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基因‖古城六门,带你走进往昔繁华的澧州城


作者简介

古城六门,带你走进往昔繁华的澧州城

文/黄惕恒

澧州古城,历史悠久,曾为抵御敌人入侵,防范洪水泛滥,起到过至关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变迁,城墙已拆毁大半,所剩无几,且面目全非。
明朝洪武初年,澧州治所复迁澧水北岸(今县城古城区),总督肖杰组织垒土为城。永乐二年才以砖砌,高丈五尺,圆周九里十三步。因常遭水患,曾经过几次大修。至清康熙四十五年,由知州宋永穆请改置其门——东门:澧阳;南门:兰江;西门:石慈;西北:金川;北门:松滋。乾隆二十六年(公元 1761 年),知州锡尔达领衔重修,周长 1472 丈,高 1 丈 6 尺,女墙高 3 尺,垛口 3368 个,上用砖砌,下垒石脚。并改名东门叫荣绣,南门叫晏澧,大西门叫澹江,小西门叫金牛,北门叫清风。为方便水运装卸货物方便,在东门与南门之间增建一门,称小南门,共六门。
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城,工商业逐步发展,人文景观慢慢变异,古城六门也先后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到 1949 年解放前夕,表现为东门的“商”、西门的“学”、南门的“乐”、北门的“农”。
        东门的“商”
从东正街到东门外的大码头,是澧县城商业、金融、百货、餐饮等商业巨头集中地段,商店鳞次栉比,顾客盈门,行人摩肩接踵,水陆两便,东门内外的五家水码头,人头攒动,货畅其流,岸边桅杆林立,水上行船如织。
每当华灯初上,河面亦是灯火通明。登上大码头便是澧县第一家盐行——即段家盐行。凡四川运入的川盐,或是从沿海运进的海盐,都要经过这家盐行批发和销售。不远便是永义粮食商行,是城里谷物杂粮的贸易中心。
从东门进得城来,一直到丁公桥,大约三百多米的地段,就是澧县城市最繁华和热闹的地区。青石岩板镶成的条石路,铺满六米宽的街道, 整齐划一,颇为美观。街道两边的店面商铺热闹繁华,各种百货商品齐全,瑯琳满目:高髙统子围墙都是金银商行的大亨经营。各种名贵药材都是江西老俵的专利。饮食行业和糕点几家大商场都是长沙商人主持。
这些最大最好的龙头企业掌握了全县商品经济脉络,形成了古城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
每到夕阳西下,华灯初上的时候,解放前因为没有电灯,城市到处一片漆黑,唯有正街的煤气灯,美孚灯把东正街照得灯火辉煌。担担面, 甑甑糕,猪血豆腐,通宵达旦提篮小买都在这一带满街都是,鸡砣米, 毛栗,梨糕糖等各种敲邦的、打板的板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形成了城市一种美妙的交响乐。 
        西门的“学”
西门,包括小西门(又叫金牛门)。据州志载:西隅有金牛池,池中卧一水牛,金光四射,当地群众前去观看,金牛腾空而起,群众持棍追赶,金牛东闯西突,将城墙闯开一洞口,飞奔天际而去。后将洞口改修为城门,故取名金牛门。
西门人杰地灵,自古就是文化教育的基地。洗墨池、新义学、学正署、训导署、考棚、澧阳书院、文庙,特别是最负盛名的澧县第一县立初级中学、澧兰镇中心小学等都云集于西门或小西门附近。
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岳常守道藏荣青与知州方维旗、学正王宝龙及训导龙仰青等合议筹建澧阳书院,三载落成。乾隆五十六年(1792)延师讲学。开办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澧州官立中学堂,历时 110 年。其间主持院务的校长及教授学者有陈馨、张士宦、陶澍、施道英、孙祚春、郑纪略、黄照临、吴本江及彭必材等。
澧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清光绪廿八年(1902),澧阳书院内不仅设立官立中学堂,还创建了官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澧县县立高小学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总指挥、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是第一班毕业生。同盟会员、武昌首义人物之一龚霞初亦出自该校。几经迁徙, 1949 年解放前夕易名澧兰镇中心小学。
澧县县立初级中学,在澧阳书院,光绪卅年(1904)迁址于岳常澧道道署(今纺织厂内),澧阳书院全让给官立高等小学堂。中学堂校址在民国 9 年(1920)毁于兵燹。1923 年复迁原址,即澧阳书院内,更名为澧县县立中学。民国十四年(1925)又改名为澧县县立初级中学,由澧州镇守使贺龙兼任名誉校长。他经常到校与师生交谈政局和学业,关心学校进步与发展,深受师生的爱戴。
