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事|湘澧盐矿:因盐而兴,为盐常新

在澧水津市的南岸,有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型制盐企业,名列湖南省内百强企业之中,被誉为洞庭湖畔的一颗明珠,这就是——湖南省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

现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最早修建时叫做澧县盐矿,到1974年才正式更名为湘澧盐矿。盐矿地跨两县市、占地近百万平方米,分为矿区和矿部两处,矿区位于澧县盐井镇,矿部在津市市皇姑山南麓,距矿区四十余公里。

盐井镇是湘澧盐矿的卤源地,在矿区40公里外,位于湘鄂交界处。

早在明代,此地就有了采盐制盐的记录。据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盐井在此北六十里张家厂,四面山麓环抱,中通一溪,溪上石井一,明时取井水煎盐,于此设官盐……后废于寇乱,井亦渐淤……”

1959年,湖南省地质局403队在澧县盐井镇进行勘探时发现了面积达8.18平方公里,总储量约1.56亿吨的内陆湖相沉积岩盐矿床,为盐矿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1966年,为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指示,湖南省计划委员会提出开发澧县盐矿。

要知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湖南地区人民生活所需的食用盐和工业生产必备的原料盐大多取自两种途径,要么需要花费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从湖北宜昌三斗坪挑川盐回来,要么就是用品质略低的海盐替代。在民间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体现了盐对于当时老百姓而言无比珍贵的价值:“一斤盐,三斗谷”。

“湖南有盐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引起了省委领导和国家部委的高度重视。

1967年3月11日,国家计委以(67)计轻字第194号《急件》致湖南省计委,批准澧县盐矿设计任务书,概算投资4982.5万元,列入“三五”计划和国家“三线”重点建设项目,规模年产真空盐30万吨。4月,常德地区革委会批准成立澧县盐矿筹建处,负责人是段明义。

1968年3月,澧县盐矿筹建处向时任湖南省革委副主任的华国锋提出了制盐厂选址定点的两套方案,一是在津市黄姑山南麓另修厂房,二是在澧县盐井矿区直接建厂。华国锋最终确认“把制盐厂建在皇姑山好处极大”,这里位处澧水河畔,有一条“炸不断的交通线”,“如建在矿区既不近铁路,又不近水路,仅基建物资两年也拉不完,还要安装90华里的地下水管,从津市把淡水送到制盐厂,很不合算。”最终,根据华国锋的指示,澧县盐矿厂区定址在了津市皇姑山麓,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

作为湖南省的第一家制盐企业,省革委对湘澧盐矿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1969年5月1日,国务院业务组和省革委召开加速澧县盐矿建设会议,并在会议中提出将澧县盐矿列为全省重点歼灭战项目。

       1969年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澧县盐矿建设指挥部动员大会

6月12日,隆重召开澧县盐矿基建施工歼灭战誓师大会。会后,盐矿基建施工歼灭战正式破土动工,津、澧两地三千余余民工组成军事建制先后进入厂、矿区施工现场,基建遂全面展开。

       1969年“澧县盐矿基建施工歼灭战誓师大会”隆重召开

(孙明荣 摄)

7月,国家一轻部制盐设计室吴正兴等54名干部,5名工人下放到澧县盐矿参与建设。9月,省地质勘探公司408队、468队抽调11名技工抵达支援。11月,国家一轻部盐源勘探队109人下放参加盐矿建设。

90岁老人黄林凡是当时从娄底地质勘探队被抽调来支援盐矿的钻探技工之一,回忆起建矿初期的生活,他说到:“那时候的生活还是蛮艰苦的,连吃的小菜都要跑到离矿区80公里远的市上买,买不到菜我们就只能靠喝白水汤生活。”但即便如此,身处盐矿的工人们还是铆足了干劲,“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早点把盐给产出来”。

湘澧盐矿中的盐并非全然以卤水形式存在,而主要是结晶的矿体,想要采集出盐卤,第一步,须得凿井。

数百米的矿井用钻机层层突破,凿至岩石层后,再将淡水灌入其中,利用盐易溶于水的物理特性,充分溶解矿床里的有益组分,再利用压力抽出卤水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曾任当时的井队机长兼车间主任的黄林凡说:“打盐井比我最初在地质勘探部门打的井要复杂的多,打井的同时也要铺设管道,用来把卤水输送到四十多公里以外的津市。”

