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江‖讲好楹联人自己的故事


常江,本名成其昌,满族,1943年生,吉林市人,吉林历史文化名人成多禄曾孙,抗俄殉国的清寿山将军曾外孙。1966年原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有“帐篷诗人”的誉称。历任中国楹联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名誉会长,多次主持全国征联评选和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有关对联的节目主讲人,是楹联学术的代表人物,被评为全国“联坛十杰”,现为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在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任上退休,现为该馆文化顾问,中国地质大学语言学教授,《中华辞赋》、《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对联文化研究》、《诗词之友》、《华夏诗联书画》、《天津楹联》等刊艺术顾问。出版各类著述50多种,《常江文集》(12卷)《中国对联谭概》、《对联知识手册》等在楹联界影响较大。

讲好楹联人自己的故事

常  江

谁都不会否认,当代对联文化的勃兴,是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的,并且在和诗、词、曲、赋的并行发展中,还常常先行一步,比如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评审规则,实行古韵新韵双轨制,提前制定跨世纪文化发展纲要,等等。在这方面,我们既不夜郎自大,又不自惭形秽,而是保持独立的品格。

当前,无论新诗旧诗,也无论诗词曲赋,在发展中都出现各种难题,外部内部也都有不同的声音,这都是正常的。人们也试图从各个方面进行诠释与破题,这都是必要的。作为楹联人,我们的出发点是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就是梳理一下值得书写的几件大的事件。

    第一个故事:楹联与诗词破天荒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楹联是中国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但它的地位不高,一两千年,无论楹联发展如何兴盛,无论楹联作者多么普遍,尽管楹联挂满了紫禁城的各宫各殿各门,却总被看作是“附庸”,是“诗余”,是“小道”。直到1976年“四五运动”,楹联才与诗词第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在这场运动中,留下的诗,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当时的挽联也是高水平的。各种版本的《天安门诗抄》,都是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面立起了四个大牌子”。大牌子写的什么,没人说得清楚。那不是诗,竟然是由两副对联组成的套联:

其一:红心已结胜利果,碧血再开革命花。

其二:倘若魔怪喷毒火,自有擒妖打鬼人。

“四五运动”那么多的诗歌与对联,能被人记住、或者说能被人乐道的,差不多就是这一首诗、两副联。从那时开始,新时期的楹联,进入了快车道,疾速发展,开启了当代楹联大发展的序幕。

对于楹联来讲,这真是破天荒,真的从诗词的影罩下走出了自己。实际上,楹联和诗词有巨大的区别,联律也应该与诗律分道扬镳,旗帜鲜明地举起自己独立的大纛。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还常常依然以诗律为准绳,来谈论、建立对联的格律,实际上,又不自觉地倒退到“诗词附庸”的地位,忘记了对联是最具有包容性、灵活性、创新性、革命性的文体。

    第二个故事:跨越了建“社”的传统成立各级学会

古代只有诗社、诗钟社,他们除了诗词,也捎带楹联创作,像民国时候的“丽则吟社”,举办过以“国魂”二字的嵌字征联,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诗社,说到底,是文人的小团体,志同道合也罢,追随流派也罢,是“自己人”的小圈子。

当代楹联的发展,一开始就站在与以往不同的高度上,不是搞诗社,而是成立学会,建立从上到下各级的组织。成立全国性的楹联学会又是破天荒的壮举,比成立诗词学会早了三年。这不仅是时间上的差别,更是认识上的差别。有国家级学会率先成立,省市县各级学会可以顺理成章地成立,省却了许多复杂的论证程序,这倒是当初没有想到的好事。

有了学会,可以进行规划,把握方向。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伊始,就确定了十四字的办会方针:搜集、整理、研究、宣传、普及、创作、交流。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七个方面,每一项都有许多具体的内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们制定了《跨世纪对联文化发展纲要》,总结了15年的工作经验。这个纲要,是规划到2020年的,是“四代会”通过了的。没有让宣布《纲要》废止,《纲要》内容依然有可操作的指导意义,很可惜,现在没有人还记得住《纲要》,更不要说去执行了,好像它和后来者没有任何关系了。

有了学会,可以组织协调,办些大事。有许多事,是个人、是少数人无论如何也办不了的。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楹联学会就动员全国力量,编写出版《中国对联集成》的县卷本、市卷本、省卷本。在这些基础上,2016年,出版了8卷本《中国对联集成》,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对联总集。无论哪一级的“集成”,都应该有补充、完善、勘误、修订的任务,都应该有从文化学、民俗学、文学、美学方面研究的任务,往往是“集成”一出,束之高阁,很少看到编者和读者以“集成”为根据进行研究的文章,真是很可惜的事情。

