球等工具除尘,此方法适合处理粉尘污染面积较小、纺织纤维强度较好的纺织品。静电除尘器不适用于纺织品的保管使用,这是因为静电除尘器充电电压高,如有潮湿空气则发生电离反应,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对织物危害极大。复杂一些的操作建议联系专业的文物保护技术人员,寻求他们的建议和帮助。避免艺术品因误操作而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坏。

吹球

软毛笔

羊毛软刷

(篇幅较长,未完待续……)


[1]图片来源:付永海,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讲座PPT.

[2]贾汀,浅谈馆藏纺织品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文物出版社,2009.7.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民族服装装饰研究》、《民族服饰工艺研究》、《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等。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展评|钱家衣橱:一个本分而克制的展览!
《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课程回顾|课程系列讲座及展览参观活动
回望中国纺织考古学的百年历程
德州市博物馆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 给文物穿上“盔甲”
钱博讲堂 ▏金属钱币与纸币的预防性保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古代服饰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