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澧阳平原的神秘“双城”......

     澧阳平原,是我国目前史前遗址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仅史前遗址中就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4处。这片神秘土壤的遗址,曾三次入选国家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录。
目前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木构建筑基础,最早的水稻田,最早的城,最早的祭祀台……都诞生在这块神奇的沃土上。
湖南四大古城遗址,它为何独占半壁江山?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澧阳平原,穿过历史时空隧道,回到遥远的史前时代,破解未知的文明密码。
一座木构建筑 刷新中国建筑史
3月31日,鸡叫城遗址荣获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唱雄鸡天下白!
鸡叫城遗址有何魅力“一鸣惊人”?
当我们走进这座古城城址,循着先人的足迹,探寻史前的秘密时,终于找到了打通时空之门的通关密码。
农田里,油菜正当收割;新翻耕的农田散发着特有的芬芳。穿过油菜地,走过田埂,一座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木构建筑基础,呈现在我们眼前。它安静地躺在两到三米深的地层之下,清晰的木构纹理,仿佛时光的皱纹,讲述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座木构建筑基础被编号为F63,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经两年时间才发掘出来的史前豪宅。它总体坐北朝南,为规规整整的长方形,由主体建筑和外围廊道组成,主体建筑长42米,宽10米,5开间7室,面积达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高达630平方米,经测算,距今约4700年,并且很有可能是两层或以上的高等级建筑,其规模体量之大,保存之完整,为中国考古百年首次发现,刷新了我国木构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史前建筑史的空白,丰富了中国土木建筑史的内容。
鸡叫城古遗址发现的木构建筑复原图
那时,先人建房不仅有了选址意识,也有了选材意识。
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项目负责人郭伟民介绍,这些木材可不是普通木材,而是不易变形开裂的高级建筑用材——楠木和香樟,甚至还有不少金丝楠木。
鸡叫城周边水系发达,有天然河道,也有人工开挖的护城河。尤其有一条笔直的长河堰,可通江达海,连接着鸡叫城和外界,上世纪70年代,这条长河堰仍在通航。
在公路不发达的古代,水路便是“高速公路”。在当地,现在还能在古老的河道里发现不少阴沉木。
在中国,最“年长”的木房子是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虽比F63早1000多年,但干栏式建筑没有地基,木柱直接插入泥土,碰到软泥,常常下陷。为了保障房子长期稳固,F63已经开始有了建造地基的概念。
遗址上,一条条又长又宽又深的基槽里,不偏不倚,都垫着将近半米宽、8米长、0.1米厚的完整木板,木板上凿有大孔,半米粗的木柱严丝合缝的嵌入孔中,完美而又稳固的地基便由此形成。根据木柱的排列情况,以及现场发现的榫卯结构残件、抬木板所用的绳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涛推测,这栋房屋很可能结合了穿斗式与抬梁式的建造方法。这一建筑工艺,已经可以与现代的建筑工艺媲美。
今年3月30日,F63的复原图首次在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上亮相时,立刻惊艳了考古界。高大雄伟的木构建筑,盖着金黄的茅草屋顶,像是神话里的金色大殿,闪烁着迷人的光彩,神秘又巍峨、神圣又庄严,让人着迷,让人沉醉,更让人惊叹。
任谁也无法想象,这样一栋复杂精巧的建筑,竟是先人用石制工具一点一点凿成的。木构件上依然清晰可辨的截断、加工、凿平的砍伐痕迹,让一个个热火朝天的建房场景,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这座庞大的殿堂,是公共集会之所,还是王的豪宅?是当地祭祀圣地,还是储藏的仓库?目前,还没有答案。
一方老城墙 修订中国筑城史
与鸡叫城相隔13公里,便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城市——城头山遗址。它的存在,比鸡叫城遗址早了1000多年。曾在1992年、1997年两度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城头山的衰落时期,正是鸡叫城的兴起时期。两座城池之间,到底有无关联?
驱车前往城头山遗址,寻找答案。
那片诞生了中国最古老城池的土地,6300多年过去了,依旧肥沃,生机盎然,滋养生灵。大片规整的农田正在翻耕,空气中还弥漫着春耕留下的气息。
古老的稻田,继续春耕秋收;流淌了千年的护城河,依然流淌不息。
城头山遗址俯瞰图
鸡叫城遗址与城头山遗址,均被列入“城”,原因之一便是均有人工夯筑的城墙。鸡叫城的城墙多次损毁,难寻踪迹。城头山的一段古城墙则有幸保存了下来。
在城头山遗址博物馆,一间展厅陈列着城墙断壁,土层剖面清晰可见不同颜色的夯筑层,似一页页跨度千载的无声日历。
早在1991年冬,考古专家对西南城墙进行了解剖分析,以时间为序,从上而下将土层分成了十二层。
第一层为灰褐色耕土层,为近代平整城墙表土和农耕形成。第二层是浅灰色砂质扰土层,内含少量汉代瓦片和晚期瓷片,也有极少新石器时代陶片。第三层为内坡堆积层,即城墙使用时的城内堆积,为石家河文化中早期及屈家岭文化晚期堆积。第四层是浅黄色胶泥夯士,可见用河卵石夯筑留下的夯窝……越往下年代越久远。
每一层土壤里都暗含了时光密码,考古专家们层层溯源,探求城头山最古老的根基,最后确定该城墙建于6300多年前。