澧州考棚,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那时澧县属岳州府管辖,入考童生要到岳州府(岳阳市)应考,因路途遥远,“常受误期和覆舟之苦”, 有九溪儒生刘芳躅等呈请分棚,施蒙题允。由六属(澧县、安乡、石门慈利和九溪卫、永定卫)生员捐资公建于澧城城西。
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共 65 年时间内,澧州经考棚共中进士 3 名,举人 32 名,其中文举 22 名,武举 10 名。这些人中,有的任过吏部郎中、户部主事、四川道台或者知县等职务。
无论是书院、文庙,还是中学、小学以及学正署、考棚,都是抓的学校教育,西门自古以来学味浓烈,文风昌盛。
        南门的“乐”
南门(包括小南门)地域有“一院三馆”,即戏院、旅馆、茶馆、烟馆。
戏院指声道戏院,这是当时县城唯一的大众娱乐场所,剧院可容纳四、五百人,上演荆河剧《定军山》、《收姜维》、《四郎探母》、《宋江杀惜》等传统戏剧节目,有时也演《粉桩楼》、《孟丽君》等连续剧。由万国剧团上演的连续剧《火烧红莲寺》,曾经轰动全城,情节惊险, 跌宕起伏,机关布景,扣人心弦。每天一集,每集都留有悬念,如同看章回小说,看了一集,非看下集不可,剧情成了街头巷尾人们的话题。
1948 年一场大火将声道戏院烧毁,后又改为露天电影院,上演黑白片无声电影《济公》。至 1950 年戏院迁吉祥寺对面,即百花剧院。
旅馆大部分都在芬司街小南门附近。县城最大的旅社四民旅社,环境幽静,房屋宽敞舒适,凡有钱富商豪绅等人都下榻于此。
县城当时虽然没有妓女院,但有些旅馆也是吃喝嫖赌的地方,一般都有暗娼,棚厂街的拉家巷就是因拉出来的暗娼多而得名的。
棚厂街有王家茶馆、曲家茶馆、李家茶馆等五家茶馆,这是老百姓的休闲场所。一到天黑,茶馆很热闹,下棋的、打牌的、唱戏的,还有打渔鼓、说评书的。
街上有个老头叫张金兴,湖北人,原是做“金堂烟”买卖的,后改说评书,讲得非常好听,讲的《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七剑十三侠》《三打华府》等武打小说或神话故事,只得茶钱不收小费,经常围集数十人、上百人听得津津有味,每次最后都是“且听下回分解”,丢个“包袱”,让你下次还要来听。
民国时期,棚厂街还开了家鸦片烟馆,老板金幺妹,房子不大,设备简单,一排铺着凉席的通铺,一杆烟枪,一盏烟灯,几个鸦片做的烟炮炮,吸烟者横卧在床铺上,先把烟炮放在烟枪眼上,然后对着烟灯猛吸,把烟一丝不漏地吸入体内。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政府当局也不闻不问,真是腐败至极。 
        北门的“农”
民国时期,北门主要以经营花纱粮为主,短短二百米左右的地段, 开设有十七家花(指棉花,以下同)纱粮行,形成一个粮棉集市。凡澧阳、澧东、澧西、大坪、刘市等附近十多个乡镇的粮、棉都在北门外进行交易。
以经营花纱为主的有同庆、同义美、元隆、元庆等四家较大花纱行, 其余十三家都以经营谷物杂粮为主,也有的既经营花纱,又经营粮食的。生意做得最大的是同庆花纱行,老板叫谢代衡,谢姓人家在北门占了半
边街。当时生意竞争也很激烈,后来黎晓阳、何远松、黎进初、简寿普、杨清玉、杨清善、杨运祥等八家,联合开设了元隆、元庆两家花纱粮行,一家扼守北门街头以经营粮食为主兼营花纱;一家坚守北门街尾,主要经营花纱,后来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同庆花纱行衰败之后,由这两家控制了花纱粮市场。
同庆花纱行的生意一直做到四川重庆、湖南宝庆(今邵阳)一带, 吞吐量达几百担棉花或棉纱,交易不用纸币,一律以金条结账,喊价都是用多少金子换一担棉花。
花纱行做生意有很多行规和禁忌,收纱买花要用规定的暗语行话, 每个花行的先生都要懂得行话暗语,要学会检花验纱的质量标准,每年七月七日要观风:北风吹到南,无钱买几担;南风吹到北,有钱买不得。意思是吹北风预示炸花天不好,棉花歉收,棉价见涨,吹南风则相反。经过七月七日观测风向,再决定一年购买花纱的计划。
粮行与花纱行基本是代购代销,或以经纪人中介提成的办法经营, 叫作“担谷取三升”。也就是说,客户销售一担谷取三升作为中介人的费用。不仅是稻谷,还包括高粱、包谷(玉米)、五谷杂粮、红花草籽, 都按 3%的比例抽取。交易额大和额少都是按这个比例抽取中介费。
北门是通往各乡镇的主要渠道,因此,买谷卖谷,买花卖花,都要经过花粮商行这个中介机构成交。


主编/易宗明| 编辑/黄 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忠州古城东门:寻古探幽
老平乐
走进澧州▪人文澧州‖澧州古城墙:视觉的盛宴,精神的朝圣,文化的寻根
建德梅城的古城墙
最早“单元房”价值几何
云台门解说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