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名著 品对联

2022年5期《对联》杂志

在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们迎来了第27个世界读书日。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倒春寒”,再次让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在闭关的日子,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读书吧。阅读,是心的徜徉,也是一次静心之旅。它能让你在安静读书的时光里,体会世界的真纯与美好。
本期,我们在“特别关注”栏目里给大家奉上一场“名著与对联”的特色大餐。无论是被世人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还是那些启蒙幼儿的蒙学经典,以及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和《金瓶梅》中,都有许多流传甚广的经典对联,读之让人齿颊留香。此外,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不仅在红学研究方面是学界泰斗,在楹联创作方面也是别有特色,典雅深健,颇值得品读赏析。
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请跟着我们的“特别关注”,与这些经典对联来一场美丽的邂逅吧!

蒙学读物里的对联
□ 冯广宏

古来城乡居民,都很重视启蒙教育。过去孩子读私塾,首先是从认字开始,通常读《百家姓》,一来能够认识许多汉字,二来能够掌握许多姓氏,对于长大后的社会交往大有好处。其次是读《千字文》,此书编得十分巧妙,一千字没有重复,背熟之后就有了进一步读书的本钱,陌生的字就很少了,如果文化程度提高,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文史哲知识,一举两得。再次是读《三字经》,从四字句改为三字句,而且照样押韵,提高了儿童的文艺觉悟,其中知识性内容就更为系统。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百家姓》属于机械罗列汉字以外,其他二书,都有一些对仗句子,足以培养儿童的对联爱好。

举例而言,《千字文》里的对仗句: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布射僚丸,嵇琴阮啸。
……
《三字经》里的对仗句有——
亲师友,习礼仪。
马牛羊,鸡犬豕。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载治乱,知兴衰。
犬守夜,鸡司晨。
扬名声,显父母。
勤有功,戏无益。

有些老师还教读《幼学琼林》,此书全属四六骈文,都是对偶句,背熟之后就有了写骈文的基础,有利于科举考试,写八股文便不犯愁,其中对仗句也有不少,如“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等等。
农村的孩子所读有些不同,他们的父母没有那么大奢望,只从最低标准着想,让娃娃识几个字,能写信记账,不受人欺负。农村塾师虽然也教《百家姓》,但家长最推崇的,还是民间传统读物《增广贤文》,俗话说“学了易经会打卦,学了增广会说话”,因为里面的语言都是日常生活所用,很多还有劝勉之义。其实,书中许多话都能算作没有悬挂起的楹联,对仗也十分工稳,比如——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路逢险处须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利刀割体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虽然文字十分通俗,但有些话颇耐人回味。

民国初年农村读物还有一种《当家书》,又称《随身宝》,可读性很强,在四川颇受欢迎。所谓“当家”,就是主持家务,书里载有一家之主应该具备的各方面常识,故熟读此书即可当家。这本书语言更加俚俗一点,但非常风趣,充满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经验,而且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例如书里强调识字那一段——
为官人,有了字,提笔能定天下事。
士子们,有了字,吟诗作赋四海知。
商贾人,有了字,记帐能分月日时。
工匠人,有了字,记号可写二三四。
务农人,有了字,借钱借米写条子。
说得非常具体,完全切合实际。如果把这本书中的对仗句集中起来,也是些蛮好的对联——
至轩辕,出仓颉。观虫文,视鸟迹。
缎马褂,绸小衣。细铺盖,花枕头。
吃姜糖,嚼蜜枣。扳包谷,砍高粱。
打皂角,栽篱笆。修磨子,錾碓窝。
扎扫帚,买掀盆。削筷子,编竹篼。
抓官药,捡膏丸。买煤炭,吊石灰。
此外,农村民间读物还有《杂字》一类,不但是汉字的组合,也是日用常识的仓库,编得押韵合辙,琅琅上口。《杂字》有好多种,从二言到七言皆有,并且还有杂言。四川有一本《当家杂字》,类似前述《当家书》的性质,但全为四言,风趣而顺口。例如其中一段——
草席不冷,篾席更凉。
臭虫要咬,蚊子又叮。
立秋打谷,小满栽秧。
箩篼扁担,犁棩枷档。
斧头凿子,铁铳火枪。
还有树木名称——
桃木李果,桐树棬桑;
撕栎麻柳,枇杷香樟;
紫荆构树,野札黄杨;
黄柃酸枣,桂花梅桩。
里面的“臭虫要咬;蚊子又叮”“立秋打谷;小满栽秧”“箩篼扁担;犁棩枷档”“斧头凿子;铁铳火枪”,都有很好的对仗。这一类启蒙读物不仅在四川流行,几乎各省皆有,如《山西杂字》也与前书类似,书中的对仗句有“先教认字;后学耕田”“富不可骄;贫当无谄”“莫缘枯树;休打秋千”之类,也非常可读。
清代李廷弼所撰《五言杂字》,专讲北方农村年节风俗,仍然有不少风趣的对仗句,如:
衬衣多齐整,袍褂更新鲜。
缨帽头上戴,缎靴足下穿。
神灵归上界,老幼拜新年。
平身落了坐,回手装上烟。
这里放花炮,那边拉大鞭。
风调时雨顺,国泰子民安。
其特点是俗不伤雅,生动活泼,没有一丝一毫的僵化,这些都值得联家去借鉴。