在当时,钻井工作的完成面临着许多困难,钻井效率亟待提升,懂得钻井的技术人才却是少之又少,据黄林凡回忆,“那个时候,懂钻机、会操作的人不多,我们车间钻井队的三十多个人原来都不懂这些机器和技术,基本上都是我教的,给他们上课、讲操作,边教学边打井”。

从10月1月第一口卤水井“红一井”破土开钻,到26日岩心见盐,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建设车间的员工们完成了一项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无比艰难的工作。“我们分成三个班轮流值岗,每天24小时工地都有人在,用的设备都是同一套,难免有出现故障的时候,但车间的修理工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我们也是积极配合。”黄林凡说,面对建设初期出现的诸多难题,盐矿的工人们都是迎难而上,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有故障就处理故障。

矿山打出的第一口井“红一井”

(孙明荣 摄)

11月初,红一井卤水采出。担任土法制盐的全体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在澧县盐井镇双炳墙(一山岭名)用圆锅熬制出了盐,终于结束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

澧县盐矿革命领导小组将土法制出的盐及盐岩心用麻袋装着,先后两次送往长沙向省革委报喜,华国锋、万达听了汇报后很高兴,并指出:“湖南出了盐是件大事,你们要抓紧快上。”

为了加快生产,11月起,澧县盐矿在矿区双炳墙处先后建了日产1吨、5吨、8吨的平锅三台,进行土法制盐生产。

1970年,矿区用于土法制盐的5吨平锅和正在兴建中的8吨平锅

(孙明荣 摄)

次年,也就是1970年1月,时任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主任华国锋将湖南建设大盐矿的喜讯呈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欣闻家乡终于出盐,非常高兴,连声说“好!”

1970年4月3日,澧县盐矿与湖北应城盐矿合作,进行矿盐水力压裂法开采试验,4月30日,这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矿盐开采新技术的试验获得成功,相较于原来的单孔采盐,矿盐水力压裂法的应用将会使得采盐的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华国锋高度重视湘澧盐矿的建设。1970年5月1日,华国锋来盐矿视察,并对参加接待的青年工人代表们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你们很好,是湖南第一代盐业工人,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党的培养”,12月又再次来盐矿视察。1971年1月,华国锋来到津市为盐矿正式落成投产开工剪彩。在接见津市代表时说:“盐是化工之基,要围绕着盐矿作文章,把津市办成化工城。”

为解决当时湖南地区食盐匮乏的状况,年产量必须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有人提出了真空制盐的想法。所谓真空制盐,指的就是真空蒸发制盐,利用负压蒸发系统将卤水蒸发结晶,再脱水干燥,最终制得食盐。这种新兴方式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产盐的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对员工技能和相关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给真空制盐投产做好人员、技术方面的准备,1970年4月至12月,盐矿先后派出6批青工177人次赴衡阳电厂、湖北应城盐矿、湘西钨矿等处培训。

1971年8月7日,矿区职工组成突击队,奋战七天,胜利完成矿区至曾家河利用十五公里卤水管进行淡水反压,解决了因久晴不雨,水力压裂法开采无淡水不能正常生产的大难题。

1972年7月13日新华社发出《湖南省第一个大型食盐企业基本建成投产》的消息,重点介绍了“全矿广大职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积极性,大搞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投资570多万元”。人民日报、军报解放、光明日报、文汇报全国主要报刊刊登了这则消息。

1975年3月,在国务院工作的华国锋听了省革委副主任万达汇报后说:“盐矿建起来了,产量老上不来,潜力大,要快上”。尔后,常德地委组成工作组进驻盐矿,写成了《盐矿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在那里》的报告呈报地委,提出开展全面整顿。8月,华国锋在盐矿党委书记写来的信上作了批示,并将此信批转给时任轻工部副部长的曹鲁,要求密切关注湘澧盐矿的发展。

1977年,国家下达精盐生产达18万吨的计划,湘澧盐矿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与职工们的辛勤劳动下,第一次圆满完成了国家定下的目标,班产、日产、月产量均创超历史最好水平,制盐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盐矿产量的慢慢提升,我们的工资也跟着有了提高,各种建筑、生活设施都修建起来,条件得到了改善。那时候,我们湘澧盐矿可以说是常德地区的大哥大。”黄林凡作为曾经与湘澧盐矿同艰苦共患难过的老一代员工,提起盐矿的辉煌岁月,言语中满是激动与自豪。到了1987年,湘澧盐矿首次达到了年产30万吨精盐的生产能力,举行了隆重的祝捷大会。