在岁月的流逝中,几千年来,城墙多次加筑,日久弥坚,坚如磐石,逐渐形成了长1000多米、宽30多米、高5米的规格,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并开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似铜墙铁壁一般守护着城垣内约8万平方米的祥和与安宁。
千年风云便浓缩在这一层层遗存里,揭开层层泥土,掩藏在其间的千年变迁便铺展开来。
6300多年前,先民们逐澧水而居,在城头山古城繁衍生息。
古城内有完善的城市规划,生活区、耕作区、生活垃圾处理区、祭祀区、墓葬区均严格分开。生活区房屋格局也颇有讲究,居室与客厅相连又用物隔开,家中会客厅和族人会商的议事厅在规模、朝向上也有所不同。城里有宽阔的城中大道,有密集而重叠的公共墓葬,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等。如今,在城头山遗址,还能看见当年城市设施的遗存。
先民们聚居在这方神奇的土地,在稻田里播撒希望,在祭祀台前祈求神佑,在作坊里烧制陶器,在氏族墓葬上告别先祖,划出了一道道最早“城市人”的生活轨迹。
城头山的城市烟火存续了2000多年,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约4000年),古城才遭废弃。
关于这座中国最早城市的消亡,并没有标准答案。可能毁于部落之间的征战,可能毁于澧水流域频发的洪水,可能毁于突降的一场瘟疫,也可能是城市居民的集体迁徙,便将这座城整体遗弃在了原地。
城市的烟火气,在城头山逐渐冷却,在不远处的鸡叫城则冉冉升起。
4800多前,先民们在距离城头山遗址不远处,筑起了鸡叫城城址。
新建的鸡叫城城墙宽达40米,城墙外,有三道护城河,如同给这座城市上了三道保险锁。城内面积达15万平方米,城内几乎布满了建筑,生活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其周围密集分布着数十处居民点,形成了一个超级城壕聚落集群。城外有居民点、农田耕作片等特色区域。
建设鸡叫城的城民,可否是城头山城民的后人?鸡叫城古城又可否是城头山古城文明的延续?
这些谜,也许随着鸡叫城古城遗址考古挖掘的不断推进,会被解开。
一块古稻田 改写中国农耕史
五月的澧阳平原忙碌又热闹,一年一度的春耕已经进入尾声。
一块块平整的稻田里,一行行笔直的脚印将田地分成均匀的垄块,一层层被犁耙翻起的土层,就像是一页页厚重的史书。
千百年前,先人也曾在这片稻田里翻耕。犁耙翻起的既是古老的土壤,更是鲜活的历史。
在这片广袤的田野里,考古人员一页一页地翻阅着这片古老的土壤,终于在一米多深的土层下,发现了先人耕作时留下的脚印和犁痕,一行一行,清晰醒目,一如现在的稻田所呈现的模样。
这一发现,让澧县文物保护事务中心副研究馆员、从事考古工作30多年的封剑平兴奋不已:“这些一直还在耕种的稻田里,我相信肯定还会有这样的历史痕迹,记录着千百年前的农耕状态。”
鸡叫城的古稻田,分布于鸡叫城遗址二重环壕与三重环壕之间,水稻田还用平行水渠分出空间,且以水系连通,形成了完整的灌溉系统。至今,这套灌溉系统还在为现在的稻作服务。
鸡叫城遗址挖掘现场图
与此同时,考古人员还在鸡叫城大型木构建筑的西侧发现了大量堆积的谷糠。仅揭露出来的部分,面积就达80平方米、15厘米厚。经测算,产生这些谷糠的稻谷达22吨,脱壳后的稻米约14吨,可供1000个成年人吃上40多天。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发掘出来的一小部分,实际面积还要大很多。
谷糠、犁痕、脚印、古稻田的发现表明,4000多年前,鸡叫城的稻作农业已经高度发达,稻作水平已经相当高超,甚至能够供养大量人口。
鸡叫城遗址内古稻田的稻种,从哪里来?是否与距离13公里的城头山遗址的古稻田有关?
在城头山遗址的城墙底部,考古专家们发现了距今约6500年的古稻田,此外还曾发掘出了三丘古稻田,规整的土埂、灰色的田泥,清晰可见的田螺、稻叶、茎、须和稻谷。稻田西边的原生土上,还有人工开凿的水塘、水沟等初步配套的灌溉设施。城头山古稻田的发现,被考古专家认定为现存世界最早的水稻田,并让“中国水稻是由南亚传来的”论调失去了根基。
澧阳平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田出现在距今约6500年前,而澧阳平原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稻谷还可再往前追溯到9000多年前。
1988年,距离鸡叫城遗址11公里、距离城头山遗址2公里的彭头山遗址,就发现了距今约9000多年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这一发现为确立长江中游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奠定了基础。 
1996年,距离鸡叫城遗址6公里、距离城头山遗址18公里的八十垱遗址,在古河道中发现了距今约8000多年的近万粒碳化稻谷。它们的发现,为科学完整地认识“古栽培稻”在植物进化过程中的群体特征与地位,认识原始农业的真实面貌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内发现的稻作遗存,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远古水稻的原始形态,而且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原始稻作农业区。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正是在这片沃野田畴,先人们踩着季节的节奏,耕作、播种、丰收、定居、繁衍、筑城,才一步步走向了更加发达的文明。
行走在澧阳平原,穿行于彭头山、八十垱、鲁家山等遗址,一个个年代不同的遗址,那些古老的稻田,依然被世代耕种。
一年年春种秋收,一代代繁衍生息。澧阳平原,依然古老,依然年轻。

来源:文旅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鸡叫城遗址——4700年前的史前城市
走进澧州 ‖ 远古澧州:以“澧”相待国之宝
震撼!澧阳平原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刷新长江中游文明进程
骑行湘北鄂南-15,鸡叫城
赵辉:史前社会研究的考古学个案
湖南史前考古考察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