 


浅谈《红楼梦》中对联的作用
□ 谭全刚 贾恩仓 寇宏广

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它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对人物个性的刻画已达到了传神的程度,而且体现在作者曹雪芹能巧妙地将长期积累起来的社会文化知识镶嵌在书中,使这部小说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就拿楹联这种文体来说,曹雪芹便在许多章回中作了巧妙运用,使之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整个肌体的组织与细胞,在艺术结构上起着突出主题和人物结构暗示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对联,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是章回回目联,二是太虚幻境联,三是贾府庭院联,四是宗祠寺观联,五是即景吟对联。这些对联反映了贾府从繁荣到败落的全过程。

一是章回回目联


章回回目,即文章标题。《红楼梦》一书,无论是曹雪芹所著八十回目,还是后来高鹗续著的四十回目,几乎每个章回回目都是以对偶句形式表述,除了少部分回目之外,可说大部分回目都是非常工稳而又巧妙的联语。作者这样做既能简练地以一语概篇,使标题醒目,又能以对联扬清激浊、启迪读者的心灵,提高读者的兴趣,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例如,第三回回目: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这一回目联语概述了贾雨村借护送林黛玉进入京都,谋官补缺,夤缘复旧职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深受外祖母及其至亲们的宠信,亲见荣宁二府的繁华景象和初见“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贾宝玉的情况。又如第八回回目: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简述了在梨香院薛家,贾宝玉项上长命锁“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薛宝钗项圈锁“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相逢,宝玉、宝钗互认互识吉谶的奇事。
第十九回回目: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第二十三回回目: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都是对仗工稳、遣词灵秀的妙联。

是太虚幻境联


“太虚幻境”是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虚构的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借以戏说贾宝玉睡后得梦,随一仙姑漫游“太虚幻境”,见到三副对联的情景。第一副石牌坊联云: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假”是“真”时“真”亦“假”,“无”为“有”者“有”成“无”,将《红楼梦》中主人公的命运作了隐约曲折的交代,也是作者“微词”“曲笔”的表现手法。对联提醒人们要善于识别真假,领会作品的真正含意。
第二副“孽海情天”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孽海情天是说“罪孽的情种深似海,儿女的情长大如天”,作者能够冲破封建世俗,大胆讴歌男女爱情,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化身,表现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思想和勇敢精神。
第三副“薄命司”联:
春恨秋愁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这副对联是贾宝玉在梦中随仙姑进入“太虚幻境”二层门内,见到几处写有“痴情司”“结怨司”“朝闹司”“暮哭司”“春感司”“秋悲司”后,又见“薄命司”这副对联。
再说“太虚幻境”那副内室对联:
幽微灵秀地;
无可奈何天。
这是写神奇美妙的天上人间幻境,它妙司人世之风情月债,引愁度恨。即使进入其境,也是“无可奈何”的天上。
以上几副对联,都是用以隐喻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爱情悲剧的。

