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书法创作误区的探解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民族大发展,大繁荣,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跨入了全新的层面。甲骨文书法艺术这朵艺术百花园中的新葩,也与時倶进,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甲骨文书法组织逐年增加,队伍不断扩大,各种展事和交流越來越多,整体艺术水平大步提升。大发展必然会出现新问题,新困惑,产生不同观点,激发百家争鳴。笔者认为,不少书者在甲骨文书法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诸如:

1、紧跟形势作文章

“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绿色奥运”这些内容,都想用甲骨文书法来表现。往往事与愿违,即便硬凑出來,也难免出现错字连篇,图解政治,不伦不类的结果。

2、写长幅,谋鸿篇

用甲骨文书法写“千字文”“百家姓”“孙子兵法”等等,字不夠勉强凑,绞尽脑汁,费力不讨好。

3、照搬拓片,食古不化

始终停留在临摹拓片阶段,照葫芦画瓢,甚至把不同时期字体不同的甲骨文字混杂一起集句,只是入帖,而不能出帖。

4、走捷径,热衷于借造字

在创作或选择文句時,往往采取“量体裁衣”式的思维方式,先定文句后翻查甲骨文字典。字不齐时,不是知难而进千锤百炼重撰文句而是用偏旁轻率造字,或照抄已被证明是错释的字充数

5、忽视行楷书基本功的训练

行楷书的基本功原本比较薄弱,却又以为甲骨文书法笔顺简单,可以不受传统书法技法规范的约束,便忽视行楷书的训练。其结果,不仅甲骨文书法难以写好,所书甲骨文作品的释文与落款也势必显出幼稚。

以上情况的存在,不仅仅是技法层面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什么是甲骨文书法?甲骨文书法如何发展?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解。

一、不以篇幅长短论优劣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李学勤曾论述“……中国文字的特质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产生,而书法艺术的要求,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规定了文字发展的方向……”中国文字发展中的金文、篆书、隶书、楷书,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出书法艺术。但当戴上了“书法艺术”的桂冠之后,便和它们的母体脱离开来,进入艺术园地,原有的达意功能退居次要地位,艺术审美成为主要功能。

甲骨文书法的产生,同样符合上述规律。当年罗振玉等前辈在研究甲骨文的同时,开始探索将甲骨文移植到笔墨书法中,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他们的初衷也是为了发掘甲骨文的艺术美。

甲骨文书法从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与刀刻甲骨文不同的审美功能。正如王宇信先生在《甲骨文与甲骨书法》一文中所论述的“文字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使用。而书法,則是为了欣赏,是艺术创造活动。人们都会写字,但会写字的人并不都是书法家。而书法家,不仅会写字,而且能汲取历代流传下來的不同字体书法的精华,在艺术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气质进行升华和再创造。”这应该是比较容易明白的道理,但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却往往会把“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的概念混淆了。书法艺术本來是不以长短论优劣的,体现崇高的艺术内涵,高雅的审美品格,才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已经被其他书法品种所证实,许多国宝級的书法佳作,往往都是短小精悍的作品,如怀素的留世真跡“苦笋帖”只有十三个字,康熙“福”字也能体现一字千金的艺术价值。人们在欣赏甲骨文书法作品时,往往并不在乎其篇幅的长短,着重欣赏的倒是其独特的形式美。

二、艺术元素贵在精

许多不同门类的艺术品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其基本创作元素并不多,可以説是少而精。例如音乐只有七个音符十二个音阶,却能演绎出千萬种旋律;绘画色彩也只有红、黃、蓝三种原色,画家却能在画面上创造出万紫千红的世间光彩。这种精少,必然会给艺术家带来创作难度,但也正因此而产生了艺术魅力,形成了审美的高标准。

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又因审美追求,而刻意设置类似的规矩,增加创作难度。例如京剧唱腔,要求“有板有眼”, “字正腔圆” ;古诗词又有五言、七言、押韵、对仗、平仄等限制。这并未限制创作,反而使唐诗宋词流传千古,京剧艺术成为国粹。

到目前为止,甲骨文可识字只有一千多个,不少甲骨文书法爱好者,甚至书法家,往往觉得字数太少,创作受限制,为此而困惑,总想另辟蹊径扩大可用字。其实大可不必。与上述例子相比,一千多可识字,已经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也正因为可识字少,使甲骨文书法产生了精炼、高古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产生一种动力,激励有志书家,去呕心沥血地对待甲骨文书法创作。如此坚持下去,必将产生更多精品,涌现更多有为书家。

三、功在书外

对甲骨文书法的属性和艺术内涵,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不等于就能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技术层面的扎实学习和训练是首要的,必不可少的。当掌握了基本技法,一但进入创作阶段,“创作”便成为试金石,它会时刻考验书者的功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考验书者的人格魅力,以及文化艺术的综合素养。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杨守敬,对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有一段精辟的讲述,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学富,是指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只有加强对文学、历史,哲学、绘画、音乐、舞蹈,甚至宗教、医学、心理学、逻辑学等门类的学习研究,加强“书外功”的修练,才能达到“胸罗万有”的境界,进而在资源有限的甲骨文书法园地里,做到得心应手。

当你熟读中国书法史,深刻了解了中国文字及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理解了各种书体的博大精深,只能“入帖”而不能“出帖”的困惑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当你博览文学名著及古诗词之后,自然会文彩横溢,在撰集甲骨文文句時,就有可能做到笔底生花,妙语联篇;假如你对音乐和舞蹈有所研究,也许你就会把“律动” “节奏“这些元素,结合到甲骨文书法的笔墨之中。甲骨文“四堂”之所以能留下那么多优美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罗振玉先生能做到“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句,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正是他们知识渊博的体现。近年来,许多热爱甲骨文的书家,由于他们在不同研究领域里,多年潜心作学问,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底蕴,也创作出一些好作品。例如2007年烟台“华夏情甲骨文书篆刻艺术国际大展”上,就涌现出一些较好作品,如贾书晟先生创作的甲骨文书法“四言俚句赞山东”,以俚句形式,用四十八个可用甲骨文字集句,精炼地概括了山东英豪辈出的历史,给人以爱国情怀的启迪。刘继贤先生的“中华当自强”,呂品先生的“以文会友”,都是集句比较精炼、高雅的作品。

品高,是指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高雅的审美品格。字如其人,书如其人,作书先作人,看似高要求,其实是书者人品的最底线。没有高尚的精神世界,也决不会生产出崇高的精神食粮——甲骨文书法。

以上所列举的问题,说是“误区”,也许并不确切,但这些现象确实较为普遍地存在,应该引起书者的普遍重视。

(本文原刊于2009年8月出版的《甲骨文国际书法大展集粹》,后被国际甲骨文艺术网、《中国文艺》、《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等媒体转载。)

作者简介

     齐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副秘书长,京师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老年书画艺术》编委理事。先后受聘于社区学院、中宣部等多单位教授国画课。参加《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一书的撰写,发表论文及散文数十篇,岀版书画集多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杂志纪念专题
谢云先生千古——《中国书法》杂志纪念专题​
讨论| “合体”是书法的第六种书体吗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
感受文字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