 1987年,祝捷大会现场(孙明荣 摄)

湘澧盐矿的建成不仅带动了津市盐化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化转型,也给厂工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娱乐休闲设施和基础设备等都纷纷在厂区建起来,甚至是在当时被视为“城里人专利”的电视也被引进了矿区礼堂,成为普通厂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在盐矿长大的盐二代回想起幼年时在盐矿的生活时,脸上都写满了自豪。

“像我们这样的国有企业都是企业办社会,'小而全’,各种员工生活的设施都是很齐全的。从小孩接生的医院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工大学我们都有建设,还有电影院、冰场等也是一应俱全。小时候生活在盐矿那就叫一个幸福,那时在盐矿工作是所有人都向往的,我们都因为自己是盐矿的一员而感到骄傲。”见证了盐矿辉煌历史的盐二代张文利,回忆起儿时在矿区的生活,言语里满是幸福。

张文利从小在矿区长大,进入盐矿工作已经近三十年,现在是盐矿矿区的矿区主任及支部书记,对于盐矿,他有着与其他人相比更加深厚的感情。“我的爸爸原来就是矿区负责的主任,我现在也算是接他的班了。我在盐矿工作与别人在一般民营企业工作的感觉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民营企业更多只是给你找了一份工作,而盐矿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给我们的是一种归属感。”

2011年,湘澧盐矿改制为湖南省湘澧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湘澧盐化从无到有,设备由缺到全,产量由少到多,质量由低到高,逐步发展起来。

2020年11月,湘澧盐化制盐系统节能增效技术改造项目投产。作为全国首家井矿盐零添加独立生产线,于今年4月30日推出松態997高端食盐等绿色生态盐新品,广受市场好评。这款绿色生态颗粒盐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卤水的处理是采用物理方法,以陶瓷膜技术控制颗粒度,不再需要添加抗结剂,这可以算是真正的零添加、绿色食用盐。也意味着,湘澧盐化刷新了行业标准,引领行业加速迈向井矿盐零添加的新时代。

现在湘澧盐化的产能较以前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最初设计每年产出30万吨,现在可以产100万吨,翻了三番。在技术装备方面,我们一直处在行业的领先水平,做到了及时升级、与时俱进。在过去两个冒着滚滚浓烟的大烟囱是我们盐矿的标志,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再没见到过烟囱冒起浓烟。但也许是受到区位环境的制约吧,尽管我们在技术上从未落伍,但目前的盈利能力与同行其他企业相比还是有所缺陷。”张文利回顾近年来盐化的变化,有欢欣,也有遗憾。

与许多出生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不同,湘澧盐化作为一个老牌的国有企业,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在经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困境。“盐化现在正在经历一个改革的过程。不像许多民营企业习惯了于惊涛大浪中进行搏击,我们从建矿开始就一直由国家计划生产、计划分配,生活比较安逸。随着盐业体制的改革,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但在经历这个转型的过程中还有些镇痛。”谈及对湘澧盐化未来发展的展望,张文利又提出了自己的期待,“目前我们员工的年龄普遍来说比较偏大,也有一些断层,非常需要一些有志于湘澧盐化发展、懂技术、能创新的人才加入,为我们注入新的活力”。

从最初开启湖南地区产盐的历史篇章,到现在创新出绿色生态颗粒盐,湘澧盐化一直在成长,从未停止进步。时至今日,采自湘澧地心深处的食盐,依然如当年那般沿着澧水源源不断地运出,渡湘江,过洞庭,入长江,输送到全国各个省市,为把“舌尖上的安全”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曾经湘澧盐矿矿区,也已经成为了湖南乃至中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遗产景观之一,不断地吸引着研究者与游客们的关注。

作者陈沁妤,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此文完成承林凡、张文利马业菊与张文东襄助,特此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方金刚 | 久炼成钢的方金刚
蒙尘的珍珠——津市(看完会流泪)
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名字中带两个“市”字!
【逐梦澧州】津澧融城大纪实●第三章 历史清盘●火焚电桩 张之洞奏请岳常澧道移驻岳州
湖南盐业集团如何顺应盐业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湖南人是如何“恰得咸”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