就《红楼梦》中楹联撰写的角度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作者的身份或第三者的角度撰写,一类是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角度撰写。这两类楹联的内容,有的咏物抒情,有的富含人生哲理,有的则提醒世人要遵守做人的准则。不管怎样,都是作者为小说主题需要而进行的匠心安排,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为书中人物唱出的凄凉挽歌,最终汇成一幅令人荡气回肠的封建社会没落长卷。
“太虚幻境”的那副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楹联的安排是有深意的,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因家道变故而遁入空门,这是他一生的最后归宿。作者借贾宝玉的双眼再现这一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喻示着贾宝玉这一世人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兼具,令读者品味、猜想。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这副楹联阐述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也是对正在读《红楼梦》的读者的一种提醒。这副楹联对仗工整,构思精妙,寓意深远。曹雪芹从他贵族家庭的没落、清朝政治的腐败,深刻感受到封建制度即将衰亡。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士隐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楹联可谓概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的某些规律。
贾雨村中举升官,接着就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在林如海家暂充家塾教师。一日外出郊游,见一座破庙,匾额题为“智通寺”,门旁有一副破楹联:
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回头,佛教谓彻悟,佛经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之语。这副楹联的特点是语浅而意深。所谓语浅,指联中的两句话通俗易懂。写的是因身后已有余财仍不罢休,直到碰得头破血流时,才想到要回头,语意谁都可以理解。所谓深意,联中所指并不仅说说道理而已,它的深层意义在于,联中的“忘缩手”“想回头”,词意深远,它是深于阅历、深谙世道者毕生惨痛教训的总结。作者在第二回中,借对智通寺的环境描写和贾雨村的所思所想,将这个深意表达出来。该楹联对破寺老僧所处荒凉之景的装点,实际上是对宁荣二府未来衰败之景的暗示,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最终光景的预兆。从这一点上看,这副楹联在作品中既切合作品内容,又揭示了人生的普遍意义。

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到宁府赏梅,倦怠欲睡午觉,侄媳秦可卿先领他到上房内间,宝玉见室中挂着一幅《燃藜图》,“心中便有些不快”,又见到一副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这一楹联表达的是儒家的传统观念,是儒家思想中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意思是说,懂得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人情世故的本领就是文章。画作与楹联相辅相成,实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个中哲理,令人读后颇为玩味不已。贾府是寄希望于贾宝玉来荣宗耀祖的,他们采取种种手段强迫他读书,盼望他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而他却偏偏“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所以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楹联不屑一顾,连叫“快出去,快出去!”充分表达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充分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贾宝玉未来的人生路。

此外,小说中还有描写贾府大观园中景物的楹联,写的也是别具匠心。书中第十七回,宝玉题沁芳亭: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这副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没有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与溪形,把水色、水质、四周环境氛围合在一起写,构成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这样一幅极具诗意的画面,怪不得赏景的众文人称赞不已。
写得不错的还有潇湘馆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这副楹联把潇湘馆周围的绿色景物写得比沁芳亭还别有洞天。
大观园藕香榭联:
芙蓉影破归兰桨;
菱藕香深写竹桥。
全联动景静景如画如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各具其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情趣,读罢令人怡然。这些楹联透露出作者作为文人的性情与志趣,向往过一种接近自然、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生活。作者把这些都寄托到《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身上,聊以慰藉自己内心的缺憾。

第五十三回,写了一段排场宏达的“除夕祭宗祠”的情节。作者从第一次来到贾府的薛宝琴眼里写出下面三副楹联。

祠堂大门楹联: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功名贯天,百仪仰蒸尝之盛。

抱厦的楹联:
勋业有光昭日月;
功名无间及儿孙。

正殿前的楹联:
已后儿孙承福德;
至今黎庶念荣宁。

三副楹联表明了贾府祖先地位之高,以及当年炙手可热的权势。这也预示着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所云“盛筵必散”“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预示着整个贾府距离败亡已为期不远了。
曹雪芹并没有将楹联独立地安插进小说中,而是让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故事的发展做着预示,为故事结局做着铺垫,让楹联成为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浑然天成的楹联创作手法,也令《红楼梦》中的楹联与其他小说中的楹联大不相同。其他小说中的楹联,有些读者不喜欢看时可以直接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已经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同时,它也为八十回后的人物命运结局留下了重要依据。 



《周易》与对联 
作者:巫祯来

《金瓶梅》中的对联 
作者:杨方德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红楼梦》批注式精读Vol.060:第五回精读⑤
《红楼梦》第五回导读
《红楼梦》韵文点评赏析(三)?太虚幻境对联
诗词鉴赏:《红楼梦》对联集赏
《红楼梦》楹联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经典对联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