     现在有两种倾向,值得研究。一种是楹联组织,着眼点放在组织活动上、参加活动上,创作重点放在纪念日、节日对联上,忽视楹联组织必须承担的学术研究作用。一种是网络上的各种团体,实际上是这个时代大大小小的“联社”,没有约束力,没有大目标,创作成果常常不接地气,很难在现实中、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第三个故事,组织大规模的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征联赛事

清代的征联,是当场出题,当场评比,当场发奖,范围很小;民国时的征联,借助报刊,有了声势,但也只是局限在文人的圈子里。1984年春节前,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发起征联,来稿数量极大,请一个连的战士剪信封,据说有17万副。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七天,每天征一个对句,来稿有40万件。现在,每年网络内外都有上百次的征联,每个对联爱好者都不止一次地投送作品,经过多次征联锻炼的、那些被戏称为“得奖专业户”的高手,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征联最核心的是“公平公正”。我从1984年开始,担任征联评委,30多年来,遇到和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每解决一个,就前进一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能保证做到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

在道义上,为作者负责、为主办方负责,评委要在承诺书上签字,保证参赛的没有与自己相关的朋友和亲属署名的作品;

在制度上,评委会的主体由专家构成,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终评必须是投票与讨论相结合,为防遗珠,部分终评委从初评即开始工作;

在方法上,作品匿名送审,在内容、平仄、查重上分兵把关,逐级选拔或淘汰,除明显错别字其他不得修改,网上公示;

在纪律上,不得泄露评审讨论争辩情况,保证评委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这样一套制度,使得我们在直接参与的评审中没有出现过大的纰漏,甚至试过几次“公开”评审,让群众现场观看真刀真枪评审的全过程,效果不错。这样,评审具有权威性,征联得到社会与作者的认可,而这套办法,现在也比较广泛地被移用到评诗、评赋、评文和其他评审活动中。

就目前情况分析,征联还需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一是征联活动过于频繁,在资金到位、评委组成、主题确定、程序规范诸多方面条件不一,缺少保证和明确细致的安排,评选结果一出,引起哗然;二是为了“公正”,过分强调“规范”“合律”,作品四平八稳,没毛病也没亮点,有人戏称为“征联体”,这对于提高创作水平,无意中形成了阻碍,而评委们又没有胆量和世俗叫板。像范文澜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像朱惠民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样脍炙人口的经典对联,要是参加征联,初评这一关,在平仄和对仗方面一“严格”,恐怕都过不了。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四个故事,定出“全国春联活动日”直接为群众服务

众所周知,对联与诗词的区别之一,是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婚丧嫁娶,迎来送往,庙堂江湖,寺院道场,茶余饭后,冷嘲热讽,无一不是对联的广阔天地。所谓实用,就是群众用,人人用,处处用,时时用。其中,最大的用场,莫过于春联了。

春联的起源,就是对联的起源;让春联火起来,就能让对联火起来。

九十年代,我们把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定为“全国春联活动日”,这是源于“二十四,写大字”的民谣。全国各级楹联组织在这一天走向基层,走向街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继承传统的书春习惯,为群众书写春联。这个活动坚持了下来,与“三下乡”结合,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些年,烟花爆竹禁放了,贴春联与吃饺子、看春晚成为春节三大新民俗。

2005年,央视春晚导演组委托中国楹联学会,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各地电视台撰写了有地域特点的、通俗有趣的春联,在春晚上展现,成为当年春晚的一大亮点。每年春节,楹联专家都会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上,向数亿观众讲述对联故事,普及对联知识,与热爱传统文化的观众一起过有年味的春节。

与电视媒体合作,利用网络平台,是接近群众的最好途径。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于楹联的认识和要求,和楹联人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思想内容要正确,其次观众要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明白,任何含蓄、借用、巧藏玄机的东西,都不需要,甚至对仗平仄都没有太严格的要求。这时,楹联人就要选择:为了楹联的宣传与普及,继续与媒体合作呢,还是为了楹联的规范与纯洁,与媒体绝交?

   第五个故事,“楹联习俗”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518项,第510项叫“楹联习俗”,委托保护单位是中国楹联学会。

这无疑是一件大事,大得让人兴奋得睡不着觉。这说明两个重要的事实:其一,楹联习俗,是中国的文化遗产,遗产是需要继承的,楹联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其二,这个名录是国务院公布的,继承和保护楹联习俗,是政府行为,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政府“委托”的,政府有义务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楹联习俗”,很准确,不是对联形式,不是创作方法,而是楹联习俗。习俗,是民俗,是长期在民间形成的,是以群众的喜好与需要为依据的。

让“中国楹联学会”做“楹联习俗”的保护单位,是争取来的,也是责无旁贷。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十三年过去了,楹联人似乎对此无动于衷,没想到应该做些什么。几年前我开始呼吁,各地楹联组织可以在当地“申遗”,履行保护义务,并由此改善生存环境。到底是人微言轻呵,而且不是“主流声音”,我的呼吁成了过耳旁风,基本没人理睬。倒是个别人试了试,竟然成功了,比如,广东汕头濠江区申请为省级保护,吉林白城、河南西峡申请为市级保护。一些楹联组织,办了期刊,出了作品集,完成了当地的对联集成,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其实,“保护楹联习俗”的事情,该做的事还有很多,可能会多得我们忙不过来。

具体怎么做,我想,大致有这样一些:

其一,由各级楹联组织向有关方面申请,批准“楹联习俗”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单位便是当地的楹联组织。估计这样的“好事”,一个省、一个市只能批几个。

其二,当地的楹联组织顺理成章、有政策依据地实施保护。组织召集,成立当地的“楹联习俗保护委员会”,下设兼职的办公室、专家组、资料组、宣传组。政府委托我们做这件事,是让我们替政府把方方面面的专家与部门组织起来,共同做好,不是只让我们楹联组织大包大揽,否则,必定孤掌难鸣。

其三,请专家和长期从事楹联工作的人,反复讨论,深入论证,明确“楹联习俗”包括哪些内容,从而结合全国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楹联习俗保护规划》,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基层人大制定《楹联习俗保护条例》,那就更有地方法规依据了。

其四,作为上述保护规划的一部分,进行名胜楹联、行业楹联、居室楹联的普查登记。如果不进行普查登记,不明确保护的范围和对象,所有的“保护”都是空谈。

我是现存中国楹联学会最老的会员,会员证编为6号,排在我前面会长和四位副会长都已作古。我向中国楹联学会和各级楹联学会建议,制定并实施《全国(或某地)楹联普查登记办法》。

普查登记,要像对待文物一样,登记名称,内容,作者,书者,字体,材料,形状,规模,制作时间,重制时间,移动情况,相关掌故。

普查登记,要像保护古树一样,记录,造册,标牌,编号,拍照,不能随意撤换、破坏、移动、重制。

普查登记,要明确责任单位,确定保护人,向文化旅游部门申请保护费用。对于被保护的楹联,可以在当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栏,进行不间断的大力宣传。

普查登记,要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分保护级别,大体上,可以考虑全国级、省级、县级三个等级,后期可以确定一批《楹联保护单位》,正式挂牌。为保护单位争取一点一次性保护费用,争取不到,也不能收人家挂牌费。

全国的楹联普查登记,可以设想在五年到十年时间完成,届时,可以出版《中国楹联保护图录》的全国卷和各省卷。

我以为,这个工作有些地区现在就可以做,比如河南三门峡、山西运城、吉林白城,条件比较成熟了,各方面的关系比较顺畅了,通过普查登记,积累经验。即使全国普遍开展起来,不也要先行试点吗?

今年,中国楹联学会要召开八代会,我希望大会工作报告能写进保护楹联习俗的内容,甚至开始规划普查登记。如果这个声音能够传播开来,这个计划能够实行开来,甘棠高峰论坛也是做了很有实际意义的好事。

几十年来,楹联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只是讲了其中的五个。这五个故事,有的已经做完,有的正在路上,有的刚刚开始。无论做到那个地步,也都有经验与教训两种思考,也都有成绩与不足两个方面。

楹联史告诉我们,楹联之所以在清代和民国达到鼎盛,是因为它最善于吸纳,也最善于创新;优秀的楹联工作者和楹联学者,都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具有水滴石穿的韧性;走上楹联这条道路的朋友,也都经过明智的选择,经过精心的探索。环顾上下左右,放眼古往今来,让我坚信不疑的是——

后面的楹联故事,会更加精彩!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副主编:徐文德  江孔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年年贴春联,却不知道为什么贴
【联集】山西赵黄龙2023年春季楹联作品集
常江‖春联习俗保护与传承
陈久平:春联是民俗文化的灵魂
武汉紫阳公园十幅楹联亮相
刘太品先生楹联作品选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